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深度翻译视角下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英译探究
Echoes of Tradition in a Modern Voice: A Study on the Promotional Text Translation of Ganzhou Qili Ancient T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提升文化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为对象,探讨深度翻译理论在其翻译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分析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的特点和深度翻译理论的具体应用方法,本研究阐明了如何在译文中嵌入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信息,确保译文在忠实反映原文内容的同时,使目标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七里古镇的文化魅力。结果显示,深度翻译不仅能提高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未来研究可以扩展深度翻译在不同类型外宣文本、多语言翻译、文化负载词处理和跨学科应用中的探索,以提升翻译质量和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Abstrac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promotional texts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going global policy.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s of thick translation in the promotional text translation in Ganzhou Qili Ancient Town, showing how to incorporate ric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to translations. This approach ensures faithful reflection of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arouses the appreciation towards the cultural allure of the ancient town.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at thick translation not only elevates translation quality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s Chinese cultural outreach globally. Future research could explore thick translation across diverse promotional texts, multilingual contexts, handling of culturally loaded terms,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to further enhance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amplify Chines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ternationally.
文章引用:肖亦如. 古韵新声:深度翻译视角下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英译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648-6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61

1.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1年5月31日,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这一战略不仅旨在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还期望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全球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基于此背景,赣州七里古镇作为赣州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性景区,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旅游体验,成为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七鲤古镇”景区通过“文化产业 + 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建设,突破了传统经营模式的同质化,展示了赣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强调用注释将文本置于深厚的语言文化背景之中,促使目的语读者由衷地尊重源语文化,更好地欣赏其他民族文化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2],这对文化旅游文本的翻译尤为重要。尽管深度翻译理论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旅游外宣文本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仍存在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深度翻译理论在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提升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深入分析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的翻译实践,研究如何运用深度翻译理论,确保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忠实反映原文,使外国读者不仅能获得信息,还能感受到七里古镇的文化魅力和情感共鸣。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深度翻译理论应用,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实践上则为文化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实用策略,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研究不仅对提升赣州七里古镇的国际知名度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文化旅游项目的国际推广提供了借鉴。

2. 深度翻译理论概述

深度翻译概念由非裔美籍哲学家兼文化理论家阿皮亚(Kwame A. Appiah)于1993年首次提出[3]。阿皮亚是一位研究分析哲学的学者,他借助格尔兹人类学研究的“深度描写”理论,提出了“深度翻译”概念,即“对原作的语境作更为丰富或深厚的描写”(a richer, ... or thicker contextualization)。他认为,深度翻译是一种“学术翻译”,通过添加各种评注和附加释义,将译文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3]。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注意意图,即话语作为行为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意图,需要区分话语的字面含义和真实意图;第二,强调语境,即通过依托语境来理解话语的意图;第三,尊重文化差异,即在翻译过程中应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间的不同。这一观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还需考虑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传递。

根据Shuttleworth和Cowie [4]以及谭载喜[5]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深度翻译”是指提供大量解释性内容或背景信息的翻译形式。这些形式包括目录、图解、附录、后记等副文本。阿皮亚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将译文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语境中,二是通过“阐释和附注”实现这一目标[4]

周领顺和强卉[6]将深度翻译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狭义上的深度翻译具体化为脚注、尾注、夹注、双行小注、文内隐注、序、跋、献词、后记、附录、术语表、致谢等形式。然而,他们的观点存在一定争议,因为阿皮亚的“深度翻译”概念还包括对言外之意的翻译,如比喻意义、讽刺意义等。广义上的深度翻译则是指“译文的信息比原文提供的信息厚重”。这种增译或增词译法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技巧,即在不改变原文意义和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语篇规则或语言习惯适当增词,以保证译文语言的通顺流畅[7]

