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新教材插图的性别表征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Illustrations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DOI: 10.12677/ae.2024.14112167, PDF, HTML, XML,   
作者: 郑嘉雯: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视觉设计语法英语教材插图性别表征Visual Grammar EFL Textbook Illustration Gender Representation
摘要: 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关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研究旨在探讨教材插图对学生性别观念的潜在影响,为教材编写者提供有关性别平等在插图设计方面的建议,提高教育工作者对教材中性别表征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从视觉设计语法视角出发,对七年级上册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进行分析以探究插图中的性别表征。研究发现,从视觉设计语法的三个功能看,人教版教材插图都基本上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而外研版教材插图中,从互动功能角度看,插图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但从再现功能和构图功能的角度看,教材插图中男性更多位于视线聚焦处,且更常处于图片右侧和中心位置。因此,外研版教材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情况。最后,笔者基于该研究结果提出三点建议,希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xtbooks, illustra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peopl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extbook illustrations on students’ gender concept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extbook writers on gender equality in illustration design, and enhance educators’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representation issues in textbooks.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 of illustrations in PEP Book 7A and NSE Book 7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illustration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 of visual design grammar, illustrations in PEP Book 7A generally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gender e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meaning, there is no obvious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illustrations of NSE Book 7A.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 males tend to be in the spotlight and positioned on the right and center of the image. Therefore,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textbook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proposes three suggestions, hoping to help enhan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gender equality.
文章引用:郑嘉雯. 初中英语新教材插图的性别表征对比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1036-104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67

1. 引言

2022年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该教材插图被指出存在不阳光向上、不规范准确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教材使用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关涉国家意志的教学实现,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涉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1]。作为一种图像语言,插图是中小学教材的助读系统,蕴藏着立德树人的大学问,事关亿万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健康成长[2]。插图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构建着学生的三观,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选择。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材插图性别表征研究并不充分。而且就已有研究看来,部分英语教材插图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不平等和刻板印象的问题[3] [4]。因此,本研究将从视觉语法视角出发,对2024年9月开始使用的人教版、外研版这两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插图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本新教材中插图部分的性别呈现特征。

2. 文献综述

2.1. 英语教材插图研究框架

Porreca提出研究英语教材性别歧视框架,从多个角度对插图和文本角度进行分析[5]。Giaschi提出批判性图片分析框架,通过七个问题分析教材图片性别定位[6]。这些理论为研究教材性别问题提供了有效视角。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设计语法[7]以Hai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8]为基础,包括再现功能、互动功能、构图功能三大功能。再现功能是指视觉图像能够直观地表现世界中的物体及其之间的关系;互动功能是指视觉图像可以体现图像创作者、图像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构图功能是指图像表征成分和互动成分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并构成了有意义的整体。

视觉设计语法并不是专为教材插图性别研究提出,但它作为一套系统性的视觉表达规则,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视觉语法视角下英语教材插图性别呈现实证研究

国外大部分研究显示英语教材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通常体现在社会地位、职业角色、家庭角色、活动类型、活动空间等。Mohamad Subakir Mohd Yasin,Bahiyah Abdul Hamid,Zarina Othman,Kesumawati Abu Bakar,Fuzirah Hashim和Azmah Mohti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研究马来西亚小学英语一年级教科书,发现男性在户外这样的公共领域占主导地位并常常参与室外活动,女性则在花园、厨房这类私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9]。女性常常在场景中处于边缘地位,教材中也缺乏可以认同的积极女性榜样。Fahimeh Marefat和Sheida Marzban基于Halliday的研究框架和Kress和van Leeuwen视觉设计语法研究伊朗国家英语教科书的文本和图片,发现图片中男性更加显眼且常常是作为新信息和视觉焦点出现,而女性则被描绘得不显眼、不具有代表性[10]。基于Fairclough的理论和视觉设计语法[11],Ufuk Keles,Behzad Mansouri和Bedrettin Yazan研究发现五个版本的New Headway英语教材在娱乐、家庭、职业和教育领域都存在对女性的偏见[12]。Agustina Tyarakanita,Nur Arifah Drajati,Dewi Rochsantiningsih和Joko Nurkamto利用语言歧视的理论和视觉设计语法的视觉叙事过程理论发现了印度尼西亚两个版本的初中英语课本中男性的社会角色在文本和插图中都被刻画得比女性更加突出和立体[13]。Rahmah Fithriani利用Giaschi的研究框架和视觉设计语法对在国际和当地(印度尼西亚)环境中使用的两个版本英语教科书插图都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两个版本的英语教科书在职业和家庭情境中都男女性别不平等[14]

