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1]。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与舆论形成的重要平台,拓宽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空间参与具有社会参与分群的功能效应,人群通过空间接触和空间互动而分流[2]。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自由、即时地互动与集聚,也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新挑战[3]。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场域中公众所表现出显性的或潜在的对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等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偏向的总和[4]。在过量信息与认知局限的情况下,公众往往难以准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网络中的小道消息的情绪煽动,对小道消息提及的公共事务产生误解,甚至是误判。在官方媒体信息缺位的情况下,公众身处这种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环境时,会倾向于信任小道消息,并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为形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论事件埋下祸根,严重则影响社会民生安全。
近年来,网络舆情演化研究中的非理性因素也逐渐得到关注,学者们结合心理、社会及传播学知识深入探究参与方的情绪对舆情走向的重要性[5]。在突发性事件管理中,演化博弈论作为从系统角度分析群体行为调整过程的有效工具,开始运用在网络舆情研究。刘德海建立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6];韩少春等提出动态舆论演化博弈树和收益矩阵[7];肖人彬和张耀峰建立政府部门和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演化博弈模型[8];李勇建和王治莹建立传播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博弈关系的结构化描述框架,运用演化博弈论对传播机制中博弈关系的演化进行研究[9];张倩楠等则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存在理性人与有限理性人的演化博弈模型[10]。祁凯等基于SEIR构建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同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网络大V”与官方媒体的演化博弈模型[11];郭松以公共工程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构建公共网络舆情的RDEU演化博弈模型[12]。
及时干预网络舆情并进行正向引导,是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更是有助于关系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现有关网络舆情的博弈论研究主要运用演化博弈,本文试图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构建网络小道消息中政府与网民的信任博弈模型,为分析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策略选择与优化路径,探讨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小道消息不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消息。
2. 网络小道消息
2.1. 小道消息的特征
社会谣言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即社会现象所产生的谣言。由于涉及的群众面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较大,所以社会谣言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13]。与社会谣言相似,小道消息是指所传内容的事实根据模糊而又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和公开,是通过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方式在民间所流传的一种信息以及对这种信息的议论,它既不同于正常渠道中所传播的新闻,又不全等于谣言[14]。一般而言,小道消息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2.1.1. 模糊性
与社会谣言的流传起因相似,小道消息之所以会流传,主要是该现象具有可信因素,分别为这件事情本身合乎逻辑,或者是这件事情是合乎逻辑的延伸。合乎逻辑的延伸指的是,社会谣言所提及的事件本身看似不符合逻辑,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特定的情境后,再通过逻辑推敲,又似乎合理[15]。无论是合乎逻辑或是合乎逻辑的延伸,其亦真亦假的特点与网络社会的快速传播特点相结合,网民对于此类消息怀有一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加上消息披着“据信息上位者所言”的外衣,普通网民观念上的偏好与证实信息真实性能力的缺陷促使他们乐于轻信小道消息。
2.1.2. 非官方渠道传播