与前述狭义和广义深度翻译分类密切关联的是显性和隐性深度翻译。根据曹明伦所发表的相关系列文章,显性深度翻译指的是通过添加明显标记的评注和附注,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信息直接呈现在译文中[8]。这些附加内容通常以脚注、尾注、括号注、附录、后记等形式出现,使读者可以明确看到译者添加的解释和背景说明。优点在于可以提供详尽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言外之意。然而,显性深度翻译也可能导致译文阅读的连贯性受到影响,因为读者需要频繁停下来阅读附注,从而打断阅读的流畅性。隐性深度翻译则是一种不显性标记的策略,译者将必要的解释和文化背景信息直接嵌入译文正文之中,而不使用明显的附注或评注[9]。这种方法在保证译文通顺流畅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原文的充分阐释,能够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巧妙地融合解释说明,达到“促读者对于原文的了解”的目的。

截至2024年6月,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深度翻译”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得到相关文献892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108篇。研究主要主题分布靠前的分别为典籍英译、机器翻译、副文本、文化负载词等相关内容,与外宣主题有关的文献仅9篇,说明尽管深度翻译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在旅游外宣文本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这一领域仍存在空白。

综上所述,深度翻译理论自阿皮亚提出以来,经过多位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扩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不同的翻译领域中,深度翻译理论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语境,确保译文不仅传达表层信息,还能深刻反映其文化内涵。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深度翻译在旅游外宣文本中的应用,以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并为提升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提供实用策略。

3. 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的特点分析

七里古镇,亦称七鲤古镇,位于赣州城东部的贡江水面附近,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旅游资源闻名。古镇因七条山脚斜插江边,形似七条鲤鱼而得名。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元丰九域志》已有记载。根据《赣州府志》,赣州府城曾于东晋时期设在七里古镇长达146年之久[10]。古镇见证了赣南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并在此地驻足,再迁往赣南各地的历史过程。这些历史背景赋予了七里古镇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七里古镇不仅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游客,还因其丰富的旅游特色而备受青睐。古镇内保存完好的古瓷窑和客家古建筑是其核心旅游资源。古瓷窑兴于唐朝,盛于宋朝,曾生产出青釉、白釉、褐釉等古瓷贡品。七里古窑是江西唐宋时期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造型秀丽、工艺高超,享誉省内外。此外,古镇内的多座明清古码头、十字古街、古色古香的花格窗和夯土墙等,均流露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七里古镇独特的旅游体验,使游客能够深刻感受其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通过详尽的历史文化挖掘和生动的景观描绘,全面展示了古镇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文本不仅详细介绍了七里古镇的名称由来,还通过描述贡江水面、古窑遗址、客家迁徙等历史故事,生动展现了古镇在赣南客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地位。通过引述史书记载,结合北宋《元丰九域志》和《赣州府志》的记载,文本将古镇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文本还通过描绘七里古窑的兴衰、客家先民的迁徙、古镇的繁荣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镇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其文化积淀。

同时,文本重点突出古镇的多元文化景观,涵盖了城市文化、客家文化、瓷器文化、木材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详细描述古窑、古建筑、古街巷等实物遗存,展示了古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文本不仅停留在历史文化的表层介绍,更通过具体的景点和历史事件的描绘,揭示了古镇在赣州乃至整个客家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另外,文本通过现代视角,展示了七里古镇在当代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新发展模式。通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建设,文本突显了七里古镇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实践和独特魅力,描绘了七鲤古镇景区作为休憩度假综合体和商务文创示范区的美好前景,也涵盖了对古镇景区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的展望。不仅彰显了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展示了其在现代文旅产业中的潜力和前景,吸引国内外读者对赣州七里古镇的兴趣和向往。

4. 深度翻译理论在七里古镇外宣文本中的应用

深度翻译在外宣文本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核心在于通过专家的深入解析和文化背景的丰富呈现,使得读者能够迅速领会文本的深层含义。相较于浅度翻译和直译,深度翻译通过注解、评价和引用参考文献等手段,构建更具文化语境的文本,提升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体验。针对异质文化表达,译者通过深度翻译,以读者视角和专业知识框架解释和补充文化细节,有助于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11]。以下将围绕深度翻译策略的文化信息注解、语言信息增补、增加脚注等方面,对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的英译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4.1. 文化信息注解

