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节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on 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in Rhythm Teaching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DOI: 10.12677/ve.2024.136355, PDF, HTML, XML,   
作者: 李铭华: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东 肇庆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职业本科学前教育节奏教学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Rhythm Teaching
摘要: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立,强调音乐的原本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即兴性。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节奏教学中,该教学法展现出显著优势。研究以节奏训练为基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还促进了其身心协调发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脚,全身心地感受节奏和表现音乐,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此外,该教学法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Abstract: The 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founded by the famous German musician Carl Orff, emphasizes the origi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isation of music. In the rhythm teaching of th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area, this teaching method show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rhythm training and it focuses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s and creativity, enabl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music activities creatively during games. This method not only improves students’ ability to perceive music and sense of rhythm but also promotes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Orff music teaching metho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use their hands, brains and feet, and feel the rhythm and express music with their whole body, thus enhancing the interestingness and vividness of learning. In addition, this teaching method also emphasizes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cultivates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arrying out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李铭华.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节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6): 2306-231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6355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学前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对人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培养、创新能力等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由此可见,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阶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及:“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2]。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与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职业本科院校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3]。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更注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因而职业技术大学侧重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看重实践能力。同时职业本科院校也是培养学前儿童教师师资力量的基础环节,承担着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之重任,因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建设好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

艺术是幼儿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之一,音乐教育蕴含于艺术领域之中。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4]。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培养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等能力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能培养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等健康的审美态度教育,因此,学前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跟音乐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培育幼儿的审美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由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戏剧家卡尔·奥尔夫提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上课模式,音乐在旋律和节奏的基础上,结合民间童谣、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等形式学习不同的音乐领域的知识,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专注力,让学生能够专注于课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关注一个特定的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自然界和生活等不同场景的声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需要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理念,熟悉运用其创设的教学工具,能够结合幼儿各阶段的特征编写相关的教案,使学前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为入园工作做好准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音乐要素包含节奏、曲调、和声、调性、节拍、力度、音色、复调等,音乐作品里的每一个音乐要素具有一定的功能,不同的要素在音乐作品里有着相辅相成、互相映衬的作用,但在众多的音乐要素中,唯独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节奏始终贯穿始终,在不同的音乐课堂上节奏具有基础作用。研究将会根据拟选题目,从奥尔夫音乐法的定义、特点、研究现状等展开相关理论的探讨,并结合广东G职业技术大学的现实情况,为高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实践中提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使用率。

1.2.2. 实践意义

笔者是广东G职业技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从事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较为熟悉广东G职业技术大学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实施现状,对学生的生源及整体素质有一定的了解。教师根据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相关课程内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前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能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体现其实践意义。首先,在教师的维度,教师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不断吸收相关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好优良的榜样,并且在课堂上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在学生的维度,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奥尔夫教学法的魅力所在,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主动参与到节奏学习、节奏创编的课堂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节奏创编能力;最后,使学前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如何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习节奏、运用节奏、创编节奏,为今后的音乐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学者张玲(2012)在文章中总结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就进入全面改革的阶段,其教学内容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创造音乐的能力由此逐渐淘汰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美国学前教育教学非常注重课程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5]。通过查阅国外文献资料,并没有找到国外有关高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但从国外学前音乐教育的改革和课程安排可知,西方国家学前教育方面非常注重音乐对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在少儿时期迷恋音乐戏剧,在第一次接触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大型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后十分着迷,张前高(2015)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写到:“这部瓦格纳运用‘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而成的作品对奥尔夫‘整体艺术’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6]

多哥·古德金(2002)著的《新千年的奥尔夫》一书中,借用怀海特的“学习三段论”,较为全面地分析、总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学习三段论”即怀海特认为学习是由浪漫、精确、概括三种显著特征构成的有节律的循环[7]。奥尔夫音乐教法正是通过“学习三段论”的途径,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有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最后一段“概括”的境界。

