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语“我跟你讲”的语用功能与认识立场
Pragmatic Function and Cognitive Position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Wo Gen Ni Jiang”
摘要: “我跟你讲”是日常口语对话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达式,作为话语标记时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陈述表态功能、重申强调功能、话题转换功能、传信评述功能、补充说明功能以及警告命令功能。同时,“我跟你讲”实际上也显示出听说双方不对等的认识立场。
Abstract: “Wo Gen Ni Jiang” is an expression that occurs frequently in daily spoken dialogue. As a discourse marker, it has unique pragmatic functions, including statement, reiteration, topic change, message comment, supplementary explanation and warning command. At the same time, “Wo Gen Ni Jiang” actually shows the understanding position that the two sides are not equal.
文章引用:李久荣. 话语标记语“我跟你讲”的语用功能与认识立场[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701-70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67

1. 引言

话语标记是在话语中起信息标记的语言,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具体来说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包括部分连词、副词、某些短语或小句,它们所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而是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性意义[1]。“我跟你讲”作为小句属于话语标记的一种[2]。言说动词的主观化引起语义虚化,使得从属于言说动词的“讲”的概念义词汇化乃至语法化,由具体的陈说虚化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从而使得“我跟你讲”的语义虚化,便成为了具有非命题意义的话语标记。

“我跟你讲”有时在句子中充当某种句法成分,其中“讲”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其后可接宾语、补语、时体标记或句子,这样的“我跟你讲”就不是话语标记。我们将以下情况中出现的“我跟你讲”排除在外,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我跟你讲”后接宾语,宾语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可加时间副词,如

(1) 现在我跟你讲实话。那有关自从上周五就没再看见丹·温特斯利普的话全是谎言……

(2) 我跟你讲良心话,我的确是于心不忍啊。”

(3) “仁民,你等一下,我跟你讲几句话,”克把仁民拉到里面房间里去。

“我跟你讲”后接时体标记,一般加完成体“了”、经验体“过”,也可以在时体标记后再加上数量补语,如

(4) 我跟你讲了,一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些场面和景物会“PoP”到眼前。

(5) 这几天晚上我跟你讲了那么多,这些道理过去我也讲过,可是你都把它当成耳边风。

“我跟你讲”后面接补语“清楚”,如

(6) 她飞快的说:“我跟你讲清楚,你和不和可慧好,是你们的事!你和她好也罢,你不和她好也罢……

“我跟你讲”位于兼语句中,如

(7) 冷笑道,“全社为了丰产实验地,请你让出园子,你都不赏脸,还让我跟你讲什么情面。”

“我跟你讲”在句中充当宾语或定语,如

(8) 我不跟你讲这些ABC的问题,我要看你值不值得我跟你讲。我非常简练地画龙点睛般地说很简短的几句话,你必须听懂。

(9) 真忘掉了,不信你往下听,我跟你讲的这个故事里,你再也不会听见“李叔叔”了。

“我跟你讲”的“讲”重复,构成“我跟你讲讲”,如

(10) 我跟你讲讲我的故事吧!我花700万天币买了3的高级南瓜。

“我跟你讲”中的“我”是同位语,其前的称谓词已出现,“我”指代称谓词,后面也可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1) 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杯具了。

2. 句法位置及其变体形式

我们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搜索字符“我跟你讲”,共搜集到273例,其中删除重复语例80例,共计有193条有效语例。在有效语例中,符合话语标记特征的“我跟你讲”有118例,作为句法成分“我跟你讲”有75例。由此可见,“我跟你讲”作为话语标记的用法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将从句法位置及其变体形式对话语标记语“我跟你讲”进行考察和分析。

2.1. 句法位置

(1) 位于句首,用于引起受话人的注意,之后再引出核心内容。

(12) 阿春:我跟你讲,起明。在美国只承认一件事,成功或者失败。

(13) 甲:“我跟你讲,这个很复杂,黄页的问题,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是吧?”