深度翻译最显著的形式之一是对原文中文化词语进行详细解释,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12]。文化信息注释较为统一,通常以圆括号的形式对人物的生卒年、朝代或某个古代统治者执政时期的信息进行补充。此法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目标语读者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段或某人物的生活时代,提供更详细、更明了的文化背景。以下通过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的汉译英实例对文化信息注释进行分析。

例1:《赣州府志》记载,“赣州府城,晋永和五年(349年),太守高琰始建土城于章贡二水间,义熙二年(406年),徙赣水东”。

译文:According to the Gazetteer of Ganzhou Prefecture, in the fifth year of Yonghe in the Jin Dynasty (349 AD), Governor Gao Yan began constructing the earthen city between the Zhang and Gong rivers. In the second year of Yixi (406 AD), the prefecture was relocated east of the Gan River.

在例1的译文中,译者通过在文中括号内添加时间信息,对原文中的重要朝代年号进行了详细注释。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晋永和五年”本身包含具体的年代和时间信息。然而,西方的英文读者更熟悉的是公元纪年法。因此,在英文译文中,每次首次提及朝代名称时,译者都会补充对应的公元纪年起止时间。例如,“永和”(345年~356年)是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2年。基于此背景,译者对“晋永和五年(349年)”和“义熙二年(406年)”两个历史时间点进行了标注,提供了具体的公元年份。这种做法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打破了原文中时间上的障碍。其次,由于资料库中没有“太守高琰”的具体生卒年信息,译文选择直接保留其英译名称,而没有进行过度的文化替代。这样既尊重了源语文化,也避免了因为缺乏具体历史信息而引起的译文不准确性。总体而言,这种文化信息注解的深度翻译策略,通过在译文中添加详细的背景信息,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又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促进了跨文化理解。

例2:状元祠是为了纪念赣州第三位状元池梦鲤,他是赣州城区唯一的状元,也是南宋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译文:The Champion Hall was built to commemorate Chi Mengli (1224~1279), the third Zhuangyuan (number one scholar, title conferred on the one who comes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Ganzhou, who was the only Zhuangyuan in Ganzhou city and the last on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例2主要介绍了状元祠的建造背景,纪念了赣州第三位、也是南宋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池梦鲤。但由于原文缺乏对人物生卒年的信息介绍,读者可能并不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译文采用圆括号的形式在人物英译名Chi Mengli后面增补了生卒年信息,以及其所处朝代南宋的区间年份信息“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译文中的相关内容。同时,“状元”这一中国历史文化概念对西方读者来说相对陌生。葛传槼先生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指出,像“科举”、“八股文”、“秀才”、“举人”、“进士”等蕴含丰富历史元素的词汇是英语国家从始至终所没有的,一般分别译作“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eight-legged essay”、“xiucai”、“juren”、“jinshi”[13]。同理,“状元”也可以音译为“Zhuangyuan”。《汉英语林》中有句:“三年勤学出状元,十年苦练出不了个演员”,其英译为:Three years’ diligent study makes a zhuangyuan (number one scholar, title conferred on the one who comes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but 10 years’ training cannot make an actor (p. 98). 故译文借鉴了相同的译法,采用文内注释的方式补偿文本效果,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突破文化壁垒,加深对译文的理解。

4.2. 语言信息增补

由于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和语言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方括号形式增加注释性信息、添加省略内容、修饰名词的成分和补充语言结构信息。这些深度翻译的英译策略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逻辑,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完整且清晰的译文和原文语义。

4.2.1. 补释性注释

补释性注释是指译者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源语文本的含义,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某些词语的复杂含义进行解释[14]。通过在正文译文中使用文内注释,补充不完整的表述内容。汉语中的人名、地名、族名等,除了指称功能外,往往还包含丰富的意义。

例3:唐代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年。

译文: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618-907 AD), local warlords fragmented the nation [i.e. foreign military leaders began to wield their own armies and asserted their power after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during the Tianbao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leading to continuous warfare.