综上文献,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国外学前教育对音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探索,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了国外学前教育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也对笔者的本次拟选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2.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我国著名音乐家、理论家、时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廖乃雄引入我国,并且在1989年成立中国奥尔夫学会筹备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已有40余年,被我国各个阶段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节奏教学的研究目前的文献呈示结果还是相对较弱。笔者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高职本科”“学前教育”“节奏教学”等关键词进行搜寻,专注于节奏教学方面的研究仅有一篇朱琳(202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课堂节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8],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仅有段晓霞(2013)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和音乐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9]。其他的相关文献如王晗(2017)《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10]、张晓蕴(202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11]、林鑫(2015)《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西省萍乡市城区为例》[12]、栾晓梅(2009)《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师学前教育和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张琳(2018)《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14]、曹洋(2011)《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5]等十余篇文献中涉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研究,并不是着重针对节奏教学。笔者通过对上述文献内容的整理发现,虽然都是以学前教育为主要研究的专业,但对音乐课程的课程研究有着不同之处,如学者张琳(2018)的文章主要是针对的是钢琴教学,栾晓梅(2009)的研究则是以舞蹈为主,而有的文献倾向如何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学生,有的从多维度分析奥尔夫在学前教育和音乐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的则是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某一个教育理念展开的教学心得以及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施情况进行撰写。

由此可得,笔者认为虽有不少的文献是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专业的应用,但专注于节奏教学方面的文献研究目前数量仍然较少,并结合自身工作环境和所授音乐课程,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奥尔夫的教学理念、教学特点,优化节奏方面的教学,使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在高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得到系统的节奏知识和训练。

3. 教学过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节奏教学是一个充满创意与互动的过程。基于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优先与幼儿相关的内容。首先,从儿童熟悉的顺口溜、歌谣中提取节奏基石,如“小老鼠,上灯台”等,作为节奏训练的起点。接着,通过“声势教学”,即利用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等身体动作,使学生在趣味中感受节奏。随着教学的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会接触到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音条乐器,进一步拓展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儿童进行反应训练、动作训练等,将节奏与动作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培养学生的节奏记忆和创造力。此外,即兴练习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旨在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动作,促进学生的音乐表达。总的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过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节奏感。以下是授课过程: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聚焦于声势卡农训练与语言节奏卡农训练两大核心环节。教学重点明确倾向于通过《小老鼠》这首童谣,引导学生掌握声势与语言卡农的学习技巧。而教学难点则体现在学生需在课堂上分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造性地完成《小星星》与《两只老虎》的卡农及声势编排。

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精心为学生铺垫了关于“卡农”这一音乐术语的必备知识,详细阐释了卡农作为一种音乐谱曲技法与复调音乐的特点,即所有声部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营造出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听觉效果,轮唱亦属卡农范畴。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小老鼠》童谣为实例,深入浅出地展开了语言声势与语言卡农的教学活动。

语言卡农的学习分为三步走:首先,全体学生齐读童谣,熟悉内容,并依据教师提供的四二拍节奏型进行朗读;其次,为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采取内心默读第一句、朗读第二句的方式,以此类推,逐步掌握难点;最后,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三组,以卡农的形式进行朗读练习,深化理解。

在声势卡农的学习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声势的概念及基本动作,即利用拍手、拍腿、跺脚、弹指等人体天然乐器发声,并强调了四大古典声势的重要性。随后,以《小老鼠》童谣为载体,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将声势融入节奏朗读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步熟练后,再将班级分为二声部、三声部进行声势卡农的创编与展示。此外,教师还结合了X-(ta-)、X X (ta ta)、XX XX (titi titi)、xxxx (tiretire)四个节奏型,引导学生进行声势的创编实践。

在课堂练习的拓展部分,教师布置了《小星星》与《两只老虎》两首歌曲的语言、声势卡农创编任务,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被分为三组,运用已掌握的节奏型、声势动作、语言卡农等形式进行创编,并展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创编作品进行了细致点评,给予了宝贵的建议与鼓励。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声势卡农与语言节奏卡农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对节奏型的不熟悉

在针对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普本学生人才培养蓝图中,大学三年级的学习阶段精心规划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实践的深入探索,而乐理知识作为这一领域的基石,被巧妙地安排在了前一学期启动,即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然而,鉴于学生们并非音乐科班出身,且普遍拥有较为薄弱的基础,仅用八周时间匆匆完成乐理课程的学习,无疑是一项挑战。

