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生活化习作的教学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Life-Based Writing in Lower-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摘要: 生活化习作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寻灵感,真挚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从而丰富其生活体验并激发写作热情。本文基于生活化习作教学理念,梳理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习作的编排特点,进而针对当前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搭建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提高写作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Life-based writing encourages students to find inspiration from real life, sincerely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hus enriching their life experiences and arousing their writing passion. Based on the life-based writing teaching philosop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 middle school sec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edition’s writing arrangement,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writing teaching. The aim is to help students build a bridge between life and writing,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ir literary and cultural attainment.
文章引用:李欣怡.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生活化习作的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996-100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62

1. 引言

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习作,长期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部编版教材自三年级起正式引入习作板块,作为写作学习的开端,对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面临选材困难、内容空洞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习作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脱节。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生活化习作教学及相应改进策略,将习作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拉近学生与写作之间的距离,感受生活美好,激发写作热情。

2. 生活化教育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

2.1. 生活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经典观点,他认为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学校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微缩的社会环境[1]。在此基础上,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应当深度融合于生活之中,而非作为与生活脱节的孤立存在[2]。生活化教育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为学生提供全面和多元的学习内容,创造一个接近实际、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享受生活。

2.2. 生活化习作的实践价值

自古以来,习作与生活便紧密相连。《毛诗序》中早有阐述:“诗者,乃心志之所向,内心藏志,出口成诗。”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理念也体现了生活习作的思想精髓。叶圣陶先生也曾谈到:“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充实程度直接决定了文字的丰富程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是明确指出:“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3]。这些观点无不凸显出生活与习作之间的深厚联系。在国外,生活化习作同样备受关注。教育者们高度重视将习作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通过观察生活特点、联系生活经验来丰富习作内容,使其既源于生活又紧密关联社会生活。例如,日本的“生活作文”教学强调作文与个人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表达自我[4];英国则注重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对生活的深入观察[5]。其他国家也都在积极探索生活化习作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基于习作教学而产生的一种习作教学理念。它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写作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平时的生活,捕捉真实情境下的情感与体验,进而在写作中自然流露个人情感。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并积累经验的意识,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中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活化习作教学将强烈的生活意识与生活态度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真实展现生活状态,创作出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并以此增强学生表达的欲望和信心,以更加饱满的姿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3.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的编排特点

3.1. 选编内容特点

3.1.1. 选材生活化

在对小学中段语文习作题材进行分类统计后,主要涵盖生活、想象、自然和社会四大类别。其中生活类题材出现19次,占比高达61%,说明教材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在小学首次习作任务“猜猜他是谁”中,教材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班级中的同学作为写作对象,紧密贴合校园生活,写作时也倍感亲切,减轻了初次写作的压力。其他类别的题材同样也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想象类题材如“续写故事”和“小小动物园”鼓励学生基于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想象和创作;自然类题材如“这儿真美”和“我的植物朋友”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写生活中的自然景物。选择结合学生生活的题材,不仅增强学生的知识认同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1.2. 专注记叙体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在习作教学中特别强调记叙文体裁的训练,涵盖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多种形式,均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水平进行精心编排。旨在培养学生敏锐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学会运用准确生动的文字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并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以记叙文为主的训练不仅顺应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写作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为日后学习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其他文体做好铺垫,拓宽学生习作的应用渠道。

3.1.3. 夯实基础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6]这一标准着重强调对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教材紧密贴合课标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这两种基础能力。以教材首个习作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例,教学活动全面聚焦于提升学生的观察技能。同样,如“猜猜他是谁”“这儿真美”等习作题目,也都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则以想象为主题,通过六个部分的层层递进设计,从激发兴趣到实践应用,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进行创作。

3.2. 编排形式特点

3.2.1. 大小结合的立体编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内习作每学期不少于8次,这一课时量只能满足学生的基本习作需求,不足以强化学生习作能力。为弥补这一不足,教材采用“大小结合”的编排策略,通过横向拓展深化习作系统,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大”训练指每个单元的专项习作任务及新增的习作单元,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写作实践机会。“小”训练则贯穿在日常的课文学习中,包括片段练习、小练笔等,作为习作的补充和延伸,以巩固应用所学知识。此外,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等单项练习,以及部分综合性学习项目,也与习作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通过大练习与小练笔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多维度、互相支撑的习作训练网络,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3.2.2. 读写结合的思路安排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习作系统采用了“读写结合”的编排策略,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教学循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不同的表达技巧,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在阅读单元结束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习作任务中,实现知识的深化和应用。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以“作者笔下的动物”为主题,共编排《猫》《母鸡》《白鹅》三篇选文,其后的习作主题为“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学生在阅读选文时,不仅能够吸收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在习作中尝试运用相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以读促写”将阅读材料与习作任务形成有机的联系,体现语文教学中读写融合的有效性。

