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弗洛姆爱的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正是20世纪人道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爱情作为一门艺术,是以给予为前提,实践为途径的,其中“四要素说”是涵盖了弗洛姆关于爱的阐述。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哲学家弗洛姆始终立足人性解放,懂得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理论渊源上,弗洛姆批判性地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甚至还借鉴了中国禅宗的佛学思想。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详细地表达了:爱与人性相关联,人性本既善又恶,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弗洛姆看来,人需要充满爱、关心与自由,人即善又恶,是同时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在不同场景都有所表现,是相对对立的状态,此外,这样的爱意是能够使人克服孤独感的,在世间充满爱的氛围中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从而宣扬爱的真正意义,克服人的心理障碍,大胆地给予爱与拥抱爱。
2. 弗洛姆爱的理论思想内容
2.1. 关于弗洛姆“爱”的本质
弗洛姆认为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接受,爱是一种创造爱的能力,同时积极的爱是可以相互学习的,为此弗洛姆认为要具备“爱四要素说”:关心、责任、尊重、认识。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1.1. 爱是关心
关心是爱的最突出特征,表现为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注。这种关心需要体现在行为上,如果只是口头上的关心而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种关心就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爱。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对关心的理解不仅体现在人的肉体实感上,而且也涵盖了生命中存在的一切关怀之中。如果你爱对方,就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对方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你给予的关心,反之,对他人冷漠至极,这只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样的爱只是轻飘飘的敷衍,是不能构成爱的实体。此外,关心这一要素在母爱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果一个母亲拒绝给自己的婴儿喂食、洗澡,也不关心他的身体是否舒适,那么她就没有任何资格说她对孩子是关心和爱护的。即使她这么说,也没有人愿意相信她。”[1]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忽视对方的感受而过于关心他人,关心并非给予足够多的爱,而是彼此在绚丽多彩的生命活动中共同成就,给予关爱。
因此,弗洛姆认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就根本没有爱。对此,弗洛姆举了现实中母爱的例子: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自己母亲的积极关切。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生命与成长从未离开过母亲的关心,这种关心是通过母亲反复为我们操劳来体现的。因此就有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在弗洛姆看来,爱就是“为其辛劳”“促其生长”。爱与操劳是密不可分的。“人只能爱他为之辛劳顾复者;反之,他也只能为他所爱者而辛劳顾复。”
2.1.2. 爱是责任
责任是爱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它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爱中,这种爱既是本能的也是出于责任。父母希望子女生活的好,但有时候这种责任可能会超出其应有的范围,变成一种支配他人的权力。
弗洛姆所说的责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责任心,而是发自内心的有所承担、积极响应的一种表现。例如:对于母爱来说,责任主要是指母亲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需要发自内心具有爱的呼唤的表现。对于成年人之间的爱而言,他们往往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对责任的定义更多表现在彼此相爱的程度上。对于施爱者而言,给予爱是自觉主动的行为,是一种对爱的回复,会让受爱者感觉到所作出的反应是有积极回馈的,是彼此爱的象征。在今天,责任经常用于指责某种外加余人的指责,与责任心挂钩,但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是我对他人的需求所作出的积极响应,这种响应可以是一种正向行为,也可以是一种负向行为,无论在何时何地,回应对方就是一种责任表现。
因此,责任与爱不可分割,在弗洛姆看来这不仅是外部需求的表现,也是作为主体人的积极行为。责任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有条件的,石里克认为:“道德责任要以自由即不受因果制约性为前提。”[2]换言之,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处在自由状态下被制约且自然约定俗成时,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他的行为能够起到某种作用时,那这种反应是有责任的。
2.1.3. 爱是尊重
尊重为责任划定了边界,确保爱不会变成对对方的压迫和控制。尊重意味着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成长和发展,而不是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在弗洛姆看来,社会人际关系的各方面都离不开尊重,因为“信任是任何真正的友谊和爱所必不可少的性质”[3]。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那什么是尊重?有人认为尊重就是对某人或某物的敬畏,是一种牺牲、委屈自己而成全他人的状态。其实不然,弗洛姆认为尊重是相对的,当一个人满怀真诚尊重内心原则和意愿时,实际上,就在遵循自身发展的心理规律,换言之,尊重是必须建立在现实的人自由自在的基础之上,一定程度上来说,尊重的目的不仅仅是服务于“我”自身之内,更多是考虑他人的“利益”之外,总之,尊重不是剥夺他人的权利,也不是委屈自己。正如我爱他人,就必须使我获得独立,但我无需支配他人,尊重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发展。
