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进展分析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alpitation
DOI: 10.12677/acm.2024.14113001,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孙 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二科,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中医治疗心悸现状治疗进展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Palpitations Current Status Treatment Progress
摘要: 心悸是中医一种疾病综合征的名称,病人往往表现为心脏节律不齐以及心跳加快等。心悸可以在心脏正常活动下产生,也可因罹患某些疾病而产生。诱发心悸的原因比较多,中医多认为心悸的发生与病人饮食不佳、体质偏弱、受外邪侵袭以及情志失调等密切相关。而心脏主血脉,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组织之一。如果任由疾病的发展,那么会给病人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中医治疗心悸病人时根据其不同证型实施辨证治疗,且可避免常规西医的治疗弊端,积极改善心悸病人的转归与预后。本文将综述心悸病人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等。
Abstract: Palpitation is the name of a disease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s often present with irregular heart rhythms and rapid heartbeat. Palpitations can occur with the normal movement of the heart or from certain diseases. There are many causes of palpita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palpitati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atients’ poor diet, weak constitution, invasion by external evil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The heart’s main blood vesse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rgans and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 If the disease is allowed to develop, then it will bring great harm to the patient’s body and mind. Whe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alpit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syndrome types, which can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of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lpitation. 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dialectical treatment method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palpitation patients.
文章引用:王宇, 孙静. 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进展分析[J]. 临床医学进展, 2024, 14(11): 1196-1200.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4.14113001

1. 引言

心悸病人的发病年龄呈逐年年轻化趋势,受到广大病患的关注[1]。心悸病人症状多见以下类型:1) 悸动不安;2) 心慌难过;3) 气短;4) 口干烦躁;5) 失眠易醒等。调查研究显示,心悸病人往往因为过度劳累以及频繁生气等导致病情加重[2]。对于病情比较轻的心悸病人而言,主要出现悸动不安的症状,服药休息后可有所缓解。如果病人每天处于惊慌状态之中,劳累之后症状更为明显,且身体每况愈下,此时病人病情已加重,可将其纳入“怔忡”范畴。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心悸有虚有实,而怔忡多为虚。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心绞痛等会导致心悸症状出现,持续存在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及远期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心悸病人时多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是长时间用药会导致病人出现诸多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受限。中医治疗心悸病人时可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与此同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3]。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2. 心悸病人的病因病机分析

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断发展,中医学者在此背景下,对心悸病人的病因病机提出新的认知。传统中医学认为,心悸的病因可总结为其一,体虚劳倦;其二,药食不当;其三,情志不调;其四,感受外邪等[4]。心悸的发生与心(心气的正常推动使得血液顺利运行,血行不畅则心动不已、血脉瘀阻,继而诱发心悸)、脾(脾化源不足则致气血亏虚、脉道失冲、心脏失养,继而诱发心悸)、肺(肺气不足则血运不畅,继而诱发心悸)、肾(肾阳气虚无以化生心阳,继而诱发心悸)密切相关。

心悸病人的基本病机表现为:本虚(① 气虚、② 血虚、③ 阴虚、④ 阳虚)标实(① 痰火扰心、② 心血瘀阻、③ 年轻人外感风热表证、④ 水饮凌心) [5]。气虚者多表现为:1) 胆小怕事、受惊后心悸不安;2) 脉象虚弱。血虚者多表现为:心血不足、脉细弱[6]。阴虚者多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阴虚者还可分为心阴不足(多表现为伴有失眠多梦)和阴虚火旺(多表现为耳鸣、口干舌燥和心烦意乱)。阳虚者多表现为:1) 神色疲倦;2) 心胸憋闷;3) 脉沉迟无力[7]。痰火扰心者喜暴饮暴食、喜吃油腻辛辣食物等,长此以往脾生化不足、日久生火,此类病人多出现舌红以及脉滑等症状。心血瘀阻者多出现胸痹症状。水饮凌心者多出现于心脏功能不全者。外感风热表证多表现为年轻人爆发心肌炎后出现心律失常症状。

3. 心悸病人的辨证论治分析

中医理论将心悸分为实证和虚证[8]。治疗时所坚持的原则为:虚则补、实则泻。根据心悸病人的不同证型,选择针对性的治疗办法,可积极改善病人的转归与预后[9]。由于心悸的诱发因素很多,因此治疗期间需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以及病症的变化,从而灵活地变换治疗方案。

