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速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移动设备改变了书本和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局面,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路径[2]。
《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知识体系庞大,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复习,但传统的平面化教学不利于预复习工作的开展。并且,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仅通过图文展示,在教室内授课,视觉感受弱。而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充裕的视频微课类资源,提供充足的自学平台,提高预复习效果,同时丰富视觉体验感。
2. 《导游业务》课程数字化转型的内容
2.1. 整合序化课程工作任务,提炼思政元素
该门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实操性,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教导学生掌握导游工作的日常操作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但大多数教材的编写没有很好地体现工作任务导向。因此,首先是对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梳理,将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序化,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结构。同时,梳理出每个工作任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提炼出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思政元素[3]。
2.2. 新建及优化课程数字化资源
课程从2018年开始在超星平台进行资源化建设,2020年上线学银在线。资源形成了“课件 + 微课 + 动画 + 业务示范视频 + 拓展资料”五位一体的展示形态。本轮主要是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根据旅游形式、新业态、新政策,首先更新一批资源内容;同时查漏补缺,围绕知识重点难点制作出新一批的优质资源,包括微课、动画、实训视频展示、图文资源、思政动画、题库等。
2.3. 课堂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课程虽然于2018年开始上线超星“学习通”平台,但是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为主。因此,本次依托课题建设,加大课堂教学过程中线上教学的力度,如做好线上各种教学活动的发布,重视学生留言、及时回复问题。通过可视化图谱报表等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好跟踪和管理。最终,整理出适合该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流程步骤。
2.4. 资源推广普及
该课程平台已建设四年共4期。课程面向从原有旅游管理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可纳入全校公选选修科目名录,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素质拓展课。针对本专业学生和非本专业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要求,包括任务点设置、作业布置和考试等环节都有所区别,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同时,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和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
2.5. 编写融媒体工作手册式教材
围绕课程数字化转型,配套开发相应的融媒体工作手册式教材。大多数《导游业务》教材理论性较强,没有完全对标导游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配套的数字化教材整个框架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工作指南。并且,教材编写体现数字化,对应知识重难点配套融媒体资源,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3. 《导游业务》课程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内容整合序化,架构课程数字化框架
课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旅行社岗位群分析,将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最终序化为十个工作项目,分别为地陪导游服务、全陪导游服务、景区导游服务、散客旅游服务、领队服务、导游语言讲解技能、导游带团活动技能、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游客旅游故障的处理及应急救护服务。并根据每个任务提炼出知识、能力、思政素质目标。该结构的梳理为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了依据,资源点的建设根据该框架结构展开[4]。
3.2. 不断扩充资源内容,夯实课程数字化资源
《导游业务》课程从2018年开始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1) 起步期:课程于2018年上线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了课程线上体系架构,并进行第1期的资源建设,该时段主要以文档资源为主。
2) 初创期:2019年~2020年,在文档资源的基础上,课程开始注重视频资源的开发,完成了“地陪导游服务板块的”微课及业务示范类视频建设。
3) 发展期:2021年~2022年,上线“学银在线”,对全社会开放。资源形成了“课件 + 微课 + 动画 + 业务示范视频 + 拓展资料”五位一体的展示形态。目前资源总数263个,视频类资源近100个,其中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发的各类原创类视频占资源总量的30%以上。
4) 开拓期:2023年~2024年,针对信息化资源进行进一步扩充及更新,完成新增视频类资源20个,文档类资源300个,新增及更新题库500题。截止2024年5月,文档类资源508个,视频类资源88个,题库1504题。
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实现课程数字化教学
1、螺旋递进式教学流程
1) 课前阶段(60分钟)
该阶段为课前接触阶段,共分为两个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发放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单上的要求在平台进行预习;其次,学生课前使用“仿真模拟机”获取工作的初步感知印象。
2) 课中阶段(80分钟)
该阶段为课中熟悉理解阶段,共分为六个教学步骤。第一步,学生分享自学心得,通过抢答、选人等各种方式预习反馈,该步骤时间控制在5分钟。第二步,案例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导入体现思政元素,系统讲解工作任务的流程,该步骤时间控制在约15分钟。第三步,通过视频学习进行知识巩固,该步骤主要是针对教学重难点开发了动画等,从而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时间控制在约10分钟。第四步,仿真模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仿真机,然后分组讨论,巩固工作流程,该阶段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第五步,室外演练,锻炼技能,是以旅游线路为载体,还原真实带团任务的流程,该步骤时间控制在35分钟左右。第六步骤,要点总结,知识检测,该步骤是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对重难点进行回顾,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3) 课后阶段(60分钟)
该阶段为课后升华阶段,促进学生学习巩固和反思,共分为三个教学步骤:首先,老师发布作业习题;其次,老师推送发布下节课微课;最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训视频,分享反馈(见图1)。
Figure 1. Spiral progressive teaching design
图1. 螺旋式递进教学设计
2、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
1) 课前活动
