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称谓,更是特定位置的地貌特征与风土人情的语言符号。俄汉地名背后蕴含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元素,本文聚焦于俄汉地名的构成特征,采用分类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地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元素。研究发现,中俄两国的地区命名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历史人文等要素的影响,但具体的地区命名中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地名的研究对于两国地理、历史及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地名文化资源的充分认识和保护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Abstract: A geographical name is not merely a designation for a region; it is also a linguistic symbol representing the landforms and local customs of a specific location. Behind Russian and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s lie distinc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and Chinese geographical names, employing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embedded in these nam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naming of regions in both China and Russia has been influenc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s, geographical featur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yet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naming of reg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geographical names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ulture of both countrie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nd preserv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al resources can better inherit and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1. 引言
地名作为交际工具的一种,被人们口口相传,世代相因,因此在使用中逐渐取得了习惯性和稳定性,但由于地理区域本身是没有名称的,其名称是由人类主观赋予的[1]。现代地名由“专名 + 通名”构成[2],这种模式作为地名系统中的理想形态,不仅展现了高度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还卓有成效地实现了指位与指类的双重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区分不同地理位置与性质的地理实体。专名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主要用以揭示地名所承载和表达的意义。在部分地理实体名称中专名往往可具有一定的指位作用,如我们看到或谈论到“西藏”这个专名就会知道其位于国家的西部。专名是从地理实体的类型学角度出发对地名进行的一种归类和描述。它如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标签,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地理实体归为一类。通名中相同的地点通常具有一样的意义,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中的“省”,洞庭湖、鄱阳湖、西湖中的“湖”,但部分同一类型中的专名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同为河流,有的用“江”、有的名“河”、也有的称“溪”、还有的谓“川”。因此,我们可以说通名具有指类性,但科学地界定地名的地理属性还需深入考量其实际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特性与规模,不能仅凭通名一概而论。
2. 以地理特征或自然资源命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必备的条件”[3]。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在地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许多地名直接以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特征或自然地貌来命名,既直观又富有描述性。这些地名不仅让人们能够迅速联想到当地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例如,“黄山市”原名“徽州市”,于2001年更名,以突出黄山这一著名旅游景点的地位和影响力。黄山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其壮观的山峰、奇松怪石和云海温泉而闻名,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题材,地名直接反映了这一独特景观。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城市改名非常普遍,避讳、朝代更替导致的行政区划变更、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都是改名的主要原因。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改名又多了一个新的原因—旅游。典型的如云南“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湖南“张家界市”原名“中庸市”,四川“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将城市与旅游资源结合,不仅体现了地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面貌,还能吸引更多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在中国,许多地名还通过描述其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简洁明了,易于辨识和记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空间关系的认知和理解,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方位观念和地理意识。例如,“上海”则因其地处长江入海口而得名,寓意江海之通津、东西方交汇的重要位置。此外,还有许多地名如“左云”、“右玉”等,都是根据其在古代行政区划或地理坐标中的相对位置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式既具有实用性,又富含文化底蕴。