(2) 位于句中,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表态和强调。

(14) 舜天啸:哦,对对。昨天下午西门町,我跟你讲,人之多啊。

(15) 王胖子一下子发了火“你是想说我们有人吃钱吧,我跟你讲,我也想说有人吃钱呢!你看看这账簿,就你们家管的那几月亏得最多……

(3) 位于句尾,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坦诚回应。

(16) 吴黎宏对李曙光说:“我见到你第一眼就怕你,我跟你讲吧!”

我们发现,在以上的三个句法位置中,“我跟你讲”位于句中的情况居多,其次是位于句首,位于句尾的最少。“我跟你讲”在句中多用于强调后续内容的重要性或真实性;而将其放置在句首,则多用于引起受话者的注意,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2.2. 变体形式

(1) “我跟你讲”后加语气词“啊”“吧”“哈”“哦”等。如

(17) 我跟你讲啊!我跳绳总能有一种110跨栏的风范!咬紧牙关!冲刺!

(18) 吴黎宏对李曙光说:“我见到你第一眼就怕你,我跟你讲吧!”

(19) 观察员@刘仪伟说:“我跟你讲哈,很多大明星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你怎么成为大明星的……

(2) “我跟你讲”中的“我”有时省略,构成“跟你讲”,如

(20) 跟你讲,现在培训机构龙蛇混杂,是个人都敢自称漫画家,我很负责的告诉你,不要去花那冤枉钱。

(3) 当受话者不止一人时,可以用“我跟你们讲”;当受话者是受人尊重的一方时,可以用“我跟您讲”。

(21) 请欣赏你们的作品,我跟你们讲,这些作品真心很赞!

(22) 我跟您讲,要想让您的冠脉血管堵到70%,那要经过您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实现。

(4) “我跟你讲”前还可出现副词“可是”,如

(23) 是啊,亲爱的伙伴,你可以笑我,可是我跟你讲,如果你能安安全全地再回到贝克街来,那我就太高兴了。

(5) 在“跟”前还可以出现副词“可”,构成“我可跟你讲”,用于加强语气,如

(24) 阿春:我可跟你讲,我可一分钱也没有带。

(6) “我跟你讲”前加“你听”,构成“你听我跟你讲”,如

(25) “老弟,你听我跟你讲,当今社会君子少,小人多,人有时候不经意一句话或不经意的一件事就把人给得罪了。”

虽然“我跟你讲”的变体十分丰富[4],但“我跟你讲”的使用频率最高,规约化程度也最高,语义也最为丰富[5],因此,我们从“我跟你讲”去切入研究也是最为适切的。同时,话语标记存在着大量的变体形式说明话语标记不一定是固定的语言形式,使用者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以便说话者表情达意。

3. 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我跟你讲”出现在对话中,其核心的语用功能是引起听话人注意,并坦陈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及立场。我们将其语用功能归纳为陈述表态功能、重申强调功能、话题转换功能、传信评述功能、补充说明功能以及警告命令功能这六大类。

3.1. 陈述表态功能

话语标记语“我跟你讲”的核心功能是说话者针对当前内容进行陈述表态,从而传达出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态度。“我跟你讲”的使用能够帮助说话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者情感,让受话者更加了解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

(26) 4月17日凌晨,李曙光面对吴黎宏展开了强大的审讯攻势,吴黎宏对李曙光说:“我见到你第一眼就怕你,我跟你讲吧!”

(27) 王健林:你问准备付出多大的代价,我跟你讲,我们也不准备付出多大的代价,代价太大了,我们就变穷了。

(28) 老爷爷:“源源啊,你跟我孙儿一样大,我跟你讲,我很羡慕你们。其实我现在很后悔当时像你这么年轻时候,没有你们这样的勇气,能背上包来探索世界……

例(26)中“我跟你讲”是对前面内容“我见到你第一眼就怕你”的坦白陈述,例(27)的“我跟你讲”引进的是王健林对问题的真实回答,例(28)中“我跟你讲”引进这位老爷爷对年轻时候的态度—怀念和羡慕。