例3中的“藩镇割据”是指在唐朝安史之乱天宝年间以后,地方将领掌握兵权,逐渐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脱离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对该事件的历史背景做了补释性说明,采用方括号形式,补充“foreign military leaders began to ... Tianbao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相关信息。通过这种补释性注释,译者有效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这种策略不仅确保了译文的忠实性,还增强了目标语读者对七里古窑的建设文化背景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体会赣州七里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采用这种深度翻译策略,既补充了不完整的表述内容,又避免了译文的简略性,使之更具深度和可读性。

例4:南宋早期烧制的仿漆器薄胎赭色釉瓷、褐釉瓷、黑釉瓷,还有褐黑釉瓷、乳钉柳斗纹罐等瓷器

译文: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Qili Kiln produced imitation lacquerware thin-bodied zhe[ochre]-glazed pottery, he[brown]-glazed pottery, hei[black]-glazed pottery, as well as he hei[brown-black]-glazed pottery and ruding[milk-nail] and liudouwen[willow-patterned] jar-shaped pottery.

例4采用了“音译 + 意译”的方法。例如,“zhe[ochre]-glazed pottery”(赭色釉瓷)等词汇,前面的词根据威妥玛式拼音的读音进行音译,而方括号内的词(在此简称为第二个词)则采用意译方法,对前文的音译词语进行汉语内涵意义的解释。采用音译法,西方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其读音,而意译则着重传达原文内容,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通过方括号内的文内注释,音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又协调渗透,确保译文既保留原文的音韵,又传达其深层含义。如将“仿漆器薄胎赭色釉瓷”翻译成“imitation lacquerware thin-bodied zhe[ochre]-glazed pottery”,“乳钉柳斗纹罐”则翻译成“ruding[milk-nail] and liudouwen[willow-patterned] jar-shaped pottery”,体现了深度翻译在信息传递和跨文化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4.2.2. 语法性注释

语法性注释是指译者根据中英文语法差异,通过使用方括号在译文中补充必要的语法成分。这种方式有助于西方读者理清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逻辑,从而获得完整清晰的译文句子和原文语义。汉语常用短句,强调意会并高度依赖语境;而英语则偏好长句,强调形会并高度依赖句子结构。基于这一差异,林耀华在译文中通过方括号注释,使译文句子的语法表达更加完整,详见下例。

例5:在长达几百年的制瓷史上,所烧产品种类繁多,釉色丰富,造型秀丽,工艺高超,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江西唐宋时期的五大名窑之一。

译文:In its long history of pottery-making, [the Qili Acient Kiln] has enjoyed a high reputation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Jiangxi Province for its various products with rich glaze colors, elegant shapes,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It] is also one of the five famous kilns of Jiangxi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该例讲述了七里古窑的历史背景。通过使用语法性注释的深度翻译策略,译者在译文中使用方括号补充了必要的语法成分,帮助西方读者理清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逻辑。例如,方括号内的补充内容“[the Qili Ancient Kiln]”和“[It]”明确了句子的主语,使得译文句子的语法表达更加完整。由于汉语常用短句,重意合且高度依赖语境,原文即使缺少主语也不妨碍读者正常理解;而英语则偏好长句,重形合并高度依赖句子结构,若缺少主语则会导致句子不完整,使读者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语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它明确了动作的执行者或状态的主体。如果缺少主语,读者可能会混淆动作或状态的归属,从而误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因此,通过在译文中使用方括号注释,译者解决了汉语无主语句式在英文表达中的问题,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4.3. 增加脚注

脚注通常用于注解带有文化内涵的特色词句,提供词汇信息、交互引用信息、文化习俗信息等。不仅为目标语读者创建了一个有助于准确理解原作的认知环境,还提供了额外的背景知识,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注释,读者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同时,还能更深入地领会词句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适用于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的翻译。

例6:先居于七里古镇的上坊一带,再向中坊、下坊发展。

译文:Initially, [they] settled in the Shangfang1 area of Qili Ancient Town, then gradually expanded to Zhongfang2 and Xiafang3.

