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ultivation Path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bject
摘要: 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关乎学科发展的前沿活力与深度探索,更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智力支撑与创新人才储备。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构建了适用于该学科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本研究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re crucial not only for advancing the forefront and depth of the discipline but also for suppor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rough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 This stud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ilored to this discipline. It further analyzes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explores pathways to cultivate these skill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findings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iz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s with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s at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张金凤, 宋敏捷. 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666-67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1059

1.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近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明确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在此背景下,积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仅关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着力培养具备公共精神、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其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影响我国大学生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且关乎我国高层次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和专业化程度[1]。基于此,构建有效的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评价指标

2.1. 公共管理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

科研创新能力,即指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目前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定义,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主要集中在科研创新过程与科研创新内容两个维度上。例如,从科研创新过程角度,王俊淇指出能够在视角、方法、理论或实践等方面创造性地完成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的成果的过程及结果就是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从科研创新内容角度,金立等人认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就是大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以探索真理为目的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发明新事物的能力、应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的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3]。综合既有研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被视为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科研活动的全过程,还深入到了科研内容的核心层面。

在高等教育体系的范畴内,不同学科领域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公共管理学科作为培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层次与专业化建设。基于前人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内涵的深入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将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界定为: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生能够基于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与不断更新的分析方法,系统开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产出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的综合能力。

2.2. 公共管理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和评估个体或团队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的标准和依据。这些指标通常基于科研创新活动的多个维度和方面,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水平和特点。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由于学科属性、学科定位、研究方法、优势特色等原因,既有研究多侧重于探讨理工科、医学等学科的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例如,齐书宇与方瑶瑶确定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的4个一级指标——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管理能力[4];黄梓健等人以“冰山模型”为框架构建医学本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含表象与潜在二维体系,确定了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科研实践能力、科学研究思维、合作与责任意识和科研素养五个一级指标与35个二级指标[5]。基于对上述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各学科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应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多维度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可持续发展视角等核心原则之上,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是对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有益于为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Figure 1.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bject

1. 公共管理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性来看,首先,公共管理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如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6],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和整合能力。这种学科交叉性意味着,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需能够将多种学科视角融入公共管理研究,形成独特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其次,公共管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7]。不同于纯理论学科,公共管理不仅需要理论创新,还需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政策建议或社会实践。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对理论问题的探索上,更体现在他们能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或者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方案。最后,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特点,公共问题往往受政策环境、社会因素、利益关系等多方面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时,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动态思维,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研究方法和内容。此外,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应关注外在指标,其内在的创新性人格和学术品质同样是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构念[8]。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特性,对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包含基础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与公共价值导向、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格品质等一级维度指标,具体见图1

3. 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识别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在理论上丰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推动创新教育和政策改革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就目前而言,探究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素养的研究十分有限,但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文献能为本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示。具体而言,张前程(2022)提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导师科研水平、学校的科研环境、课程设置以及个人因素是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9];谢倩和白东明(2019)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划分为内部与外部因素,其中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含导师、学校与学术氛围等[10];宋俊秀等人(2023)从能力视角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剖析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发现自身因素、教师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学校因素均对科研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其中自身因素的影响权重最大[11]。通过对既往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通常并不明确区分学科具体属性,这种方法虽然为理解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普适性的研究框架,但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性和需求,导致针对性不强。除此之外,可以发现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和相似性,大致可以归纳为学生自身层面、学校层面与社会环境层面三大类。因此,本研究力求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性来探索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3.1. 学生自身层面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科研动机与兴趣、自我效能感与个人特质,这些都对科研创新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他们在科研过程中能否运用跨学科视角来深入分析问题。

科研动机与兴趣则与学生的科研意愿紧密相关,马燕(2019)等人指出,高度的学习动机能够增强学生在科研中的投入与坚持力[12]。此外,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通常对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更有信心,个人特质如坚韧不拔、勇于尝试、善于合作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2. 学校层面因素

学校因素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和注重科研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在学科交叉领域获得更多启发,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

导师在学生科研创新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导师的学术水平、指导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均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方向、质量及创新性。科研经费、设施与场地等硬件条件是科研活动的基础,而富有支持性的学术氛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等软环境则为学生创造了有利于创新的条件。例如,贺小桐和汤书昆(2015)指出,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完备的设施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开展科研活动,而学术氛围的营造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14]

