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Major Identit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s Who Major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Taki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112188, PDF, HTML, XML,   
作者: 倪 贤*:罗平县九龙镇第三中学,云南 曲靖;叶雄正#:红河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云南 蒙自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Undergraduate Major Identity
摘要: 通过问卷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一和大四的学生进行专业认同调查,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投入行为、专业匹配、专业群体认同、专业教学认同六个维度展开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整体专业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专业认知的认同水平低于其他维度。其次,大四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整体低于大一学生,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就业压力。
Abstract: By means of a survey, a major identity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on freshman and se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a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re carried out in six dimensions, namely,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ofessional emotion, professional input behavior, professional matching, professional group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ident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a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is at a medium to high level, in which the identity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gnition is lower than that of other dimensions. Secondly,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 identity level of senior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at of freshman student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is mainly employment pressure.
文章引用:倪贤, 叶雄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1192-12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88

1. 引言

汉语的国际传播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新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时代要求下设立的,标志着我国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云南省是我国面向西南周边国家的“桥头堡”,云南师范大学于2004年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并于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的专门人才。

专业认同是从心理学与专业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的新的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既是对自身素质、条件的认同,也是对学校、教师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的认同。

本文以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将专业认同划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投入行为、专业匹配、专业群体认同、专业教学认同六个维度,根据本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与特点采取里克特五点计分法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了解大一、大四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差距,其中,大一学生40人,大四学生43人。发放并收回问卷83份,经折半信度分析、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分析,确定有效问卷80份(大一年级38份、大四年级42份),有效率为96.39%。

2. 专业认同整体情况

里克特五点计分法可以以中位数为标准,对所研究对象的心理态度趋向进行划分。理论上,3分是中位数,表示研究对象心理态度趋向“中等值”。同时,3分代表的是“不确定”,其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趋向并不明显或明确。本文将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用各项目均值表示,均值越低专业认同度就越低,均值越高专业认同度就越高,划分标准为:

高水平认同:各项目均值大于3分;

中等水平认同:各项目均值等于3分;

低水平认同:各项目均值小于3分。

80份调查问卷整体统计结果见表1

Table 1. Overall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1. 专业认同整体情况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投入行为

专业匹配

专业群体认同

专业教学认同

综合

大四

3.036

3.214

3.786

3.423

3.817

3.466

3.450

大一

3.535

4.118

3.726

3.638

3.930

4.117

3.865

综合

3.273

3.644

3.758

3.525

3.871

3.775

3.647

注:表中所有数据均保留至小数点后3位。

1) 两个年级各维度认同均值及综合数据均在3分以上,表明两个年级学生整体专业认同、各维度认同均为较高水平认同。

新时期,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前景广阔,在国家、社会媒体中有着一定的体现。部分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此类信息的影响:这些学生大多有着较明确的理想和抱负,愿意在毕业后投身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本专业能允诺他们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本专业拥有较多的出国学习与就业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似乎是一条专业发展的坦途[1]。这对学生在专业认同上产生了正向影响,也是其专业认同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云南师范大学的总体教学条件良好,教学配套设施齐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清楚,学校、学院对本专业建设的投入较大: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的专门人才,是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重点专业,专业师资力量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含在读),97%的专职教师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2]。这些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条件也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了正向影响。

2) 大一年级的整体专业认同水平均值3.865高于大四年级的3.450。

大四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对本专业状况的了解逐渐加深,在从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自身与专业的匹配、自身所处群体、教师教学、学校教学基础条件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现实情况却并未达到学生的预期,使得其对本专业的认同与大一时相比,呈现出下降的状况,例如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死板、照本宣科,与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教师教学方法与风格的预期不符;部分学生因家庭因素不能出国工作与发展,专业前景明确度降低。同时,大四面临就业问题,就业压力较大使其对专业和专业教学产生了质疑,是造成大四学生专业认同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各维度专业认同水平情况

3.1. 专业认知维度

专业认知是一种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3],此维度涉及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及定位、评价等方面。其认同水平分布情况见表2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cognitive identity level

2. 专业认知认同水平分布情况

高水平认同

中等水平认同

低水平认同

大四

频率

21

5

16

百分比

50.00%

11.90%

38.10%

大一

频率

31

1

6

百分比

81.58%

2.63%

15.79%

综合

频率

52

6

22

百分比

65.00%

7.50%

27.50%

1) 综合数据中,52名学生的专业认知认同水平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占比为65.00%。