3.1. 心血不足证

心血不足证所致的心悸病人,其主要病位在心,与此同时与肝脏和肺脏等密切相关。心血不足证心悸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心失所养和心血亏损。心血不足证所致的心悸主要症状有:1) 心悸气短;2) 头晕目眩;3) 失眠健忘;4) 饮水饮食少;5) 脉象细弱且舌质淡红。治疗心血不足证心悸病人时,主要以益气安神和补血养血的方法为主。养肝润肺法用于心血不足证的心悸病人可取得一定疗效。有学者指出,养肝润肺法重在治本,通过滋养心血和润肺的方式使得心血充足,疾病自然好转。使用养肝润肺法治疗心血不足证心悸病人时,需忌吃寒凉食物,防止脾胃再次受损。养肝润肺法由制忡汤加减化裁而来,方药组成:白芍(30 g) + 当归(30 g) + 白术(15 g) + 浙贝母(10 g) + 生酸枣仁(15 g) + 五味子(10 g) + 麦冬(15 g) + 竹沥(10 g)。有关资料显示[10],将80例心血不足证心悸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 = 40例 = 美托洛尔治疗方法,观察组 = 40例 = 归脾汤加减 + 生脉散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显著。归脾汤方药组成:炒白术(15 g) + 黄芪(15 g) + 龙眼肉(10 g) + 麦冬(12 g) + 五味子(6 g) + 远志(10 g) + 酸枣仁(15 g) + 当归(10 g) + 大枣(6枚) + 甘草(6 g)。归脾汤是一经典补血方剂,全方具有健脾补心和益气活血的功效。有学者将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型老年心悸患者的临床治疗之中,结果显示患者的头晕目眩以及纳呆食少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比治疗前更低。归脾汤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而且不会给病人增加不良反应。

3.2. 阴虚火旺证

阴虚火旺证所致的心悸病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肾水亏虚无法制约心火,继而导致心火上扰。阴虚火旺证所致心悸病人的主要症状有:1) 头晕目眩;2) 失眠多梦;3) 耳鸣腰酸;4) 舌质红或无舌苔等。治疗阴虚火旺证心悸病人时,多采用平衡阴阳和清虚火的方式。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阴虚火旺证心悸病人时具有一定疗效。有学者[11]通过观察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阴虚火旺证心悸病人的临床效果:将60例阴虚火旺证心悸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有30例且接受标准化西药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方法,2组均治疗4周),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的心率水平、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天王补心丹的主要功效表现为:其一,滋阴补血;其二,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所致心神不定。有学者归纳阴虚火旺证心悸病人的用药规律,治疗总则为:滋阴、降火、安神。主要药物有:其一,生地;其二,丹参;其三,玄参;其四,麦冬;其五,五味子;其六,黄连;其七,炒枣仁等。另有学者在西医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运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阴虚火旺证的病人,可有效地控制心室率,减少患者的不适症状,进而控制房颤的发生[12]

3.3. 心虚胆怯证

心虚胆怯证所致的心悸病人,其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其一,先天不足;其二,年老久病体虚;其三,饮食不节;其四,七情受损等[13]。心主神志,胆主决断,心虚胆怯则六神无主,继而诱发心悸。心虚胆怯证心悸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1) 心搏异常;2) 心慌不安;3) 善惊易恐;4) 脉细;5) 兼有胸闷和心烦、头晕等症状。治疗心虚胆怯证心悸病人时,主要原则为:养心安神、镇惊定志。有学者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养心汤治疗心虚胆怯证心悸病人,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更能够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机体血流情况,降低中医证候评分[14]。养心汤方药组成:首乌藤30 g,合欢皮27 g,生白术18 g,柴胡18 g,当归18 g,夏枯草18 g,白茯苓18 g,制香附18 g,蜜麸炒白芍18 g,制远志9 g,肉桂(后下) 6 g,钩藤(后下) 15 g,甘草6 g,灯芯草3 g。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安神定志丸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可积极改善其消极状态,与此同时达到镇静和安神之功效。安神定志丸方药组成:党参 + 远志 + 茯神 + 茯苓 + 石菖蒲。耿自上[15]在其研究中指出,对比常规西药治疗(达比加群酯胶囊 +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方法,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达比加群酯胶囊 +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 安神定志丸加减)的心虚胆怯型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更好,与此同时两种方法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无差异。