自然环境资源在俄罗斯地名中的体现可以分为以河流山川、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命名三种,俄罗斯第六大人口城市Волгоград (伏尔加格勒)的名称来源于流经此地的伏尔加河(Волга),其名称由Волга + град构成,意为伏尔加河畔的城市。北高加索联邦管区的首府Пятигорск (皮亚季格尔斯克),也可称为五山市,关于其命名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称该名称来源于Бештау (别什套山),这个名称来自突厥语,Беш是“пять (五)”,тау则表示“гора (山)”,另一种称由于皮亚季格尔斯克被五座山峰环绕而得名。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以叶尼塞河为分界线,东面多高原山地,西面多低地平原,许多地区命名都受到了其地形地势的影响。诺夫哥罗德州的Холм (霍尔姆),意为“小山,岗,丘陵”,因其城市建立于Ловать(洛瓦季河)沿岸的山丘之上而得名。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除了钻石、黄金、铂金、钯金、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铁、锰、铬、镍、钛、铜、锡、铅和钨等金属资源均位于世界前列。巴什基尔西北部的Нефтекамск (涅夫捷卡姆斯克)和汉特–曼西斯克区的Нефтеюганск (涅夫捷尤甘斯克)都是由нефть (石油)一词派生,是典型的石油城市。乌拉尔南部城市梅德诺哥尔斯克(Медногорск)来源于Медь(铜),是铜矿丰富的城市。Золотой (佐洛托伊)则是由于金矿广布而得名。
中国地名与自然地理特征的关联,往往倾向于直接描绘出该地区的文化景观。例如,“黄山市”“张家界”直接以该地区的景观命名,不仅能够凸显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更将景观直接作为文化符号融入地名之中,使得地名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景观的代言。俄罗斯地名中除了部分直接指出自然地理特征的城市名称,还有更多直接以该地的自然资源命名,如Нефтеюганск (涅夫捷尤甘斯克)、Золотой (佐洛托伊)等,这类城市名称多见于西伯利亚、远东等地区,这与俄罗斯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密不可分,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部分城市的名称判断出当地盛产的自然资源和支柱产业。这种差异使得中俄地名各具特色,成为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解两国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新视角。
3. 以历史人文与经济状况命名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一特点在地名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许多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或源于历史事件,或纪念历史人物,或传承民族传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例如,“中山市”原为1152年设立的广州府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而更名为中山县,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为全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靖宇县”原为“濛江县”,1946年,为纪念东北民主抗日联军总司令、民族英雄杨靖宇殉难而改名为靖宇县。这些地名不仅承载了历史记忆,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这些地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的交融,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延续。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发展状况是除了自然地理特征外最能够体现城市风貌和地区特点的一大因素。俄罗斯城市中不乏以居民职业命名的城市,基洛夫州的Кузнецы (库兹涅齐)来源于俄语“кузнец”,意为“铁匠城、锻工城”[4],该区铁矿资源非常丰富,很多居民为铁匠,或者以铁矿开采业为生。俄罗斯还有众多以文学家和领导人命名的城市,其中以俄罗斯文学巨匠命名的城市有:位于莫斯科州的契诃夫市,是为了纪念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而得名。为了纪念苏联领导人以及著名的军事领袖,苏联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更名,彼得格勒为了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更名为Ленинград (列宁格勒),Волгоград (伏尔加格勒)更名为Сталинград (斯大林格勒),而后苏联解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都恢复了之前的城市名称。
俄罗斯作为一个宗教性极强的国家,其宗教信仰对于国家经济社会乃至文明的演进,留下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印记。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气质、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宗教的熏陶,许多地区的命名也不例外。俄罗斯有许多城市是以东正教徒的姓名命名的,关于俄罗斯北方首都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圣彼得堡)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称其中的Петр是为了纪念彼得大帝,还有另一种说法称其是为了纪念圣徒彼得;俄罗斯还有许多城市村镇名称是以东正教节日命名的,弗拉基米尔州的Воскресенье (沃斯克列谢尼耶)来源于东正教的传统节日Воскресение Христово (复活节),阿尔泰边疆区的Вознесенка (沃兹涅先卡)来源于Вознесение (耶稣升天节),Архангельск (阿尔汉格尔斯克)是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最大海港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首府。这一名称就得名于著名的米哈伊尔·阿尔汉格尔斯基修道院[5]。
