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mboo”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Daoming Bamboo Art Vill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着力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驱动力。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利用区域的资源禀赋、地域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因此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完成。道明竹艺村“竹”“竹编”“竹文化”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产业。因此以竹艺村“竹”文化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竹”文化产业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竹”文化产业影响因素测评模型,分析该村庄文化产业发展中促进或限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探讨出县域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切实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gener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ree Rural Areas” work. Prosperity of industry is the foc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industry prosperity, farmers’ income can grow steadily. The confidence of culture is the thought guarantee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eal world. To develop the culture industry, it is important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o use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ies. Therefore, the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comple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s. The “bamboo”, “bamboo weaving” and “bamboo culture” of Daoming Bamboo Art Village are the local representative excellent cultural industries. Therefore, taking the “bamboo” cultural industry of Bamboo Art Vill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mboo” cultural industry, and on this bas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Bamboo” culture industry,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or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Thu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ounty rural areas is discussed,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ies.
文章引用:徐露婷, 余英瑛, 胡丽, 肖亚菲. 乡村振兴背景下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557-56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1048

1. 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做好“三农”工作,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等为重点,打响全面振兴美丽乡村战役,描绘美丽宜居乡村的崭新画卷[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见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点[2]。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3]。总书记也曾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4],还可以利用区域文化优势,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吸引人才回流,以文旅融合来打造生态环境建设,真正有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5]

目前,众多在乡村的“土特产”“优秀的传统文化产业”正在历经发展的困境,由于乡村抗风险能力处于较弱势的位置,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发展低谷,甚至就此没落消失在大众的眼中。因此,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再从众多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中找出关键因素。并在大方向上、大范围内控制这些因素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影响,从而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间接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繁荣,从而达到了农村的整体振兴。

2. 文献综述

在现有研究中,许多学者对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据研究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其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面临着不确定因素增加、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社会和经济利益需要更进一步平衡等问题[6]。产业规模局限的“广度”困境、文产品牌薄弱的“厚度”困境、产业融合不足的“深度”困境以及文产人才紧缺的“硬度”困境,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7]。此外,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政策机制不完善、市场投入较薄弱、不同区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等现状[8]。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背后的原因,发现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其进一步的发展[9] [10],例如产业融合方面[11]-[13]、人才引进方面[14]-[16]、文化传播方面[17] [18]、生态环境方面[19]-[21]、组织建设方面[22] [23]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大部分多是对其存在的问题、困境进行的定性研究,但对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还较少。本文以竹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成都市崇州道明竹艺村为研究区域,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出影响其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问卷访谈等数据资料,建立影响“竹”文化产业发展因素指标体系,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最后,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促进成都市崇州竹艺村进一步发展,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的措施与意见,也为其他典型文化乡村的发展提供借鉴。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人们在乡村中长期的社会和生存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生存模式和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农村传统的生产治理、生活秩序的规定、日常人情往来的规范、乡情表达、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从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意义来看,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农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源泉。

3.2. 竹编文化

竹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运用竹子等植物材料,通过编织、捆扎等技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和日用品。竹编作品精细、耐用,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对自然的感悟与崇敬。竹编艺术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竹编传统和技法,这些传统技法代代相传,保留至今。正如四川省的竹编作品以其细腻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像蜻蜓、蝴蝶、鱼群等的竹编作品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竹编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3.3.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

乡村地区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不仅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乡村文化的使命,更是激活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区域

4.1.1. 道明竹艺村简历

道明镇竹艺村并不是行政村,而是目前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九、十一、十三组所在区域,占地面积123亩,包括86户村民。道明竹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过去,这里的手工艺人就是靠这种手艺吃饭。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应邀到黄龙村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建议把距离公路最近的9、11、13组所在区域,确定为竹艺村的基本形态;希望通过竹编艺人的集聚和竹编的艺术化,把竹艺村建设成一个“创意、创新、创新的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4.1.2. 竹艺村的典型性

