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高压氧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1月到2024年0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将其随机抽选为对照组、针刺组、高压氧组和针刺 + 高压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高压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针刺 + 高压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联合针刺治疗,对比四组的中风病类评分、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四组的中风病类评分、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4周后,针刺 + 高压氧组的中风症状明显好转于其他三组,针刺 + 高压氧组的神经功能优于其他三组,针刺 + 高压氧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比其他三组更正常,针刺 + 高压氧组的认知功能好于其他三组,针刺 + 高压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三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高压氧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好转,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hyperbaric oxyge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22 to March 202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control group, acupuncture group,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and acupuncture +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acupuncture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addition to the control group’s treatment, the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received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in addition to the control group’s treatment, and the acupuncture +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received both hyperbaric oxygen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addition to the control group’s treatment. The stroke classification scor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motor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four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roke classification scor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motor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the four groups (P > 0.05).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acupuncture +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troke symptoms compared to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acupuncture +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acupuncture +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was more normal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the acupuncture +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acupuncture + hyperbaric oxygen group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yperbaric oxyge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enhance their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have a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 safety, and good treatment effects.
1. 引言
脑梗死,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局部脑组织因缺血和缺氧而坏死的临床综合征[1]。这种病症不仅导致患者身心功能受损,显著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4]。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脑梗死占比高达七成,每年新增病例数量惊人,达到约72.6万例[5]。鉴于脑梗死的高发病率与严重后果,寻求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疗法如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其疗效仍有局限。近年来,高压氧疗法与针刺疗法作为新兴的辅助治疗手段,在脑梗死治疗领域逐渐崭露头角。高压氧治疗通过显著提升血液中的氧含量与分压,为受损脑组织提供更为充足的氧气供应,进而促进脑细胞的代谢恢复与功能重建。而针刺疗法,则依托中医经络理论,通过精准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平衡,激发机体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功能恢复。然而,尽管这两种治疗方法各自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关于它们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研究仍显不足,且其深层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在西医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高压氧与针刺的联合治疗方案,并观察到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不仅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未来深入研究脑梗死治疗机制与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研究内容如下。
2. 研究资料
2.1. 一般资料
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我们医院收治了200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四个不同的治疗组别:对照组、针刺组、高压氧组和针刺 + 高压氧组,每组50人。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照组由36名男性和14名女性组成,年龄范围在43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09岁(标准差为2.51岁);针刺组包括30名男性和20名女性,年龄在45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岁(标准差为2.20岁);高压氧组由28名男性和22名女性组成,年龄介于41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岁(标准差为2.00岁);针刺 + 高压氧组则有32名男性和18名女性,年龄在39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岁(标准差为2.50岁)。四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大于0.05)。
2.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6]的诊断标准;② 处于恢复期且病程不超过3个月;③ 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至少为8分,存在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④ 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排除标准
① 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完全恢复性脑缺血等疾病,或伴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发症的病例;② 生命体征不稳定,大面积脑梗死昏迷或重度脑水肿昏迷,意识障碍的患者;③ 患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或严重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者;④ 对针刺治疗或高压氧治疗有禁忌症的患者;⑤ 最近一个月内服用过其他改善神经功能或认知功能的药物;⑥ 发病前已有其他原因导致的运动功能或认知功能障碍;⑦ 有癫痫病史或精神疾病;⑧ 依从性差,无法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中途退出,或因其他原因导致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估的病例。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行常规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
