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背景下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探赜
Exploration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DOI: 10.12677/acpp.2024.1311436, PDF, HTML, XML,   
作者: 刘 蝶: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朱熹Wang Yangming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Zhu Xi
摘要: 在宋明儒学的理论背景下,王阳明与朱熹围绕“知”与“行”的关系展开了哲学思考,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在本质上的统一,而朱熹则区分知与行逻辑顺序上的先后次第,主张“先知后行”,二者在实践工夫与道德修养的路径上形成了显著对立。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的分离观点,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与“行”不是两个孤立的阶段,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直接体现在行动上,而行动也必须建立在真知之上,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儒学知行分离的教条。通过“心即理”和“致良知”的哲学主张,王阳明强调了通过内省来实现和发现心中的良知,以此直接接触并实现天理,实现个体行为与宇宙道德法则的和谐统一。这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和现代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显示了其跨越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Abstract: Under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ang Yangming and Zhu Xi carried ou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ing” and “doing”. Wang Yangming advocated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emphasizing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in essence, while Zhu Xi distinguished the logical order of knowing and doing, and advocated “knowing before doing”. The two formed a significant opposition in the path of practical work and moral cultivation. Wang Yangming criticized Zhu Xi’s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from thing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emphasized that “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not two isolated stages, but an inseparable unified process. He believes that real knowledge must be directly reflected in action, and action must be based on true knowledge. This view challenges the dogma of the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rough the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of “mind is reason” and “conscience,” Wang Yangming emphasized the realization and discovery of conscience in the heart through introspection, so as to directly contact and realize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the moral law of the universe. This not only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odern practice, but also shows it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cross the times.
文章引用:刘蝶. 中国哲学史背景下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探赜[J]. 哲学进展, 2024, 13(11): 2954-295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1436

1. 王阳明哲学知行观的理论视域

1.1. 背景:在宋明哲学史中孕育,以朱熹知行为批判语境

“知”与“行”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被广泛讨论,如《尚书》中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与古希腊的实践概念相似,“知”与“行”在政治和伦理领域中同样重要。孔子从个体的天赋和后天知识谈“知”,提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区别,并从感性与理性的互动中探讨“行”,强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社会“礼”的规范来约束行为,将“仁”作为连接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核心。孟子进一步细化了“知”的讨论,区分“心之官”与“耳目之官”的认知方式,并强调心的思维、情感与直观在知行中的重要性,提出“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实现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的全面关怀。儒学思想在宋明时期,吸纳佛道两家思想后形成了理学,朱熹与王阳明的思想争鸣,尤其在知行观的论述上,成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特点之一。为了深入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需要从他的哲学批判出发点——朱熹的知行观念,以及两者在宋明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探讨。作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就详细阐述了他的知行观,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果从时间先后来说,知在前,如果从重要程度来说,行为重,朱熹的“知行”范畴突出体现在道德修养领域又显现在日常活动领域。朱熹的“知”涉及到格物致知,他认为致知需通过实际接触万物研究其理,在此过程中主体的知识得到扩充,乃至于精神世界的德性得到提升,由知到行的过程中需要知理,而理又涉及“所以然”和“所当然”,这包含了自然事物之理和社会伦理规范,只有明理才躬行实践,完成道德修养,可见朱熹的知行关系主要是在工夫层面的道德修养,但是这种道德修养不可避免地在日常活动中践行。正是在批判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观点会导致的知与行分做两截的流弊中,王阳明创造性地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工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未有凑泊处,况又分作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1]真知必然直接导致行动,真正的行动也必须建立在真知之上。王阳明认为,朱熹格物致知之教,“故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承认理在心外,就有一个向外求知的过程,求知以后才能去行,“此知行之所以二也”。而在他看来,心即是理,万事万物之理都在吾心之中 ,那么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向外求知的过程。“朱学泥于循序渐进之义,曰必先求圣贤之言于遗书。曰自洒扫应对进退始。其弊也,使人迟疑观望,而不敢勇于进取。阳明于是矫之以知行合一之说。”[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求。”[3] (p. 31)这个先天具足的“良知”发用流行 ,贯彻到事事物物中去,就是“致良知”,就是行。阳明看来,朱熹的知行论过于强调理论的先行,而忽略了实践在形成知识中的即时性和必要性。王阳明的观点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哲学思考往往结合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及政治家的实际经验。阳明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时,深感仅凭书本上的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强调“致良知”——即直接从心灵深处认识和实践天理。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自有天理,直接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就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1.2. 阳明本人修养论,认识论是后人从其语境中阐释出来

王阳明的修养论与认识论是其哲学体系中极为核心的部分,虽然阳明本人在生前未能完全系统化地阐述这些观点,但通过他的言行记录、书信交流及其弟子的传播,这些理论被后人广泛研究并形成了详尽的解释和阐释。

