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原则及路径优化探析
An Analysis on the Principle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ll-Media Era
DOI: 10.12677/ae.2024.14112186, PDF, HTML, XML,   
作者: 张文倩: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All-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摘要: 全媒体时代,媒体环境、媒介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重组了信息产出和内容传递的链条,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全新的传播场域和传播工具,也给话语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传播效度、价值认同等的创新优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需要寻找新思路、运用新方法正确处理价值立场不变与实施方法转变的关系,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正确立场中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作用,在优化话语主体素养、话语内容表达、话语传播环境和打造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效达成。
Abstract: In the all-media era, the media environment, media pattern and communication mode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reorganizing the chain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ontent transmission,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communication field and communication too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bu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xpression mode, communication form, communication validity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discourse. Therefore,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needs to find new ideas and use new methods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changed value position and the change of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clarify the role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from the grasp of the world-renowned achievemen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firm correct position. Achiev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by optimizing the subjective qualities of discourse, expressing discourse content effectively,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discourse dissemination, and building a three-dimensional dissemination pattern.
文章引用:张文倩.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原则及路径优化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1173-118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86

1. 引言

全媒体作为当下重要的现代传播形式,不仅在媒体内容、传播渠道、功能等层面不断融合,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政治信仰等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全程”、“全员”、“全息”、“全效”四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总书记对于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变革和传播体系建设的强调,更加突出了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特征并为其提供了价值指引。全媒体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全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便捷、高效、即时和交互的特点一定程度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不恰当地运用新媒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对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诸如各种暴力、色情、非法信息的泛滥,网络信息脱序和信息茧房等。全媒体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这给经济的发展模式、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中,为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传统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的功能。

2.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相关研究现状

本研究内容涉及到“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等与之相关的其他主题,通过梳理及评析学术领域关于这些主题的研究成果是本研究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支撑。

2.1. 全媒体内涵的研究

目前为止对于全媒体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从概念建构和实践演进出发进行阐述,这一定义的出发角度是传媒业界的具体实践,强调多种媒介的融合使用。学者李玮(2017)提出多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实质都是传统媒体受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冲击而进行媒体融合实践形态,代表着媒体融合的不同发展阶段[2]。学者郜书锴(2012)认为全媒体的概念经历了从多媒体、跨媒体到融合媒体的演化与更新过程,是对全媒体语境下媒体概念的一种全方位认识与重新定义[3]。由此可见,虽然不同学者间的表达存在差异,但均认为全媒体的出现是媒体发展演化的一个阶段,世界格局、科学技术、经济利益以及受众对于传播信息的需求是推动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种是从全媒体的运作方式、具体流程以及运营模式出发进行阐述。彭兰(2009)认为全媒体是一种新闻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4]。学者米博(2021)将全媒体定义为“将采写的相关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文字稿以原始资料的形式归入媒体库,再根据不同的媒体类型进行二次编辑与生产,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使用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5]。梅岚(2024)从新媒体与全媒体之间的本质区别出发,强调全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体概念的主体“全”和组织的“全”,即全媒体用户类型和参与形式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6]。用户可以在平台这个总体性的组织中发展群体智慧。而平台也囊括了信息内容、网络技术和主体权利,促成主体间性的形成。

因此,对于全媒体的概念学术界暂未有统一性的界定,学者唐润华在《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一文中归纳了目前学术界对“全媒体”的定义方式,从传播形态、报道模式、技术协同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指出人们广泛讨论的“全媒体”是一种集载体、内容、技术平台等为一体的集合体,涉及范围之广,很难找到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很清晰的确切定义[7]。但是,关于全媒体概念的界定绕不开“全”“新”“融”三个关键词。“全”主要体现在全媒体是包含多种媒介和表现手段的媒体形态,是无所不包的所有媒介形态的关联,它的传播形式几乎涵盖了人类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新”一方面体现在全新的价值理念与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强调“全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了媒体发展的全媒体传播趋势。“融”体现在全媒体不是多个媒体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不同媒体深度融合起来,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2.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新”概念,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已较为广泛且具备基本共识,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本质内涵学者们暂未进行大量深入研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研究,一方面是分析话语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分析审视。李璐(2013)认为话语是传播的产物,话语使用的目的亦为传播;从话语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从传播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8]。叶莉英(2017)认为话语研究在本质上属于语言学范畴,其中还融合着传播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是一个交叉领域[9]。胡玉宁(2021)根据信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要素划分为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环境、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七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全过程[10]。邱程(2023)以数字化生存时代为研究背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场域特征和逻辑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变,要通过平衡互动关系、强化技术伦理和善用数字资本等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1]。孙晓琳(2022)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规定、生活基础、叙事逻辑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首先要以主体现实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其次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重要的实践前提,最后具体叙事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并表现为价值主导与框架建构双重叙事逻辑[12]

