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Study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onglia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DOI: 10.12677/ecl.2024.1341664,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莉: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铜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Tongliang Rural Touris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表达方式。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助于增加村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村容村貌。然而乡村旅游业经济效益低,呈现出开发火热但成长不足的局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统一共识。本文以重庆铜梁区乡村旅游(以下简称铜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文献资料等研究手法,对铜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ourism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way of expression for people to pursue a better life.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not only helps to increase villagers’ income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also helps to build a good village appearance. However,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ural tourism are low, presenting a situation of hot development but insufficient growth, and facing many problems.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unified consensus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is paper takes rural tourism in Tongliang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proposes some informa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ongliang District through case studies,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techniques.
文章引用:王莉. 重庆铜梁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4446-445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664

1. 引言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逆城市化”愈演愈烈,乡村旅游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趋之若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此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

铜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彰显铜梁地域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龙灯,中国历史文化民镇——安居古镇,还有以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等。此外,还具备先天的地理优势,离重庆主城区仅半小时车程。但目前铜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

有关乡村旅游定义,许多国际学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的含义描写为发生在乡村之中的旅游活动,并以“乡村性”为其鲜明特色,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区分开来。Gilbert和Tung在1990年提出,乡村旅游是指农户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让旅游者在农庄、牧场等典型乡村自然环境下体验多种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1]。较早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中认为乡村旅游具有地方特色以及“乡村性”。Ady Milman (2010)把乡村旅行界定为在农村拥有较大的乡村区域空间,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独特体验[2]。Quaranta、Citro、Salvia (2016)的研究指出当地化是乡村旅游一种参与形式,它是一种创新举措,旨在促进生产和消费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并将当地生产者与寻找传统产品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学者们逐渐将乡村旅游的参与者纳入其定义之中[3]

2.1.2.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

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是我国提出的,在国外没有此说法。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何提高竞争力等方面。例如,Chin (2014)认为,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和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4]。其次,乡村旅游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前游客的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需求[5]。而Vitasurya (2016)则认为印尼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为基础[6]。最后,游客的满意度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希腊可通过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增强游客的旅游欲望[7]。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直接影响是否再次选择该地和向他人推荐[8]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在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我国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的内涵描述大体相同。何景明,李立华(2002)的研究中认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情风土[9]。刘德谦(201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农业劳动为基础,提供可看性、可玩性、可体验性、可学习性及可娱乐性,并引导游客关注农村并提供相关服务与体验[10]。据马波(2017)指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对象与空间,即农村,其从农村的日常农业生产、传统风俗、血缘文化和农业风景等方面综合形成了一种产业模式[11]。周琳(2019)提出,乡村旅游范畴泛指各种农事活动,如观赏、体验、学习和娱乐等,以满足游客身心愉悦的需要[12]

2.2.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内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途径的研究越来越多。苏飞、王中华(202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驱动力[13]。李为(2021)认为资源条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核基础,消费能力是关键动因,通达程度是显性门槛,服务配套是重要保障[14]。赵慧(2022)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产业融合带来了机遇,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契机[15]。张逸风(2023)认为应该从突出乡土文化特色、健全旅游监管体制、吸引年轻人才入乡、创新特色产品着手等方面,为平顶山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16]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研究注重对供给侧角度的研究,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主要从旅游服务质量、生态文明、产业融合、科学规划、旅游产品、旅游安全、政府监管、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还存在不足,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各个地区发展路径也要因地制宜,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的实际结合还不够。

3. 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引起影响的发展。该理论起源于生态问题,将保护生态和人类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如今已成为各个领域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指导战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旅游资源密不可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部分地区过度发展旅游,导致环境负荷与景观破坏,引发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借助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

3.2.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是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交叉渗透,最终集合形成新产业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产业融合有助于传统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如农业、商业、文化等产业形成新的关系,产生新的旅游 + 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农业、文化等产业的协同作用将有益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旨在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并进行相关的管理活动。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人,企业的生存不只需要资金,还有顾客、员工以及愿意报道宣传的媒体集团[17]。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有居民、企业、政府和游客。这些相关者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他们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低、乡村环境质量下降、乡土文化遭破坏以及当地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利益主体之间出现冲突,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运用该理论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朝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前进。

4. 重庆铜梁区乡村旅游市场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S)

4.1.1. 良好的区位优势

铜梁位于重庆和成都之间,是重要的连接城市,开车从铜梁出发到成都只要1.5小时,到重庆只要1小时,两个城市存在的潜在乡村旅游游客数量庞大。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的外出意愿增强。到达旅游目的地1个多小时,通行时间不长,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出游,周围城镇居民是短途旅游的良好选择。目前,铜梁区内正在加强交通运输建设,高铁、高速公路,人们出行越来越畅通,越来越便利。区域的交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