道明竹艺村主要是依托竹文化来发展产业从而促进乡村发展的,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竹艺村是以文化为基础,品牌为导向,建立文化、品牌相互交融的战略思维来重新认识竹产品和乡村建设;通过文旅融合来带动相关业态的衍生,有效促进多产业间的联动;打造休闲田园景观,建立“竹文化博物馆”,使建筑与村落、竹林和谐共生,做好当地人居环境改善;传承工匠精神,融入科技人才进行竹文化的3D展示。竹艺村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庄,但是相当于其他新型村庄来讲,它的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因此深入研究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意见,以推动竹艺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知网、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 Direct、ASCE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了解国内外关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关联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课题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和研究问题产生。同时,以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为主要阅读和参考范围,作为指标海选范围的依据。

4.2.2. 德尔菲法

全文研究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为确立影响因素评估指标、明确指标的重要等级标准,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访问专家,并向专家罗列出后续评价的主要内容,让专家进行评价和打分。为论文撰写提供有效的数据和资料支持,帮助笔者获取准确数据基础。

4.2.3. 层次分析法

Table 1.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cale table

1. 层次分析法标度表

标度

定义(比较因素ij)

1

因素ij同样重要

3

因素ij稍微重要

5

因素ij较强重要

7

因素ij强烈重要

9

因素ij绝对重要

2、4、6、8

两个相邻判断因素的中间值

倒数

因素ij比较得判断矩阵aij,则因素ji相比的判断为aij = 1/aij

AHP是美国学者T. Lasyat于1970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多指标加权分析法,它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和多个层面(或判据)分割成若干个较小的目标和多个层面(或判据),再对各个层面的指标进行成对评判,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排序,从而获得最优方案,见表1。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竹文化业发展中的多个因子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因子进行了综合排序。

4.2.4.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的理论,利用隶属度的原理,把定性的、含糊不清的、很难确定的问题,转变成定量化的评估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模糊性和难以定量化的问题。这种方法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目标的评价集合,然后确定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和隶属向量,然后构造一个判断矩阵,然后通过模糊操作来获得评价结果。这种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多目标多水平的问题,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5. 基于Fuzzy-AHP模型的“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估模型构建

5.1. “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定

5.1.1. 指标初选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初步筛选出以下指标:一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融合、三产融合;手工艺人才、村委管理人才、经济创新人才;竹品牌文化建设、村民文化教育、乡土知识保护;人居环境、自然环境、种植环境;“村 + 企”模式、“村 + 企 + 民”模式、“村 + 合 + 企 + 民”模式等15个指标。

5.1.2. 指标筛选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指标的代表性和相对独立性,通过德尔菲法展开专家评价工作,以专家评分为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找出各成分共享率和累计贡献率,然后根据各成分贡献率按降序排序,选出累计贡献率为85%~98%的指标作为最终评估指标。样本数据处理公式如下:

x ij * = x ij x ¯ s j (1)

其中, x ¯ j = 1 n i=1 n x ij 是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 s j = 1 n1 i=1 n ( x ij x ¯ j ) 2 是第j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x ij * 是无量纲化后的标准值, x ij 是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值。

具体分析使用SPSS16.0工具进行主成分分析,先计算各成分与“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关度,计算结果显示15个初选指标都具有代表性;再计算各成分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成分作为主成分因子,用这些因子作为“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估的筛选指标(见表2);最后,根据上述指标维度确定最终的指标体系。

Table 2.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expert rating samples

2. 专家评分样本的累计贡献率

成分

指标

特征值

成分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经济创新人才

9.458

16.029

16.029

2

三产融合

7.045

13.689

29.718

3

竹品牌文化建设

6.634

12.145

41.863

4

“村 + 合 + 企 + 民”模式

5.896

11.035

52.898

5

自然环境

5.087

10.056

62.954

续表

6

手工艺人才

4.478

8.728

71.682

7

二三产业融合

4.054

7.058

78.740

8

村民文化教育

3.487

6.035

84.775

9

村委管理人才

3.059

5.025

89.800

10

“村 + 企”模式

2.897

4.018

93.818

11

“村 + 企 + 民”模式

1.686

3.025

96.843

12

一二产业融合

1.035

2.132

98.975

13

人居环境

1.015

1.347

99.023

14

种植环境

0.000

0.000

100.000

15

乡土知识保护

0.000

0.000

100.000

5.1.3. 指标确定

根据上述分析,文章最终筛选出12个指标作为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价的最终指标:一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融合、三产融合;手工艺人才、村委管理人才、经济创新人才;竹品牌文化建设、村民文化教育;人居环境、自然环境;“村 + 企”模式、“村 + 企 + 民”模式、“村 + 合 + 企 + 民”模式。再对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构建一级指标评价体系,分别为产业融合度、人才吸附力、文化传播率、生态改善面、组织吸纳力。