3.4. 心血瘀阻证

心血瘀阻证所致的心悸病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1) 心胸疼痛且入夜更甚;2) 胸闷气短;3) 舌质紫暗;4) 脉象弦涩等。心血瘀阻证心悸病人的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常用的中药方剂为:血府逐瘀汤(中药组方:6 g川芎 + 6 g半夏 + 6 g炙甘草 + 6 g桔梗 + 10 g红花 + 10 g柴胡 + 10 g牛膝 + 10 g赤芍 + 15 g当归 + 12 g桃仁 + 12 g瓜蒌)。有关资料指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的心血瘀阻证心悸病人具有较高疗效,与此同时可显著减少病人的心悸发作次数和胸痛发作频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16]

3.5. 水饮凌心证

水饮凌心证所致的心悸病人,其脾肾多表现为阳虚。病人的重要器官组织功能失调,水气过盛导致水寒内生,扰乱心神,诱发心悸。水饮凌心证心悸病人的临床表现为:1) 胸闷心悸;2) 头晕呕吐;3) 下肢浮肿;4) 舌苔白滑;5) 脉象弦滑等。治疗此类病人的原则为:温化水饮、通阳化气。有学者指出,真武汤适合水气凌心偏肾阳虚者[17]。有关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治疗水饮凌心证心悸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18]

4. 小结与展望

持续存在的心悸症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心悸病人常以药物治疗方式为主(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疗效,但是仍然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停药后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等缺陷。中医治疗心悸的历史悠久,与此同时随着临床对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认为中医药治疗心悸具有较好的成效。中医以辨证论治方法为主,将心悸病人分为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虚胆怯证、心血瘀阻证、水饮凌心证等类型,对不同证型的心悸病人开展不同的治疗方法,继而缓解心悸病人的临床症状,加速疾病恢复。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珊珊, 张艳.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普济方》中治疗心悸处方的用药规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22): 57-60.
[2] 陈靖, 肖珉, 李攀, 姚慧娟, 丁杏婷.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心悸(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的中医证候改善及预后分析[J]. 四川中医, 2021, 39(1): 54-57.
[3] 纪红云, 喻正科.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 2022, 38(2): 19-22+54.
[4] 马玉娟, 姚学旺, 卢吉锋. 益气养阴复脉颗粒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3, 25(5): 1821-1827.
[5] 金鑫, 王莹, 曹舒, 马晓妍. 归脾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心悸患者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1, 33(1): 84-85+88.
[6] 但文超, 何庆勇, 张辉, 刘金垒, 李安琪. 基于科技文本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心悸可视化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2): 571-581.
[7] 李洪禹, 李鹏飞, 高楠, 刘爱东.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刘爱东教授治疗心悸病用药经验[J]. 吉林中医药, 2021, 41(8): 1098-1101.
[8] 张倩, 尹玉洁, 旷湘楠, 贾振华. 基于中医古籍方剂治疗心悸病风药使用规律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 30(9): 2287-2289.
[9] 郑仙福. 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悸的效果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0, 10(10): 16-18.
[10] 单士润. 归脾汤加减联合生脉散治疗心血不足型心悸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1, 9(8): 59-61.
[11] 郝丽丽, 路瑞华, 唐文欣. 天王补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阴虚火旺型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13): 67-70.
[12] 王广艳, 腾名子, 朱君. 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24(17): 189-194.
[13] 朱建华, 孙敏丽, 朱静和. 安神定志汤加减对心虚胆怯证冠心病心悸患者心电图及血脂、血液粘度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1, 39(11): 78-81.
[14] 刘怡静, 董耀荣. 养心方联合美托洛尔对心虚胆怯型心悸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24, 53(6): 432-436.
[15] 耿自上. 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心虚胆怯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27): 128-131.
[16] 张云波. 血府逐瘀汤联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 49(22): 3117-3119.
[17] 熊兴江. 基于CCU重症病例及现代病理生理机制的真武汤方证条文内涵解读及其治疗心力衰竭、心肾综合征、利尿剂抵抗等急危重症体会[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10): 2595-2605.
[18] 崔玉兰, 索云锡, 王森, 尹世伟, 李颖, 史璐, 张同茂. 苓桂术甘汤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6): 82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