国内从视觉设计语法视角分析英语教材插图性别表征的核心期刊较少。孙万磊和孙晓慧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的理论视角,对人教版高中英语两本教材中的303幅视觉图像进行分析,发现从互动功能角度看,教材图像基本符合男女平等原则,而从再现功能和构图功能角度看,教材图像中存在男女数量不平衡、性别刻板印象和男性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占主导地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4]。陈柏华和陶慧晴借鉴视觉设计语法构建了新的研究框架,包括两性数量频次、职业角色、角色行为、杰出人物角度四个维度,研究发现2007年和200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插图中男性出现频率更高、职业种类更丰富、社会地位更高、杰出人物更多且地位更高,而且职业行为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3]。其余研究以硕士论文为主,且大部分论文是多模态研究,研究角度包括构图位置、性别插图数量、性别角色出现频次、杰出人物、职业种类、活动场景、活动类型等[15]-[24]。这些研究都发现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不平等情况。

目前国内从语言学角度单独对英语教材插图性别呈现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视觉设计语法对人教版、外研版这两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初中英语新教材插图性别表征进行研究,以推动我国英语教材插图研究的发展和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七年级上册初中英语新教材插图的性别表征,具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人教版、外研版这两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插图中,两种性别呈现的频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

2) 从视觉语法的角度看,人教版、外研版这两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插图是如何呈现性别角色信息和建构性别意义的?

3.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选自2024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外研版这两个版本的七年级上册初中英语新教材插图。这两个版本的新教材都是基于2022年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教材中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源不仅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3.3. 研究维度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研究者先确定用于本研究的两套教材中可以用于分析的插图总量。接下来,研究者需要计算教材插图中两性出现的频次与比例。然后,基于视觉设计语法和本文的性别研究主题建立了以下这个研究框架(表1),用以从语言学视角分析插图的性别表征。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Table 1. Visual image analysis framework

1. 视觉图像分析框架

功能

别类

子类别

再现功能

叙事再现

行动过程

反应过程

互动功能

态度(主观)

垂直

低角度

高角度

视线相平角度

构图功能

信息值

左/右

中心/边缘

4. 研究结果

4.1. 插图中男女出现频次

两性出现频次是衡量教材性别呈现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5]。本研究不仅统计了两本书插图中男女角色出现频次(表2),还统计了只有男性的插图数量、只有女性的插图数量、男女混合的插图数量(表3表4)。

Table 2. The frequency of male and female appearances in illustrations in PEP and NSE

2. 人教版与外研版插图男女出现频次

教材版本

男性出现频次

女性出现频次

总计

人教版

114

113

227

外研版

154

144

298

Table 3. The number of illustr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in PEP

3. 人教版七上英语教材不同类型插图数量

插图类型

数量

百分比

只有男性的插图

17

25%

只有女性的插图

15

22%

男女混合的插图

36

53%

插图总数

68

100%

Table 4. The number of illustr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in NSE