这种紧凑的学习安排,虽意在高效利用时间,却也客观上使得学生在掌握乐理精髓,尤其是复杂节奏概念上遭遇了不小的障碍。具体而言,学生们在理解并熟练运用如2拍子等基础节奏型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一局限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在后续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中节奏活动的创造与表达。在创作环节,学生们往往局限于使用ta (四分音符)和titi (八分音符)这样的基础节奏元素,而较少敢于尝试或融合其他多变的节奏型(例如:tiritiri四个十六和附点节奏型),从而导致最终呈现的作品在节奏层面上显得较为单调和重复。

4.2. 学生缺少节奏与歌曲的融合

由于学生们在节奏领域的探索尚处于初步阶段,其主要实战经验仅限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实践课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能够较为顺畅地将所学节奏型融入音乐之中。然而,当面临自主小组创作或面对新曲目时,挑战便显现无遗:学生们难以自如地将既有的节奏知识与新音乐作品相融合,这反映出学生们在音乐节奏感知上的敏锐度尚待提升。尽管学生们能够快速掌握歌曲的旋律哼唱,展现出一定的音乐模仿能力,但由于音乐专业素养的局限性,学生在节奏的精准把握与灵活运用上显得力不从心。在创编过程中,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的频繁指导和创意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的步伐,使得节奏创编的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

5.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节奏教学中的策略

5.1. 加强学生对节奏型的熟悉程度

为改善这一现状,未来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上或可探索更为灵活与深入的教学策略。例如,延长乐理课程的学习时间,结合实践性的音乐工作坊、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坚实的乐理基础。同时,通过引入更多元化的节奏练习和创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欲,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组合不同的节奏型,并通过演示和表演来展示成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最终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节奏生动的音乐作品。

5.2. 加强训练学生对音乐中节奏的灵敏度

针对训练学生对音乐中节奏的灵敏度,需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知与运用能力的专项训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节奏游戏、即兴创作练习等,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与敏感度。例如:课堂上可进行节奏模仿练习。教师或同学可以先拍出一段节奏,然后让学生准确地模仿出来。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高度集中精力去聆听和感受节奏的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较为薄弱的节奏感。随着学生的进步,可以逐渐增加节奏的难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节奏接龙游戏。这是一种有趣的互动游戏,一个人拍出一段节奏后,下一个人必须精准地接着拍出,不能出现差错,以上两个课堂游戏的过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节奏感。

节奏感是一个需要持续练习的技能。学生应该每天都花固定的时间进行节奏训练,逐渐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节奏感水平。通过长时间及有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奏与音乐情感、结构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从而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够更加自信、灵活地将节奏元素融入音乐作品之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堂应用的深入剖析,笔者不难发现,该方法在提升学生掌握节奏能力方面成效显著。学生们从最初的难以运用节奏型,逐步过渡到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单一节奏型,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见证了学生们在节奏感知与表达上的实质性进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生在节奏掌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节奏的创编能力上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培养。受限于课程时长仅一个学期的现实,学生往往在刚踏入节奏创作的门槛、初步感受到创作乐趣之时,课程便已接近尾声,这无疑为全面深化其节奏创编能力设置了障碍。

展望未来,作为教学一线的实践者,笔者深感责任重大且充满挑战。首要之务,是持续深化自身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广泛涉猎相关书籍与文献,以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将致力于优化课程设计,力求每一节课都能精准高效,既注重基础技能的夯实,又兼顾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作,让节奏学习成为一场充满乐趣与创造力的探索之旅。

最后,笔者将积极反思与总结,不断积累课堂经验,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特点与需求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节奏创编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音乐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0/content_1758217.htm, 2010-11-24.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11/15/content_5340776.htm, 2018-11-07.
[3]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019-02-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M/OL].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459.htm, 2001-07-01.
[5] 张玲.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以重庆市X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2.
[6] 张前高. 奥尔夫音乐教育[M]. 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5.
[7] 多哥·古德金. 新千年的奥尔夫[N]. 音乐周报, 2002-02-06(006).
[8] 朱琳.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课堂节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1.
[9] 段晓霞.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和音乐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10] 王晗.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11] 张晓蕴.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1.
[12] 林鑫.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西省萍乡市城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15.
[13] 栾晓梅.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师学前教育和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14] 张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15] 曹洋.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Z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