2.3.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原则及路径的研究

2.3.1. 关于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遵循的相关原则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并非随心所欲、无价值意识,反之话语传播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遵循一定基本原则和围绕一定目标上进行路径构建,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坚持正确方向。目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应遵循的原则研究,分为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在话语传播后有效性评价原则两方面。牛凤燕(2018)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与传播应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互补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取向引导,推动多重话语体系的融合互补、增强价值多元化境况下的舆论引导能力[13]。李洁(2021)从语境原则、理论原则、方法原则、实践原则四个层面入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坚持内语境与外语境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历史继承与开放发展相统一以及主导阵地与多元主体协调共生[14]。刘国瑞(2023)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坚持政治性、厚植文化性、提升科学性、增强实践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同向同行,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共同提升[15]。于欣宜(2024)则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需明确四点原则:第一,目标导向原则,即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紧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科学规范原则,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特点收集多源信息、选取多样方法,保证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第三,系统全面原则,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其要素、结构和整体功能的考察;第四,可操作性与可对比性原则,即做到评价过程数据信息易获取、流程规范可操作、评价结果可信赖[16]

2.3.2. 关于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路径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于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路径优化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话语传播主体、话语传播媒介、话语传播内容、话语传播环境四个层面。在话语传播主体层面,李厚锐(2022)认为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内核,不断提升话语主体的理论学习研究能力、培养智能媒体实践素养、提升思政话语转换能力[17]。在话语传播媒介层面,梁庆婷(2019)认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突围的重要载体因素,不仅有利于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还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碎片化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媒体传播更具权威性与系统性[18]。在话语传播内容层面,程雪(2021)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做到严谨化、精准化,要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点在内容中的契合度,将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既要能深入浅出,还要遵循原理论,更要符合当下语境的传播特点[19]。在话语传播环境层面,郑洁(2023)从现实和虚拟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为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独特魅力,既要在言内语境中注重遣词造句,也要在言外语境中营造干净、清朗、积极向上的话语氛围,最终实现从情景交融到情理交融的合理转换[20]

综合上述关于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原则及路径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功能、特征、传播等,内容详实全面,从多个角度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和体系构建,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变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具有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主流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作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特别是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的不断进步,话语传播的相关研究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3.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21],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话语传播的载体和效果,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线性传播方式,对于大众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程度也产生影响,为话语传播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3.1. 机遇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2]。全媒体时代,科学技术的变革升级带来话语传播环境的整体变迁,民众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以及行为特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带来重大影响。“调查思想情况、获取思想信息,是分析和解决思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环节”[23]。因此,分析与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相关问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规律与思想文化传播的新特征,对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尤为重要。

第一,全程媒体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广度。全程媒体是指随着信息传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更新,使得媒介基本上能够同步地进行记录和传输,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传统媒介话语传播需要较为漫长的人工审核,而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及传播可以做到同步进行,任何重大事件和新闻的发展进程和处理进度,都会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发酵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在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信息场域中,不再局限于单向“灌输”模式,全程互动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成熟。在全媒体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如翻转课堂、网络直播、学习类APP等,拓宽了话语传播的范围,形成了“全方位,零时差,齐互动”的传播方式。全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议题逐渐多元化,一天内可根据个人喜好参与多个话题的讨论与传播,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热点、国际新闻、娱乐新闻等。随着社会热点的产生、发酵和演变,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话语信息,进而产生的“网络热词”、“梦幻联动”、“二次创作”等,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语料不断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得以即时补充和更新。