3.2. 重申强调功能

话语标记“我跟你讲”后面引进的内容在前面已经出现过,这时“我跟你讲”的作用是对这一重要信息加以重申和强调,从而使受话人更加重视这一重要信息。此外,话语标记“我跟你讲”这一功能也能从其引进内容中有所体现。

(29) 舜天啸:大概吧。反正你走进去之后多多少少就开始怀旧了。我跟你讲,就连出来给我们带位的老板娘她都穿了一身小凤仙装。

(30) 小平似乎看出了他的顾虑,强调说:“我跟你讲,第一个就是大胆去干,不是要你去考虑要不要去犯错误,而是要你发现干得不对的地方要纠正,总结经验。”

(31) 海藻在等付帐的时候,听见卖大衣的小姐在跟旁边的另一位柜台的售货员用上海话低声细语:“这个小姐很辣手,买两件大衣眼都不眨,试都不试的!我跟你讲,现在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哪怕来个巴子,你都要小心对待的!”

在例(29)中,“我跟你讲”引进的内容是对其前“怀念”这一情节的强调,而且还从老板娘穿的小凤仙装这一具体物件来强调“怀念”之深,之切。例(30)中,句中有明显的词语“强调”,更加能突出“我跟你讲”对引进内容的强调,例(31)通过“我跟你讲”和副词“真的”双重印证这位小姐购物时的泼辣,具有强调作用。

3.3. 话题转换功能

在会话过程中,交际双方往往会谈及多个话题,这就难免涉及到话题转换问题。“我跟你讲”引进的内容有时和前面的内容不一致,或者说,说话者的讨论对象发生了转移。这时候,“我跟你讲”的使用会促进语句的连贯,同时也能引发新的话题。

(32) 科长说:“苦就苦在没事上。冷清得慌。不过[我跟你讲]呀,我倒是分析出来了汇报马主任看黄色片的人了。”

(33) 提问:我和女在两地上大学,怎样才能让我们不因距离而分手?

回答:是你真心喜欢她那么就不要放弃,觉得为她付出是值得的那么也不要放弃。我跟你讲吧我和我男朋友比你更惨,我在大陆他却在香港。他以前对我很好,现在却对我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但是我知道他这样做不过是想我和他分,但是我认为他是我真心喜欢的人,我舍不得放弃他也放不了。

例(32)科长原本的话题是没有什么事做很无聊,然后话锋一转,说他知道汇报马主任看黄色片的人了,由此,接下来的话题就围绕着打报告的那个人了。而在这两件事起过渡作用的是“我跟你讲”。例(33)的情境是说话者开导受话者对待感情的态度,原本的谈论对象是受话者,后来转变为说话者,通过说话者的感情经历和态度来开导受话者。其中“我跟你讲”在讨论对象的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3.4. 传信评述功能

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言语交际实际上也是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人们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关注便称之为传信。张伯江(1997)认为,汉语中的传信表达主要有三种情况:1) 对信息来源的交代;2) 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3) 对事件的确信程度[6]。张谊生(2000)认为传信和情态有时也是交织在一起的[7]。“我跟你讲”的传信评述功能表现在说话者在传递信息时重点突出“我”对某个问题或者某种情况的看法,从而对新信息作出推测和判断,如

(34) 李文彬长叹一声:“老江,我跟你讲,我有预感,这次运动,弄得不好你我要吃大亏。”

(35) 陈墨涵挥了挥手:“嗨,你想到哪里去了……我跟你讲,凭我的判断,在李文彬这个问题上,梁必达是清白的,张普景也是清白的。别的你就不要多问了。没有事的栽赃也栽不上,有事的跑也跑不掉。”

在例(34)中,“我跟你讲”重点突出“我”对这次运动的看法,认为在这次运动中“你我”可能会吃大亏,这是说话者对这一事件的预感和推断。在例(35)中,具有明显提示信息来源的标记是“凭我的判断”,由此进一步印证了“我跟你讲”中“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跟你讲”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传信评述功能。