学生专业认知认同水平较高,除与本专业在各媒体层面的宣传展示有关外,还与学校、学院对本专业的宣传有关。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课程开设状况清晰明确,在历年招生宣传中也有所推介,新生入学时也作了介绍。其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也更加全面。这些都对其专业认知产生了正面影响。

2) 综合数据中,有22名学生的专业认知认同处于低水平认同阶段,占比为27.50%。

社会、学校、学院对本专业有一定的宣传介绍,但这些宣传介绍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足。部分大一学生表示,因学院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信息缺乏介绍,其对毕业后工作去向了解较少;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本专业在学校处于何种位置,觉得本专业在学校并不突出。其次,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组织的专业介绍、专业发展报告、学生专业发展引导类的讲座与活动较少,缺乏对学生树立专业认同感、专业发展观的引导。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本专业不够了解、认知不足,且所占比例偏高的现象。

3) 在高水平认同阶段,大四年级有21人,占比为50.00%;大一年级有31人,占比为81.58%;大一的比例比大四的高出31.58%。

大四学生受就业压力影响,对所学专业产生了质疑,其中,对自身的专业认知状况产生的质疑更明显,因此,其对专业认知的评价降幅明显。相反,大一学生作为本专业的入门新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各方面的宣传介绍,仍处于较高的预期状态。

3.2. 专业情感维度

专业情感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链接程度,主要指学生对专业的态度与情感,即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满意和认可所学习的专业[4]。其认同水平分布情况见表3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emotional identity level

3. 专业情感认同水平分布情况

高水平认同

中等水平认同

低水平认同

大四

频率

25

2

15

百分比

59.52%

4.76%

35.72%

大一

频率

33

2

3

百分比

86.84%

5.26%

7.90%

综合

频率

58

4

18

百分比

72.50%

5.00%

22.50%

1) 综合数据中,有58名学生的专业情感认同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占比为72.50%。

首先,在国家、社会媒体宣传对学生的影响下,学生们大多有着毕业后投身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理想和抱负,对以后出国发展有一定的期望,对本专业和专业前景的心态是积极的;宣传中,本专业带来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薪资待遇,对学生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其次,学生与专业相匹配是学生认可专业和对专业拥有积极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他们,他们在学习中能学到一些想要的知识。本专业大三需要到海外进行交换留学一年,这也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对本专业所提供的海外学习历练机会表示认可与欢迎。

2) 综合数据中,有18名学生的专业情感认同处于低水平认同阶段,占比为22.50%。大四学生中专业情感认同水平较低的学生有15名,所占比例高达到35.71%,而大一学生仅有占比为7.90%的3名学生,两者所占比例相差近28个百分点。

就综合数据中有占比高达22.50%的学生的专业情感认同水平较低来说,这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预期相关。部分学生选择这个专业前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同时,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在入学前对本专业的预期比较高,入学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安排、教师教学乃至就业前景等与他们的预期相差较大。这就造成了因认知基础不足、预期过高、现实与预期不符,而导致的学生内心情感失落的消极现象。

就大四学生中专业情感认同水平较低的学生所占比例比大一年级高出近28个百分点来说,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了否定情绪,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与情感都大打折扣,这在大四学生中显得尤为明显。大四学生经历了三年大学学习生活,对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的热情被逐渐消磨。

其次,在三年的学习中,大四学生在对专业、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加深认识的同时,接触到的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也越来越多,例如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缺乏实践性、就业引导少等,学生对专业本身以及专业相关条件都表现出不满情绪,使得学生的专业情感和认可有所下滑。

3.3. 专业投入行为维度

专业投入行为主要是指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主动状况,即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与进行课外学习、积极参加专业相关实践。其认同水平分布情况见表4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engagement behavior identity level

4. 专业投入行为认同水平分布情况

高水平认同

中等水平认同

低水平认同

大四

频率

38

2

2

百分比

90.48%

4.76%

4.76%

大一

频率

33

1

4

百分比

86.84%

2.63%

10.53%

综合

频率

71

3

6

百分比

88.75%

3.75%

7.50%

1) 大一、大四以及综合数据中,均有85%以上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投入行为的认同处于较高水平。

学生在这一维度的认同是一种对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与责任的认同,学生对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和责任的认识是清楚明确的,在学习上也较为积极主动。

其次,学生的行为投入受其对专业的情感、其与专业的匹配状况所影响。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在行为上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只有在学习者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情况下,学生对所学内容才能保持长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才会拥有长期的动力与支持。

然而,这一维度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与肯定,可能存在自我评价与肯定虚高的现象。部分同学对自己学习行为投入的评价偏高,可能与其自身实际不相符。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投入状况不应过分乐观。

