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全球贸易普遍受挫,经济陷入低迷。在此背景下,各国亟需在新时代国际贸易格局中寻求突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应用,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贸易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迫切要求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激发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在对外贸易领域,这一新兴趋势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如何为对外贸易注入新活力,同时审视并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与优势,旨在探索出一条新质生产力与对外贸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impact of the public health crisis, global trade has generally suffered setbacks, and the economy has plunged into a slump. Under this backgrou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urgently need to seek breakthroughs in the new era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of global economic grow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rade with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urgently require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stimulate new growth driver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trade, this emerging trend has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deeply analyzes how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foreign trade, and reviews and grasps the opportunities and advantages conferred by the times,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a new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foreign trade.
1. 引言
在当今世界,数字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扮演起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这一经济形态,根植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并重塑了经济体系的各个维度。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数字经济在数十年间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其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多项权威数据与统计资料清晰地勾勒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轨迹。在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中国信通院发布了《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展示了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五个国家的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8%的显著成绩,这一增长不仅体现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预示着全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增长轨迹不仅彰显了数字经济作为全球经济新增长极的强劲动力,也深刻体现了它对促进就业、提升生产效能及激发创新活力的不可估量价值。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成为驱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这使得对外贸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并且有关的学者研究发现国内对外贸易在经济危机下受到多方面挑战[2]。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有关学者对对外贸易带来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且数字经济时代为世界所有国家地区提供了新一轮发展契机[3]。对于中国而言,在当今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更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4]。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与贸易领域数字化趋势不可阻挡,数字驱动中国传统贸易模式加快变革转型,同时推动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呈现[5],并且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在物质、分配、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为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6]。其中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关键挑战,可以帮助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促进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拓展[8],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中国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更强动力[9]。技术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正引领着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进程,为外贸竞争力的飞跃构筑了稳固的技术基石。它聚焦于原创性突破,力求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掌控,从而减少外部技术制约,增强外贸体系的韧性和安全保障。同时,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还促使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显著提升,助力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至更高层级,塑造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新优势,引领外贸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国际竞争优势,为外贸绿色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贸易模式的革新之中,特别是数字贸易的蓬勃兴起,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风尚与增长点,它不仅优化了外贸结构,还开辟了外贸发展的新蓝海,为塑造外贸新优势开辟了广阔空间。鉴于此,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所处的外部环境,准确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与自身具备的优势,探索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如何将新质生产力与对外贸易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2.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显著增长,稳居全球贸易前沿。然而,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国贸易模式正经历由传统加工贸易向跨境电商及多元化新业态的深刻转型。特别是面对包括公共卫生危机在内的多重挑战,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实现逆境增长,对维护国内经济稳定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2023年,尽管外部形势复杂严峻,中国外贸依然保持总体平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创新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及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至10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4.3万亿元,同比增长0.03%。其中出口增长0.4%,进口略降0.5%,顺差扩大3.3%至4.8万亿元。同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稳步提升,上半年进出口与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12.2%和14.2%,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0.1和0.4个百分点,巩固了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根据CEIC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数据获得表1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不同经济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变化如表1所示,自2017年至2024年前五个月,美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从14.27%下降至10.70%,降幅达3.57%,这一趋势在中美贸易战后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欧盟、日本、韩国所占份额也分别有所降低。