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治疗恐惧和自尊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简版、心理治疗想法量表中文版、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对重庆某医学高校52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6.0分析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治疗恐惧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结果:女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得分高于男生(
p < 0.05);来自城镇或为独生子女自尊水平高于来自农村或非独生子女(
p < 0.05);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r = 0.242,
p < 0.01),与治疗恐惧负相关性显著(
r = −0.197,
p < 0.01);女生治疗恐惧感高于男生(
p < 0.05)。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
r = 0.242,
p < 0.01),与治疗恐惧负相关性显著(
r = −0.197,
p < 0.01);自尊与治疗恐惧负相关性显著(
r = −0.316,
p < 0.01)。治疗恐惧可以负向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自尊(
β = −0.394、
β = −0.134,
p < 0.05);自尊可以正向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β = 0.149,
P < 0.05)。自尊在治疗恐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p < 0.05)。结论:治疗恐惧可以直接影响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也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降低对治疗的恐惧、提高自尊,均可以提高医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积极性。高校应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attitude, treatment fear and self-esteem,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Convenient sampling was used to apply the Attitude Scale for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implified Vers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deas Scale, and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529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medical college in Chongqing, and SPSS26.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fear of treatment, and self-esteem. Results: Girl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attitude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boys’ (p < 0.05); children from urban areas or only children had higher self-esteem than those from rural areas or non-only children (p < 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r = 0.242, p < 0.01), and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reatment fear (r = −0.197, p < 0.01); girls have higher treatment fear than boys (p < 0.0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attitude and self-esteem (r = 0.242, p < 0.01),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fear of treatment (r = −0.197, p < 0.0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fear of treatment (r =− 0.316, p < 0.01). Treatment fear can negatively predict 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and self-esteem (β = −0.394, β =−0.134, p < 0.05); self-esteem can positively predict 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β = 0.149, p < 0.05). Self-esteem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reatment fear and 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p < 0.05). Conclusion: Fear of treatment can directly affect attitudes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and can also indirectly affect attitudes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self-esteem. Reducing fear of treatment and improving self-esteem can both increase the enthusiasm of medical students in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targeted mental health work.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成长环境的多元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错综复杂,国家也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尽管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大学生仍倾向于自己解决,即使选择向外界求助,也多求助于同学、朋友等非专业人士,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并不积极[2]。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助于理解和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对治疗的恐惧心理也会阻碍个体寻求心理帮助[3]。治疗恐惧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心理服务时内心产生的焦虑与担忧[4]。通常,心理问题敏感性、对于治疗师专业能力的疑虑、恐惧在治疗中触及到敏感的话题、抵触可能带来不适的暴露疗法、对心理治疗的误解与刻板印象等都是阻碍个体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的原因[5]。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与室友、同学、老师等有着大量的人际互动,他们可能会更加担心信息被泄露,进而面临歧视与排斥的风险,给自己的集体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更加恐惧寻求心理服务[4]。因此,在推动大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并减轻他们的治疗恐惧心理。
在大学生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医学生,医学生面临的学业时长、学习任务、就业压力等远高于普通大学生,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6]。而自尊在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7]。目前国内外关于自尊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脆弱假说”认为,自尊心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面对负面信息时,其接受能力相对较低,更容易产生回避倾向,进而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而“一致性假说”认为,自尊心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对自我认知往往是积极正面的,寻求心理帮助会被视为是对自身正面形象的质疑,与其内心正面的自我定位不符,因此,高自尊个体也可能选择不寻求专业心理帮助[8] [9]。