4. 外研版七上英语教材不同类型插图数量

插图类型

数量

百分比

只有男性的插图

37

31%

只有女性的插图

31

26%

男女混合的插图

51

43%

插图总数

119

100%

通过上述表格可知,人教版七上插图的男女性频次比例接近1:1,外研版七上插图中的男性频次略高于女性,但是数量相差较小。人教版和外研版中只有男性的插图数量都大于只有女性的插图数量,但同样相差较小。此外,人教版更为均衡,只有男性的插图比只有女性的插图多了2幅,相差3%;而外研版相差更为明显一点,只有男性的插图比只有女性的插图多了6幅,相差5%。由此可见,人教版和外研版的两本教材插图的性别呈现在数量方面基本体现了男女平等,而且人教版的两性频次更加均衡。

4.2. 视觉语法视角下的性别呈现

4.2.1. 再现功能

行动过程包括行动者、目标和矢量三大要素。其中行动者是发出矢量(即箭头、视线、手臂)的参与者,目标则是矢量指向的对象。反应过程包括反应者、现象和矢量三大要素。此时矢量变成了视线,而反应者是指图像中观看的人,现象是指被观看的人。行动者和现象分别在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占据着插图的重要位置,吸引着图像观看者的注意力[7]。因此本文对人教版和外研版男女混合的插图进行分析(表5表6),分别统计两本教材中不同性别行动者和现象的数量。

Table 5. Gender ratio of actors and phenomena in the illustrations of PEP

5. 人教版插图中行动者和现象的男女比例

行动者

现象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33

45%

11

50%

40

55%

11

50%

总计

73

100%

22

100%

Table 6. Gender ratio of actors and phenomena in the illustrations of NSE

6. 外研版插图中行动者和现象的男女比例

行动者

现象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55

49%

15

65%

57

51%

8

35%

总计

112

100%

23

100%

如上表所示,人教版插图中的行动者和现象的男女比例都基本持平,甚至女性的行动者要比男性多13人,相差10%。所以从再现功能的角度看,人教版的性别呈现依然较为均衡。而在外研版插图中,行动者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但作为现象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差不多1倍。因此,在外研版插图中,男性更多是一幅图的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如图1,老师和同学们作为反应者,他们的目光构成了矢量,全部指向处在图片中心的男生,因此男生就是这幅图片中的现象。

Figure 1. NSE grade 7 volume 1, 2024, page 17

1.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2024,第17面

此外,虽然外研版插图中行动者男女数量相差不大,但是从活动类型和活动场景角度依旧可以看出存在隐性的性别不平等。比如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主动性更强,在以家庭为主题的插图中,女性作为行动者的数量为20,男性作为行动者的数量为12,几乎相差一倍。在活动类型方面,男性通常是帮助者,而女性鲜少成为男性的帮助者。例如,在图2中,在危险运动中,小女孩在小男孩的帮助下前进,更加强调了男性的助人特征和女性的受助者形象,不利于培养女性对自身勇气和能力的信心。此外,在图3中的文章中主角是一名急诊科的女医生,然而配图却是两名男医生和女护士,女性从救死扶伤的主力退居到辅助位置,加剧了与职业相关的性别刻板印象。

Figure 2. NSE grade 7 volume 1, 2024, page 57

2.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2024,第57面

Figure 3. NSE grade 7 volume 1, 2024, page 72

3.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2024,第72面

4.2.2. 互动功能

态度中的垂直视角包括高角度、低角度和视线相平角度。高角度即俯视角度,会让图像观看者拥有更多的象征性的权力,而图像参与者则会处于较低的地位;低角度即仰视角度,这会让图像观看者感觉自己地位较低,而图像参与者会拥有更多的权力;视线相平角度则让图像观看者与参与者处于较平等的位置[7]。接下来的表7表8就统计了两本教科书插图中男女从三个不同视角呈现的数量。

Table 7. Gender presentation of illustrations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 in PEP

7. 人教版插图垂直视角性别呈现

垂直视角

高角度

视线相平角度

低角度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男性

12

11%

102

89%

0

0

女性

18

16%

93

82%

2

2%

Table 8. Gender presentation of illustrations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 in NSE