2) 在高水平认同阶段,大四学生有38人,占比90.48%;大一学生有33人,占比86.84%;大四年级较大一年级高出3.64个百分点。

首先,这与大四年级学生的成长以及思想观念的成熟有关。三年大学学习生活中,大四学生自身不断成长发展,其评价事物的标准也逐渐改变与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认识更清楚,在专业学习中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大四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里自觉地增加了在专业学习中的行为投入。部分大四学生明确表示,他们在大一时对专业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更热心于其他课外活动,学习懒散、不积极,到大四才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专业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学习的投入上也逐渐积极主动起来,也更认真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参与相关实践及进行课外自我发展。大一年级学生作为入门新生,除对专业学习投入的意识与大四学生比相对薄弱外,对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好奇心,参加各类活动与社团远比大四学生多,在专业学习上的行为投入则要比大四学生少。

其次,大四时本专业只开设有专业课,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专业实习实践,这些都对大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与大一学生相比,大四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也更大,促使大四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增加行为投入。

3.4. 专业匹配维度

专业匹配认同是指学生结合自身性格、爱好、特长等与专业的特点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本专业的评价与认同。其认同水平分布情况见表5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matching identity level

5. 专业匹配认同水平分布情况

高水平认同

中等水平认同

低水平认同

大四

频率

28

2

12

百分比

66.67%

4.76%

28.57%

大一

频率

27

6

5

百分比

71.05%

15.79%

13.16%

综合

频率

55

8

17

百分比

68.75%

10.00%

21.25%

1) 综合数据中,占比为68.75%的55名学生的专业匹配认同为高水平认同。

首先,本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是纯社科类专业,学校在招生时也限定只招收文科毕业生,因此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能力甚至爱好特长等方面有一定的匹配基础。

从专业匹配的内涵来看,其涉及学生的性格、爱好,与学生的情感和专业情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部分喜欢这个专业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认为自己的性格特点比较适合学习本专业,他们的特长也能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展现。从这一角度来说,调查中,学生的专业情感与专业匹配两个维度的认同水平都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两个维度的调查结果是相符的。

从专业对学生性格的要求来看,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的专门人才,这要求学生经过学习后要能掌控汉语课堂,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与展示,需要学生在性格方面外向、大方,善于交际与表达,即与本专业相匹配的性格特点应为外向型。在调查中,有46人认为自己的性格属于外向型,其所占比例为57.50%,说明学生的性格与专业要求的匹配度尚可。

从专业对学生爱好、特长的要求来看,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展示与交流,这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中华文化特长、喜欢中华语言文化。为此,学院专门开设了《中华才艺》与《中国文化通论》两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中华才艺与文化特长;其次,部分学生有中华传统才艺的爱好特长与学习经历,如书法、国画、舞蹈、音乐、武术、太极拳等。所以,本专业学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与专业较为匹配。

2) 综合数据中处于低水平认同阶段的学生人数为17人,比例为21.25%。这说明,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其自身条件与专业不相匹配或匹配度不高。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中华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懂得海外华侨华人教育教学规律,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为学生将来能从事华文教学、翻译、文化交流、文化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学业基础[5]。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较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与其自身知识储备、能力、爱好、特长差距较大,匹配度不高。

其次,与本专业匹配度较高的学生的性格应是外向型,而调查中有34人认为其性格特点属于内向型,占比高达42.5%。本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中华才艺方面的特长,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一点较难满足。由于家庭条件、个人兴趣等原因,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专门的中华才艺学习经历。这些因素也使得部分学生的自身条件与专业要求不相匹配或匹配度不高。

3) 在低水平认同阶段,大四学生的比例为28.57%,明显高于大一学生的比例13.16%,两者相差15.41个百分点。

除就业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外,大四学生在海外、国内已参与过专业实习实践,他们对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要求的匹配有着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了解,同时也对专业对口工作有了切身的体会。实习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对专业对口工作的了解,使得他们重新对自己与专业的匹配度进行了思考,部分学生便由原来感性地认为自己适合学习本专业转变为更理性地看待自己与本专业的匹配情况。

其次,专业认知是其他维度专业认同产生的基础,学生对自身与专业匹配度的评价会受学生专业认知的干扰。因此,在专业认知模糊的情况下,其对自身与专业匹配度的认识也是不清晰的;或者说,在对自身的专业认知产生怀疑的情况下,其对自身与专业匹配度的评价会产生下滑。大四学生由于就业受阻,对自身的专业认知产生了质疑,也必然对其专业匹配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3.5. 专业群体认同维度