4.1.2. 丰富的旅游资源

铜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湿润、生物多样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铜梁有丰富的地热、山峰、河流、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登山、徒步、观光等活动;铜梁地形平坦,耕地多、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游客可以体验乡村生活;铜梁还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古镇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古城风貌、民俗文化。

4.1.3. 潜在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铜梁的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而言,还处在起步阶段。铜梁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运用,总结并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走弯路。

4.2. 劣势分析(W)

4.2.1. 缺乏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

铜梁的乡村旅游与文化联系不足,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没有充分地挖掘铜梁浓厚的文化底蕴。铜梁有铜梁龙、安居古镇等优质旅游资源以及邱少云、刘雪庵等知名人物,但目前铜梁的乡村旅游缺乏知名的旅游产品,在区域外知名度低,同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自身的各种资源,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性和辨识度。

4.2.2. 乡村旅游产业存在缺陷

旅游产业是一个能够满足旅游者吃饭、住宿、游玩、购物、娱乐等多方面需要的产业体系,铜梁旅游与农业、工商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不足,无法很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铜梁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产业发育不足,缺乏地方特色,竞争力不强。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显著提高,但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乡村旅游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2.3. 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的配套设施与旅游者的体验感和回头率息息相关,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目前,铜梁区内的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不多且品质不高,导致游客的停留时间短,消费少;水电供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欠佳导致环境污染,不利于长远发展;景区停车位、厕所、游客服务(投诉)中心等不足,引发游客的不满情绪。

4.2.4. 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弱

一方面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有待提升。目前铜梁主打的“周末到铜梁”品牌在成渝地区的旅游市场上认知度、知名度不足,品牌宣传效果不明显,还需继续对该品牌进行打造。另一方面宣传营销手段仍比较落后,还较多依靠传统媒体,像报纸、电视等。目前,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方式还未与大数据等新技术完美结合,对乡村旅游品牌进行精准宣传,宣传营销效果不好。

4.2.5. 缺乏专业人才

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使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专业人才,从业人员质量欠佳。目前,铜梁乡村旅游发展缺乏专业的产品开发人员,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导致铜梁的乡村特色无法充分体现,没有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无法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铜梁乡村旅游基层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自我修养差、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会使游客对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产生负面看法。

4.3. 机遇分析(O)

4.3.1. 政策的大力支持

《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培育多元素地域产品、建设各具特色地标项目为抓手,推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全季全域发展。铜梁出台了《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国龙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规划》《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指导各乡村旅游景点科学编制规划,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政策支持为铜梁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铜梁乡村旅游的发展。

4.3.2.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2020年疫情在国际全面爆发,国际旅游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发展格局下旅游需求转向国内。总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引起旅游需求的增加,由于疫情的影响,增加的旅游需求由国内的旅游市场满足。此外,人们的旅游模式逐渐由组团旅游转向自驾旅游,人们日常更倾向于去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娱乐,因此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加。铜梁要抓住乡村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机遇,扩大乡村旅游市场规模。

4.3.3.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带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潜力较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8]。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其中一项就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铜梁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通枢纽,将获得联动发展的机遇,应抓住机遇,发展自身的乡村旅游,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铜梁整体经济的增长。

4.4. 挑战分析(T)

4.4.1.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铜梁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周边地区的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如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永川乐和乐都等景点在重庆及周边的旅游市场已拥有了较好的知名度,相较之下铜梁区尚缺乏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各地区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度重视,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乡村旅游市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要求愈发严苛。

4.4.2. 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需要兼并

乡村旅游发展时,会因项目的开发而对生态造成破坏,难以兼顾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铜梁境内拥有涪江、琼江、小安溪等水系生态涵养带和巴岳山、毓青山等生态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责任重大。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项目的开发是乡村旅游业一直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也是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5. 重庆铜梁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5.1.1. 科学规划旅游发展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铜梁积极构建“三大片区”空间格局,打造北部“大人文”文旅发展片区,以把安居古镇建设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充分挖掘安居古城的文化内涵,辐射带动北部区域提档升级;东西共振,打造中部“大休闲”文旅发展版块,重点建设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同时打造成为传承发扬铜梁龙文化的核心空间;打造南部“大生态”文旅发展片区,南部片区文旅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铜梁文化旅游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延伸版块,重点围绕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为全区中远期文旅发展储能。