8. 外研版插图垂直视角性别呈现

垂直视角

高角度

视线相平角度

低角度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男性

49

31%

98

62%

10

6%

女性

43

29%

97

66%

7

5%

在人教版插图中,男性和女性都以视线相平角度为主,分别占男性和女性总量的89%和82%,这说明图像观众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平等的。尽管被俯视的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多6人,但是不管是从比例还是数量角度看,这个差值都不是很明显。甚至在人教版七上插图中只出现了两幅女性角色被仰视的图片而没有男性角色被仰视的图片(如图4),这可以看出人教版插图在有意识地从垂直视角的角度促进男女平等。

Figure 4. PEP grade 7 volume 1, 2024, page 4

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4,第4面

在外研版插图中,视线相平角度的男女比例同样超过男性和女性总量一半,分别是62%和68%。而且这个版本插图中高角度的人物数量和比例远远高于人教版插图,外研版高角度人物频率几乎是人教版高角度人物频率的2倍,因此在阅读外研版七上英语教材时,读者会感到比阅读人教版教材时拥有更多的象征性权力。而外研版插图中高角度和低角度的男性数量都大于女性,但男女之间差值较小,说明外研版教材插图中也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

4.2.3. 构图功能

信息值包括左右、上下、中心和边缘三种分析角度。在一般情况下,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且更能引人注意;上方是理想信息,下面是现实信息;中心是重要信息,边缘是次要信息[7]。由于左右、中心与边缘这两个研究角度更容易体现两性之间的差异,本文接下来将分析两本教材男女混合的插图中处于右侧和中心位置的男女数量(见表9表10)。

Table 9. Male and female position in illustrations of PEP

9. 人教版插图中右侧和中心的男女比例

右侧

中心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15

48%

20

49%

16

52%

21

51%

总计

31

100%

41

100%

Table 10. Male and Female Position in Illustrations of NSE

10. 外研版插图中右侧和中心的男女比例

右侧

中心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22

63%

32

55%

13

37%

26

45%

总计

35

100%

58

100%

据上表统计结果可知,人教版男女混合的插图中,处于右侧和中心的男女数量比例基本是1:1,且右侧和中心的女性都分别比男性多一个,说明人教版插图在构图角度对男性和女性给予了同等的重视。而外研版插图中,右侧和中心的男性分别比女性多9人和6人,在比例上多26%和10%,因此外研版男女混合插图更倾向于把男性放在重要位置。此外,虽然在外研版教材中也有男性做家务的图片,但是在以家庭为主题的照片中,女性比男性更常处于中心位置,暗示女性更多承担着做饭等家务劳动的责任和照顾家庭的责任(如图5图6)。

Figure 5. NSE grade 7 volume 1, 2024, page 47

5.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2024,第47面

Figure 6. NSE grade 7 volume 1, 2024, page 60

6.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2024,第60面

5. 讨论与启示

5.1. 讨论

从定量角度看,本文发现人教版和外研版的两本教材插图的性别呈现在数量方面基本体现了男女平等,而且人教版的两性频次更加均衡。从视觉设计语法的三个功能看,人教版教材插图都基本上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甚至女性行动者、被仰视的女性、处于右侧和中心位置的女性都多于男性。而外研版教材插图中,从互动功能角度看,插图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但从再现功能和构图功能的角度看,教材插图中男性更多是图像中的焦点,且存在许多与性格特征、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相关的性别刻板印象。

过去从视觉语法角度出发的教材插图性别问题研究中初高中英语教材插图在插图数量、性别角色出现频次、构图位置、呈现视角、活动类型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性平等问题[4] [15] [16] [18] [22]。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基于新课标编制的初中英语新教材比之前的教材更加注重性别平等原则在教材中的体现。虽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等各方的努力来不断地进行完善。

