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的探究——以山东寿光农业乡村振兴为例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o Geograph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Taking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ougua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4.121179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段让洁*, 邵子久, 杨灿灿, 杨艺丹, 康乐莹: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徐立东:信阳市羊山中学,河南 信阳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山东寿光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 Shougua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其重要性,这一战略与地理教学紧密相连。本文结合山东寿光农业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案例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这一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寿光农业发展的独特条件、面临的挑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此教学设计不仅丰富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为未来参与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Abstract: In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repor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put forward, and its importance was emphasized,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geography teaching.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case of Shandong Shouguang’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geography teaching cont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eaching design, aiming at guiding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unique condition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ouguang’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is specific example,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geospatial thinking ability,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This teaching design not only enriche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geography classrooms but also encourages students to combin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real-life problem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articipating in or suppor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future, and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path for cultivating geography talents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文章引用:段让洁, 邵子久, 徐立东, 杨灿灿, 杨艺丹, 康乐莹.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的探究——以山东寿光农业乡村振兴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275-28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797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为其指明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被视为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方向指引。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举措,涉及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文化五个方面的振兴[1],是解决农村发展动力不足、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和精神生活匮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的有效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几乎所有地理问题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涉及诸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议题,将乡村振兴内容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有助于通过区域发展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和乡村情怀,提升其核心素养,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进程[2]

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教学内容,选取山东寿光农业乡村振兴为案例,引领学生分析山东寿光逐步发展为“中国蔬菜之乡”的进程中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及科学精神。

2.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中地理教学课程内容及核心素养的联系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目标和要求,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乡村振兴关注农业与农村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城乡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差异等问题,与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产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人口、环境与发展、乡村和城镇”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图1)。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融入高中地理教学,通过“针对性战略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同时,这些素养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深入参与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意识基础。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地理教学,旨在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及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关注乡村、理解乡村振兴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地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乡村发展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1.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中地理课程的联系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对教材中可以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容进行梳理,明晰乡村振兴相关知识点与教学资源,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compulsory textbooks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nt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1. 人教版必修教材可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容梳理

乡村振兴

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

教学建议

产业兴旺

植被:植被与环境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以某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植被为例,阐明其分布范围、垂直结构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调查、演示,分小组讨论针对不同类型植被开展合理保护的措施、因地制宜开展人工植被建设的方案等,着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土壤: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以土壤改良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土壤形成与变化中环境因子与人类活动的作用。通过观察实地土壤或标本,总结成土因素及功能,深化学生对“土壤为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产物”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土壤改良与养护措施及其对乡村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寒潮灾害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通过各类灾害的案例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某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对乡村农业的影响,同时注意关注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即气象灾害带来的不仅都是不利影响,在某些方面灾害也可以带来有利影响。

乡村的土地利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基于真实案例,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并尝试提出合理规划乡村土地的见解。

产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以学生熟知的农作物为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其区位因素及变化,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对其他类型农业进行区位分析,并思考如何利用所学提升乡村农业收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基于真实案例,通过对同一乡村不同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对乡村经济发展和聚落发展的影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原则,提高地理实践力。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人口迁移

综合思维

利用“人口迁移”真实案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归纳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并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思考乡村想要振兴,如何留住人才。

城镇化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结合图表与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特征、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城镇化对周边乡村发展的影响。

乡风文明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基于学校周边或学生熟知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乡村景观如何体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地域文化对乡村聚落与景观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保护与发扬乡村文化景观的建议。

生态宜居

环境与发展: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以学生熟悉的问题进行导入,抛出问题链:人类面临怎样的环境问题?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了解目前我国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环境与发展: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播放教材中出现的短片:《我们期望的未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期望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怎么做才能实现我们期望的未来?通过设定情境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 融入乡村振兴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3.1. 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是。

结合案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结合案例,说明农业区位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

鉴于农业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熟知的或本地案例和材料,指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3]

3.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产业区位因素学习的开始,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首先,本节内容作为产业地理的开篇,是人文地理在人口地理和城市地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本节内容也涵盖了对必修第一册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的回顾;其次,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深入剖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产业地理知识体系,更为后续工业与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3.3.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地形和土壤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因素如劳动力、市场和交通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当代学生通常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陌生,可能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选取知名度较高、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结合实际讲授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影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掌握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3.4. 教学目标

1) 通过寿光农业发展的实例,分析当地的农业区位条件及区位因素,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

2) 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和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综合思维)

3) 通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

4) 通过案例分析与读图分析,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3.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难点:时空变化导致农业区位主导因素或限制因素的变化。

3.6.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实地考察法。

3.7. 案例分析

寿光通过发展温室蔬菜种植,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幅提升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形成了全国知名的蔬菜产业基地。其发展模式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实现了农业的高效发展。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老旧大棚设施的改造难度大、成本高,以及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仍需加强。尽管如此,寿光经验仍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特别是在类似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借鉴寿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这一案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3.8.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情见表2

Table 2. Teaching process

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片段

视频截图来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34y1p7PG/?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6874228eeab1db4f80d0c25e08713183

【提问】寿光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蔬菜之乡”?