就此而言,尊重与关心、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缺乏尊重,责任往往就有可能变成支配或占有地位,从而失去了尊重该有的积极意义。在这里,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是在人的个性完整下的一种表现,无论是在何种爱的情况下,尊重彼此是关键所在。只有心怀尊重之心,才会感知爱是被尊重的。
2.1.4. 爱是认识
认识是爱的第四个要素,指的是通过观察和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来获得对方的尊重。了解对方是建立深厚关系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者的交融形态。要尊重他人必须要认识他人,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认识。弗洛姆认为,认识应该深入人心,直至内核,看到对方内心深处的认识,认识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爱,“只有爱情才能带给我们知识,在结合的过程中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双方、发现了人”[4]。因此,这就决定着我们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个人只有超越对自身的关切,如基督徒“爱邻人”一样,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知识才能产生。
弗洛姆认为,关心、责任、尊重、认识是彼此依存的,爱的四要素不是抽象的,是具体体现在人身上的一种表象形式。弗洛姆爱的理论强调,真正的爱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而是一种需要理性和艺术,包含了这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每种要素都在爱的理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2.2. 关于弗洛姆“爱”的涵义
20世纪是资本主义的时代,追求自我利益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欧洲十分盛行,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传统价值观的衰落。这不同于尼采的“上帝死了”所提出的重建价值的要求,弗洛姆则把西方社会内部道德和伦理力量的衰落视为人类面临的威胁,在西方社会,人们正经历着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为了改变这种悲惨现状,弗洛姆主张建立一套以“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它是可塑造的,是克服孤独恐惧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爱也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因此,“人本主义伦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关于人的理论科学基础上的‘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5]。
2.2.1. 爱是一门艺术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彰显了一种纯粹的情感,也体现了人作为传递爱的载体的内在能力,更是讲究了一门有学问的艺术。他以“爱的艺术”为书名,肯定了这种说法。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艺术家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式。爱作为抽象的人类感知活动,是需要主体人通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这种爱意具象化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彰显爱的唯美性。如果抛开爱本身,来谈论爱的可塑性,是空洞的、无生机的。给予并不意味着丧失、放弃和牺牲,恰恰相反,给予代表了个人潜力的最崇高展现,是自我丰盈与慷慨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给予能够增强人们对自身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因为恰恰是在“给予”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并且从这种体验中获得欢愉。相比于接受他人的赠予,“给予”包含了我对某人、某事的积极看法,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更令人快乐一种手段。所以“给予”并不等同于丧失和舍弃,给予的价值正在于存在合理性。
因此,掌握爱的艺术分为两步:一是爱的理论,二是爱的实践。此外还有四个要求:纪律、专心、耐心和全力以赴[6]。对于任何一个人类主体来说,渴望爱与被爱的人都要具备以上的要素,才能获得爱。此外,纪律是约束人的一种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人养成良好习惯;专心是集中注意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实在的感情;耐心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有恒心、有毅力的指标,有耐心的人往往都具备稳定的情绪;全力以赴是把这样的爱看成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占据全身心大部分。
弗洛姆认为“爱作为一种艺术,除了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外,还需要,‘把精湛的技艺看成高于一切的东西,并始终占据整个理念思维’。”因此,要有极大的兴趣将爱看成一门艺术,在爱的给予过程中感受他人的赠予。