小道消息在传播途中常常伴随着“据说”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官方消息滞后或是缺位的情况下。由于在非官方渠道传播,故小道消息多呈现无法溯源,经不起时间推敲的情况。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能够有效汇聚各方信息,形成以热点为中心的辐射网[16]。在非正式组织中,信息传播受个人偏好的影响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由此导致小道消息可能会引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除此之外,当小道消息在各媒体中传播时间越长,传播量越多,人们对小道消息的认可度会愈来愈多,这会影响削弱普通群众对官方媒体的信任度,影响官方媒体的公信力。
2.1.3. 利益相关性
小道消息相较于公开传播的信息,有个显著特征是与特定当事人的利益紧密关联。这种利益相关性不仅强化了谣言内容的针对性与煽动性,还易于在受众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根植于群众利益受损的土壤之中。当公众接收到的信息与官方正式通知存在明显差异时,小道消息因其贴近性、即时性和情感共鸣的优势,更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接纳。公众在面临信息选择时,容易倾向于认为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小道消息更为真实可信,这种心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式沟通信息的权威性。
2.1.4. 迷惑性
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平台的兴起,为谣言的快速扩散提供前所未有的渠道。公众长期在信息过载且混杂的信息环境中,其信息筛选与判断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其处理信息时容易出现选择性注意、记忆偏差及确认偏误等情况。谣言制造者更是利用这一心理弱点,精心编织虚假故事,利用公众的恐惧、好奇或不满情绪作为传播动力,使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并引发公众的恐慌与盲从行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迷惑性不仅阻碍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探求与认知,还可能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催化剂。当公众被谣言所误导,对事件产生错误的理解与判断时,其情绪与行为便可能趋于极端化,进而引发集体性的非理性行动。
2.2. 小道消息引发的政治信任陷阱
政治信任是指公众对政治体系、政治机构及其运行的信念和信心,是民众对于政治体系的基本评价与情感取向[17]。互联网日益成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参与社会讨论与表达政治意愿的主渠道,其信息传播、互动表达及公共参与的三重机制深刻影响着政治信任的构建与重塑。互动表达机制在此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媒体为公众提供相互讨论和公共表达的平台,为公众和政府提供沟通的载体,同时互联网更是成为连接公众与政府、促进双向沟通的桥梁。近几年,突发性公共事件时而发生,由于信息流通受阻、公开透明度不足,公众转向依赖网络,寄希望于通过非官方渠道探寻真相、抒发不满,进而对政府行为的公正性与透明度产生深刻质疑,形成了所谓的“信任裂痕”[18]。信任作为政府与公众共同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一旦受损,其后果不容小觑。当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基础动摇,对官方信息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时,政府的决策与行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执行难度。更为严峻的是,小道消息在网络空间的快速传播与变异,极易引发“塔西佗陷阱”——即无论政府如何作为,都会被公众视为别有用心,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之中。
3. 网络小道消息中信息信任博弈模型构建
3.1. 博弈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本文所建立的信息信任博弈模型涉及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网民。
政府是指在民生领域全生命周期中负责向公众发布有关专业领域信息,对舆论进行引导和监管的有关政府职能机构。在专业领域网络舆论事件中,政府既是持有话语权的利益相关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管控的主体责任方,需要做好把控舆情的演化和阻止舆情恶化的有关工作。
网民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成为舆情的接收者、传播者,甚至是生产者的公众。网民是影响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主体。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中,加速期正是因为网民集聚,网络能量快速聚集,推动突发事件急剧发展[19]。
3.2. 静态博弈模型假设
假设1:给参与博弈的两个主体分别以Z与Q作为代称。Z代表政府,作为官方信息的权威发布者与管理者,其行动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信息的认知与信任。而Q则象征那些活跃在网络空间,能够接触到并可能受到非官方(即“小道消息”)影响的网民群体。
假设2:在此博弈模型中,Z与Q各自拥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对于Z而言,其策略集包括“信息缺位”——即不直接介入或不回应相关谣言,以及“公开回应”——主动澄清事实,发布官方信息以遏制谣言传播。Q则面临“采取行动”——基于小道消息的内容采取相应行动,与“置之不理”——对小道消息持怀疑态度,不采取任何基于该信息的行动。这两种策略反映网民在面对复杂信息环境时的不同反应模式。
假设3:博弈双方对于各自的收益矩阵拥有完全的信息,即这是一个共同知识。这意味着Z与Q都清楚了解在不同策略组合下各自可能获得的收益情况,从而能够基于这些信息做出理性决策。