对于专业心理求助的研究,目前多在大学生、中学生群体中研究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心理污名之间的关系,对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治疗恐惧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调查了重庆市某医学院校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治疗恐惧、自尊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提高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积极性,为改善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及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某医学高校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方便抽样的策略,共发放问卷567份,其中有效回收52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3.30%。其中,修过或正在学习过心理学有关课程514人(97.98%);在大学期间有过心理困扰的同学290人(54.82%);遇到心理困扰时,倾向于向朋友求助有519人(98.11%)、倾向于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有131人(24.76%)、倾向于向精神医院或心理科医生寻求帮助有98人(18.53%)。
2.2. 研究工具
2.2.1. 心理治疗想法量表中文版(Chinese Thoughts About Psychotherapy Survey, C-TAPS)
该量表是在英文原版“心理治疗想法量表”的基础上由贾田甜、蒋政玲汉化并修订[10]。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共15题,采用5级记分。从1分“不担心”到5分“非常担心”。分数越高则意味着个体对治疗的恐惧程度越深。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6。
2.2.2.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该量表由申自力、蔡太生等人进行修订[11]。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共10题,采用4级记分。从1分“非常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其中共5题需进行反向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6。
2.2.3.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简版(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hort-Form, ATSPPH-SF)
该量表的中文版由孔雪燕修订[12],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共10题。采用5级记分,从1分“非常不同意”到5分“非常同意”。其中共5题需进行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于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的态度越积极正向。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0。
2.3. 统计方法
将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xcel进行整理筛选;采用SPSS 26.0对问卷题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SPSSProcess组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完成调查的529名医学在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总分为(36.47 ± 3.24),自尊总分为(30.48 ± 4.49),治疗恐惧总分为(26.79 ± 10.61)。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方面,女生得分(36.69 ± 3.09)高于男生得分(35.92 ± 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自尊方面,独生子女得分(31.1 ± 4.78)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30.17 ± 4.32),来自城镇的医学生得分(30.99 ± 5.01)高于来自农村的医学生(29.93 ± 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恐惧方面,女生得分(27.46 ± 10.78)高于男生得分(25.13 ± 1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Table 1. Basic demographic survey (N = 529)
表1. 人口学基本情况调查(N = 529)
组别 |
分类 |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M ± SD) |
自尊 (M ± SD) |
治疗恐惧 (M ± SD) |
总分 |
|
36.47 ± 3.24 |
30.48 ± 4.49 |
26.79 ± 10.61 |
性别 |
男(n = 153) |
35.92 ± 3.55 |
30.01 ± 4.41 |
25.13 ± 10.02 |
女(n = 376) |
36.69 ± 3.09 |
30.66 ± 4.52 |
27.46 ± 10.78 |
|
t |
−2.34 |
−1.516 |
−2.34 |
|
p |
0.020 |
0.130 |
0.020 |
独生子女 |
是(n = 173) |
36.61 ± 3.41 |
31.1 ± 4.78 |
25.21 ± 10.14 |
否(n = 356) |
36.4 ± 3.16 |
30.17 ± 4.32 |
27.56 ± 10.76 |
|
t |
0.692 |
2.173 |
−2.398 |
|
p |
0.489 |
0.031 |
0.017 |
户籍所在地 |
城镇(n = 273) |
36.57 ± 3.41 |
30.99 ± 5.01 |
26.12 ± 10.63 |
农村(n = 256) |
36.36 ± 3.05 |
29.93 ± 3.79 |
27.5 ± 10.57 |
|
t |
0.741 |
2.732 |
−1.504 |
|
p |
0.459 |
0.007 |
0.133 |
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将本问卷的35道量表题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值高于1的因子为6个,其中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29.40%,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并未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显著影响。
3.3. 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对治疗恐惧、自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r = 0.24,p < 0.01),与治疗恐惧负相关性显著(r = −0.18,p < 0.01);自尊与治疗恐惧负相关性显著(r = −0.32,p < 0.01)。见表2。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variables (N = 529)
表2.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N = 529)
|
1 |
2 |
3 |
1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1 |
|
|
2自尊 |
0.24** |
1 |
|
3治疗恐惧 |
−0.18** |
−0.32** |
1 |
注:**表示p < 0.01。
3.4. 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表明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治疗恐惧和自尊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探究自尊在治疗恐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间的作用,以治疗恐惧为自变量,自尊为中介变量,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为因变量,采用Hayes (2012)编制的SPSSProcess模型4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取样本量5000次,置信区间为95%。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恐惧可以负向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自尊(β = −0.39、β = −0.13,p < 0.05);自尊可以正向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β = 0.15,p < 0.05)。见图1。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未加入自尊之前,治疗恐惧到自尊路径的总效应显著,其总效应值为−0.06 (p < 0.001);加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以后,治疗恐惧仍可以直接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间接效应值为−0.04 (p < 0.05)相对中介效应占比63.64%;间接效应路径:治疗恐惧→自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未涵盖0值,表明自尊在治疗恐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其总间接效应量为−0.02 (p < 0.05),相对中介效应占比36.36%。见表3。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01。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otal effect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图1. 总效应及中介作用示意图