3.5. 补充说明功能

“我跟你讲”可对之前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帮助说话者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或者感受,同时也引导受话者更加关注和理解所表达的信息。

(36) 东方闻音恍然大悟:“噢,你说的是这档子事啊。梁大牙同志,我跟你讲,那不是开小会,那是开党的会呢。你不是党员,当然不能参加。”

(37) 舜天啸:随着火光的消逝,她的心情也就跟着沉下来了。她就开始跟我叙述她那一段不愉快的往事,还有那个关于她曾经交往过的男的。我跟你讲,她跟那个男的交往过很长一段时间了,她非常珍惜那段时间的情感。

(38) 吴震中说:这个我觉得你还没有跳出这个误区,我跟你讲,就是说今天政府你说它是漏洞也好,今天它法令规定说,个别产品或者分装的时候作为它的生产日期,这就给整个食品行业有了一个,我们不说它是漏洞,应该是有一个模糊的空间。

例(36)“我跟你讲”后引进的内容是对前面“这档子事”的补充说明,例(37)“我跟你讲”引进的内容是前面关于她和曾经交往过的男人的具体情况。例(38)“我跟你讲”引进的内容是对“误区”进行解释,起补充作用。

3.6. 警告命令功能

“我跟你讲”可引进说话人对受话人的警告、命令甚至是威胁,同时也对受话人提出某种强制性要求,受话人也应对这一强制性的要求采取一定的行动。“我跟你讲”的这种用法带有一定的权威性,通常意味着说话者认为所要表达的内容非常重要,对方必须要听取或者遵守。

(39) (梁必达)又恶狠狠地盯着朱预道说:“你是什么意思,想杀人灭口吗?我跟你讲,回去就给我制定营救方案。救出李文彬同志,让他证明你的清白。

(40) 那位交通稽查人员立即告饶:“我们组这么多人呢,不是我一个人的事!饶了我这一次吧,下次我再也不敢了,别因为50元钱把饭碗砸了。”但另一位交通稽查人员走过来与暗访组成员纠缠,又威胁又利诱:“我跟你讲,你先别纠缠我,今天说不好咱俩谁能要谁的命。咱俩处好了,就是哥们儿。”

(41) 他妹妹在旁边,斩钉截铁地警告他:“你再这样浪费体力,等一下就没有生命值练习游泳了我跟你讲!你不要不听话。”

在以上三个例句中,我们发现,“我跟你讲”所引进的内容都体现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警告命令,例(39)梁必达对朱预道进行警告,并提出让朱预道制定李文彬同志的营救方案。例(40)和例(41)明显的表达出了具有警告意味的词语“又威胁又利诱”“警告”,从而加强了“我跟你讲”的警告命令功能。

以上六种功能是话语标记“我跟你讲”的主要的语用功能,其核心的语用功能是引起听话人注意,进行陈述表态,而重申强调功能、话题转换功能、传信评述功能、补充说明功能以及警告命令功能这五个功能都是以陈述表态为基础的。

4. 认识立场

4.1. 身份话语

甘柏兹和甘柏兹( Gumperzt & Gumperz, 1982)认为,身份的维度必须在交际过程中加以研究,以确定其在会话中怎样运作以及如何被运作。身份作为语言学的概念虽然不会直接带来资本增值,然而,一旦身份进入社会关系网络,成为社会交往的一部分,那么依附于身份的各种资源,如权力、地位、资源配置等,便能够为身份的拥有者带来价值增值[8],从而辅助其实施或者顺利办好某些事情。因此身份拥有的主体往往会借用标记身份的语言资源来满足其特定语境中的交际需求[9]。从身份话语的角度来看,“我跟你讲”可以被视为一种身份建构的手段。“我跟你讲”中的“我”在话语中也具有某种身份,能够在交际中实现某种交际目的。

麦克考尔和西蒙斯(MCCall & Simmons, 2003)把多元身份区分为显著等级和突显等级[10]。显著等级是对于行动者具有重要性且处于中心地位的持久性身份;突显等级是体现出情景自我或者角色身份在特定情景中的突显[11]。话语标记“我跟你讲”在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出于一定交际目的通过激活相关身份特征从而突显某一身份。这一身份的不同可以体现在身份地位、信息掌握高低等方面。如

(42) 交警:我跟你讲,你这个车子上有27个违章了,按照法律规定是要扣车的,这样明白伐?

