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中思念意象的考察
Exploration of the Imagery of Longing for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OI: 10.12677/ml.2024.12111084, PDF, HTML, XML,   
作者: 黄妍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澳门
关键词: 意象古诗思念对外汉语Imagery Ancient Poetry Long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意象是指通过一定文化背景的联系,使事物包含特定的情感和意义。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多有意象的运用,而在古诗词的文学形式中尤为突出。本文探讨了红豆、月亮、大雁、流水和登高这五个意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针对每个意象,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分析策略,包括背景知识讲解、诗词赏析、文化活动组织、对比分析以及互动讨论。通过这些策略,学生能够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Abstract: Imagery refers to the specific emotions and meanings of thing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a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Imagery is often used i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literary form of ancient poet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se of five cultural symbols—red bean, moon, wild goose, flowing water, and climbing high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ith the aim of helping learn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se symbols. For each symbol, the article presents specific teaching analysis strategies, inclu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explanation, poetry appreciation,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activities, contrast analysis, and interactive discussion. Through these strategie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symbols and deeply appreciate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文章引用:黄妍妍. 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中思念意象的考察[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841-8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84

1. 引言

“意象”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1]。这种意象的表达往往是文化背景的约定俗称,和一般的事物不同。《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作,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人用“比翼鸟”和“连理枝”的意象来寓意夫妻恩爱。比翼鸟,别名鹣鹣,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对神鸟,最早《山海经》中有记载“其状如凫,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尔雅·释地》中也描述了这对神鸟的恩爱场景,“南方有比翼鸟,不比不飞”,意思是南方有一种鸟,飞行时总是成双成对,不相分离。后来也衍生出成语“比翼双飞”,同样是寓意夫妻和睦,爱情甜蜜。连理枝又称相思树,是指两棵树的枝条长在一起,彼此缠绕。这一意象的来源与其生长特性相关,古人通过联想比喻的方式,夫妻恩爱就如连理枝亲密缠绕。意象作为古诗词基本且重要的一种审美元素,其重点就是对古诗词景、情、境的关系进行理解[2]。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一方面有对比衬托之效果,另一方面,在语言艺术上更上一层楼[3]

在文学作品中,古诗对意象的运用极为丰富,而相思别离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核心母题,其深远源流可追溯至《诗经》[4]。意象的巧妙运用,赋予了诗句含蓄与隐蔽之美,使得情感表达更为深沉且富有层次[5]。古诗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隐性文化,即一个民族受深层文化结构影响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心理模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目前,国际汉语教育的推广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存在需要改进之处,隐性文化的构建尤为重要[6]

为了深入领略古诗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有效传达这份魅力,本文着重考察和分析古诗词中用以寄托思念之情的意象,如红豆、月亮、大雁、流水和登高。本文旨在将这些含蓄隐蔽的情感表达与鲜明可感的意象相结合,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意义,提升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背景知识讲解、诗词赏析、文化活动组织、对比分析以及互动讨论等具体教学策略,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从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构建起诗性的殿堂。

2. 古诗词中红豆意象的教学分析

提到以红豆来寄托相思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已成传诵经典。“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用词简单,读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诗,得益于“红豆”这一意象的使用。

红豆这一意象最早用于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相传古代一男子入伍出征,他的妻子因为思念他,日日站在一棵大树下翘首以盼,女子的相思之泪落进土里,随着泪水流干,便流下鲜红的血滴。春去秋来,大树在泪水和血滴的滋养下结出满枝的红豆,后人便将“红豆”称为“相思豆”。这里诗人以红豆这一内涵丰富的意象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使这首诗深具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又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可爱。

而唐朝诗人温庭筠在《南歌子词二首》中提到“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诗人将镶嵌在玲珑精致的骰子上的红点比作是一颗颗红豆,而红豆代表着相思,隐喻我对爱人深入骨髓般的思念。温庭筠的词辞藻华丽,内容多描述闺情。这里用红豆的意象来寄托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描述手法也可谓相当细腻柔情。

通过对古诗词中红豆意象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做如下的教学设计如表1,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红豆意象的文化内涵,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增强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诗词的赏析、文化活动的体验、对比分析以及课堂互动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红豆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和意义。

Table 1.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imagery of red bea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 古诗词中红豆意象的教学设计

环节

背景知识

诗词赏析

文化活动

对比分析

互动讨论

教学内容

1. 介绍红豆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其作为相思之物的文化内涵。

2. 讲解红豆在古代诗歌中的常见用法和所传达的情感。

1. 选取王维的《相思》和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二首》。

2. 分析诗歌中红豆的描绘方式,以及诗人通过红豆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1. 组织学生进行与红豆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制作红豆手工艺品或参观红豆生长的地方。

2.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感受红豆的文化内涵和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 将红豆意象与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象征物进行对比,如鸢尾花在西方文学中作为相思的 象征。