第二,全息媒体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深度。全息媒体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当前的媒介信息不再以传统的物质形态存在,而是以“数据流”的形式存在于其生成、传播和存储过程中。另一方面,全息媒体则表现为大数据,算法,物联网,立体影像为主的普及和应用,例如AR、VR、MR等相关物理空间虚拟仿真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物理信息源的真实性得以保障,媒体信息和社会事件无处不在,并且能在三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传播。全媒体时代,以文本语言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受到冲击,先进的信息承载及其传播技术,使得各大平台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形式的传播方式以及多向、双向的传播格局。全息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带来科技与教育相互碰撞的全新体验感。在全息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探索课程内容,感知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便利性,也扩展了话语传播的深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例如,在历史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全息技术,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第三,全员媒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温度。从传播范围的角度来说,全员媒体是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激发了社会成员参与网络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现实图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被全员媒体彻底打破,并逐步转向“多对多”的多元交互形式。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人们有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极大提升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任何事件和新闻都有独立的见解和强烈的表达欲。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有些学生在微博平台分享“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手账”,或是在b站许多up主讲述中国故事等一系列表达方式都广受好评,展现了生动化、具象化、感性化的传播图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很容易产生感情与价值的共鸣。全媒体的“全员互动”特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格局,实践平台同时赋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权,有助于消除两者之间的沟通壁垒,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在两者间畅通无阻地传播提供了条件。

第四,全效媒体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效度。全效媒体是指在媒体将多种媒介技术和载体都充分利用起来的情况下,让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信息进行交互综合,使其效果更加全面、立体、丰富,加之大众的参与性,媒体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让他们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信息、内容、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被融合在一起。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很难做到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区分,但在全媒体时代,算法技术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为不同人定制个性化的服务,人们依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整合各类传播手段,为不同特点、喜好和学习需要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课外知识及其他娱乐活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呈现出差异性的格局,提高话语传播的效度。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整合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元素来辅助教学,学生也可通过学校官网、微博、公众号等与学校互动,推动各媒体平台之间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渠道。

3.2. 挑战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话语环境、不同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不同。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升级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机制的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还面临着舆论生态环境复杂化、网络圈层化、传播媒介全觉化、群体极化等难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整体运行带来了挑战。

第一,舆论生态环境复杂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凝聚性。在舆论生态和媒介融合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逐渐复杂化、多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对于信息的筛查和管理也较为容易。但在全媒体时代的去中心化数据更新模式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使得主流话语被逐渐边缘化。一方面,网络空间内“井喷式”的信息,很可能夹杂着许多不良思想观念和错误思潮,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信息分散受教育者对于主流话语的注意力,影响着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力量的推动下,网络亚文化已经不是小众文化,而是从边缘不断被推向中心,亚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提高的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例如,网络上流传的一些“鬼畜”视频曾出现过对国家英烈不尊重的情况,极易对民众造成误导甚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网络圈层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认同。随着新媒介在网络空间里的不断发展,正在改变以往个体精神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往往会选择“志同道合”的群体进行交流,通过大数据、算法等手段,受众能够持续地接收和传播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相符的同质信息,形成了一个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圈子。“场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场域本身具有结构性的力量”[24]。圈层作为信息传播的场域,是以主观意愿、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为纽带而建构起来的相互粘合的群体,在同质趣缘的连接下,圈内群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高于圈外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趣缘是个体主观意愿的体现,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体现出在内容维度和交互维度的优越性。然而,网络圈层稳定性、私密性的特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沟通壁垒,造成教育者难以及时掌握受教育者思想动态的局面,两者之间没有畅通无阻的话语互动,价值认同自然难以构筑。

第三,传播媒介全觉化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力。全觉化是全媒体时代媒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给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易导致人们对信息的处理从深层思考转向表层感知。多元、立体、生动的媒介传播促使民众对内容本身的关注降低,更多的是追求能给自身带来“新鲜感”的信息形式,进而导致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消解受众的思考逻辑和习惯,使得理念知识或价值观念传递的精准度降低。例如百度推出的“秒懂百科”,每当人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一些词语、理论、事件的时候,“秒懂百科”就会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并以凝练、简单又有趣的视频解读和概括相关搜索,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通俗易懂,但也容易使人浮于表面,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然而,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网络信息通过标题封面、流量锚点、夸大内容等方式迎合受众的兴趣偏好,大众化又博人眼球的内容被多次反复传播,系统性的社会主流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而被过滤和清洗。