注释:1. Shangfang (上坊): Refers to the upper district of Qili Ancient Town, traditionally the first area to be settled by the town’s early inhabitants. The term “Shang” (上) means upper or top, while “fang” (坊) refers to a neighborhood or district.

2. Zhongfang (中坊): Translates to the middle district of Qili Ancient Town. “Zhong” (中) means middle or central, indicating its location relative to the other districts.

3. Xiafang (下坊): Means the lower district of Qili Ancient Town. “Xia” (下) means lower or bottom. And this term signifies the area that developed after Shangfang and Zhongfang.

例6译文采用了补充脚注的深度翻译策略,以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首先,译文对“上坊”、“中坊”和“下坊”三个词进行了音译,保留了原文的地名形式,然后通过脚注对这些地名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脚注提供了这些词的词汇信息和文化背景,例如“上坊”指代的是七里古镇的上部地区,是最早定居的地方;“中坊”是中部地区;“下坊”是下部地区。通过这种方式,脚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词汇的字面意思,还详细说明了这些地名在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的具体意义和发展过程。这种深度翻译策略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还通过提供额外的背景知识,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领会和欣赏源语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样,读者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七里古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5. 结语

通过对赣州七里古镇外宣文本的英译实践,本研究展示了深度翻译理论在文化旅游文本翻译中的独特优势,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包括文化信息注解、语言信息增补以及增添脚注等方式。研究发现,深度翻译不仅强调语言的转换,更注重文化背景信息的传递,使译文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同时,能够充分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种翻译方法有助于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提升外宣文本的传播效果。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深度翻译理论的应用不仅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核心内容和情感基调,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这种翻译策略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传播与语言交流的双重目标,为赣州七里古镇的国际形象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深度翻译在不同类型外宣文本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多语言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文化背景的融合以及跨学科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深度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贡献力量,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每日一习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2/19/c_1129378703.htm, 2023-02-19.
[2] Shuttleworth, M. and Cowie, M. (200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71.
[3] Appiah, K.A. (1993) Thick Translation. Callaloo, 16, 808-819.
https://doi.org/10.2307/2932211
[4] Shuttleworth, M. and Cowie, M. (1991)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5] 谭载喜. 翻译研究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周领顺, 强卉. “厚译”究竟有多厚?——西方翻译理论批评与反思之一[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6): 103-112.
[7] 徐莉娜. 英汉翻译原理[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8] 曹明伦. 谈深度翻译和译者的历史文化素养[J]. 中国翻译, 2013(3): 117-119.
[9] 曹明伦. 再谈“深度翻译”和“隐性深度翻译” [J]. 中国翻译, 2023, 44(1): 174-177.
[10] 赣州市人民政府. 七里古镇: 见证赣南客家迁徙史[EB/OL].
https://www.ganzhou.gov.cn/gzszf/c100146/list_sq.shtml, 2024-01-25.
[11] 梅明玉. 多文本融合下的深度翻译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20, 33(2): 42-46.
[12] 司显柱. 英译汉译文评析: 深度翻译视角的意义重构与功能路径翻译视域的语言表达[J]. 中国翻译, 2021, 42(6): 174-180.
[13] 葛传椝.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 中国翻译, 1980(2): 1-8.
[14] 朱峰. 深度翻译中的译者角色与翻译策略——以金安平《论语》英译本为例[J]. 中国文化研究, 2019(4): 14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