2.2.2.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一经产生就选择了群居的生活方式,人是社会属性的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要求人与人在交往结交过程中维系人本身该有的爱的本领。人是害怕孤独的,孤独感的出现会让自己变的退化,人处在生存空间中,在诺大的空间里,弗洛姆认为“爱是指热烈的肯定人的本质,积极的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7]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是作为人生存的轮回过程,人从一出生便具备了爱的能力,在这种完全开放的状态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能够与自然建立联系,通过创造力和主动性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而当人试图脱离自然的约束时,就会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就一定需要爱,弗洛姆说,“人脱离了自然,又在自然之中。他是半神半兽的生物,部分无限,部分有限。他不断需要找到更新的办法来解决生存中的矛盾,找到更高一级的形式来与自然、与他的同胞、与他自己相结合,而这种需要就是他的精神动力的来源,也是他的各种感情、爱恋以及焦虑的源泉”[8]。这就是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明确表述的: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们必须通过新的方法来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人附属于自然,同时又受自然的约束,这就要求人需要克服所处的环境,找到人与自然相联系的契合点,从而找到自己表达爱的合适的方式,终极目标是找到心灵的家[9]。为什么爱的给予可以给我们生命力量,这就要从弗洛姆思想的另外一个关键词讲起:孤独。什么是孤独?孤独不是一种被孤立、被排挤时候的心理感受,弗洛姆的孤独是一种存在性危机,是精神上的,本源性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人有四种本能欲望:生存本能的欲望、群体依恋的欲望、自我实现的欲望和精神一致性的欲望。而孤独感正是一种脱离群体所造成的。是和我们的本能所违背的,所以,他是一种存在性危机,表现出就是孤独、担忧、焦虑的情绪感受,而内在是我们的群体欲望没有被满足,而群体依恋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冷了要保暖一样。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作为群体性动物,对群体的依恋的本能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导致我们天然渴望融入群体,被群体接纳和认可。
2.2.3. 爱是一种主动创造爱的能力
弗洛姆认为,思维所具有的创造性活动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存在,这也是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是一种可以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屏障,从而与他人建立沟通和联结的能力。正是因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因此爱是由我本身创造出来的,是我给予对方,而非对方所给予我的。这种给予的行为增强了我对生命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因此,爱是人类活动主动创造爱的能力。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还因为创造意味着新的力量。精神健康的人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人要有创造的能力,“通过创造,人超越了作为被造物的自己,超乎自身存在的被动型和偶然性之上,进入了意义和自由的王国。”[10]人与创造性的物是对等的,当这种爱使人能够表征意识现象时,这样的创造力也就发挥了意识的作用,然后人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必然会拥有爱的能力,当我们对于爱的理解从语词上上升到行动上时,这样的力量被彰显出来。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人与人之间分隔屏障的能力,一种把我们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11]。或者说,爱让我们享受自由,爱也让我们远离孤独,这也正是爱给予我们的生命力量。
因此,弗洛姆《爱的艺术》中所提到的爱不仅指爱情,而是从爱情出发延伸至普遍的爱。在他看来,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相统一的不二法门,同时也是人们克服生命孤独感的必要手段。此外,爱的力量与人的人格成熟程度紧密相连,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致力于发展自己健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倾向,那么任何爱的尝试都将难以避免地遭受失败。
3. 弗洛姆“爱的理论”的现实意义
贯穿弗洛姆爱的理论始终的“爱”,并不简单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是一种能力,只有先有爱的能力,才有爱的表达。爱的本质是给予和付出,这并不是因为奉献是道德和高尚,真正的给予其实就是得到。这里的“得到”是指在生命力的驱动下,由精神内在所得,比如快乐、幸福、赞扬、喜爱和自豪。对于真心给予过他人帮助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内在的愉悦。既然爱是一种能力,那么我们就需要像培养认知、审美、实操等能力一样,培育和发展这种爱的能力。正是基于此,弗洛姆将爱视为一门艺术,是需要被传授和践行的艺术。弗洛姆认为,爱的教育是人类亘古至今的崇高追求,同时爱这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的。
在一些学者看来,弗洛姆把“爱”抬到至高位置,是为了缝合人类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心灵创伤,为人类重新寻回那个被战火摧毁了的恬静的天堂。也有一些宗教界人士将弗洛姆有关爱的宣言看作是上帝福音的回归,因为“爱邻如爱己”的基督教箴言也是把爱视为一种给予和奉献能力。尽管对弗洛姆爱的理论的解读会因社会身份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弗洛姆的批判矛头指向的是资本主义商品异化所造成的人性的单一和冷漠。在弗洛姆看来,资本主义的商品化逻辑已经使人在社会交往中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早已被利益和欲望所填充,人们只顾关心自己,而无视他人生活处境,麻木、冷漠和无视是与资本主义商品异化同步产生的。