相反,东盟、越南、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外贸中的份额显著上升,尤其是东盟自2020年起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变化反映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动态调整与新兴市场的崛起。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尽管2018年中美贸易战短暂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但总体保持增长态势。次年,受贸易战余波影响,中国贸易总额略有下滑,降幅为0.96%。随后,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导致贸易规模普遍缩减,中国虽实现正增长,但涨幅(1.70%)显著低于前两年的高位(2017年11.44%,2018年12.55%)。进入2021与2022年,得益于出色的管控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出口显著扩张,贸易总额分别激增29.81%与在高基数上再增4.40%。然而,2023年受全球贸易萎缩及贸易摩擦加剧影响,中国贸易总额同比下降5.91%,虽略逊于2021年,但与2017年相比仍实现了44.55%的显著增长。综上所述,无论是贸易战冲击还是公共卫生事件,虽阶段性影响了中国外贸,但在全球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和竞争力。
2.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
2.2.1. 国际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全球化面临逆流挑战,加之地缘冲突的外溢效应,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正经历加速重构的过程,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而变得更为复杂与严峻。具体而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经济虽在缓慢复苏,但国家间分化趋势加剧,经济增长面临的多重风险挑战不容忽视,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其中2023年增长率为3.0%,与7月预测持平,而2024年增长率则下调至2.9%,较7月预测减少0.1个百分点。此外,全球贸易增速亦呈现放缓态势。世界贸易组织(WTO) 10月发布的《贸易统计及展望》报告揭示了贸易碎片化的初步迹象,这一现象预计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具体而言,2023
Table 1. The share of different economic blocs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from 2005 to 2024
表1. 2005~2024年不同经济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在占份额
年份 |
东盟 |
欧盟 |
美国 |
韩国 |
日本 |
越南 |
俄罗斯 |
墨西哥 |
2005 |
9.17% |
15.28% |
14.88% |
7.87% |
12.97% |
0.58% |
2.05% |
0.55% |
2006 |
9.13% |
15.46% |
14.92% |
7.63% |
11.79% |
0.57% |
1.89% |
0.65% |
2007 |
9.32% |
16.38% |
13.92% |
7.37% |
10.85% |
0.70% |
2.21% |
0.69% |
2008 |
9.03% |
16.63% |
13.03% |
7.27% |
10.42% |
0.76% |
2.22% |
0.69% |
2009 |
9.64% |
16.51% |
13.53% |
7.08% |
10.38% |
0.95% |
1.75% |
0.73% |
2010 |
9.85% |
16.14% |
12.97% |
6.97% |
10.02% |
1.01% |
1.86% |
0.83% |
2011 |
9.96% |
15.58% |
12.27% |
6.75% |
9.43% |
1.10% |
2.14% |
0.92% |
2012 |
10.35% |
14.13% |
12.54% |
6.63% |
8.52% |
1.30% |
2.28% |
0.95% |
2013 |
10.66% |
13.42% |
12.52% |
6.59% |
7.52% |
1.57% |
2.14% |
0.94% |
2014 |
11.16% |
14.29% |
12.90% |
6.75% |
7.26% |
1.94% |
2.21% |
1.01% |
2015 |
11.79% |
14.28% |
14.13% |
6.97% |
7.04% |
2.28% |
1.72% |
1.11% |
2016 |
12.36% |
14.80% |
14.07% |
6.84% |
7.38% |
2.66% |
1.87% |
1.15% |
2017 |
12.59% |
15.03% |
14.27% |
6.81% |
7.36% |
2.98% |
2.05% |
1.16% |
2018 |
12.76% |
14.78% |
13.71% |
6.74% |
7.08% |
3.20% |
2.30% |
1.26% |
2019 |
14.05% |
15.42% |
11.83% |
6.23% |
6.89% |
3.55% |
2.40% |
1.33% |
2020 |
14.74% |
13.99% |
12.60% |
6.15% |
6.84% |
4.14% |
2.31% |
1.31% |
2021 |
14.52% |
13.70% |
12.50% |
6.02% |
6.15% |
3.81% |
2.41% |
1.43% |
2022 |
15.49% |
13.40% |
12.01% |
5.76% |
5.66% |
3.73% |
2.98% |
1.50% |
2023 |
15.48% |
13.15% |
11.23% |
5.24% |
5.33% |
3.92% |
3.99% |
1.68% |
2024 |
15.86% |
12.73% |
10.70% |
5.31% |
5.03% |
4.15% |
3.90% |
1.37% |
数据来源于:CEIC,2024年数据截至5月底。
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预计仅为0.8%,远低于4月预测的1.7%,显示出全球贸易增长动力的显著减弱。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国家以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为由,推动脱钩、断链及友岸、近岸外包等策略,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发生重大转变,从原本注重成本、效率与科技因素,转向更加侧重安全、稳定与政治因素的考量,这无疑增加了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2.2.2. 国内环境
自2023年起,中国经济有效抵御了外部风险与国内复杂因素的双重压力,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前期稳增长政策持续生效,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回升。在此期间,高水平开放战略深入实施,稳外贸政策精准高效,为外贸发展铺就了坚实基础。具体而言,国民经济增长动能强劲。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2%,其中三季度增速为4.9%,位居全球前列。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与韧性,还凸显了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以及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稳步前行,为外贸提供了更多正面驱动力。此外,外贸创新发展加速推进。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新型业态与应用场景层出不穷,数字贸易作为新兴力量迅速崛起,正逐步成为优化外贸结构、重组资源要素、塑造国际贸易新优势的关键驱动力,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共同构建起贸易强国建设的坚实支柱。最后,稳外贸政策效能显著。为应对市场挑战,2023年发布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紧密围绕企业关切,精准施策,帮助企业稳定订单、拓展市场,有效疏通外贸发展瓶颈,促进进出口质效双升。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外贸的韧性与活力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3. 新质生产力赋能对外贸易的路径研究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的背景下,我国外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数字内容产业革新、突破产业瓶颈的核心动力[10]。新质生产力,这一源自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与国际合作的力量,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跃升提供强大动力。它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在全球贸易竞争中塑造新优势、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抓手。
3.1. 技术革新驱动竞争力跃升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根植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造性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它为我国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产业基石。一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加速数字技术、智能科技等前沿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增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另一方面,这一进程也促进了新兴产业、创新模式与增长动力的孕育,使我国在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等关键领域占据有利位置,赢得先发优势,进而培育并扩大新一代出口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高科技、高品质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占比。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外贸新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应对贸易关税变化、克服贸易壁垒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合理化的必然要求[11]。在当今国际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竞争的新赛道,绿色贸易随之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助力形成绿色低碳国际竞争优势。随着新质生产力加速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中国制造”产品的低碳环保、绿色创新的国际形象将进一步凸显。
