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学习者口语叙事中的自我修正行为研究
A Study on Self-Repair Behaviors in Oral Narratives by Japanese Learners
摘要: 本研究基于Labov的叙事分析模型,探讨了超高级日语学习者在漫画口语叙事任务中的自我修正行为特征。研究发现,被试者在不同叙事阶段的自我修正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在进展阶段,自我修正行为最为频繁;在定向和结局阶段,被试者的修正频率相对较低,语言输出相对流畅。同时还探讨了影响自我修正行为的因素。研究结果对日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及学习者自我修正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 This study, grounded in Labov’s Narrative Analysis Model, explores self-repair behaviors of superior-level Japanese learners during a comic-based oral narrative task. The finding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lf-repair behaviors across various narrative stages. Self-repair was most frequent during the complicating action stage; in contrast, participants exhibited lower repair frequency and relatively fluent language output during the orientation and resolution stages. Additionally, it explores the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elf-repair behavio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task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er self-repair quality in spoken Japanese instruction.
文章引用:张玉林. 日语学习者口语叙事中的自我修正行为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847-8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85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日语学习者数量的持续增长,口语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日语教学与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者需要在实际场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同时要及时修正错误或不恰当表达等。自我修正(self-repair)是学习者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监控策略,它反映了学习者对语言输出的实时调整与改进,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等起着关键作用。

另外,在语言产出的相关研究中,任务型叙事经常用于考察学习者的口语表现。Labov (1972)提出的叙事分析模型为叙事分析提供了系统的框架[1]。本研究将Labov的叙事分析模型与自我修正行为的分析相结合,试图揭示超高级日语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口语产出中如何进行自我修正来调整语言输出,以应对复杂的叙事任务。

2. 理论背景

2.1. Levelt的语言产出模型

Levelt (1989)的语言产出模型将语言生成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语言生成的起始阶段,指的是说话者在头脑中构建要表达的内容或信息。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决定“说什么”。

2) 形式化(formulation):将概念化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语言形式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词汇并按照语法规则组织成句子。

3) 发音(articulation):在表达化阶段完成后,语言被转换为具体的语音形式。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将组织后的语言内容进行口头表达。

在整个语言生成过程中,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是一个关键机制。自我监控机制允许学习者在语言产出的每个阶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进行修正[2]。本研究通过分析超高级日语学习者在漫画口语叙事中的自我修正行为,探讨了学习者在语言生成过程中如何运用自我监控来发现并修正语言错误或不恰当表达等。

2.2. Labov的叙事分析模型

Labov (1972)的叙事分析模型将叙事分为六个关键部分:

1) 点题(abstract):简要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吸引听众的兴趣;

2) 定向(orientation):提供故事的背景信息,如时间、地点和人物,帮助听众理解情境;

3) 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叙事的核心,描述主要事件或冲突;

4) 评价(evaluation):叙事者对事件、人物等的主观评价;

5) 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故事的结局或结果;

6) 回应(coda):阐述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或发出感叹,将听者拉回现实。

该模型为分析口头叙事的结构提供了框架,强调叙事的逻辑进程和在交流中的作用[1]。在本研究中,这一模型被应用于分析超高级日语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如何通过自我修正来调整话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

3. 先行研究

Schegloff,Jefferson,& Sacks (1977)的研究是自我修正行为分析的早期代表,他们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自我修正的结构和特征[3]。目前,以英语学习者为对象的自我修正研究较为普遍。

在日语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研究中,针对自我修正,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各异。如武田(2023)探讨了如何通过纠正反馈促进学习者的自我修正[4];内藤·小森(2013)、内海(2017)、田中·石黒(2018)、布施·石黑(2018)等探讨了学习者在作文等书面表达中的自我修正问题[5]-[8]。接下来将重点梳理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的自我修正研究。

