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1]。进入强军兴军新时代,军事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如资源数字化、时空网络化等,推动教育形态、方法理论迭代更新,驱动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的界限愈发交叉模糊,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迫切需要推进教育形态、培训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与应用实践。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院校教育培训
我军院校教育培训是指军队院校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区分学员类型、专业和层次,重点培养学员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能力。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了军队院校教育要由学历教育为主向教育培训为主的方向转变;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确立的新型院校体系中,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着眼各级各类任职岗位需求,重点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中调整教育培训院校类型,健全了以教育培训为主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2]。
2.2. 军事职业教育
我军军事职业教育是指面向军队全体人员在岗有组织的、自主的现代继续教育,作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有力支撑。军事职业教育是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基础上的个性化“泛在学习”,也就是无处不在、每时每刻的学习,具有反应快捷、贴近岗位、方式灵便、覆盖广泛等特点。
2.3. 二者融合发展
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是从体系的角度思考二者的关系。院校教育培训是主渠道,重在固本强基;军事职业教育是大平台,具有支撑服务、补充拓展、助推增效的作用。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可有效弥补两次进校之间的教育空白。
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外军已得到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美军“职业军事教育”(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把院校教育、任职培训和自学提高作为三大支柱;俄军认为,军事职业教育贯穿于军人的整个军旅生涯,军事院校教育是俄罗斯军事职业教育的主体,称其为“高等军事职业教育”;法军的军事职业教育分为院校教育和在职培训两大体系,其中院校任职教育是军事职业教育的主体,在职培训是其重要补充[3]。
综上可见,围绕部队官兵岗位履职能力和职业素养,组织在线课程建设、教学与服务,促进部队官兵立足岗位成长成才,是当前教育培训院校组织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的重点方向。
3. 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教育模式发展趋势的统一性、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军事教育施教主体的同一性、教学资源条件建设的一体性,两者客观存在着互相促进的积极因素及内在机理。
3.1. 教育模式发展趋势的统一性
①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时代科技发展优势,在国内外高校广泛运用、教学成效明显,也是院校教育培训改革的重要趋势。
② 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基于“网络 + 教育”的理念方法,主要依托网络在线学习,推进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
③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课堂”、“学校”等时空界限的智慧教学,未来终将成为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共同目标。
3.2. 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院校教育培训和军事职业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但是,一方面在校承训规模的限制成为院校供给侧与部队巨大学习需求的“鸿沟”,另一方面部队人员离岗学习也成为工学矛盾的突出表现。军事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为官兵提供全员全时全域学习的可能,使院校承训教员更直接、更广泛、更深入地为部队提供教学服务。
3.3. 军事教育施教主体的同一性
承训教员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服务于全军人才培养整体大局,既是院校课堂教学的施训者,又是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建设者,只是学习对象和教学模式不同。在立足培养全局上,二者应合力并举;在立足课堂教学上,二者应互为补充。教员在军事职业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既有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运用院校教育培训成熟的教学方法,为更广大的官兵传道授业解惑。
3.4. 教学资源条件建设的一体性
① 课程资源方面,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均是围绕受训者得到与军事变革、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军事教育来设置设定的。院校教育培训建设的SPOC可经简单改造后传至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应用于军事职业教育在线教学,军事职业教育建设的MOOC、微课也可以引入院校教学,供在校受训学员线上学习使用。
② 配套条件方面,院校既有的与在线教学相关的软硬件条件,能够在军事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充分高效的运用,而军事职业教育需求带来的新投入、新建设,反过来促进院校基础设施升级扩容,为院校教育培训提供更好的保障条件。
4. 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
应当深入分析研究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挖掘运用两者积极的内部联系,借鉴外军在岗学习的做法成效,推进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在院校供给侧的融合发展。
4.1. 树立“大教育”培养理念
① 破除传统教育理念束缚。推进“网络 + 教育”的理念方法在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中应用,把基于网络在线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全时全域的课堂讲授、课后自学、平台互动多位一体联动式学习模式[4]。
② 加强教育学习研究。深化军事人才培养和军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素质能力、转变教学方法,切实发挥院校人才和知识密集优势。
4.2. 建强“信息化”教师队伍
① 组织综合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把院校教育培训和军事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需求统一纳入培训内容,在熟练掌握传统课堂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环境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的水平。
② 举办在线课程竞赛。院校举办的教学竞赛,可采取混合式教学或慕课、微课等形式,以网络发布、现场评比等多种方式进行,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多措并举形成开放、融合、共享的相对稳定的施教队伍。
4.3. 丰富“多用途”教学资源
① 系统梳理院校教育培训成果。建立院校教育培训和军事职业教育施教课程总库,发挥院校教学优势,推动现有的SPOC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向慕课和在线虚拟训练课程转化。
② 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平台资源。将已建成上线的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引入院校教育培训,共享共用,服务于在校受训学员自主学习,有效避免和防止课程重复建设。
4.4. 完善“系统性”配套条件
① 充分运用现有条件。整合优化完善教育环境及设施,统筹院校电教场地设施、设备器材,在保障院校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把军事职业教育工作纳入保障范围,既能够充分发挥效能,又避免重复建设浪费。
② 升级改造不足条件。大力推进录播条件升级、军综网出口带宽扩容、互联网覆盖区域拓宽、网络学习室改造等建设,形成满足受训者自主学习、集中培训、远程教学的联合共用教学设施体系。
5. 以鉴定理论培训为例探索实践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运营团队与军队某大学开展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军事职业教育对军事人才培养的服务促进作用,依托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上线“飞机维护特设员/电气员士兵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培训”专栏,按照职业定位整体设计和岗位要求,确定培训任务和目标,突出任职必需的知识、理论、技能,开展线上理论培训等级认证,与线下培训鉴定协同实施,节约参训人员的时间空间成本。
培训专栏开设线上必修课程《飞机线路修理技术》、选修课程《飞机用电安全知识》《航空电机与电器》《飞机维护电气测量技术》《飞机供电系统》《舰载机机电系统》,并辅以配套教材《飞机线路修理技术》《航空电气维护实训教程》《航空电机与电器》。上述课程均为该大学自建转化成果,即服务院校教育培训课堂教学,又面向全军服务军事职业教育在线教学。
参训人员根据课程学习完成情况,申请飞机维护特设员/电气员(初级/中级/高级)士兵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培训证书。具体而言,完成1门必修课 + 1门选修课可获得初级证书,完成1门必修课 + 3门选修课可获得中级证书,完成1门必修课 + 5门选修课可获得高级证书,平台提供“自测是否达到证书申领条件”功能。培训专栏上线以来,共有96,350人参与学习,669人获得证书。
6. 结束语
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运营团队,围绕院校教育培训与军事职业教育在组织模式、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融合发展,研究探索依托平台和资源开展教育培训预备课程学习、任职资格认证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方法路径,上线了一系列学习专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前瞻性开展伴随职业发展的在岗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设计,有机衔接并融合院校、部队及不同形态的教育机构,发挥多维资源优势,将成为运营团队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系“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军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编号:U2020112)课题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