5.2. “竹”文化产业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

5.2.1. 构建“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从上述确定的影响因素指标,构建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因素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Figur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bamboo”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actors

1. “竹”文化产业发展因素评估指标体系

5.2.2.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其一致性

(1)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四川省乡村振兴领域、农业领域、文化发展领域专家学者打分,得出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具体见表3~8

Table 3. Judgement matrix of first level index of influencingfactors evalution of bamboo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3. “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估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竹文化产业发展 影响因素A

文化传播率

B1

人才吸附力

B2

产业融合度

B3

组织吸纳力

B4

生态改善面

B5

文化传播率B1

1

1/4

1/3

2

1/2

人才吸附力B2

4

1

2

5

2

产业融合度B3

3

1/2

1

4

3

组织吸纳力B4

1/2

1/5

1/4

1

1/3

生态改善面B5

2

1/2

1/3

3

1

Table 4. Judgment matrix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rate

4. 文化传播率判断矩阵

文化传播率B1

竹品牌文化B11

村民文化教育B12

竹品牌文化B11

1

3

村民文化教育B12

1/3

1

Table 5. Judgment matrix of talent adsorption force

5. 人才吸附力判断矩阵

人才吸附力B2

手工艺人才B21

村委管理人才B22

经济创新人才B23

手工艺人才B21

1

3

1/3

村委管理人才B22

1/3

1

1/2

经济创新人才B23

3

2

1

Table 6. Judgment matrix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degree

6. 产业融合度判断矩阵

产业融合度B3

一二产业B31

二三产业B32

三产融合B33

一二产业B31

1

1/2

1/5

二三产业B32

2

1

1/4

三产融合B33

5

4

1

Table 7. Organizational absorption judgment matrix

7. 组织吸纳力判断矩阵

组织吸纳力B4

村 + 企B41

村 + 企 + 民B42

村 + 合 + 企 + 民B43

村 + 企B41

1

2

1/3

村 + 企 + 民B42

1/2

1

1/5

村 + 合 + 企 + 民B43

3

5

1

Table 8. Ecological improvement sueface judgment matrix

8. 生态改善面判断矩阵

生态改善面B5

人居环境B51

自然环境B52

人居环境B51

1

1/2

自然环境B52

2

1

(2) 求解各级指标的权重。由于篇幅原因,文章仅以一级指标为例进行演算。

① 计算判断矩阵A每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

W ¯ =[ 0.6084,2.4022,1.7826,0.3839,1.0300 ]

② 按行归一,求出W

A( w )=[ 0.0985,0.3889,0.2886,0.0621,0.1619 ]

③ 求特征向量W对应的最大特征值

λ max = i=1 n 1 n A( x ) n( w ) =5.1556

A( λ max )=5.1556

根据上述步骤可以求出其他二级指标的权重,它们分别为:

B 1 ( λ max )=2.00 B 2 ( λ max )=3.0091 B 3 ( λ max )=3.0246

B 4 ( λ max )=3.0037 B 5 ( λ max )=2.00

④ 利用 CI= λ max n n1 ,求解出一致性指标CI

CI( A )=0.0389 CI( B 1 )=0.00 CI( B 2 )=0.0045

CI( B 3 )=0.0123 CI( B 4 )=0.0018 CI( B 5 )=0.00

⑤ 利用 CR= CI RI ,计算一致性比率CR。其中RI为自由度指标,其值查表可得。

CR( A )=0.0347 CR( B 1 )=0.00 CR( B 2 )=0.0078

CR( B 3 )=0.0212 CR( B 4 )=0.0031 CR( B 5 )=0.000

经计算得出每个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检验CR都小于0.1,表示各级指标都符合一致性检验。

(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级指标中,人才吸附力(0.3889) > 产业融合度(0.2886) > 生态改善面(0.1619) > 文化传播率(0.0985) > 组织吸纳力(0.0621)。

二级指标B1文化传播率中,竹品牌文化建立(0.75) > 村民文化教育(0.25);

二级指标B2人才吸附力中,经济创新人才(0.5396) > 手工艺人(0.2969) > 村委管理人才(0.1634);