在例(42)中,说话者自身具有多种身份,而突出交警这个身份,则更有利于处理这个事件,使受话者明白自己的错误。

(43) 朱预道冷笑一声,收起双枪,再一次走过去把手搭在岳秀英的肩膀上,并且用力掰过了岳秀英的双肩,看着岳秀英的眼睛说:“我跟你讲,这里面有名堂,有人下网要逮大鱼,他们捋我的辫子在次,弄梁大牙才是主要的。弄了梁大牙,还要敲杨司令和王兰田副政委的门牙,我说的你信不信?”

在例(43)中,朱预道凭借着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处于话题的主导地位,向岳秀英告知自己所掌握的情报。

说话者不仅可以通过“我跟你讲”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还可以影响受话者接下来的言语行为,如

(44) (梁必达)又恶狠狠地盯着朱预道说:“你是什么意思,想杀人灭口吗?我跟你讲,回去就给我制定营救方案。救出李文彬同志,让他证明你的清白。”

在例(44)中,梁必达不仅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对朱预道发出指令和要求,使其制定营救方案。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发现,“我跟你讲”作为话语标记,其中的“我”会针对话题需要而凸显某一身份,以达到现实的交际目的。说话者“我”使用这种话语标记用于彰显自己在交流中的权威地位,让受话者更加重视自己的言论。“我跟你讲”作为一种身份话语,在交际中具有凸显关系、表达情感以及彰显权威的作用。总之,结合语言交际来讨论身份问题,并从身份选择和建构角度反观语言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4.2. 礼貌原则

利奇(1983)提出了制约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12]。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概括为“使自己受益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

“我跟你讲”实际上体现一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虽然不像讽刺、挖苦、蔑视等直接的不礼貌行为,但劝告、建议、提醒、警告等言语行为同样也可能会引起听话人不快,也可被解读为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我跟你讲”处于礼貌行为与不礼貌行为的交界处,要依据语境而定。“我”由于年龄、身份、社会分工、财富、权利等任一方面的优势,作为话题的主导者,对话语内容具有主导权和控制权,“我”所表达的内容会对受话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某种影响,从而实现了“我”的目标,即将“自我”的思想传输给受话者。这个过程在本质上体现着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在实际交往中是隐形存在的,不易被发觉。

5. 结语

“我跟你讲”是一个常见的口语表达,通常用于引入谈话内容或者强调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从话语标记的角度来看,“我跟你讲”可以被视为一种交际策略,用来引起对话对象的注意或者表明说话者的态度和意图。通过讨论话语标记“我跟你讲”的语用功能和认识立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语交流中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策略,深入探讨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 外语研究, 2000(4): 8-14.
[2] 张晶. 汉语中的话语标记“我跟你说”[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9): 150-152.
[3] 董秀芳. “X说”的词汇化[J]. 语言科学, 2003, 2(2): 46-57.
[4] 董秀芳. 来源于完整小句的话语标记“我告诉你”[J]. 语言科学, 2010, 9(3): 279-286.
[5] 干敏. 作为话语标记的“我跟你说”[J]. 文学教育(上), 2012(3): 148-150.
[6] 张伯江. 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 当代语言学, 1997(2): 15-19.
[7]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语法研究和探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8] 袁周敏. 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分析[J]. 外语教学, 2014, 35(5): 30-34.
[9] Gumperz, J.J. and Cook-Gumperz, J. (1983)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In: 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1.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20836.003
[10] Mccall, G.J. and Simmons, J.L. (2003)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s. Free Press.
[11] 袁周敏. 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4): 77-81.
[12]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