王阳明的修养论基于其“心即理”及“致良知”的哲学观。在阳明看来,修养的核心在于实现心的自觉与自我净化,以达到心灵的至善状态。王阳明反对传统儒学过分依赖经典和礼仪的外在形式,主张通过“致良知”来实现内心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提升。“致良知”是阳明哲学中的一个划时代概念,其含义指向通过内省和自省来直接触及并实现心中的良知良能。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有天赋的善知善能,通过不断的内省和去除私欲,可以恢复心性的纯洁和完整,从而实现人的道德自我完善。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转变,更是一种全面的心灵修养和道德实践。阳明的认识论密切相关于其修养论,特别是其“知行合一”的主张。在阳明哲学中,认识不仅仅是对事物外貌的感知,而是一种深入至事物本质的直观与体验。阳明反对朱熹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通过外物的分析得来,而是通过心灵的直接体验和直观来获得。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即是其认识论的核心,他认为良知的获得和验证必须建立在内心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内心的自我觉醒来直接认识天理。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不仅获得了对事物的真知,更通过这一真知直接引导其行为和选择,实现了知与行的合一。阳明强调,真知必然引发行,行也必须建立在真知之上,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儒学知行分离的教条。

王阳明的修养论与认识论,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度挖掘并发展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更为后世在道德修养与认识实践领域开辟了新的视野与路径。对这些理论的现代阐释,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王阳明哲学的精髓,以及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内涵

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知”的哲学内涵不仅限于一般的知识理解或认知,而是更为深刻的内在道德觉悟,即他所强调的“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人心中本具的天理,是与生俱来的道德直觉和判断能力。这个“知”并非通过外在的学习或经验得来,而是人心中内在固有的对善恶、是非的直接把握。因此,“知”不仅是静态的认知,更是动态的道德意识觉醒过程,是个体对天理的自觉体认。王阳明进一步将“知”赋予了实践性的内涵。他认为,真正的“知”是通过心灵对天理的领悟,但这种领悟不能止于抽象的思考或理论上的理解,而必须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体现和验证。换言之,真正的“知”必然是与“行”相结合的,否则便是虚妄的知。因此,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知”不仅仅是道德意识的觉醒,还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和基础。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个体将内在的良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从而实现对天理的践行与验证。

这种对“知”的理解突破了传统儒学中理性认知的狭隘定义,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性。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现,知行合一是道德实践的最终境界。因此,“知”不仅是道德意识的觉悟,更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实际行动使内心的天理得以彰显,实现了个体与宇宙秩序的和谐统一。

行:在阳明思想中,“行”不仅是简单的外在行为,而是与内在“知”相统一的道德实践过程。在王阳明看来,行是知的自然延续与实现,知行不应割裂。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完成,行体现了内在良知的外在实践,是对天理的贯彻与落实。因此,“行”不仅是知的外在表现,更是道德觉悟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通过行,个体能够在实际行动中验证和深化对理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王阳明强调,行不仅是知的结果,更是道德修养的关键路径,行通过实践推动知的深化与圆满。行不仅关乎个体道德的落实,更是实现自我完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在行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具体行动实现了良知的外化与天理的落实,达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行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更是通向“万物一体”的必经之路。因此,行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承载着个体与宇宙秩序相契合的使命,通过不断的行,个体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对内在良知的实践与实现。

合一:功夫落实;合一思维。“合一”的哲学内涵强调“知”与“行”在本质上的不可分割性,即二者的统一体。王阳明主张,知与行并不是独立或对立的,而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并无先后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整体。知是对天理的内在领悟,表现为个体的良知觉醒,而行则是这一道德觉悟在外部世界的具体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意味着,内在的道德认知(知)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行)来实现和验证,而行动也必须在道德认知的指导下进行。因此,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真正的行也必然体现知,二者在本质上是一体的,这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核心。

功夫落实:阳明哲学中的“功夫”是指修身与实践智慧的过程,强调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来实现知与行的合一。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良知,这种实践即是“下学上达”的过程,从具体事务的处理中体现高尚的道德理想。

合一思维:这是指在思考和行动中始终保持知行的一致性。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个体不再将理论知识视为与实际行动分离的东西,而是将其视为行动的指导和基础。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个体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能即刻从内心的良知出发,自然而然地做出符合道德的行动。