Table 3. System resulting data of standard experiment
表3. 标准试验系统结果数据
|
效应值 |
Boot标准误 |
95%置信区间 |
相对中介效应 |
BootCI上限 |
BootCI下限 |
总效应 |
−0.06 |
0.01 |
−0.080 |
−0.030 |
|
直接效应 |
−0.04 |
0.01 |
−0.06 |
−0.01 |
63.64% |
间接效应 |
−0.02 |
0.01 |
−0.03 |
−0.01 |
36.36% |
注:间接效应路径为:治疗恐惧→自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4. 讨论
本研究讨论了医学生治疗恐惧、自尊、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自尊在治疗恐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影响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提供依据。
4.1. 人口学信息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自尊、治疗恐惧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生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自尊水平、以及对于治疗的恐惧三方面并不积极,这与黄志靖[13]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不能因医学生比普通大学生学习了更多的生理、心理相关知识,就忽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女生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对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更积极,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13] [14]。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在生活中的形象更为强大坚毅,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可能会被视为软弱,与他们形象不符,而女生在社会中的形象较为柔弱,更愿意接受帮助,因此女性积极性高于男性[15] [16]。独生子女的医学生自尊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医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享受了家庭的更多的资源与鼓励,更为自信,因而自尊水平越高。提示应重点关注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来自城镇的医学生自尊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医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城乡之间存在经济文化水平差距,城镇对于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包容程度较高[13]。提示学校应重点关注来自农村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女生对于治疗的恐惧感高于男生,这与贾田甜[10]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重点缓解女生的焦虑与恐惧。
4.2. 治疗恐惧可以直接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恐惧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即治疗恐惧越高的个体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越消极,这与蒋政玲等[4] [17]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在于,治疗恐惧感较强的个体在衡量是否接受心理治疗时,可能会产生担忧自己的隐私是否会被泄露、是否会被家人同学歧视或者孤立、担心治疗能否带来效果、治疗是否会强迫自己做出当下不愿意的改变等等负性的想法,负性想法越多,其心理负担会越严重,进而更加倾向于回避专业的心理帮助[18]。相比之下,治疗恐惧感较低的人认为治疗可能带来的益处会高于治疗带来的不确定性,会采用更加乐观主动的态度看待专业心理帮助[19]。因此减轻个体对治疗的恐惧感,是提升个体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4.3. 治疗恐惧可以负向预测自尊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治疗恐惧可以负向预测自尊。即个体对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恐惧程度越高,其自尊心水平越低。其原因在于,对于治疗的恐惧大部分源于对于诊断结果的未知、治疗方法、治疗环境的未知等“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影响。此外,对治疗存在恐惧的个体往往会意识到自己存在不足,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也会削弱其自尊心同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自尊可以正向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自尊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对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越倾向于积极,这与税晓燕[20]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是因为拥有较高自尊水平的人具有较强的自信与稳定的内心,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求助行为,不会认为向他人求助是一种不安全、丢失颜面的行为[21]。因此,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可以提高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积极性[15]。
4.4. 治疗恐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
通过中介模型的检验发现,自尊在治疗恐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治疗恐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同时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自尊,进而影响其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恐惧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伴有焦虑的产生,焦虑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心,而自尊心越低的个体,其接受能力相对较低,更容易产生回避行为,因而对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越消极,这与“脆弱假说”的研究结果一致[8]。因此,通过减轻个体对治疗恐惧感、增强自尊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其对专业心理求助的态度,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
4.5. 研究意义及局限
综上所述,医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并不积极,为提高校心理服务工作的利用率,可以通过增强自尊、降低治疗恐惧来提高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积极性。首先,通过教学互动、鼓励、积极心理暗示等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引导同学找到自身的优点,增强自尊心。在心理宣传活动中对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状况等进行针对性宣讲。其次,在日常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向学生展示心理咨询室的设施环境及其专业任职人员,以此消除学生对于新环境及陌生人员的戒备心理,进而降低对治疗的恐惧,提升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积极性[13]。同时,高校还可以开通校园心理线上匿名咨询通道,让更多的同学采用方便快捷、低社交风险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利用率。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本研究样本来源仅为重庆某医学高校本科医学生,样本来源较为单一,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的医学生。第二,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均通过线上渠道收集,难以避免受试者因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问卷的质量。第三,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基金项目
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1SKGH026)、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B2023NSCQ-MSX043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K23YG204046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