伊藤(1991)研究发现,在日语母语者的对话中,自我修正的频率极高,反映了说话者在对话中的主动性以及避免他人干预的倾向[9]。小坂(1997)进一步将修正分为“订正性修正”和“计划性修正”,前者是对单词、发音等方面的调整,后者则与谈话结构和策略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计划性修正的使用频率增加[10]

崔(2010)的研究则专注于高级日语学习者的修正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研究将高级日语学习者的修正主要分为四大类,其中“恰当修正”比例最高,“错误修正”比例最低;自我修正的原因包括词汇检索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话语表达偏离目标等[11]。半泽(2020)的研究也指出,随着练习的增加,学习者的自我修正行为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早期更多关注概念化(即“说什么”)阶段的修正,而随着练习的深入,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形式化(即“怎么说”)阶段的修正[12]

然而,在现有研究中,针对日语学习者,尤其是超高级日语学习者的自我修正行为研究较少。其次,在口语产出的形式上,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学习者在会话情境中的表现,但在故事讲述等口语任务中的修正行为探讨较为缺乏。

4. 研究方法与过程

4.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25名日本语专业的一年级研究生。截至调查时间节点,均通过了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一级,平均学习日语时间为4.36年,因此认定他们具备相应的口语能力。

4.2. 调查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口头产出任务材料是来自于Heaton (1975)的六幅连续的无对话情景漫画(如图1所示)。该组漫画在相关研究中常被使用[13],其作为调查材料的可靠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其次,该组漫画涉及的词汇等对被试者而言相对熟悉,故而采用了该调查材料。

基于Labov (1972)的叙事分析模型,将本次漫画的故事情节具体划分为以下阶段:

第1幅:定向阶段,介绍背景信息,即三个穿红衣服的男孩站在公交站台旁等待公交车时,被一辆路过的卡车溅了一身泥水。

第2~5幅:进展阶段,故事的核心部分,即男孩们准备乘坐26路公交车时,被一群身穿蓝色衣服的青年插队。随后,公交车因满员导致男孩们无法上车,他们最终只能乘坐下一辆车。

第6幅:结局阶段,即之前插队的青年所乘坐的26路公交车因轮胎脱落而抛锚,男孩们乘坐的33路公交车最终超过了26路公交车。

Figure 1. “Waiting for a bus” Heaton (1975)

1. 《等公交》Heaton (1975)

点题:主要是对整个漫画的概括性介绍。

评议:主要涉及对主人公及事件发展的观点、态度、分析等。

回应:故事的主旨升华,即男孩们通过最终超过了插队的青年,实现了他们的“胜利”。

4.3. 调查过程

口述任务前,向被试者发出如下任务指示:请向未看过此漫画的人尽可能详细生动地讲述漫画中的故事。随后给予被试者10分钟准备时间,期间可在稿纸上做笔记,准备结束后稿纸将被收回。随后,被试者根据漫画进行故事讲述任务,讲述语言为日语,讲述时间在五分钟以内。任务结束后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围绕被试者的学习经历、准备和讲述阶段的活动与思考等。讲述与访谈内容均进行录音和转写。

4.4. 分析方法

在被试者口头讲述的转录文本中,标记出各个阶段自我修正的种类及出现的频率。基于崔(2010)、Levelt (1983)、陈·濮(2007) [11] [14] [15]等先行研究的分类方法,本研究将自我修正分为以下四类:

1) 相同信息修正:被试者重复先前的表达而没有提供新信息,通常目的是加强清晰度或确认信息的正确性等。包括相同音节重复、相同单词重复、一个单词以上重复等。

2) 不同信息修正:被试者放弃之前的信息,转而提供新的信息。这通常是原先的信息不准确或者改变叙事思路等造成的。

3) 错误修正:指被试者识别并改正自己的语言方面的错误,例如语法、词汇或发音等方面的错误,目的是提升语言的准确性。

4) 恰当修正:为了更具体、精确地表达信息,使语言更符合特定语境,有助于减轻听众的理解负担,使表达更顺畅。

5. 调查结果

5.1. 被试者在口语叙事中自我修正的整体特征

表1统计了被试者在口语叙事中的自我修正行为,总计278次。其中,相同信息修正频率最高,占49.6% (138次);错误修正占20.9% (58次),其中语法错误修正最为常见;恰当修正占20.5% (57次),其中以补充修正(32次)为主;不同信息修正频率最低,占9% (25次)。