3.2. 贸易模式革新引领价值链重构
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数字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新风向标与增长点,正引领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塑造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不仅催生了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形态,还深刻重塑了传统贸易的竞争格局。具体而言,数字产业化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在数字产品贸易领域崭露头角,成为电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领域的出口大国,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数字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与广泛影响力。同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蜕变,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跃升,为外贸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服务贸易领域,新质生产力更是成为了推动创新发展与优化升级的核心引擎,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手段,颠覆了传统服务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极大地拓宽了服务贸易的市场边界。此外,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服务贸易向高知识密度、高附加值领域的转型,涌现出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设计等一批新兴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还丰富了服务贸易的内涵与外延。在此背景下,我国正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零部件的突破,致力于解决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性。
3.3. 拓展国际合作新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新质生产力正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推动新旧动能无缝转换,其中,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这一转型的关键桥梁。其不仅增强了全球对中国技术与标准的认同,还重塑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形象。通过拓展新模式与新业态的应用场景,新质生产力构建了跨境研发、生产与营销网络,深化了国内产业链的国际化融合,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国际产能合作在共建产业园区、联合研发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不仅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也带动了合作国家的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国更加重视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战略规划与长远考量,提出符合全球趋势及自身利益的规则建议,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同时,新质生产力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完善,特别是在气候治理与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议题上展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并通过科技创新为全球提供清洁绿色解决方案。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加强疫苗研发与生产合作,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深化全球经贸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4. 新质生产力赋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
4.1. 增强企业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制度创新等途径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并削减生产成本的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具体而言,其效应体现在三大维度: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跃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促使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加速生产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同时,辅以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满足乃至超越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借助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力量,企业成功降低了原材料与能源的消耗,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全面压降。这一成本优势不仅增强了企业在价格竞争中的底气,更为其吸引国际客户、拓展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当一国的新质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时,其生产的产品与服务在质量与效率上均展现出卓越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促进对外贸易份额的稳步增长。
4.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数字营销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能够更高效地参与国际贸易。这种转变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国际市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国家和企业加强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高质量的对外贸易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也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使企业能够不断推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通过研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企业能够开拓新市场,从而增加出口品种,优化出口结构。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改进和管理创新,提升了生产过程中资源(包括原材料、能源等)的利用效率。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环境影响,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提升了国际市场的接受度。新质生产力使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种竞争优势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提高出口的市场份额。
4.3. 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
新质生产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提高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适应能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也会更加紧密。通过对外贸易,国家可以通过资源、技术与市场的互补,实现共赢发展。此外,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也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和贸易便利化。具备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在面对全球市场变化时,能够更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管理,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韧性对于维持稳定的对外贸易关系至关重要。
5. 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不仅稳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优化了贸易结构,更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力,进而驱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各国亟需出台有效政策,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抢抓机遇,推动对外贸易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