3.2.3. 习作难度的递进设计

习作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教材精心设计能力培养序列,逐级提升习作难度,以确保学生写作技能的系统性提升[7]。在小学中段共3次的写景习作中,从三年级上册“这儿真美”,要求学生简单描述景物的特征;到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提出写出景物的特别之处并给出推荐理由;再到四年级下册“游______”,进一步要求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详细记录游览过程和所见所闻。难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逐步挑战中提升写景作文的写作水平。这样的设计不仅关注写作篇幅的增长,更重视提升内容的深度和语言的复杂性,以确保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展现更丰富的情感和更细致的观察力,逐步克服写作中的挑战,建立起更扎实的写作基础。

4. 小学中段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的问题分析

4.1. 习作理念的偏差

尽管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时间限制,教师们也尝试将生活化习作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但只是将其简化为引入生活场景或物品,未能触及其深层的教育价值,导致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写作内容未能有效融合。另外部分教师在追求生活化习作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忽略了写作能力提升的实质性目标,误以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即教学成功的标志,而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深入指导。这种片面性的认识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限制了写作技能的提升。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方式上相较于以往版本做了大幅度改动,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研读的难度。若教师未能深入研究教材中的习作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有效实施,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习作内容的局限

习作源于生活,但学生因年龄与经验的局限,常依赖于教师构建的学习框架来引导他们的思考和交流。然而,当前部分习作课程未能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对写作目标和主题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难以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尽管一些教师尝试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这些情境往往浮于表面,未能深入触及学生的真实生活,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内容,直接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点完成习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去甚远,不仅限制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还使得作文内容空洞,进而降低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4.3. 习作形式的固化

形式化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经验与表达,进而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当教师过分追求完成速度时,虽然短期内看似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积累丰富素材和灵感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在写作时可能会遇到诸多难题,如措辞不准确、语言组织混乱和逻辑关系模糊等。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作文质量,还削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对写作的反感。尽管生活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如果不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积累写作经验并进行反思总结,学生的写作进步也将会受到极大限制。

4.4. 习作评价的单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主体,以实现更全面细致的教学反馈。部编版语文教材同样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习作来进行互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反馈,增强写作的互动性和反思性。然而,当前的习作评价仍然过分依赖分数、等级等方式,缺乏创新性。教师评价也过于单一,多数仅凭借评语指导,缺乏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和指导[8]。此外,现有的评价体系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设计理念方面存在局限,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真实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综合发展。

5. 小学中段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5.1. 转变教学理念,深化生活写作认知

习作作为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主动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深入理解和实践生活化教学的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核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教学活动更紧密地联系生活,反映现实。通过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语言素材,丰富语言表达,并教会学生如何将生活元素融入写作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生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还要减少过度依赖讲解和机械练习的情况,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从个人经历和观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生活色彩和真挚情感的作品。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

5.2. 构建生活场景,点燃写作创意火花

在习作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空间中自由发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写作灵感。如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任务中,教师通过组织校园自然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记录校园美景,丰富写作素材。四年级上册“记一次游戏”则可以选择在班级举行一场游戏比赛,让学生体验乐趣,分享感受,写出真实生动的作品。通过精心构建的生活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发现、主动探索,捕捉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创作出充满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切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还能逐渐培养出用文字捕捉生活瞬间、表达内心世界的习惯,在习作中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意和风格。

5.3. 超越形式习作,积累多元写作材料

习作教学往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忽视写作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突破这一局限,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超越单纯的形式模仿,鼓励积累多元化的写作材料。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收集来自不同生活场景和体验的素材。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活动,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在写作中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此外,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写作点,如何将个人经验和观察转化为有深度的思考和见解。这种超越形式的习作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学生的习作也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触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5.4. 创新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创新评价方式对于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如仅依赖分数或等级,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更全面深入地评价学生的习作。这些评价方式不仅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的综合点评,还应涵盖对写作技巧、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的多维度考量。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积极的写作态度,同时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共同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小学中段是塑造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生活化习作教学以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表达能力,成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要深刻理解并把握这一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精心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写作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出更多具有个性、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以此丰富学生的语文体验,提升语文素养,助推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 赵祥麟. 杜威教育论著选[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159.
[2] 周洪宇. 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202-205.
[3] 周龙. 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理论探索[J]. 文学教育(下), 2010(1): 102.
[4] 方明生. 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0.
[5] 莫玉香.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0.
[7] 常志丹.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以三年级教材为例[J]. 语文建设, 2018(8): 48-52.
[8] 张云鸽. 浅析大单元视角下的习作教学策略[J]. 语文建设, 2022(8):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