专业群体是指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所处的所属群体或社交群体,其中包括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其认同水平分布情况见表6

Table 6.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 identity level

6. 专业群体认同水平分布情况

高水平认同

中等水平认同

低水平认同

大四

频率

38

3

1

百分比

90.48%

7.14%

2.38%

大一

频率

33

1

4

百分比

86.84%

2.63%

10.53%

综合

频率

71

4

5

百分比

88.75%

5.00%

6.25%

1) 大一、大四以及综合数据中,均有86%以上的学生的专业群体认同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

首先,学生对教师是认可的,教师在人格、性格、追求等方面受学生所接受与喜欢,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作用,学生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云南师范大学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蔼文静、易于相处,绝大多数有周边国家的任教经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以课程内容教学为主的同时,也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做了一些引导。

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以前更健全,其所掌握的社交礼仪也更完备,师生、同学相处也更融洽,所处群体、社团也更凝聚、团结。大学生所接触与经历的社会交际已逐渐从单一的家庭、学校向多方面的社会性交际转变,在此过程中,其观念、个性等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且这种改变是朝着有利于其参与社会交际发展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学生们逐渐相互了解,同时相互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化。

从学习投入的角度来说,学生更喜欢在学习积极主动的群体中学习。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一、大四学生在学习行为投入上总体较为积极主动,这一现状也对学生的专业群体认同产生了正向影响。

2) 大四学生中专业群体认同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90.48%,大一年级的为86.84%,大四学生比大一学生高出3.64个百分点。大四年级学生的专业群体认同均值为3.817,大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群体认同均值为3.930,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高出仅0.113分。

这里两个年级专业群体认同水平较高的学生人数比例与专业群体认同均值出现了反差,即大四年级学生中专业群体认同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人数比例高,但其专业群体认同均值低,大一年级则与之相反。在对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得出表7中的结果。

Table 7. Statistical data related to professional group identity

7. 专业群体认同相关统计数据

高水平认同频率

高水平认同百分比

均值

均值标准差

大四

38

90.48%

3.817

0.549

大一

33

86.84%

3.930

0.754

以上数据所反映的,除两个年级专业群体认同水平较高的学生人数比例与专业群体认同均值出现了反差外,还有两个年级学生专业群体认同水平均值标准差的差距。

两个年级专业群体认同水平较高的学生人数比例与专业群体认同均值出现了反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四年级专业群体认同均值标准差0.549小于大一年级的0.754,即大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群体认同均值分布较为离散,低分人数多的同时,高分人数也较多,调查数据中有18人的认同均值在4分及以上,其中有5人的认同均值为最高值5分;大四学生则不同,其专业群体认同总分分布较为集中,低分人数少的同时,高分人数不突出,且多集中在均值3.817周围,调查数据中有16人的认同均值在4分及以上,其中只有2人的认同均值为最高值5分。

这样的差距并不能说明两个年级的专业群体认同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两个年级学生的专业教师是同一群教师,教师的人格、性格、追求等对两个年级的学生的影响差距不大,学生们对师生关系的认同没有明显差距。其次,两个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已比较健全,师生、同学相处也都融洽、凝聚、团结。最后,从学习投入方面,两个年级学生在学习行为投入上都比较积极主动,都乐于在这样的群体中学习。因此,无论从学生自身、学生之间、教师群体还是师生关系来看,两个年级学生的专业群体认同基础的差距并不大,专业群体认同的差距也不是特别突出。

3.6. 专业教学认同维度

专业教学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专业教学规划的态度与认可状况。其认同水平分布情况见表8

Table 8.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dentity level

8. 专业教学认同水平分布情况

高水平认同

中等水平认同

低水平认同

大四

频率

30

2

10

百分比

71.43%

4.76%

23.81%

大一

频率

38

0

0

百分比

100.00%

0.00%

0.00%

综合

频率

68

2

10

百分比

85.00%

2.50%

12.50%

1) 综合数据中,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的学生有68人,占比为85.00%。

云南师范大学的总体教学条件良好,教学配套设施齐全,且学校校园环境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除开设有本校教师的课程,还开设有校外名师的网络教学课程,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重点专业,专业定位清楚,学校、学院对本专业建设的投入较大,专业培养目标、方案完整明确,专业师资力量强。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本专业良好的教学条件与基础,也为学生专业教学认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大一年级38名学生全部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大四年级学生仅有比例为71.43%的30人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有占比达23.81%的10名学生处于低水平认同阶段,即大四年级对本专业的教学认同远低于大一年级。