3.3. 环境层面因素

环境因素也在塑造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不可忽视。教育政策为大学生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培养方向,通过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强化,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科研的实质与价值,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与探索精神。政府政策与资助则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同时,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科研创新离不开实践的启发与检验。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见习、社区调研、政策分析等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接触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锻炼并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此外,社会创新环境的营造也至关重要,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能够影响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心理倾向。

综上所述,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维度共同影响着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体见图2。识别并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措施,从而系统性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都能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Figure 2.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bject

2. 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4. 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应从多个维度入手,结合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及社会环境,制定系统性的培养策略。以下是针对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几条主要培养路径:

4.1. 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

公共管理学科因其范围广泛,课程设计常被诟病为“学得杂,学不精”。面对这一问题,应突出核心主干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技能。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核心课程外,还应开设专门的研究方法类、论文写作类、信息检索与论文管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技能。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应加强,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调查、政策分析和项目实施等,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实习和调研机会,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导师制度与科研团队建设

积极探索导师指导制度变革,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实行无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多学科、多领域中自由探索。这一趋势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然而,这一制度变革是否适用于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都需深入讨论。科研团队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鼓励学生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思想的碰撞与创新。团队合作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吸收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4.3.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激励机制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公共管理学科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5]。培养问题意识需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对公共管理问题的敏感度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组织针对公共管理的创新大赛、科研项目申报及学术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热情。鼓励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和创新想法,并为优秀项目提供资助和支持。此外,学校应设立奖学金和表彰机制,奖励在科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

4.4. 学术氛围的营造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尤其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公共管理学科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理工科的崛起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使“文”科类学科,如公共管理,难以获得与之相当的学术支持。因此,学校必须主动加强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建设,强化其学科的重要性与科研价值。大力推动公共管理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公共政策论坛、政府管理案例研讨会、政策模拟竞赛等;应对公共管理领域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同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入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实践环境。

4.5. 终身学习与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

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创新来源离不开对中国公共领域实践的持续关注。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本土公共管理的实际,深入理解中国公共管理中的问题、特色以及挑战。因此,应培养学生持续关注公共管理领域的动态与学术前沿的学科学术习惯,培养其对政策变革与社会治理新趋势的敏锐洞察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和研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考虑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导师制度、创新意识、自主研究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大学生,其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更是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虽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却间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性出发,构建了该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与公共价值导向、创新实践能力及创新人格品质等维度。此外,本文分析了影响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即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环境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多维度培养路径,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导师制度与科研团队建设、创新意识培养与激励机制、学术氛围营造与外部资源整合等。通过这些路径,本文旨在为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

基金项目

重庆大学研究生教改校级项目“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研究”(cquyjg21334)。

参考文献

[1] 罗依平, 甘纪平, 范娜. 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与路径选择[J]. 高教论坛, 2011(12): 91-94.
[2] 王俊淇.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背景[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8(2): 85-87+121.
[3] 金立, 史建君, 张晓波, 等.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0(3): 419-423.
[4] 齐书宇, 方瑶瑶. 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24): 68-74.
[5] 黄梓键, 吴晓曼, 黎子华, 等. 基于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课的医学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12): 1691-1700.
[6] 盛明科, 蔡振华.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 57-61+95.
[7] 蓝志勇. 公共管理是关于治理的实践性极强的大学问[J]. 公共管理学报, 2006(3): 95-97.
[8] 袁本涛, 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2): 12-20.
[9] 张前程. 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 32(4): 122-128.
[10] 谢倩, 白东明. 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J]. 黑龙江科学, 2019, 10(23): 20-21.
[11] 宋俊秀, 钱力, 张轲.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5): 133-138.
[12] 马燕, 胡慧丽, 韩淑珍, 等.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EM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9): 108-112.
[13] 尹振东, 吴芝路, 赵雅琴. 科研创新能力三要素及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0): 152-155.
[14] 贺小桐, 汤书昆. 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原则与模式——以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为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5): 42-46.
[15] 常顺英, 林彤.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