课前一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单、预习微课及PPT等文档资源,进行任务接触。教师根据课程平台数据督促所有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以“店小二”的身份随时在平台答疑,确保课前线上预习活动有效。
2) 课中活动
首先,教师平台签到,完成考勤管理。“手机投屏”展示学生预习情况,并通过“随机选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然后,平台投屏任务点中的案例导入部分,教师引领学习,然后进行任务详解。同时,平台针对教学重难点都开发动画资源,根据学习知识点,让学生观看动画,进行任务巩固。随后,平台通过发布“主题讨论”贴、“随堂测验”等活动,来增强课堂互动。
3) 课后活动
老师在平台布置作业,批阅并平台答疑。实训课后,要求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上传实训视频,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打分,促进学生反思。此外,教师根据平台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开展“教学诊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4. 注重跨校合作,共建课程数字化资源
本轮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跨校联合既有利于扩大课程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课程更全面科学的建设。
1) 微课拍摄跨校联合
本次资源化建设中,联合了上海其他相关院校的老师进行联合拍摄,有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其中,本轮建设中的6个微课由其他院校老师进行脚本撰写和微课拍摄,拍摄场景也利用了其他院校的数字化教室。
2) 课程平台全社会开发
在本轮建设过程中,注重校外学员的吸收和日常教学,课程通过超星平台及各类渠道向上海乃至全国各地进行推广。《导游业务》第5期课程,该课程的数据时间是从2023年3月至2023年4月。该时间段,该门课程新增选课人数达353人,其中本校学生为189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他院校的学生达164人。
3.5. 融媒体工作手册教材,融通课程数字化转型
1) 教材基本情况
服务于课程数字化转型的配套教材《导游实务》,教材性质为导向的融媒体工作手册教材。工作手册主要体现教材的编写大纲逻辑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融媒体是指围绕教材的知识重难点会链接对应的文档、微课、视频动画资源,在相关知识点处附以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可以观看到相关的资源。
2) 教材框架结构
根据导游实际工作任务,教材共分为10个工作项目,分别为:项目1地方导游服务、项目2地方导游服务、项目3景区导游服务、项目4散客旅游服务、项目5海外领队服务、项目6导游讲解语言的运用、项目7导游带团活动的技巧、项目8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项目9游客旅游事故的处理、项目10应急救护服务。
每个项目框架结构,共设计了5个模块,分别为:项目描述、项目目标、知识导入、学习任务、习题测试。
3) 教材链接的融媒体资源
依托课题的建设,新建一批课程资源。经过遴选后,将部分原有建设资源和本次建设资源上传到教材数字化平台。目前,该教材链接的融媒体资源数量具体如下(见表1)。
Table 1. Quantity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extbooks
表1. 教材数字化资源数量
名称 |
文档类 |
微课 |
动画 |
项目1地方导游服务 |
12 |
5 |
5 |
项目2全程导游服务 |
10 |
4 |
4 |
项目3景区导游服务 |
6 |
3 |
2 |
续表
项目4散客旅游服务 |
7 |
2 |
2 |
项目5海外领队服务 |
11 |
1 |
0 |
项目6导游讲解语言的运用 |
8 |
3 |
4 |
项目7导游带团活动的技巧 |
6 |
3 |
3 |
项目8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 |
12 |
4 |
4 |
项目9游客旅游事故的处理 |
11 |
5 |
4 |
项目10应急救护服务 |
8 |
3 |
3 |
4. 《导游业务》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
1) 课程助力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奖项
2018年~2024年期间,我校学生共获导游服务项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2名,上海星光计划大赛2等奖1名,三等奖8名。本课程为比赛对应的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2) 在线资源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
课程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和运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全线学习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可进行资源的反复学习观看,尤其是全国导游证考试在线题目的建立,提高了考证复习效果。因此,我校近年全国导游证考试该门课程的通过率一直是100%。
3) 提高学生带团能力,能参与企业实际工作
学生通过实景模拟演练,锻炼了带团技能,具备了带团的业务能力,实现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学生就能承担旅行社带团工作的目标。
4) 被评为上海市在线精品课程,在各类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课程经过数字化转型的建设,已于2023年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在线开发课程。同时,课程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该课程近年来在各类省市级教学比赛中屡次获奖,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4项。
5) 出版课程配套的融媒体教材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同步编写课程配套的融媒体教材。该教材于2023年1月完成初稿编写,经过1年多的反复修改,教材字数达20万字,于2024年7月由林业出版社出版。
5. 《导游业务》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
5.1. 线上线下相辅相成,提升教学效果
实施“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通俗易懂的知识以“课件 + 微课 + 动画 + 业务示范视频 + 拓展资料”形式放至线上平台,以学生自学为主、助教督学、教师导学为主。运用“学银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全方位互动式学习,使得知识获取更全面,信息反馈更及时,达到“以虚补实”的效果。线上内容的学习结合课堂讲解、仿真模拟机操作、实训演练及课后实践等方式,实现“虚往实归”,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5.2. 螺旋递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该课程教学任务都是按照接触–熟悉–理解–践行–升华的螺旋立体递进式教学设计。学生根据课前任务单完成课前接触,对工作内容产生初步感知印象;课中通过案例分析、知识讲解,明确工作流程,熟悉知识点;课堂视频学习,仿真模拟机操作则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加深理解;然后户外景区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最后,通过课后拓展、学生反思等环节达到知识的内化吸收。教学过程立体式螺旋上升,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吸收效果更显著。
5.3. 技能锻炼对接岗位,提高学生导游能力
课程任务训练以真实场景为依托,以岗位工作为导向,以旅游线路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去模拟导游员的“一日游”带团活动,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带团工作任务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在教学过程中,企业资深导游员协同教师一起给予学生指导;教学内容做到还原真实岗位的工作过程,从而实现理论吸收至技能掌握的转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KT2248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