3.2. 针刺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头皮针:参考《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在额区(额中线、额旁1、2、3线)、顶区(顶中线、顶旁1、2线、顶颞前、后斜线)、颞区(颞前线、颞后线)和枕区(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选取穴位,例如百会穴、神庭穴、四神聪穴、风府穴等。局体针:上肢选取肩三针(肩髃、肩贞、肩前)、臂臑、手三针(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手五里的穴位;下肢选取血海、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溪等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针刺局部常规消毒。头皮针采用1.5寸毫针,与头皮呈30˚夹角入针,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并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然后快速捻针1 min,留针30 min。局体针采用1.5~3寸毫针直刺,针感以局部酸胀为宜,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3.3. 高压氧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采用空气加压舱(多人舱),治疗压力0.2 MPa,升压20 min,面罩吸氧20 min,休息5 min,再吸氧20 min,休息5 min,再吸氧20 min,减压25 min至常压出舱,全部治疗过程115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3.4. 针刺 + 高压氧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联合针刺治疗。先进行针刺治疗,再进行高压氧治疗,针刺治疗与针刺组相同,高压氧治疗与高压氧组相同。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4. 观察指标
4.1. 量表评分
中风病类评分、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估一次。中风病类评分根据中风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估,总分52分,分数越低,中风症状病情越轻。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7]进行评估,总分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FMA)运动功能评价法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正常。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估,总分30分,分数越高,认知功能越好。
4.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评估心肌梗死(以心电图结果为准)、肺部感染(以肺CT结果为准)、颅内出血(以颅脑CT为准)、水肿(患者肢体部位水肿)和消化不良(饮食减少、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的不良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 (心肌梗死 + 肺部感染 + 颅内出血 + 水肿 + 消化不良)/所有患者 × 100%。
5. 统计学分析
分析软件: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数 ± 标准差(x ± s),数据对比检验:t值。计数资料:百分率(%),数据对比检验:χ2值。统计学意义:P值,有意义:P < 0.05;无意义:P > 0.05。
6. 结果
6.1. 四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对比
由表1可知,四组的中风病类评分、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四组的中风病类评分、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针刺 + 高压氧组优于其他三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1.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motor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four groups of patients (x ± s)
表1. 四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对比(x ± s)
组别
(n = 50) |
中风类评分 |
神经功能 |
肢体运动功能 |
认知功能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3.26 ± 2.45※□ |
24.51 ± 3.72 |
16.86 ± 3.42□※ |
8.01 ± 2.74 |
32.62 ± 3.52□※ |
51.46 ± 5.35 |
16.76 ± 2.53※□ |
24.01 ± 2.36 |
针刺组 |
33.19 ± 2.71□ |
22.19 ± 3.61 |
16.75 ± 3.48□ |
6.53 ± 2.56 |
31.98 ± 3.7□ |
52.29 ± 5.26 |
16.83 ± 2.54□ |
24.89 ± 2.41 |
高压氧组 |
33.31 ± 2.46□ |
21.03 ± 3.55 |
17.01 ± 3.26□ |
4.01 ± 2.29 |
32.53 ± 3.81□ |
54.33 ± 5.18 |
17.01 ± 2.39□ |
25.03 ± 2.28 |
针刺 + 高压氧组 |
33.29 ± 2.52□ |
18.04 ± 2.48 |
16.93 ± 3.64□ |
3.37 ± 1.03 |
32.44 ± 3.49□ |
69.69 ± 7.68 |
16.92 ± 2.47□ |
28.35 ± 1.43 |
注:四组治疗前比较,※P > 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 < 0.05。
6.2.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由表2可知,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刺 + 高压氧组优于其他三组。
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among four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n = 50) |
心肌梗死 |
肺部感染 |
颅内出血 |
水肿 |
消化不良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对照组 |
1 |
2 |
1 |
2 |
4 |
20※ |
针刺组 |
0 |
0 |
0 |
2 |
3 |
10□ |
高压氧组 |
0 |
0 |
0 |
1 |
2 |
6□ |
针刺 + 高压氧组 |
0 |
0 |
0 |
0 |
1 |
1 |
注:与治疗组比较,※P < 0.05,与针刺组、高压氧组比较,□P < 0.05。
7.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对治疗脑梗死患者中风症状、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效果更好。高压氧通过提供高压力、高浓度纯氧,提升机体的血氧饱和度,显著改善脑细胞的供氧状况,提升血氧弥散能力,从而减轻因氧化应激反应引发的组织损害,改善脑代谢状态,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8]-[11]。另外,高压氧治疗中的高浓度氧气环境能够抑制海马体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磷酸化过程,这一机制对于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保护脑组织神经结构具有关键作用,进而增强了患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整体康复效果。尽管高压氧治疗在提升血氧含量、改善脑细胞供氧及减轻氧化应激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单独应用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我们在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方法,采取综合治疗的策略。
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归类于“中风”和“痹病”范畴,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阴阳失衡、气血逆乱、风邪侵袭、痰瘀阻络和脑脉闭塞[12]-[14]。痰瘀交阻,脑络受损,构成了本病发生的关键病理机制。因此,治疗策略应聚焦于活血化瘀、通络散结,并辅以祛痰息风作为核心治法,旨在恢复脑络畅通,清除痰浊,保护并修复受损的脑髓。针刺可以疏通经络、平衡机体阴阳、顺畅气血循环。刺激大脑皮层能够促进相关大脑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助力神经系统的再次发育与成长[15]。吕林利等学者[16]的研究揭示,脑梗死发生在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等区域时,均有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针刺作为中医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头皮针和体针等方式刺激患者特定穴位,把信息传入机体中枢神经系统,激活局部神经元,调节神经传导,促进侧支循环,加速病灶周围组织的修复,从而改善大脑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各项功能[8] [9] [17]。并有研究显示头针不仅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还能降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防止其向血管性痴呆进一步转化[18]。然而,单纯针刺治疗达到显现效果需要一定的疗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压氧结合针刺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各方面效果比单纯高压氧或针刺治疗明显。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血氧含量和血氧分压,增加脑组织的氧供,从而改善脑细胞的代谢和功能[8]。同时,高压氧治疗还能减轻脑梗死后脑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损伤[9]。针刺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高压氧与针刺治疗的结合,可以从多个途径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以验证高压氧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此外,对于高压氧结合针刺治疗的机制和长期疗效,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之,高压氧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这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为脑梗死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基金项目
宜昌市科技局2023年指导性基础研究项目,编号:B23-2-00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