中俄城市中都有大量与历史人文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地名,相比之下,俄罗斯地名中的宗教影响则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东正教对地名文化的深远渗透。在俄罗斯,许多城市、村镇乃至街道的名称,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宗教人物、宗教节日或宗教事件,成为俄罗斯宗教文化在语言层面的生动体现。在悠久的历史长卷中,众多地名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迭,地名称谓的更换是俄罗斯社会变革在俄语语言中的一种反映,它代表了人们价值取向的转移,又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复苏[6]。俄罗斯此类地名的改变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沙俄时代、十月革命后、苏联解体后[7]。圣彼得堡四次地名的变更: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为这一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相较于根据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命名的地区,以人文经济状况命名的城市更容易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国家社会变革在语言层面的直接反映,更是社会价值观念与取向深刻转型的生动写照。
4. 俄罗斯地名中的“后缀”
相较于汉语地名中以“专门 + 通名”的构成方式,俄语中有一些专门用于构成地名所使用的后缀,他们大多有“城市”“国家”“地区”的实际意义,如:以город或者其变体град为后缀,该词源自古斯拉夫词语,意为“城市”,以“город、град”在构成时前后两部分通常不需要用联合元音连接,例如:Ленин + град = Ленинград (列宁格勒),Нов + город = новгород (诺夫哥罗德),但也有部分地名需要用联合元音“О”来构成城市名称,如Красн + о + град = Красноград (克拉斯诺格勒);以хов或者其变体ков为后缀,“ов”意为“掩体”,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就是由这一后缀构成,“моск”可译为“岩石”,所以“Мосхов”实际译为“石头掩体”或者“石头城”,但由于“Мосхов”这种读法不符合俄语发音规则,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了“Москов”,后成为了俄罗斯的首都“Москва”(莫斯科);以“стан”为后缀,“стан”源自于突厥语,表示“国家”,“地区”,中亚五国作为苏联曾经的加盟共和国,自从苏联解体后,将国名全部更换为以“стан”为后缀的国名,如Казахстан (哈萨克斯坦),由казах + стан组成,“казах”表示哈萨克族,所以“Казахстан”意为哈萨克族的国家;以“бург”为后缀,“бург”源自古德语,意为“城市”,“堡垒”目前俄罗斯许多城市都是以“бург”为后缀且以此为后缀的城市都翻译为堡,比如俄罗斯的“北方首都”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圣彼得堡),由Санкт-Петер + бург构成。以“бург”为后缀的俄罗斯城市还有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叶卡捷琳娜堡),Оренбург (奥伦堡);以“поль”为后缀,“поль”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城市”,如俄罗斯联邦斯塔罗夫波尔边疆区地首府Ставрополь (斯塔罗夫波尔);以“ск”为后缀,以此为后缀构词,无具体意义,它常与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组合,共同构成城市名称的后缀,如以河流、湖泊、海洋的名称加后缀“-cк”,Иркут + ск——Иркутск (伊尔库茨克),该市得名于Иркут (伊尔库特河),“гора”(山峰)加后缀“ск”,构成горск,Бело + гор + ск——Белогорск (别洛戈尔斯克)。在与俄罗斯人的姓氏有关的词加后缀“ск”,在十月革命后,出现大量以人名加后缀“ск”构成的城市名称,在以结尾“ов”、“-ев”、“-ин”的俄罗斯人的姓加后缀“-ск”,如Ленин + ск——Ленинск (列宁斯克),以“-ский”结尾的姓,在将其作为城市名称时,去掉“-ский”中的“-ий”,Загорский去掉-ий——Загорск (扎戈尔斯克)。
俄罗斯城市地名大多是由带有地区特色意义的前缀和表示城市意义的后缀构成,自然环境、人文经济和宗教信仰在地名构成中发挥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地名中常见的后缀如“град”、“бург”、“ск”等,代表了城市或地区的性质,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命名方式共同构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地名体系,体现了其多元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5.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俄汉地名的构成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特征,强调了地名不仅是地理实体的标识,更是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中俄两国地名的命名方式,揭示了地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元素和地理、历史背景。在中国,地名的构成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以地理特征或自然地貌命名、以历史人文命名和以方位或相对位置命名等方式。地名不仅直接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城市更名背后的历史事件、纪念人物及民族传说等。俄罗斯地名的构成则主要依赖于带有地区特色的前缀和表示城市意义的后缀。俄罗斯地名的命名同样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经济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之处在于地名文化都承载着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通过对地名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两国地理、历史和文化,还能为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因此,对地名资源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基金项目
本项研究得到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共同体理念下中俄儿童文学作品的生态思想比较研究”(项目号L20BWW010)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