二级指标B3产业融合度中,三产融合(0.6833) > 二三产业(0.1998) > 一二产业(0.1168);

二级指标B4组织吸纳力中,村 + 合 + 企 + 民(0.6483) > 村 + 企(0.2296) > 村 + 企 + 民(0.1220);

二级指标B5生态改善面中,自然环境(0.6666) > 人居环境(0.3333)。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估

5.3.1. 评语集建立及模糊化处理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全面、准确的反映“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状况,组织来自崇州道明竹艺村不同方面的相关人员,如村民、村干部、产业人员等,按照评价集对“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二级指标进行评价,V = {差,较差,一般,良好,好}。

设计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22份,有效回收率81.3%。原始数据整理如下表所示:

评价指标

重要等级

较差

一般

良好

竹文化品牌B11

12

15

24

14

57

村民文化教育B12

59

13

23

12

15

手工艺人才B21

22

14

27

24

35

村委管理人才B22

5

45

33

14

25

经济创新人才B23

6

3

2

7

104

一二产业B31

4

44

27

35

12

二三产业B32

3

54

17

28

20

三产融合B33

10

7

12

21

72

村 + 企B41

20

24

33

16

29

村 + 企 + 民B42

21

39

25

15

22

村 + 合 + 企 + 民B43

8

15

34

22

43

人居环境B51

21

7

51

26

17

自然环境B52

18

14

9

26

55

(2) 利用公式对二级评价指标风险等级原始数据进行模糊变换,可以得出其评价矩阵,具体如下:

Y B1 =[ 0.09836 0.12295 0.19672 0.11475 0.46721 0.48361 0.10656 0.18852 0.09836 0.12295 ]

Y B2 =[ 0.18033 0.11475 0.22131 0.19672 0.28689 0.04098 0.36885 0.27049 0.11475 0.20492 0.04918 0.02459 0.01639 0.05738 0.85246 ]

Y B3 =[ 0.03279 0.36066 0.22131 0.28689 0.09836 0.02459 0.44262 0.13934 0.22951 0.16393 0.08197 0.05738 0.09836 0.17213 0.59016 ]

Y B4 =[ 0.16393 0.19672 0.27049 0.13115 0.2377 0.17213 0.31967 0.20492 0.12295 0.18033 0.06557 0.12295 0.27869 0.18033 0.35246 ]

Y B5 =[ 0.17213 0.05738 0.41803 0.21311 0.13934 0.14754 0.11475 0.07377 0.21311 0.45082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1) 二级指标评价向量计算

首先对评语集进行赋值,V = {不重要,一般,次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对应得分为 V={ 2,4,6,8,10 } 。然后由各指标权重值乘以相应评价矩阵计算各二级指标的评价向量,结果如下:

D B1 = Y B1 ×V=[ 0.09836 0.12295 0.19672 0.11475 0.46721 0.48361 0.10656 0.18852 0.09836 0.12295 ]×[ 2 4 6 8 10 ]=[ 7.45902 4.54098 ]

D B2 = Y B2 ×V=[ 0.18033 0.11475 0.22131 0.19672 0.28689 0.04098 0.36885 0.27049 0.11475 0.20492 0.04918 0.02459 0.01639 0.05738 0.85246 ]×[ 2 4 6 8 10 ]=[ 6.59016 6.14754 9.27869 ]

D B3 = Y B3 ×V=[ 0.03279 0.36066 0.22131 0.28689 0.09836 0.02459 0.44262 0.13934 0.22951 0.16393 0.08197 0.05738 0.09836 0.17213 0.59016 ]×[ 2 4 6 8 10 ]=[ 6.11475 6.13115 8.26230 ]

D B4 = Y B4 ×V=[ 0.16393 0.19672 0.27049 0.13115 0.2377 0.17213 0.31967 0.20492 0.12295 0.18033 0.06557 0.12295 0.27869 0.18033 0.35246 ]×[ 2 4 6 8 10 ]=[ 6.16393 5.63934 7.26230 ]

D B5 = Y B5 ×V=[ 0.17213 0.05738 0.41803 0.21311 0.13934 0.14754 0.11475 0.07377 0.21311 0.45082 ]×[ 2 4 6 8 10 ]=[ 6.18033 7.40984 ]