因此,弗洛姆对人的爱的能力的唤起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伦理的批判。但仅仅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局限于伦理层面的话,显然是不够深入、不够彻底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异化逻辑是植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如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座不变,无论在基座上放置什么,都难以改变异化的命运。尽管如此,弗洛姆的爱的理论依然有着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身处这个社会的人们会因为物质利益的诱惑而变的自私与利己,良好的社会生态受到破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受到侵蚀,弗洛姆爱的理论告诫我们如何爱人爱己。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同体,人们为了追逐利益,往往会失去理智害人利己,根本来说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爱的供养,只有使人人都充满爱、社会有爱,社会才会良好发展,所以今天讨论的爱的理论的话题是离不开伦理学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牺牲感情和道德,当我们审视周围的世界时,不难发现,功利主义的色彩无处不在。在工作场合,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人合作和交往。一个拥有专业技能、丰富资源或者强大人脉的人,总是会吸引众多的目光和关注[12]。而那些看似平凡、缺乏突出价值的人,则常常被忽视和遗忘。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职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在社交圈子中,那些有影响力、有财富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往往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人们渴望从他们身上获取某种好处,或是物质上的支持,或是精神上的启发。所以,要想建设美丽社会,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对爱的培养,但也不是完全按照弗洛姆“爱的理论”来,而是结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真正传递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爱意,最终形成团结友爱的社会。
3.2. 有利于完善个人人格
在弗洛姆看来,现代西方社会的现状就是人疏远人,疏远同胞,疏远自然。西方工业社会已经把人转化成了商品,把人的生命变成了投资,并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就此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是异化了的机器人的关系,成为机器利维坦身上的一个关节。为此,每个人只好把自身安全建立在附和群体的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同一性逻辑。但相悖的是,虽然每个人都尽可能靠近他人,与他人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但仍然会感到十分孤独,那种不安全感、焦虑感和内疚感并未完全消失,因为这些感觉源于不可克服的内心分离。
现代人总是忽略完善自身人格,大多数人乐此不疲的追求利益,而无法停下脚步审视自己。或许大家会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提升自己、努力挣钱是为了满意生活,但是,你真正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吗?觉得自己过的很舒心吗?现代人,充斥着社会上、家庭中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使人们变成心理恐惧,直至惶恐不安,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心深处缺少爱。正因如此,弗洛姆爱的理论能够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我们的文明提供了许多帮助人们意识不到这种孤独的姑息剂:首推严格的官僚主义化的机械的工作程序,它可以使人们意识不到人的最基本的欲望,意识不到对超越和统一和谐的渴望[13]。因为单凭这种程序不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于是人们通过各类娱乐项目、消费各种工业商品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此抵制无意识的内心绝望。
3.3. 有利于实现完满家庭
弗洛姆爱的理论强调了爱是人的本性,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它涉及到保持个人尊严和个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在婚姻和家庭中的重要性。这种理论认为,爱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它要求在爱别人的同时,也要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这种观念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建立一个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和谐家庭环境。同时还强调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上。它提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建立在认识孩子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物质满足。这种理念鼓励父母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理解,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弗洛姆认为爱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向善的行为不仅是个人品质的提升,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推动力[14]。在家庭中,这种向上的精神和向善的行为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从而形成一个充满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无私的关爱和爱护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应该去表达对孩子的爱,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从而培养他们健康发展的自信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