2. 分析红豆与鸢尾花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相思方式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红豆的文化内涵。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红豆的理解和感受,以及红豆在自己文化中的可能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红豆在不同诗歌中的运用,以及诗人通过红豆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的异同。

3.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教学分析

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以月亮的意象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经典古诗代表。“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讲的就是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就如同世人的悲伤欢喜和分离聚合。在古代,人们以月亮形状的变化来判别时间,农民则以此来安排农作。古人对月亮的感情非常深厚,民间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古人也选择在在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间来庆祝中秋节,吃圆形如月亮的月饼,即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归乡与亲人团聚。在古诗中运用月亮的意象来寄托思念之情,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熟悉感和共情。所以即便是三四岁的儿童亦可以朗诵《静夜思》这首古诗,一来得益于这首诗的用词短而朴素,一来是因为月亮这一意象的使用。

同样的,以月亮为意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中也有出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诗人李白则用半圆的月亮来隐喻自己与故人朋友分离,并抒发了自己对故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增强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如表2所示。

Table 2.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imagery of mo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2.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教学设计

环节

背景知识

诗词赏析

文化活动

对比分析

互动讨论

教学内容

1. 介绍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团圆、思乡、永恒等。

2. 讲解月亮在古代诗歌中的常见用法和表达的情感。

1. 选取两首典型的含有月亮意象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和《峨眉山月歌》。

2. 分析诗歌中月亮的描绘方式,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1. 组织学生进行与月亮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赏月、制作月饼等。

2.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感受月亮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将月亮意象与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象征物进行对比,如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狄安娜。

2. 分析不同文化中月亮象征意义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月亮的文化内涵。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月亮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月亮在自己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月亮在不同诗歌中的运用,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的异同。

4. 古诗词中大雁意象的教学分析

《闻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远赴滁州任官时创作的,“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淮河南部秋天下着雨的夜晚,独自坐在高斋中的诗人听到大雁的声音,在这萧瑟寂寥的夜晚,想到故乡的遥远,归家的思绪深长。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是小学一年级课本中《秋天》一文中的句子,也是大人小孩都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人们的意识中大雁就是随着季节而迁徙的鸟类,所以大雁用于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闻雁》一诗中,诗人以大雁的叫声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人们可能想到,大雁飞来南方过冬了,春天来时便会飞回北方,而诗人何时能回到他的故乡长安呢。

另一位唐朝诗人赵嘏在《寒塘》一诗中也有精彩的描写,“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早晨起来面对水面梳发,看到寒气逼人的水塘,知道秋天到来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无限浓厚,这时一只大雁正好飞过南楼。通过“无限”和“一雁”的夸张描述,一来在数量词上形成鲜明和夸张的对比,二来大雁意象的运用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的深切与浓厚。

在深入探讨了古诗词中大雁意象的教学背景和诗词赏析之后,我们进一步细化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文化活动的组织、对比分析和互动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大雁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运用。表3是针对古诗词中大雁意象的教学设计详细环节与内容。

Table 3.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imagery of wild goose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3. 古诗词中大雁意象的教学设计

环节

背景知识

诗词赏析

文化活动

对比分析

互动讨论

教学内容

1. 介绍大雁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思乡情感的关联。

2. 讲解大雁在古代诗歌中的常见用法和表达的情感。

1. 选取两首典型的含有大雁意象的古诗词,如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

2. 分析诗歌中大雁的描绘方式,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1. 组织学生进行与大雁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观看大雁迁徙的纪录片、模拟大雁迁徙的游戏等。

2.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感受大雁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 意义。

1. 将大雁意象与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象征物进行对比,如候鸟或迁徙动物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

2. 分析不同文化中大雁象征意义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大雁的文化内涵。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大雁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大雁在自己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大雁在不同诗歌中的运用,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的异同。

5. 古诗中流水意象的教学分析

提到宋朝词人李之仪,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出自他《卜算子》一词中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很多人却能自然成诵。绵绵不绝长江之流水就如同词人的相思之情一般悠长。词人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但长江流水又怎么会停止枯竭呢,词人别离的苦恨也不可能停止。这首词中的描述何等地细腻柔情,人的情感难免会被深深感染。

水的质地是柔,所以常常用来象征儿女的柔情,在《红楼梦》中作者借贾宝玉之口将女儿比作水做的骨肉。因其柔,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来象征柔情蜜意和缠绵悠长的爱情。流水悠长也象征着爱情天长地久,而流水剪不断的特点就如同剪不断的相思情绪。

流水的意象在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一词中也有描述。这首词语言精美,情感深刻,被后人编曲传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剪不断的流水就如同词人无法消灭的相思之情。通过落花和流水的意象,突出了相思之情的绵长。

为了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表4所展示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背景知识的讲解、诗词的赏析、文化活动的体验、流水意象与跨文化元素的对比分析,以及互动讨论,学生将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掌握流水意象的丰富内涵,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跨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

Table 4.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imagery of flowing water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4.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教学设计