(2) 二级指标评价值计算

利用前文计算出的各指标的权重与指标评价向量相乘可得二级指标的风险等级。

H B1 = W B1 × D B1 =[ 0.75 0.25 ]×[ 7.45902 4.54098 ]=6.72951

H B2 = W B2 × D B2 =[ 0.5396 0.2969 0.1634 ]×[ 6.59016 6.14754 9.27869 ]=6.89740

H B3 = W B3 × D B3 =[ 0.6833 0.1998 0.1168 ]×[ 6.11475 6.13115 8.26230 ]=6.75327

H B4 = W B4 × D B4 =[ 0.6483 0.2296 0.1220 ]×[ 6.16393 5.63934 7.26230 ]=6.17687

H B5 = W B5 × D B5 =[ 0.6666 0.3333 ]×[ 6.18033 7.40984 ]=6.58950

(3) 一级指标值计算

利用前文计算出的二级指标权重和二级指标值相乘可得一级指标的风险等级。

H A = W A × H B =[ 0.0985 0.3889 0.2886 0.0621 0.1619 ]×[ 6.72951 6.89740 6.75327 6.17687 6.58950 ]=6.74467

5.4.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总体得分为6.745分,重要等级偏高。各影响因素的得分分别为:文化传播率6.730分,重要等级偏高,其中“竹”文化品牌建立较高为7.460分;人才吸附力6.897分,重要等级偏高,其中经济创新人才最高达到9.279分;产业融合度6.753分,重要等级偏高,其中三产融合最高为8.262分;组织吸纳力6.177分,风险等级较高,其中村 + 合 + 企 + 民为7.262分;生态改善面6.590分,重要等级较高,其中自然环境较高为7.410分。

通过结果分析中得出,在所有影响因素二级指标中经济创新人才、三产融合、竹品牌文化建立、人居环境、村 + 合 + 企 + 民这5个指标得分较高。

6. 研究建议与结论

6.1. 建议

6.1.1. 政策扶持吸引创新型人才回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才是目前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缺乏的。目前,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回流,年轻一代的人才返回农村创新创业是发展的关键。由此,当地县政府和村政府都要将基础工作做好,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竹”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重点领域吸引更多的新型人才。同时,出台各种政策福利,采取招聘招录、“以才荐才”“一事一议”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吸纳定向专业人才。政府应该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为人才创新提供机会和平台;充当媒介作用,在人才需要利用各种资源时,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循环,还可以让合作更具稳定性,让人才与需求快速匹配。从而找到适合村庄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产业创新人才、经济创新人才等。

6.1.2. 升级产业链,促进竹旅融合

一方面,以竹文化产业为中心,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加工升级产业链,将竹种植、生产、供应以及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与当地旅游业、服务业连接起来。使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有机融合,为三产融合提供发展空间。可以开设具有观赏性的“翠竹”种植基地,让它具备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多重功能,从而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相互结合。例如与学校、政府、旅行社等合作,开展研学、团建、游玩等活动,将产、学、研、玩结合起来,创造有机产业经济循环圈。另一方面,利用新技术,在改善生产效率、创新生产模式、缩小拉近供求关系的同时,也使竹种植产业与二三产业间的界线模糊起来,进而推动竹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式的转型,使农户可以进入二三产业,分享乡村产业增收的利益。

6.1.3. 打造竹文化品牌效应

竹艺村应该重视竹文化品牌的打造,提高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可以构建乡村品牌体系,包括品牌定位、形象、文化、产品、服务、宣传以及管理。根据竹文化产品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其品牌的定位和差异化特点,尽量避免同质化的出现,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增强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我认为其品牌效应的主体应该是年轻一代,品牌在做宣传时,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的接受度,针对需求和认知的不同对文化品牌以不同的形式输出。以竹文化产业优秀传统文化为带领,引入现代宣传元素,通过品牌建设与宣传,提升乡村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吸引更多消费者,在促进乡村增收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身的文化遗存和传统,并提高村民对自己乡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提高社会的文化自信度,最终将品牌推向国际更大的舞台。

