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母亲拒绝和情感温暖的中介作用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Rejection and Emotional Warmth
DOI: 10.12677/ap.2024.141180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明磊, 应柳华*: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情感温暖母亲拒绝抑郁社会经济地位Emotional Warmth Maternal Rejection Depress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摘要: 本研究主要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具体地,以473名儿童为对象,分别完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抑郁症状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母亲过度保护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情感温暖维度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作用。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 in the relationship. Specifically, 473 children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measures of variables, including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ing style, and children’s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Maternal rejection and maternal emotional warmth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bu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aternal overprotec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as not significant.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dimensions of rejection and emotional warmth in parenting style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文章引用:林明磊, 应柳华 (202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母亲拒绝和情感温暖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4(11), 353-35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802

1. 引言

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且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换,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Bosacki, 2000);同时,伴随学校课程增加以及升学压力,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研究显示,重度抑郁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介于0.4%到2.5%之间,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大约在4%到24%之间。一项对590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6.1% (丁慧思等,2017)。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对家庭成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度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塑造了个体长期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影响着儿童面对事件的情绪适应能力。Masarik和Conger (2017)的一项元分析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发展问题以及更多的负性情绪,罹患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更高。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家庭教养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定教育观念和行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中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母亲则更有可能采用温暖、敏感的方式对儿童做出反应(刘广增等,2020),传递给儿童更多的温暖与理解,更容易促进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Callina et al., 2014)。而根据家庭压力模型,家庭经济困难会加重父母的焦虑情绪,使得家庭功能受损进而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已有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母亲面临更多的家庭经济压力,会较多地使用惩罚、拒绝否认等方式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反应(张茜洋等,2017)。有研究显示,来自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更多采取高严厉、高惩罚的消极教养方式(Benner & Kim, 2010)。另一方面,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消极情绪适应(如抑郁、社交焦虑、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研究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抑郁和焦虑呈正相关,其中父母的过分保护、苛刻要求、亲子疏离维度与抑郁和焦虑呈正相关,而父母教养中的提供帮助维度与抑郁和焦虑呈负相关(杨智辉等,2010)。类似地,有研究发现,抑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四个维度均相关,其中与关怀和自主性维度正相关,与冷漠和过度保护负相关,父母冷漠自主性可以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儿童的抑郁。

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在浙江省某小学发放问卷共计473份,课后统一收回,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54份,其中4年级236人,5年级218人;男生247人,女生207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采用父母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或本科),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评估客观家庭经济地位。

2.2.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采用蒋奖等(2010)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修订版)评估母亲的教养方式,问卷共42题,包含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维度。已有研究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88和0.69。

2.2.3. 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

采用由Fendrich,Weissman和Warner (1990)编制的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评估儿童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症状。该量表共20个项目,施测时要求被试根据自身情况就每个项目的发生频率在四级量表上做出评定。问卷总分在0到60之间,得分越高意味着儿童的抑郁症状越严重。该问卷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3. 研究结果

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抑郁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法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与父母收入均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以及儿童抑郁显著相关,与母亲过度保护不存在相关关系。具体结果见表1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matrix among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 and children’s depression

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抑郁的相关矩阵

变量

1

2

3

4

5

6

7

1. 父母文化

2. 父母职业

0.479**

3. 父母收入

0.241**

0.209**

4. 母亲拒绝

−0.156*

−0.109

−0.109**

5. 情感温暖

0.295**

1.98**

0.194**

−0.501**

6. 过度保护

−0.083

0.003

−0.125

0.736**

−0.467**

7. 儿童抑郁

−0.224**

−0.205**

−0.281**

0.548**

−0.480**

0.448**

注:**表示p < 0.01。

3.2. 中介效应分析

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母亲过度保护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分别检验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的中介作用。

3.2.1. 母亲拒绝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采用spss 22.0剔除有缺失值的观测单位后,用Amos极大似然估计法(ML)和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设置2000次重复取样和95%的置信区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母亲拒绝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具体地,以儿童抑郁、母亲拒绝分别作为外生变量,父母职业、父母收入、父母文化三个显变量指标构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这一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研究结果表明,数据拟合度良好(χ2 = 9.091, df =4, χ2/df = 2.273, RMR = 0.039, GFI = 0.984, NFI = 0.952, IFI = 0.972, CFI = 0.972, RMSEA = 0.074)。具体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以通过母亲拒绝间接地影响儿童抑郁,母亲拒绝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以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母亲拒绝对儿童抑郁间接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111,p < 0.001, 95% IC = [−0.014, −0.215])。

Figure1. The model depic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rejec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epression