第四,群体极化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性。随着智能算法和参与式新闻的应用,社群成为当下网络用户参与网络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结构也逐步呈现出纵向分群的图景。当受众在网络上对一些特定信息进行多次搜索和浏览时,各大社交媒体会对这些信息直接获取并进行筛选,将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前置,同时将与受众意见相异的思想观点过滤,导致受众长期接收同质化信息,出现观点固化甚至极化。一方面,社交媒体筛选机制构筑的观点“群体化”,久而久之使得个体们沉浸于特定氛围中,被困在信息围墙内。另一方面,当受众在网络中真实地表达自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获得心理和情感共鸣,甚至自我表达和实现得到社会层面的认同时,会尽可能维护群体话语的纯粹性和权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自我封闭。此外,部分被资本操控的意见领袖,会故意煽动民众的情绪,引导民众对某些事件进行不理智地评判与情绪化的表达,民众极易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因害怕受到“优势意见气候”的批判而放弃表达相反意见。

4.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坚持的原则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载体”[25]。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成效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思想与品格的塑造,因此话语传播坚持的原则需依据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具体来说,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以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重要目的。

4.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

在全媒体时代,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思潮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导性和凝聚性,可能会造成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困境。为此,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内容支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南,讲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从具体问题出发,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其次,要以党的奋斗历史为教材,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奋斗故事。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和前行智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最好的素材,常读常新、常用常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继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结合具体书籍、史料、采访记录等资料,研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引导受教育者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历史自信、提升历史主动,并从新时代党的奋斗历史和成功经验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最后,以党的伟大实践为素材,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为民造福的故事。党的伟大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了鲜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若脱离现实、空谈理论便是呆板无趣且缺乏说服力的,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置于社会大环境和个体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办好思政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者需立足党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的为民造福的故事,推动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4.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6]。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场域内,多元且离散的文化层出不穷,当这些文化被反复多次传播后,会对主流文化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面对全媒体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抓住机遇,以价值主导为根本,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力量的认识。

首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中华民族走过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长路,文化传承从不曾断,辉煌成就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珍宝,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阐释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价值,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意义,避免对传统文化片面的、泛化的浅读,从而增强青少年对于家国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其次,汲取革命文化力量,永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底色。在育人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与革命文化保持价值逻辑和目标功能的一致性,用好革命文化这一鲜活的历史教材,要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解释,坚持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并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此过程中,要将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起来,把红色革命文化的社会实践教学作为重点,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培育他们勇于担当使命的精神动力。最后,汲取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质量。兼收并蓄的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社会实践,解放着人们的思想。一方面要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把握体系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把握“两个结合”,深化对于文化主体性的理解,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要善用“大思政课”,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润心,打造有深度有温情有力量有质感的课堂。

4.3. 以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重要目的

在现代生活“快、繁、杂”的发展下,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引导人们理解相关政策和社会价值规则变得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靠舆论引导的支持。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话语传播场域内各种意见观点竞相争鸣,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因此,要及时把握舆情、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首先,把握舆论形成、传播、发展的规律。媒体舆情的发展规律一般为热点话题的出现、个体意见的表达和交锋、社会各群体间的讨论,直至产生社会性影响、话题消散并伴随新议题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摸清舆论发展的趋势,有“抢滩登陆”的意识,围绕热点主动发声,设置可控的议题,增强民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应对和处理不同舆情导致的各种情况。其次,积极塑造意见领袖。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圈子或团体的代言人,起着传递信息、发表观点的作用,其观点常常对这个圈子乃至圈外的人产生影响。在全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常常会扮演缓冲者的角色,对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会进行分散、阻挡、消融,从而减慢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反,他们也会集中、夸大、宣扬、强化他们所肯定的意见倾向,加快其传播速、引导舆论方向。最后,要站在国际视角,积极扩大国内与国外在网络建设和治理等方面的共识。作为一个有大国担当的国家,中国应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中国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构建广阔的国际话语平台。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目标群体的心理,把握话语的走向,还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错综复杂的舆情生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5.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优化路径