环节

背景知识

诗词赏析

文化活动

对比分析

互动讨论

教学内容

1. 介绍流水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时间流逝、思念的绵长等。

2. 讲解流水在古代诗歌中的常见用法和表达的情感。

1. 选取两首典型的含有流水意象的古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和李清照的 《一剪梅》。

2. 分析诗歌中流水的描绘方式,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1. 组织学生进行与流水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参观河流、溪流,或进行与流水有关的艺术创作。

2.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感受流水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将流水意象与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象征物进行对比,如希腊神话中的斯提克斯河(象征时间的流逝)。

2. 分析不同文化中流水象征意义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流水的文化内涵。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流水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流水在自己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流水在不同诗歌中的运用,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的异同。

6. 古诗中登高意象的教学分析

宋朝词人柳永爱好音乐,因在仕途时谱下歌曲而遭受打击,不受重用,最后愤然流浪他乡,后来在漂泊的旅途中写下《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感叹数年来四处流浪,究竟是什么让我苦苦停留。想起佳人登上高楼眺望,已经认错了几回从江中天际线归去的船只,你可知道我也正倚靠着高楼的栏杆远望,因思念家乡而心生无限惆怅和苦闷。

红豆、月亮、大雁和流水都是具象意象,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联想它所象征的情感。登高则是抽象意象,它更多的是在特定的场景中来寄托相思之情。当人们漂泊异乡,通过登高望远,眼前景物的辽阔飘渺,顿时可以使人联想到自己的故乡,相思之情也就随之而生。而且在登高望远之时,人们多会通过眼前某一场景展开无限的遐想,如词人在倚栏时看着江上船只,联想到佳人也在远方眺望自己归去的船只,表达了词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多反映山水和归隐田园,诗中多运用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秋登兰山寄张五》是一首长篇五言诗,诗题便直接点出登高思念友人的情感主题,诗中更是描写到“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诗人登上白云缭绕的高山,一开始有着隐士怡然自得的喜悦之感,但随着登高远望,这种喜悦之情也随着大雁而飞,愁绪在暮色降临时升起,兴致是清冷的秋天引发的。这时诗人看见往村里走的人们,正在沙滩的渡口上短暂休息。天边的树木就像一颗颗荠菜,江畔的沙洲好比是一轮月亮。何时才能带酒来共饮,共醉在重阳佳节。这首诗以登高的意象贯穿全诗的内容,同时也提到大雁和月亮的意象,是一首特别典型的思乡古诗。诗人通过登高望见人们归村,联想到自己故乡相熟的友人和一起归乡的场景,从而引出思念友人和故乡的情感。

在古诗词中,登高作为一个抽象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意境。它不仅是诗人抒发思乡之情、怀念故人之感的载体,更是连接诗人内心情感与外界景物的桥梁。为了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登高意象的独特魅力,表5是本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领略登高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文化内涵。

Table 5.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imagery of climbing high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5. 古诗词中登高意象的教学设计

环节

背景知识

诗词赏析

文化活动

对比分析

互动讨论

教学内容

1. 介绍登高在古代诗词中的抽象意象,及其寄托的相思之情。

2. 讲解登高意象在特定场景中的应用,如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等。

1. 选取柳永的《八声甘州》和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作为典型诗作。

2. 分析两首诗中登高意象的运用,以及所传达的思念之情和 意境。

1. 组织学生进行登高体验活动,如攀登高山、塔楼等。

2. 引导学生在登高过程中观察景物,感受登高带来的情感共鸣,并尝试用诗词 形式表达。

1. 对比《八声甘州》和《秋登兰山寄张五》中登高意象的异同,如情感表达、景物描绘等。

2. 分析两首诗中登高与其他具象意象(如红豆、月亮、 大雁、流水)的结合运用。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登高体验,以及登高时产生的情感和 联想。

2. 引导学生讨论登高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运用,以及所传达情感的异同。

7. 总结

中国人的思维讲究委婉含蓄,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本文以古诗词为文学形式载体,分析了红豆、月亮、大雁、流水和登高用来表达思念的意象。一方面揭示了这些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分析了这些意象对于古诗词语言形式以及所表达的主题情感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红豆、月亮、大雁、流水和登高这五个意象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详细讲解每个意象的文化背景、具体诗词赏析、组织相关文化活动、与学生母语文化中的相似意象进行对比以及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内涵,并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法荣. 《哈姆雷特》中的植物意象[J]. 山东文学, 2010(31): 30-32.
[2] 赵万东. 古诗词中意象分析与解读[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0): 136-138.
[3] 龚晓. 汉诗英译中意象的处理方法——从不同方式构成的诗歌意象谈起[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4): 1290-1295.
[4] 杨红丽. 《古诗十九首》中动物意象的情感意蕴[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15(3): 381-386.
[5] 李苏红. 古诗句理解策略例谈[J]. 江苏教育, 2012(31): 36.
[6] 侯金岑. 国际汉语古诗词教材隐性文化意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澳门: 澳门科技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