1. 母亲拒绝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3.2.2. 母亲情感温暖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类似地,以儿童抑郁、母亲情感温暖分别作为外生变量,父母职业、父母收入、父母文化三个显变量指标构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这一潜变量,考察母亲情感温暖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见图2)表明,该模型数据拟合度良好(χ2 = 9.836, df = 4, χ2/df = 2.459, RMR = 0.035, GFI = 0.983, NFI = 0.945, IFI = 0.966, CFI = 0.965, RMSEA = 0.079)。具体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以通过母亲情感温暖间接地影响儿童抑郁,母亲情感温暖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44.9% [a * b/c = (0.382) * (−0.407)/(−0.345) = 0.449]。母亲情感温暖可以解释儿童抑郁15.5%的变异量。以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母亲情感温暖对儿童的社交焦虑间接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155,p < 0.001,95% IC = [−0.104, −0.445])。

Figure 2. The model depic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emotional warmth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epression

2. 母亲情感温暖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母亲拒绝和情感温暖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这一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是儿童抑郁症状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增加了父母的养育压力和父母冲突的可能,降低了社会支持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进而增加了儿童抑郁的风险。

另外,研究结果显示,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母亲过度保护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张茜洋等,2017张晓燕,2016)。这一结果一方面支持了社会因果关系假说(Dohrenwend & Dohrenwend, 1970),即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证明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儿童抑郁程度,还能够通过母亲教养方式间接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生物生态学理论,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属于外层环境系统变量,可以通过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微观环境系统对儿童发展施加影响(Bronfenbrenner, 1986)。处于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母亲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温暖,进而有助于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反,处于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母亲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如拒绝)来对儿童进行反应。这些不良的亲子交往方式和消极的情感联系,阻碍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健康发展,使儿童无法有效应对生活中遇到的负性事件并发展出相应的社交技能和人际网络,增大了抑郁症状出现的风险(孙燕青,2001)。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以往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抑郁的研究。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设计,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断存在局限性,例如,儿童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也有可能预测父母教养行为(Pearl et al., 2012; Zhu et al., 2017);未来研究应设计巧妙的实验研究或采用纵向研究以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中介作用机制。其次,未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可以更好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中介作用机制。其次,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所有被试来源于一所小学的学生,样本无法代表更广泛的群体,因此,对研究结果的泛化需要更为谨慎。最后,本研究仅关注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儿童抑郁的因素,如父亲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关系;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整合其他研究变量以便更系统地考察影响儿童抑郁的因素。

5. 结论

总体上,本研究发现了母亲拒绝和情感温暖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这一结果可以为父母、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教养儿童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例如,对父母来说,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可以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父母可以通过家庭活动来增加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倾听彼此声音。一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受限于自身视野和能力,难以改变现状,因此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引导,尽可能帮助他们改善不当的教养方式,以缓解和降低儿童的抑郁情绪。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留守青少年积极情绪调节的动态评估及预防性干预(20NDJC080YB)。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丁慧思, 韩娟, 张敏莉, 王燕玲, 雷鸣, 王开桥, 余晓敏. (2017). 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的关系. 国心理卫生杂志, 31(10), 798-802.
[2] 蒋奖, 鲁峥嵘, 蒋苾菁, 许燕(2010).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94-99.
[3] 刘广增, 张大均, 朱政光, 李佳佳, 陈旭(2020).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6(2), 240-248.
[4] 孙燕青(2001). 儿童抑郁的相关家庭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9(2), 168-172
[5] 杨智辉, 王瑞敏, 王建平(2010).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1(8), 926-927.
[6] 张茜洋, 冷露, 陈红君, 方晓义, 舒曾, 蔺秀云(2017).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2), 153-162.
[7] 张晓燕(2016).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及其与儿童心理适应的关.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8] Benner, A. D., & Kim, S. Y. (2010). Understanding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sights from the Family Stress Mode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 1-12.
https://doi.org/10.1111/j.1532-7795.2009.00629.x
[9] Bosacki, S. L. (2000). Theory of Mind and Self-Concept in Preadolescents: Links with Gender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 709-717.
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92.4.709
[10]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22.6.723
[11] Callina, K. S., Johnson, S. K., Buckingham, M. H., & Lerner, R. M. (2014). Hope in Context: Developmental Profiles of Trust, Hopeful Future Expectations, and Civic Engagement across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3, 869-883.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4-0096-9
[12] Dohrenwend, B. P., & Dohrenwend, B. S. (1970). Research Strategy for a Pressing Question. Book Reviews: Social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A Causal Inquiry. Science, 167, 1363-136.
[13] Fendrich, M., Weissman, M. M., & Warner, V. (1990). Screening f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Validating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31, 538-551.
https://doi.org/10.1093/oxfordjournals.aje.a115529
[14] Masarik, A. S., & Conger, R. D. (2017). Stres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Family Stress Model.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3, 85-90.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16.05.008
[15] Pearl, A. M., French, B. F., Dumas, J. E., Moreland, A. D., & Prinz, R. (2012). Bidirectional Effects of Parenting Quality and Chil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in Predominantly Single Parent, Under-Resourced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3, 177-188.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2-9692-z
[16] Zhu, J., Yu, C., Bao, Z., Jiang, Y., Zhang, W., Chen, Y. et al. (2017).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5, 1537-1551.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16-0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