Table 1.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self-repairs in oral narratives

1. 被试者在口语叙事中自我修正的整体特征

类型

具体分类

总数

占本类百分比

占大类百分比

相同信息修正

音节重复

45

32.6%

49.6%

单词重复

48

34.8%

一个单词以上重复

45

32.6%

不同信息修正

不同事实修正或信息替代修正

25

9.0%

恰当修正

替换修正

22

38.6%

20.5%

补充修正

32

56.1.%

其他修正

3

5.3%

错误修正

发音错误

10

17.2%

20.9%

词汇错误

15

25.9%

语法错误

33

56.9%

总计

278

100%

5.2. 自我修正行为在不同叙事阶段的分布

5.2.1. 整体特征

被试者的自我修正行为在不同叙事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在进展阶段,自我修正行为的类型和数量最为集中,定向和结句阶段的修正行为次之,评价、回应和点题阶段的修正行为最少。总体来看,自我修正行为的分布呈现出与任务复杂度和认知负荷相对应的特征,任务复杂性较高的阶段修正行为更为集中,而复杂性较低的阶段则修正频率较低。

5.2.2. 各阶段自我修正行为分析

(1) 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主要描述故事的地点、人物等场景化信息以及男孩们被溅泥水的情景。该阶段自我修正行为相对较少,这与其叙事任务较为简单,信息内容较少有关。在该阶段,语言生成的复杂度较低,自我监控机制不如进展阶段活跃。另外,该阶段的自我修正行为多集中于男孩们被溅泥水的情景描述上,这与被试者对该情景所涉及的词汇不太熟练,对相关语法,尤其是被动态等的运用能力不足等有关。如: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self-repair behaviors across different narrative stages

2. 被试者自我修正行为在不同叙事阶段的分布

1) 、青い(不同信息修正)服を着ている四人が…… (12,调查对象编号,下同)

2)四人の青い服を着ている男、え、ちょっと年をとった男(补充信息修正)たちがバス停に来ました。(15)

3) そのために、この、この、三人、三人が、水に汚された、水に汚されたこと、こと(相同信息修正)のために…… (11)

4) 最初は、あの、バス停の近くに通りかかったトラックよご、汚い(词汇错误修正)水でその赤い服をよご、汚されて(相同信息修正)しまいました。(03)

5) えと、泥にはな、泥にはねて(词汇错误修正)、泥にはねられて(语法错误修正)、ちょっと散々な日でした。(04)

(2) 进展阶段

进展阶段是整个叙事过程中修正行为最为频繁的阶段,几乎所有修正类型的高频出现都集中在这一阶段,表明该阶段的任务复杂度高,被试者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处理大量动态信息,导致更多的语言调整和修正行为。

相同信息修正(如音节重复、单词重复)作为一种常见的策略,一是在情节复杂的叙述中,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二是帮助被试者减轻任务中的认知负荷,尤其是在思维构建不完整时,重复修正使其在继续叙述之前有更多的时间组织语言。随着叙事的推进,被试者逐渐意识到信息表达中的不准确之处,并通过替换或更正原来的信息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同时补充修正在这个阶段也逐渐增多,说明被试者在叙述核心情节时,不仅需要确保连贯性,还经常通过增加细节来充实故事的完整性。这一阶段的错误修正比例也较高,特别是语法错误修正,表明被试者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仍存在不足之处。如:

6) いよいよバスが到着した。が、、青い服(不同信息修正)を着ている四人が、四人が(相同信息修正)、あの、前に出た、三人の前で、三人の前に(语法错误修正)差し込んで、バスに乗っていた。この三人が、バスが(不同信息修正)満員で、運転手、運転手さん(语用修正)に、バスをのバスを(相同信息修正)ることを拒否された。仕方がないが、この三人が次の、次のバス、次のバス(相同信息修正)、次の33番のバス(补充信息修正)を待つこと、待つこと(相同信息修正)しかできない。のバスは半時間、次のバスは3時間以降(替换信息修正)で、あの、三時間、三時間半(不同信息修正)に到着予定だ。(12)

7) 三人は嬉しくバスを、バスに(语法错误修正)乗りました……。(16)

8) 先のバスが、壊れましたので、そのドライブ、ドライバー(词汇错误修正)さんがバスを停まっててバスを修理しています。(16)

(3) 结局阶段

在结局阶段,被试者的语言输出相对流畅,表达较为连贯,自我修正行为较少。除了通过相同信息修正来维持语言连贯性和争取构思时间外,这一阶段被试者的自我修正行为主要集中在补充修正和语法错误修正上,表明被试者在追求叙述完整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

在结局阶段,被试者传达故事结局,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收束,该阶段被试者倾向于通过增加信息来完善叙事结构,确保逻辑清晰。同时,该阶段仍在存在一定语法问题,被试者通过修正语法力求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而确保叙事任务的圆满完成。

9) この三人が33番のバスを乗って、その運転手、青四人組挨拶しながらしそうに(补充信息修正) 33番のバスに乗って前に進むことができました。(03)

10) そして、右、右(相同信息修正)のバスは、右のバスには(文法错误修正)、その赤いセーターを着ている男の子が、三のの男の子(补充信息修正)が手をあげて、何か呼びかけているみたいです。(06)

(4) 其他阶段

点题阶段未发现被试者的自我修正行为。评价阶段和回应阶段的自我修正行为较少,一则是因为被试者往往将精力集中在事件的叙述上,没有花过多的注意力资源来对人物及事件进行评价;二则是即便有被试者进行了评议和回应,也往往是一两句简单评述,语言结构相对简化,被试者面临的语言负担较轻,修正需求较少。这些阶段的修正行为只体现在少量的单词重复和语法错误修正上,表明被试者在这些阶段的语言生成过程较为顺利,语言监控机制的激活较低。如:

11) この三人の赤い服の男の子は、とても、とてもとても(相同信息修正)、不幸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03)

12) その絵はもの、物語(相同信息修正)りたいのは善は必ず報われる。そして、悪は善に必ず負けること、ことだ(相同信息修正)と思い、だと思う(文法错误修正)。(07)

6. 考察

本研究揭示了学习者在不同叙事阶段自我修正的特征。根据语言生成模型(Levelt, 1989),学习者在进行口语产出时,自我监控机制发生在语言产出的各个阶段[2]。此外,Swain (1985)的输出假设理论也指出,学习者在口头输出过程中可以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中的不足,从而进行修正和调整[16]。这为自我修正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么,除此之外,自我修正行为的产生及其质量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结合本次调查的访谈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就学习者而言,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言语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策略能力、准备情况、注意力资源分配、对任务的熟悉度、紧张情绪等。首先,学习者在叙事任务中,需要综合运用语法、词汇及语音等多方面的语言知识。然而,尤其在复杂语境下,由于语言知识储备不足或未能熟练掌握,学习者容易在表达过程中出现错误,进而通过自我修正来调整和完善输出,而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又会反过来影响自我修正是否恰当、准确和流畅等。其次,在本次调查中相同信息修正占据了自我修正总数的接近一半,这表明了学习者在执行语言任务时为保持语言流畅、提高准确性及争取更多构思时间的策略选择。此外,如何规划故事讲述的思路及实际讲述中的补充修正、替换修正等都属于学习者在面对复杂任务时的应对策略,而学习者所使用的策略是否恰当、多样也同样影响自我修正的质量。再次,本次调查中学习者有10分钟的准备时间。在任务开始前,如果学习者未能充分准备,如未能熟悉任务内容或未能形成完整的表达计划,他们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因组织不充分而频繁地中断,进行补充或修正。此外,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是影响修正行为的重要认知因素。语言产出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分配有限的认知资源来处理多重任务,包括内容组织、语言编码和语音输出。当注意力资源不足时,学习者无法兼顾所有任务,易在语法、词汇或语音等方面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自我修正行为。最后,任务熟悉程度和紧张情绪进一步影响学习者的修正需求。当面对不熟悉的任务时,学习者缺乏有效的策略来组织语言,导致表达过程中的停顿与修正。而心理紧张则会加剧这一现象,表现为语速加快、错误增多以及修正频率上升等。