5.1.2. 统筹协调旅游发展

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坚持党对乡村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19];完善部门间、区域间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持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联合执法,确保市场环境健康稳定;建立区域联动机制,用发展良好的南城、西郊、安居等区域联动发展较差的少云、双山等区域。

5.2. 深度挖掘,打造优势品牌

5.2.1. 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加强品牌塑造

铜梁有龙文化、原乡文化、民俗文化、乡愁文化和红色文化,其中最为独特的是龙文化和以邱少云烈士为依托的红色文化。一方面,加强对龙文化的深度挖掘,以推广龙文化旅游为主线,同时打造一批龙文化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如龙文化度假酒店、龙文化民宿,以及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组织一系列龙文化旅游活动和赛事,如龙灯艺术节、安居水龙季、龙舟会、龙舞大赛等,也可以将龙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龙文化内涵的同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建设龙灯彩扎非遗工坊和龙灯彩扎工艺基地,促进龙灯、龙舞等非遗文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是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持续推进邱少云故居展陈的建设,致力于将少云村建设成为一个红色文化气息浓郁的美丽村庄;同时,利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的资源,打造了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街区。另一方面,将提升邱少云故居、铜梁博物馆等红色资源的品质,将红色景区升级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等品牌,并推出一批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红色旅游创新融合产品。

5.2.2. 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知名度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宣传,铜梁目前的乡村旅游宣传手段较为落后。一方面提升政企联动营销合力,深入开展客源市场细分调研和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分析,形成集约化营销模式;加大全区文旅企业在其主要客源市场与政府合作开展市场营销的新模式,提高文旅宣传促销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以“活力龙乡·魅力铜梁”为全区的核心品牌进行对外宣传,推出安居古城、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2大国家级品牌,结合铜梁“龙灯龙舞、安居古城、生态原乡、少云故里”4张名片,构建铜梁全域“1 + 2 + 4”品牌营销体系。另一方面,健全智慧营销体系,建立铜梁旅游“大数据库”,充分把握游客消费行为、习惯偏好等因素,进行精准式营销推广;拓展创新营销渠道,优化和创新文旅营销的方法和技术,持续做好“铜梁旅游”微信公众号,用好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渠道,建成全媒体平台宣传矩阵。

5.3. 创新驱动,提高产品吸引力

5.3.1. 创新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够为游客提供新奇的体验,提高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具体措施如下:整合全区文化文物资源和文化市场资源,创新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重点推进“铜梁龙”文创产品、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等系列IP开发,打造系列原创性的文创产品;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快功能创新、工艺创新、工效创新,推进一批文化IP向学习用品类、服饰类、艺术品类旅游商品转化,重点推进龙绣、彩扎、书画等系列产品开发;基于铜梁葛粉、铜梁锦橙、铜梁龙米、铜梁龙柚、原乡小艾、铜梁莲藕等地域特色物产,开发系列即食轻质食品类旅游产品[19]

5.3.2. 创新旅游配套要素

旅游体验感与旅游配套要素紧密相连,必须创新提升配套要素的质量。第一,推进特色配套住宿服务设施建设,如打造多元化住宿设施,包括精品民宿、郊野木屋、房车营地、胶囊旅馆等;同时,利用城市废弃工业厂房、老旧小区、仓储用房等闲置资源和乡村旧学校、旧厂房、低产坡地、闲置农房等,发展更多高品质的精品民宿。其次可以采用创新的方法,打造出3D餐厅、主题餐厅以及创意餐厅;在结合景区特色的基础上,可以创建特色街区,比如“餐饮街”、“茶艺街”、“小吃街”、“音乐酒吧街”等。此外,通过文化创意,可以在“龙文化”、“农耕文化”、“古城文化”、“非遗文化”等方面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以丰富主题小镇、树屋商店、无人超市、创意集市等购物场所。最后,还可以开发一些网红打卡点、主题公园、亲子游乐、互动体验等项目。

5.3.3. 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

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生存的新方式,是旅游企业适应旅游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变化而进行的创新性活动。具体包含:创新发展以红色、非遗、龙文化、农耕等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依托博物馆、文化馆、景区景点、文化街区等空间,开发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研学精品线路及优秀课程;创新发展工业旅游,发展观光工厂、工业文创基地等产品,打造国裕酒庄、龙灯彩扎、龙文化创意美妆、现代蚕桑产业四大工业旅游品牌;创新发展夜间旅游,提档升级安居古城、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龙城天街等夜间旅游“打卡地”,开发布局数字文化场馆、水舞灯光秀、水幕电影及温泉养生、夜间演艺等多样化业态、消费产品。