随着“四全媒体”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面临新的挑战,话语传播的主力军需乘势而上,快速调整和优化话语传播的路径,使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共识和共鸣,更好地发挥话语传播的作用。

5.1. 注重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体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7]。全媒体背景下多元思潮交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面对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执政为民”的鲜明特点,不断提高其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坚持政治引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果敢的政治担当,使其对于错误问题敢于发声,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重视话语传播的理论准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说服人,发挥多样话语中的引领作用,就要增强理论本身的彻底性”[28]。面对日益碎片化的信息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和深刻阐述,做到“形散意不散”。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凝练、加工,运用理性思维,逻辑流畅严谨地表达立论,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讲明白、讲透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三是注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的媒介技术。提高传播主体对全媒体的认识、把握和使用的能力,才能让全媒体技术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完善传播主体的培养机制,培养媒介化思维,从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媒介互动和深度交流。四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的层次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场域特征和逻辑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变,要通过平衡互动关系、强化技术伦理和善用数字资本等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1]。依据全媒体背景下的传播机制和审美意蕴,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队伍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和提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话语传播的主体作用,也要调动有专业工作能力及其掌握媒介技术的党政机关政工干部发挥其创造力和创新力。此外,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的把关能力,使话语内容更加理性化、专业化并有批判性的思考,进而让优质的内容更广泛而有深度地传播。

5.2. 增强话语认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受到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提高话语质量和加强话语传播力度两方面出发,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

在提高话语质量方面,首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言语的夸张滥用以及虚假或误导性的言论。如今互联网“流量至上”、“标题党”、“网络热梗”等话语风格喷涌而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众声喧哗中精准地表达思想观念,力戒为了获得教育对象的短暂关注而夸大其词、画蛇添足。其次,增强解释和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能力,促使话语更富有深度和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舆论场域不断发声,话语传播不能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深挖其背后的价值逻辑,逐步增强价值引导,直至和教育对象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最后,通过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与表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因此发生巨大的改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越是简洁深刻、通俗易懂、生动凝练,越容易为人所接受,话语的吸引力就越强。列宁曾指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29]

在传播力度方面,首先,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渠道,除了课堂教育、宣传册等渠道,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学习软件、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范围。此外,“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的骨干人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来,不断壮大话语建构的人才队伍”[30],利用新兴媒体、结合时代特色进行话语传播,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作用。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方法和内容,以提高话语传播的针对性。智能算法机制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提供了便利,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受教育者对话语内容、沟通方法的接受情况,实现对其成效的动态监控与客观评估。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时效性,适时更新和发布恰当的议题、科学的言论等,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鲜感。依托全程媒体打造“线上 + 线下”即时互动的传播模式,对于教育对象的困惑给予解答,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观点、保持文明与理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

5.3. 发挥网络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1]。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以教育者为主导的单向灌输的话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话语的创新表达,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宣传质量。

一方面,积极打造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交叉融合的内容矩阵。教育对象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加追求真实有效的沟通以及个性化的表达,但相较于生活话语,学术话语更为宏大、抽象,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可能会使其产生“脱离实际”的感受。“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可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切入”[32]。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讲述有理有据的学术话语,还要发掘有滋有味的生活话语,将理性逻辑与现实生活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受教育者的具体问题。在日益圈层化的信息传播场域内,要充分发挥学术话语逻辑严密、凝练专业的特性,还要把生动活泼、富有烟火气的生活话语融入其中,将理论知识讲清晰透彻的同时,实现与教育对象差异化的情感互动。此外,要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交媒体、通信平台监测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避免“千篇一律”的话语表达。