就任务本身而言,任务复杂度的增加通常伴随着认知负荷的提升,这会对学习者的语言组织、注意力分配以及紧张情绪等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导致自我修正行为的频率和类型发生变化。

在上述影响因素中,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策略能力是最根本的因素,这两者不仅会直接影响自我修正的发生及其修正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方面的表现。各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学习者执行任务时的自我修正表现。

7.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被试者在不同叙事阶段的自我修正行为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自我修正在语言生成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对日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及学习者自我修正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仍存在一些课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首先,本研究的数据样本规模有限,主要基于25名学习者的自我修正行为进行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扩大样本量,纳入更多的学习者背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本研究只分析了四种主要的自我修正类型(相同信息修正、不同信息修正、恰当修正、错误修正),而没有对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认知水平等潜在变量进行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可能会对被试者的自我修正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可以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实验来揭示情感和认知因素与修正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语言生成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时的内在思维路径。这不仅能帮助完善自我修正的理论框架,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更丰富的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 Labov, W.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 Levelt, W.J.M. (1989)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The MIT Press.
https://doi.org/10.7551/mitpress/6393.001.0001
[3] Schegloff, E.A., Jefferson, G. and Sacks, H. (1977) 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53, 361-382.
https://doi.org/10.1353/lan.1977.0041
[4] 武田壮太. 効果的な誤用訂正とは: 学習者の自己修正につながる訂正フィードバック[J]. 国際教養大学, 2023(14): 253-259.
[5] 内藤真理子, 小森万里. どんな手助けがあればレポートの自己修正ができるのか: マーカー機能とコメント機能を使った作文指導の実践報告[J]. ライティング, 2013(15): 41-46.
[6] 内海陽子. 『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を利用した上級学習者の文章表現指導の試み: 共起表現の自己修正を中心として[J]. 東京外国語大学留学生日本語教育センター論集, 2017(43): 147-160.
[7] 田中啓行, 石黒圭. 日本語学習者の作文執筆修正過程: 中国人学習者と韓国人学習者の修正の位置と種類の分析から[J]. 国立国語研究所論集, 2018(14): 255-274.
[8] 布施悠子, 石黒圭. 日本語学習者の作文執筆過程における自己修正理由: 上級中国人学習者, 上級韓国人学習者, 日本語母語話者の作文の比較から[J]. 国立国語研究所論集, 2018(15): 17-42.
[9] 伊藤博子. 対談番組における“Repair” [J]. 日本語学, 1991, 10(6): 62-74.
[10] 小坂昌子. 自己修正と日本語の運用力の関係について[J]. 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紀要, 1997(7): 1-16.
[11] 崔广红. 高级日语学习者自我修正行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J]. 外语教学, 2010, 5(2): 44-58.
[12] 半沢蛍子. 繰り返し練習で見られる自己修正行為の変化とスピーキング能力への影響[J]. 日本語教育研究, 2020(41): 71-85.
[13] Park, S. (2010) The Influence of Pretask Instructions and Pretask Planning on Focus on Form during Korean EFL Task-Based Interactio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4, 9-26.
https://doi.org/10.1177/1362168809346491
[14] Levelt, W.J.M. (1983) 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Speech. Cognition, 33, 41-103.
[15] 陈立平, 濮建忠.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修正研究[J]. 外语教学, 2007, 48(2): 57-61.
[16]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5, 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