5.4.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4.1. 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改善旅游景区的环境和生活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增加口碑,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一是完善交通网络,维持区位交通优势。全面实现“半小时直达中心”,建设城轨快线璧铜线,加快建成铜安高速、渝遂高速复线北碚至铜梁段、合璧津高速,规划新增铜梁至重庆新机场高速公路,推动铜梁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项目开工建设。二是构建区域集散中心。建设涵盖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智慧管理中心、文化广场、商务休闲区、旅游众创平台的铜梁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三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动铜梁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布局建设。

5.4.2. 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站、游览专用道和景点内部导向标志系统等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广应用人脸认证、游客二维码等身份识别,实现旅游验证、购物支付、活动打卡等动态服务的一体化。

5.5. 积极引进,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5.5.1. 引进专业人才

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关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在引进乡村旅游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引进,另一方面农民工和企业管理人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他们相比大学生而言拥有更多的实践经历。乡村旅游发展涉及旅游业、农业、营销等各个领域,铜梁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人才引进来后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将引进的人才留下来。比如说,铜梁要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引进人才的基本生活;举办聚会等娱乐活动,让引进人才感受当地文化习俗,增强他们对铜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5.2. 培养本土优秀人才

培养本土人才有利于铜梁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深化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和“巴渝新秀”“金牌导游”等人才工程和项目,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围绕旅游业发展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常年培训,通过专项培训、举办研修班等方式,重点推进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发展急需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培训。此外,努力改善当地的住房、就业、创业环境,通过优惠政策,为人们返乡提供动力。

5.6. 保护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

5.6.1. 保护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既可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约束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铜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国家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的优先发展理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研究乡村旅游投资时,科学衡量农村环境的承载能力,寻找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均衡的状态;合理利用铜梁优良的自然资源,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工作;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建设良好村貌。

5.6.2. 保护与修缮文物

文物是一个地区历史的见证,是最可靠的史料,它忠实地记录着地区的变迁,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并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出该地区的沧海桑田。铜梁应加强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有序梳理全区文物资源,推进实物与数字保存相结合,建立文物资源数字信息库;创建市级文物安全示范区,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与实施,划定铜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完善文物安全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强对石窟寺的修缮、保护和研究,开展探寻“安居明代古城遗址”工程与铜梁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5.6.3.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了民族审美与民族个性。铜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应持续完善铜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实施动态监控;启动龙文化特藏文献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大对铜梁龙舞等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整理研究、推广传承;开设铜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培养专业非遗传承人队伍,完善非遗传承激励与合作机制,培育和引进非遗传承保护专业人才;积极推进铜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开展非遗传承系列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1] Gilbert, D. and Tung, L. (1990) Public Organizations and Rural Marketing Plann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Tourism Management, 11, 164-172.
[2] Serrano, L.M. (2001) A Specific Case in Tourism Marketing: Rural Tourism in the Basque Country. Cuadernos de Gestión, 1, 55-70.
[3] Quaranta, G., Citro, E. and Salvia, R. (2016)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Synergies to Promote Innovations in Rural Tourism and Local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8, Article 668.
https://doi.org/10.3390/su8070668
[4] Chin, C., Lo, M., Songan, P. and Nair, V. (2014)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 Study on Annah Rais Longhouse Homestay, Sarawak.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44, 35-44.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4.07.271
[5]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1998) 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6] Vitasurya, V.R. (2016) Local Wisdo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se on Kalibiru and Lopati Village, Province of Daerah Istimewa Yogyakarta.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6, 97-108.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5.12.014
[7] Fortidis, A. and Vassiliadis, C. (2010) Rural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in Greece. E-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 8, 69-84.
[8] Phillips, W.J., Wolfe, K., Hodur, N. and Leistritz, F.L. (2011) Tourist Word of Mouth and Revisit Intentions to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 Case of North Dakota, U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5, 93-104.
https://doi.org/10.1002/jtr.879
[9] 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8(5): 125-128.
[10]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的回顾和几点再认识[J]. 中国旅游评论, 2014(2) : 24-35.
[11] 马波.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N]. 中国旅游报, 2017-12-18(003).
[12] 周琳, 刘源源, 杨萌.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J]. 乡村科技, 2019(30): 62-63.
[13] 苏飞, 王中华.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J]. 世界农业, 2020(2): 115-119, 127.
[14] 李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模式与进路——以福建省为例[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4): 71-80.
[15] 赵慧. 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J]. 农业经济, 2022(12): 101-102.
[16] 张逸风.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顶山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南方农机, 2023, 54(4): 113-116.
[17] 弗里曼, 王彦华, 梁豪译. 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18] 马莉, 肖合. 遂宁物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刊, 2021(7): 46-48.
[19]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2(6):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