观看视频思考寿光农业发展的原因。

通过直观展示寿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感性认识,理解其与农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1:分析山东寿光的农业区位因素

【展示材料1】寿光地处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千米,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日照充足;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肥沃,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

(a) 寿光市位置简略图

(b) 寿光市气候资料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区位因素概念以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结合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①寿光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自然和人文区位因素。

②归纳寿光成为“中国蔬菜之乡”的有利区位因素。

【总结】

自然区位因素:

地形: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作物种植。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日照充足,利于农作物生长。

土壤:位于河流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水源:邻近河流,有灌溉水源。

人文区位因素:

交通:寿光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海上交通也十分发达,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廉价。

阅读教材与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详细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学会从实际案例中提取信息。

探究活动2:探究寿光区位因素的变化:科学技术因素

【展示材料2】一九八九年八月,三元朱村的党委书记王乐义,率领村里的十七位党员,在请来的技术专家——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农民韩永山指导下,建起了17座冬暖式蔬菜大棚,种上了反季节蔬菜。当年腊月二十五,大棚内的黄瓜开始采摘,由于供不应求,一下子就涨到10块钱一斤。17户“棚主”个个成了“双万元户”。由此,寿光走上了“小康之路”。寿光县当时的县委书记王伯祥牵头,建立了冬暖型蔬菜大棚的推广小组。遵循“典型引路,全方位开花”的战略方针,寿光地区掀起了一股“白色浪潮”,1991年,冬暖大棚、弓棚菜等占据了寿光南部土地面积一半以上。寿光人民不仅摆脱了长期面临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户均收入超过两万元。随后,寿光人民还将他们掌握的先进技术推广到了全省和全国各地,成功解决了我国北方在冬春季节面临的蔬菜供应不足和供应紧张的历史问题[4]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技术革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寿光的农业区位条件。

②这种变化对寿光农业生产模式、市场竞争力有何深远影响。

【小结】技术革新,如智能温室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寿光不再完全受限于自然气候条件,实现了全年无休的蔬菜生产。这大大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理边界,使寿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蔬菜供应基地。

阅读材料二,提取关键信息。

小组讨论,分析技术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代表分享,全班交流。

通过探究技术因素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探究活动3:探究寿光区位因素的变化:政策与市场因素

【展示材料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寿光蔬菜市场遭到巨大挑战。一方面,其他省市蔬菜种植技术得到发展,国内蔬菜市场取得较大进步,种类愈发丰富,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与此同时,国外对我国实施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等,使我国蔬菜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寿光的蔬菜市场也呈现出日渐萧条的态势。为了应对这种情况,1997年,寿光市被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后,出台了《寿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科技化、结构高级化、发展持续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寿光蔬菜由反季销售、增产转向产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5]

进入二十一世纪,寿光加强与外商的合作,陆续与美国、瑞士等国家及地区建立贸易伙伴关系,多种农产品、精加工农产品,销往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进入国际市场。始办于2000年的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一届,向访客展示设施园艺技术、高科技种植模式、名优蔬菜品种、现代化农机设备、高质量生产资料等。把农业展览、商务洽谈、农业观光旅游巧妙融合,吸引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政策支持的动态调整如何交织影响寿光的农业区位选择。

②这种交织影响如何塑造了寿光的农业竞争优势。

【小结】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寿光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蔬菜品种。同时,政策支持的动态调整,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为寿光蔬菜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场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使得寿光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市场与政策的协同作用,寿光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促使寿光不断创新和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政策的支持为寿光蔬菜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这种竞争优势使得寿光在国内外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小组讨论,探讨市场与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具体作用。

通过探究市场与政策因素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拓展提升环节:晏岗村的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实践

【展示材料4】晏岗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过去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晏岗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与寿光市虽相隔千里,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却展现出了一些共通的经验与挑战。晏岗村在借鉴寿光市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转型之路。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特色种植业(如茶叶、油茶等),同时结合乡村旅游,打造农旅融合的新模式。晏岗村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今,晏岗村已成为光山县乃至信阳市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拓展提升】

①晏岗村在推进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主要困难,这些困难如何影响了其发展的步伐。

②晏岗村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是如何借鉴寿光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认真阅读材料并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将乡村振兴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强调乡村振兴与地理知识的联系,鼓励学生关注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本节课内容,整理笔记。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本文深入研究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以山东寿光农业发展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现了科技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文章以寿光乡村振兴的经验为例,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期待地理教学能够进一步挖掘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实践化的学习体验,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信阳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24KYJJ084)、信阳师范大学202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48)、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2SYJXLX062)和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HNYJS2020JD14)的共同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018-02-04, 2022-09-20.
[2] 王安平, 张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6): 1486-149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6225
[3] 孙维聪. 新课标引领下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 地理教育, 2024(S2): 47-51.
[4] 张少义. “现代农业的阳光”照亮寿光乡村振兴之路[J]. 红旗文稿, 2019(17): 13-14.
[5] 牟子平, 吴文良, 雷红梅. 寿光蔬菜产业化历程及其支撑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21(9): 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