6.1.4. 提升生态循环效益

道明竹艺村其山水相依,是自然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竹艺村的价值,不仅于非遗传承,更是一处自然人居的探索实验地。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在竹艺村丝毫没有矛盾。由此可见,竹艺村自然环境的对其发展的利用价值是有着很大空间的。通过问卷分析就可以看出,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是非常重视的。它不仅为第一产业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具有保水、固土、净化空气、增绿遮丑等良好的生态价值,还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场所,具有经济价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道明竹艺村可以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统一规划,全力开展竹子栽植工作,用绿竹植绿扮靓村庄环境,让乡村善治、善美。同时竹艺村应以摘星夺旗为目标,见缝插竹,全力开展“以竹治乱、以竹美境、以竹兴产”行动,激活各村自然条件、乡土文化等资源要素,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6.1.5. 鼓励多方组织合作共赢

对多方组织的合作要坚持系统谋划,确保各层面、各类组织在精准施策和协同合作方面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需要他们之间建立起协调合作的机制,以确保在推进整个发展进程中能够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资源的充分整合以及功能上的相互补充与支持。鼓励乡村中的多方组织协同发力,不仅在政策打破合作壁垒,在资金上提供财政、金融支持,从而提高村庄对不同组织的吸纳力。同时创新不同组织间的合作模式,在传统连接模式基础上扬弃,鼓励更多的组织与乡村文化产业结合发展,扩大其市场空间。多方的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分散转移,降低了合作的风险性,同时也提高了合作的稳定性以及在风险发生时合作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因此,道明竹艺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支持各方组织的加入,还要创建良好的项目平台吸引企业、合作社、个体的参与,努力打造“一村多企”形式,促进合作共赢发展格局。

6.2. 结论

由于目前大部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受不同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大,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论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具有文化典型性的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利用Fuzzy-AHP模型,在确定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AHP法对影响因素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在对其进行具体的评估时,要将评估指标的定性特征纳入其中,所以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构建对影响道明竹艺村“竹”文化产业发展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出主要影响其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主要表现在新型人才、产业链融合、文化品牌、自然环境以及多组织联动四个方面。本课题通过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我们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思想相互关联。因此,进行更深入探究,分析出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约束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并做出进一步调整对策。在实现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乡村不同产业振兴、各类文化振兴、绿色生态振兴、特色文化振兴、多方组织振兴。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320022450238)。

参考文献

[1]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J]. 农机市场, 2024(3): 6.
[2] 申学锋, 李丽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挑战和实践路径——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乡村振兴论坛(第2期)综述[J]. 当代农村财经, 2023(3): 2-3+6.
[3] 黄云虎. 朴门永续设计理念下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探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 7(4): 80-88.
[4] 盛帅帅, 杨存昌. 论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1(2): 44-51+158.
[5] 尹清龙, 李凯. 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纾解[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9(5): 125-131.
[6] 曹驰.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N]. 中国经营报, 2024-03-04(D04).
[7] 周舟, 赵兴云.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以黔西南州为例[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23): 110-113.
[8] 张伟.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研究[J]. 文化学刊, 2021(5): 31-34.
[9] 王玉玲, 施琪. 破解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J]. 人民论坛, 2022(4): 82-84.
[10] 李响. 乡村振兴中文化产业的实践进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12): 103+130.
[11] 张婧. 辽宁省文化产业调查现状[J]. 文化产业, 2024(5): 145-147.
[12] 赵东. 乡村振兴中特色文化产业链构建及其实践[J]. 学术交流, 2021(7): 130-140.
[13] 范建华, 邓子璇.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走可持续减贫之路[J]. 理论月刊, 2021(7): 78-88.
[14] 周松峰. 区域文化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价值与途径[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 19(6): 2-8.
[15] 廖婧琳. 产教城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双三螺旋模型[J]. 北京文化创意, 2024(1): 4-10.
[16] 潘星宇. 科技人才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2, 6(3): 47-53.
[17] 龙逸. 广西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耦合机制探索——以资源县瑶绣制作工艺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1): 204-206+281.
[18] 徐晓钰.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 2024(2): 140-141.
[1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理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75.
[20] 武萍, 冷晓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对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探析[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4): 1-10.
[21] 肖卫东.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径[J]. 理论学刊, 2023(1): 117-126.
[22] 范和生, 孙乐. 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4): 87-97.
[23] 向晓梅, 胡晓珍, 吴伟萍. 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取向[J]. 广东社会科学, 2023(3):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