5.2. 研究启示

首先,教材编写者应该有意识地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邀请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插画师参与插图创作,避免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引入多元化的性别角色和形象,避免将特定职业、家庭角色、性格特征单一地分配给某一性别。例如,插图中不能仅仅有男科学家和女护士,也应该有女科学家和男护士。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和阅读相关文献,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性别平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教材进行多元化的解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别插图中性别刻板印象,促进他们形成更加健康的性别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应该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6. 结语

教材插图并非文字的简单附庸。高质量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三重目标[26]。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教版和外研版初中英语七上新教材的插图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两本教材的性别表征。研究结果可以对接下来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正确性别观念的形成。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因为目前只有七年级上册的初中英语新教材可以分析,所以研究材料不够多,不能代表整套教材的性别呈现情况。另一方面,有些图片比较模棱两可,研究者在做定性分析时可能会存在误差。此外,本研究只从教材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尝试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比如对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或者给学生发放问卷来了解他们对于英语教材插图性别呈现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潘华云, 孔凡哲. 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使用的价值意蕴、逻辑转向与实践进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9): 22-29.
[2] 王亚军. 中小学教材插图编审制度建设的回溯与瞻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10): 25-32.
[3] 陈柏华, 陶慧晴. 高中英语教材插图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 52(3): 96-112.
[4] 孙万磊, 孙晓慧. 视觉设计语法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图像的性别表征[J]. 教学与管理, 2023(6): 38-42.
[5] Porreca, K.L. (1984) Sexism in Current ESL Textbooks. TESOL Quarterly, 18, 705-724.
https://doi.org/10.2307/3586584
[6] Millard, D.J. (2000) Gender Positioning in Education: A Critical Image Analysis of ESL Texts. TESL Canada Journal, 18, 32-46.
https://doi.org/10.18806/tesl.v18i1.898
[7] Kress, G.R. and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 Routledge.
[8]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Edward Arnold.
[9] Yasin, M.S.M., Hamid, B.A., Othman, Z., Bakar, K.A., Hashim, F. and Mohti, A. (2012) A Visual Analysis of a Malaysian English School Textbook: Gender Matter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69, 1871-1880.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2.12.140
[10] Marefat, F. and Marzban, S. (2014) Multimodal Analysis of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ELT Textbooks: Reader’s Perception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8, 1093-1099.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4.03.521
[11] Fairclough, N. (201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Gee, J.P. and Handford, M.,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Routledge, 9-20.
[12] Keles, U., Mansouri, B. and Yazan, B. (2021) Perpetuation of Gender Bias in New Headway: A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a Diachronic Lens.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 31, 379-401.
https://doi.org/10.1080/14681366.2021.1913442
[13] Tyarakanita, A., Drajati, N.A., Rochsantiningsih, D. and Nurkamto, J. (2021)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Indonesian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Sexuality & Culture, 25, 1140-1157.
https://doi.org/10.1007/s12119-021-09813-0
[14] Fithriani, R. (2022) Gender Stereotypes in Educational Tex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onesian and International Primary English Textbooks. Discourse and Interaction, 15, 53-76.
https://doi.org/10.5817/di2022-2-53
[15] 蒯珺瑜. 高中英语教材中插图的性别角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汉中: 陕西理工大学, 2024.
[16] 徐振栋. 基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英语教材图像中性别角色呈现问题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聊城: 聊城大学, 2023.
[17] 秦婧. 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2019版中性别呈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3.
[18] 张雅琦. 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性别再现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2.
[19] 徐方霞.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中的性别呈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2.
[20] 胡撄之.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的性别角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2.
[21] 陈小娟. 关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04版和2019版中性别呈现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22] 杨郝妮.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性别呈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23] 何茹荻. 小学英语教材中性别再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20.
[24] 李利杰. 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中的性别角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洛阳: 洛阳师范学院, 2019.
[25] 朱长青. 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1): 83-86.
[26] 侯海屏. 小小插图 意义非凡——译林社初中英语教材编辑手记[J]. 中国出版, 2023(S1): 2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