3.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假设
假设博弈的双方是政府与看到小道消息的网民,网民可以选择相信小道消息为事件A,概率为P(A),或不相信小道消息为事件B,概率为P(B)。政府行为证实了该小道消息为事件C,概率为P(C),或政府证伪了该小道消息为事件D,概率为P(D)。那么,一个小道消息是真的概率为:
4. 网络舆情的信息信任博弈模型分析
4.1. 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表1是静态博弈下政府与网民博弈的收益矩阵,其中V、V’为双方的收益,C为双方对收集信息付出的成本。
Table 1. Income matrix of the gam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netizens
表1. 政府与网民博弈的收益矩阵
|
Q |
采取行动 |
置之不理 |
Z |
公开回应 |
VZ—CZ, VQ—CQ |
VZ, VQ |
信息缺位 |
V’Z—CZ, V’Q—CQ |
V’Z, V’Q |
在静态博弈的分析框架内,鉴于信息收集固有的成本负担,加之选择相信小道消息所需额外投入的行动成本,对于网民群体而言,采取一种审慎态度——即不相信小道消息且不立即行动,往往是最为稳妥的策略选择。这种策略选择,在成本效益分析下显得尤为明智。反观政府层面,面对小道消息的处理与回应,往往意味着对自身利益的某种触及,因此,在普遍情况下,政府选择保持信息缺位的姿态,以维持VZ < V’Z的利益格局成为其自然倾向。由此,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点便定格于(信息缺位,不相信小道消息),双方在此均衡下的支付状态为(V’Z, V’Q),是相对稳定的策略对峙。
但是,现实社会的复杂性远超乎完全理性所能涵盖范围。置身于信息洪流中的网民每日面对着五花八门、真伪难辨的消息,其决策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短暂性非理性因素的微妙影响,对部分信息带有非理性态度。加上普通网民在信息获取上的天然劣势,他们往往将网络视为一种利益保障的寄托,这种心理倾向进一步削弱其作为博弈主体的“完全理性”特质。在实际生活中,网民展现出一种“从观望到试探,从学习到形成观点”的渐进式成长逻辑,其决策行为充满了动态变化与不确定性。
从博弈论的视角深入剖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正是网民行动集合发生根本性变化后,集体转向新行政策略的集中体现。当网民在演化博弈的进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纳什均衡路径,选择非均衡策略时,群体事件的爆发便成为了一种可能。在表1所描绘的理想状态下,(V’Z, V’Q)作为纳什均衡的决策点,虽为理论上的最优解,但在实际操作中,网民的决策往往受到个人私有信息的深刻影响,导致博弈策略发生偏移。
值得注意的是,小道消息的传播在此类博弈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它携带着关于传播者自身特性的信息,而后加入的参与者则作为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来推断其类型或调整对其类型的先验信念(概率分布),进而做出最优的应对策略[20]。这种互动模式,正是公众在网络信任博弈中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生动写照。为深入剖析这一复杂现象,本文借助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中的精炼贝叶斯均衡概念,运用贝叶斯法则对博弈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与策略选择进行更为细致入微的剖析,以期揭示网络信任博弈背后的深层机理。
4.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在探讨小道消息真实性的背景下,假设其真实性为某一既定前提,进而分析网民对此类消息信任度的后验概率变化。假定预测一个小道消息是真的,那么网民相信小道消息的后延概率为:
为便于理解,先设定一个基准:小道消息为真的先验概率为0.5,即初始时,认为其真实与虚假的可能性各占一半。随后,根据观测到的不同情境,这一先验概率将经历相应的调整。
4.2.1. 绝对信任
假设若小道消息最终被证实为真,且所有网民均深信不疑,即条件概率P(C|A) = 1 (C代表小道消息为真,A代表网民相信小道消息为真),P(C|B) = 0 (B代表网民不相信小道消息为真),则
在此极端情况下,即便初始时持中立态度(先验概率为0.5),一旦观察到全民皆信且消息确为真的事实,网民便能断定小道消息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4.2.2. 中立态度
若小道消息本身真假难辨,网民对此也持两极分化态度,即无论小道消息真假,网民的相信与否均不改变其真实性的概率P(C|A) = P(C|B) = 1,则
这种情况下,即便有新的信息输入,网民的整体信念体系也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因为他们对于小道消息的真实与否本就持开放态度。
4.2.3. 中间地带
当情况介于全面信任与中立之间时,即存在部分网民相信小道消息为真,而另一部分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其真实性有待验证(例如P(C|A) = 0.5,P(C|B) = 0.5),则
此时,若小道消息被证实为真,根据贝叶斯法则,网民中相信其真实性的比例将会上升,具体表现为P(A|C) = 2/3,表明尽管网民对小道消息的真实性信心有所增强,但仍保留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约1/3的可能性认为小道消息可能是假的。
4.2.4. 否定情境
若小道消息被明确判定为无法证实或已被证伪,则其在网民心目中的可信度大幅降低。若小道消息绝不可能被证实(以D表示此情境),则后验概率P (A|D)将为0,表明网民将摒弃对该小道消息的信任,则
相反,若小道消息被直接判定为假,则P(B|D)将等于1,反映了公众信念系统的快速调整与明确判断。
4.2.5. 单次证实的局限性反思