另一方面,善用情感符号,打造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在交往共同体中,符号表达的有效性前提涉及到主体之间共享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被视为生活世界中的成员所掌握的背景知识[33]。首先在宏观叙事层面,要奏响爱国主义最强音。随着教育对象的代际变化,宏观叙事不仅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要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挖掘红色资源,涵养教育对象的家国情怀,讲好红色革命故事,促进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在中观叙事层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社会生活和法制道德的感受及体验,会影响其话语的情感化表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现实生活的和谐、社会的道德、真善美的实践中,培养出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在微观叙事层面,要强化场景表达。依托全媒体技术来还原真实语境,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和社会间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价值共识。以场景化的表达打造公共场域和私人空间相互融合的传播情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个体情感附着到情境中,借助“情绪”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得受教育者产生共情、共鸣、内化的这一过程,使其在议题的交流与讨论中保持理性,把个人利益自觉融入集体利益当中。

5.4. 凝聚合力,打造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格局

在全媒体时代,社交平台已然成为重大社会事件中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被网络信息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也必须立足具体环境,搭建各方联动平台、打造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协调处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传媒和专业性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化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生态系统[34]

一方面,促进“媒介融合”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介的发展关键在于“融”与“合”,要尽快地由“加”向“融”转变,要把重点放在建设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推动我国“媒介融合”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已经在信息和话语的传播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众号、在线直播、问答社区等也是舆情产生与传播的重要来源。面对新形势,要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作用,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和媒介资源,放大一体效能,才能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占据服务人民、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的传播制高点。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媒介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媒介的普及率,打破数字鸿沟造成的话语壁垒,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更具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

另一方面,强化全媒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各个学校也各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在遵循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和规律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各具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35]。因此,加强对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支撑,要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一是着力抓好后备人才培养,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新闻院系都开设了相关媒介课程,不仅要通过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职业技能的训练,充分挖掘和培育学生的新媒体内容分发与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培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要通过开设新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新闻伦理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二是完善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用人制度,优化人才环境。鼓励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学习和掌握现代媒体技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话语主体的媒介素养,使其成为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宣传与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0.
[2] 李玮. 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相关概念变迁与实践演进[J]. 新闻与写作, 2017(6): 38-40.
[3] 郜书锴. 全媒体: 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2, 19(4): 37-42.
[4] 彭兰. 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 青年记者, 2009(4): 22-24.
[5] 米博. 从新媒体到全媒体: 新时期新闻传播的发展研究[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156.
[6] 梅岚. 全媒体时代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反思——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4: 57.
[7] 唐润华, 陈国权. 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J]. 新闻记者, 2011(4): 54-58.
[8] 李璐, 元林.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有效性的因素与对策[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 118-121.
[9] 叶莉英. 共识域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传播探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7, 30(3): 205-210.
[10] 胡玉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素的协同性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7): 21-24.
[11] 邱程, 彭启福. 数字化生存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践策略[J]. 理论导刊, 2023(9): 109-115.
[12] 孙晓琳, 庞立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本质规定、生活基础与叙事逻辑[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5): 62-66.
[13] 牛凤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 社会科学战线, 2018(12): 276-280.
[14] 李洁, 廖小琴. 多元文化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5): 170-175.
[15] 刘国瑞, 路晓芳.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使命、任务与策略[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1): 1-8.
[16] 于欣宜.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现状及模型构建[J]. 决策与信息, 2024(7): 76-87.
[17] 李厚锐.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路径创新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20): 33-35.
[18] 梁庆婷, 包娜.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反思[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6): 56-64.
[19] 程雪.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43(S2): 91-94.
[20] 郑洁, 邢佳振.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5(3): 57-64.
[21] 邱仁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7.
[2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03.
[23] 陈华洲, 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2.
[24] 刘胜枝. 值得关注的“95后”群体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现象[J]. 人民论坛, 2020(Z2): 131-133.
[25] 乔靖文.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7.
[2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27] 牟蕾. 着力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N]. 光明日报, 2024-05-23(06).
[28] 孙晓琳, 庞立生.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迁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 15-18, 22.
[29] 列宁. 列宁全集: 第1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89.
[30] 张合营. 妥善应对微博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J]. 中州学刊, 2013(2): 173-176.
[3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的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32] 唐忠宝, 郭梦园. 全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及其出路[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3(1): 103-112.
[3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M]. 曹卫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3.
[34] 仓揃管理理念拓展管理范围提升管理效果统筹处理好“四对关系” [N]. 人民日报, 2020-01-17(13).
[35] 胡德才.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 新闻大学, 2015(5): 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