3. 王阳明“知行合一”对其自身哲学的统一

3.1. 与“心即理”关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心即理”是其心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儒家思想中内在心性与外在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框架。首先,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即心是宇宙万物之理的源泉,理不在心外,而是内在于人的心性之中。这种“心即理”的观点认为,人心本具天理,通过内在的良知,人能够直观地感知到宇宙的根本道理,因此,良知即是天理的显现。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理,心中自有乾坤,这使得个体的内在道德意识与外在世界的秩序密切相关,心性与宇宙理则统一于一体,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3] (p. 31)在此基础上,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知与行并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而是本质上统一的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而必须通过“行”来验证和体现,因此,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性和统一性。这种知行合一的观点打破了传统儒家学术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指出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完成,行动则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王阳明的“心即理”与“知行合一”还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结合。他认为,个体的内在心性修养与外在实践活动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所谓内圣即是通过修养良知来达到与天理的统一,而外王则是将这种内在的良知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与贡献。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个体不仅能够在生活中不断检验和体悟道理,还能够实现自我的道德提升与完善,达成内在心性与外在实践的统一。

因此,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强调了内在的心性修养与外在的实践统一,通过“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个体能够实现从内心到外在行动的全面统一。这一思想不仅为个人的修身立德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社会的治理与秩序提供了实践指导。在这一体系中,心性、理则、良知、知行等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路径,展现了中国哲学中道德意识与现实实践的深刻联系。

3.2. 与“致良知”关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共同构建了道德修养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路径。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人内心中本具的天理,体现为对是非善恶的直接判断与道德直觉,良知即是天理在人心中的自然流露,阳明说: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3] (p. 3)而“致良知”则是通过内省与修行,唤醒并发掘这一内在的道德意识,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彰显和贯彻。因此,致良知不仅是道德认知的过程,更是一种修身工夫,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内在修养来实现道德觉悟与行动的结合。知行合一则是这一内在良知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王阳明主张,知与行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须通过“行”来验证与实现,行动是知识的延续与落实,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论命题,更是一种实践哲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完成道德认知的实现。只有当知通过行来体现,行动反过来又检验和深化了知,这种知行的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实践。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系体现在,致良知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内在工夫与途径。通过致良知,个体能够不断挖掘并体现内心中的良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这一过程不仅是道德认知的深化,也是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道德提升的过程。因此,致良知为知行合一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与方向,促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践行道德法则,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3. 与“万物一体”关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万物一体”在其心学体系中具有密切关联,二者共同构建了个体心性修养与宇宙整体联系的哲学路径。首先,“万物一体”是指宇宙万物与人心本质上是同一的,道理(理)贯通于个体与万物之中。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不仅是内在的道德感知,更是通达宇宙万物的根本之道。通过良知的觉悟,个体能够感知并实现与万物的统一,达成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在这一思想中,个体不再是与外界割裂的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心性与理的统一,与宇宙万物相通共融。

“知行合一”作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实践原则,强调知与行的统一。知不仅是对道理的理解,行则是对这种理解的实践,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行合一的实践不仅是个体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实现与宇宙万物相通的路径。通过知行合一,个体在具体的实践中验证并深化对理的理解,进而感知到自己与万物的内在联系。知行合一不仅是个体内在道德觉悟的实现,更是通达万物一体的关键,通过这种实践,个体能够超越自身局限,融入到万物的整体中,达到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良知扮演着关键角色。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仅是个体的道德判断标准,更是人与万物相通的桥梁。通过良知的觉悟与实践,个体不仅能够实现自我的道德修养,还能够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工夫,达成万物一体的境界。因此,知行合一与万物一体的关系在于,个体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感知并实现与万物的统一,最终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通过这种工夫修行,个体的内在心性与外在宇宙相融为一,实现了道德觉悟与实践行动的统一,达到了儒家理想中的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实践原则,也是实现“万物一体”的途径。通过不断的内在觉悟与外在实践,个体能够打破自我与万物的界限,感知到宇宙万物与自身的统一性,实现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哲学境界。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个体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关于人心、道德与宇宙关系的核心表达。

4. 王阳明“知行合一”对中国哲学史的价值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它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修养的重视,更通过对“知”与“行”关系的重新阐释,推动了心学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哲学体系。

王阳明通过“知行合一”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儒学中“知”与“行”的二分法,将“知”与“行”统一于良知的觉悟与实践之中,强调了道德意识与实践行为的同步性。这种观念不仅深化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内涵,更强调了道德实践的即时性与主动性,克服了以往重知轻行或重行轻知的偏颇,赋予了儒家思想以更为强烈的实践精神。其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中国哲学中的工夫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通过强调良知的内在觉悟与外在行动的一致性,将修身的工夫论从单纯的内省提升为内在觉悟与实际践履的统一,赋予了儒家修养工夫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与演变。再次,知行合一的思想还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对个体与天理关系的深刻理解。王阳明通过“知行合一”实现了个体良知与天理的统一,促进了内在道德觉悟与外在实践的协调发展,展现了中国哲学中个体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理念。

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在于它推动了中国哲学中心性与工夫论的深化,形成了道德实践与内在觉悟并重的独特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学在明清时期的理论格局,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阳明. 答友人问[M]. 王阳明全集(第六卷).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233.
[2] 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6.
[3] 王阳明. 传习录上[M]. 王阳明全集(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3,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