若小道消息即便在特定情境下被证实为真,这一孤立事件也不足以作为判断其普遍真实性的充分依据。特别是当仅有一次证实记录时,根据贝叶斯法则的深入分析,小道消息是假的后延概率可以是[0, 1]区间的任何数,会发现网民的信念体系往往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轻易因单次事件而彻底改变。特别是在小道消息存在被证伪风险的情况下,即便其偶尔被证实为真,网民的怀疑态度仍可能占据上风,这体现了公众在信息评估中的理性与谨慎。
在缺乏这些具体信息的情况下,P(B|D)是一个未知的且受限于[0, 1]区间的概率值。
5. 研究结论及对策
在精炼贝叶斯均衡中,参与者的“认为”占据核心地位。具体而言,当网民面对一则起初就不轻易相信的小道消息,并将其被证实的概率评估为P(C|B)时,如果受到当前信息集的约束,该消息未能即时获得网民的广泛认同,那么P(C|B)是最优解。但是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语境中,如同情感的催化剂,其迅速蔓延彰显了网民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心理寄托与情感共鸣。参与传播与讨论的网民,对小道消息的信任度往往超越简单的概率计算,蕴含了特定的偏好与情感倾向。
因此,在应对此类情境时,单纯聚焦于P(C|B)的最优化求解已非重点,更为关键的是深入理解并把握网民群体相信小道消息且该消息最终得以证实的联合概率P(A|C),即网民相信小道消息并且该消息被证实是真的概率,也就是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
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表面看似由网民行为触发,实则受政府作为另一关键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影响。基于此,为避免由网络小道消息引发的网络舆情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5.1. 构建数字化与智能化监管体系,强化协同治理
要善于依托“互联网 + 平台”,助力舆情监管体系建设。首先,建议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高效的数据收集与整合系统,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全面覆盖与实时更新。其次,要推动智能化分析平台建设。政府可以与互联网行业优秀的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化的网络舆情分析工具,尽可能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分类、情感倾向分析及趋势预测,提升舆情治理的精准度与效率。最后,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由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代表组成的网络舆情治理联盟,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响应,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格局。
5.2. 增强政府决策信息透明度,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关注公众对信息的心理需求,是政府做好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一环。首先,建议深化信息公开制度。持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确保政策制定、决策过程及实施效果等关键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其次,建议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宣传部门可以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更加贴近公众的方式发布政策解读、决策背景等信息,增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与信任感。最后,健全公众意见收集与反馈体系。鼓励公众通过在线调查、留言板等方式表达意见与建议,积极采纳合理的市民建议,确保政府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
5.3. 关注公众心理变化,强化舆情引导与心理疏导
在网络舆情的初始阶段,政府的及时干预有效降低群体事件出现的可能性。首先,要加强舆情监测队伍的能力建设。通过引进专家指导、经典案例讲解等方式对舆情监测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敏锐度与应变能力,发挥舆情监测人员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潜在的舆情风险的作用。其次,要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针对舆情事件中的负面情绪与误解,政府部门要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通过权威信息发布、专家解读等方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减少情绪化传播。最后,要增强公众媒介素养。通过定期开展教育宣传、培训讲座等方式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与信息甄别能力,使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地参与网络讨论与信息传播过程。
综上所述,依托构建数字化与智能化监管体系,强化协同治理;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关注公众心理变化,强化舆情引导与心理疏导是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政府信任度的有效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