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四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去向的认识愈加模糊,甚至开始质疑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意义,对本专业的教学产生了质疑。

其次,大一学生作为新生,所接触到的专业教师较少、教学环境较为单一;大四学生则不同,他们有出国交换留学、见习、实习等学习与实践活动,所接触到的环境则更为多样,所接触到的专业教师也更多。因此,两者最初评价与认同的基础略有不同,大四年级的更为广泛也更容易产生比较。大一学生表示,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风格与方法整体上受学生所认可与喜欢;大四学生则表示,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死板、照本宣科的现象,他们对此有些失望。

4. 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小结

4.1. 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正面因素

从调查与访谈分析中总结得出,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各维度专业认同均处于较高水平,其共同的正面影响因素主要有:

1) 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事业的认同与支持度较高,部分学生对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事业表现出明确的愿望与意向。

2) 学校、社会对本专业正面信息的宣传,如本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对口工作待遇优厚等,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与情感产生了积极影响。

3) 学校总体教学条件良好,教学配套设施齐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清楚,学校、学院对本专业建设的投入较大,专业师资力量强。

4) 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发展与成熟,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客观,对自身身份与责任的认识也更清晰明确,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群体关系,对事物的评价也更为理性与客观。

4.2. 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负面因素

虽然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但仍存在各维度低水平认同学生人数比例较高、大四年级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水平低于大一年级等问题,其共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 就业因素的影响,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大四学生就业受阻,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2) 学生专业观与职业发展观不健全,在学习中缺乏反思精神,对专业与相关职业的认识有所欠缺。

3) 专业相关宣传不到位,本专业的知名度与社会认同度均不高。

4) 学校、学院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服务中存在不足之处,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也不足。

5. 建议

虽然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均值3.647处于高水平认同阶段,但整体认同水平依然不高、不突出;其次,大四年级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水平均值3.450低于大一年级的3.865,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水平从大一到大四呈现出一种下滑状态。鉴于此,本文将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意见与建议。

5.1. 对学生个人的建议

学生是产生专业认同的主体,应对自身的专业认同状况有清楚的认识。

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专业观与职业发展观,对专业及未来发展应有合理的预期,从多方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对专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认知,矫正学习行为,积极承担学习任务和责任,形成专业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提高自我管理与发展的能力,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应时刻铭记自己“中华文化使者”的身份与使命,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大四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认识,充分认识四年来的知识与收获,尽量避免对专业的情绪化评价与否定。

5.2. 对学校、学院、教师及相关管理方的建议

1) 学校、学院及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本专业的宣传,提高本专业的知名度与社会认同度。

2) 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采取各种有效的传播沟通途径,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个体积极的专业态度情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真切体验“喜欢”、“自豪”,培养他们对专业的“专注”、“执着”等积极情感[6]

3) 学校、学院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思想战线,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疏通和引导,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形成理性客观的专业评价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4) 教学管理部门及专业教师应积极反思本专业人才培养及管理服务中所出现的问题,主动征询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教学管理服务制度与体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管理服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体系,准确客观地向学生传播专业行业信息,在以传播正面信息为主的同时,也不刻意回避负面信息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与科研的机会,杜绝“本科教学中学化”。

5) 学校、学院及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尤其是针对大四学生,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促进学生就业,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困扰,减少就业因素对学生专业认同与评价的影响。

5.3. 其他建议

1) 大众传媒应积极发挥舆论作用,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正面宣传,逐步扭转社会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的现状及因此产生的偏见。

2) 政府、社会应对本专业注入更多的支持,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合作拓展境外就业渠道,建立境外汉语教师需求平台,及时更新发布就业需求信息,促进学生就业;培养单位须有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向外寻求就业市场,积极推销学生,为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铺路搭桥;政府应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考不允许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报考的陈规进行干预,为走不出国门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6. 结语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尚可。大四年级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水平低于大一年级学生,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水平从大一到大四呈现出一种下滑状态;大四年级仅有专业投入行为一个维度的认同水平高于大一年级,其主要原因有就业因素的影响与大四学生对专业整体情况的了解和认知更深入等。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投入行为、专业匹配、专业群体认同、专业教学认同六个维度中,专业认知的认同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维度。六个维度均值的排序为:专业群体认同 > 专业教学认同 > 专业投入行为 > 专业情感 > 专业匹配 > 专业认知。

希望通过了解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发展状况,有助于学校、社会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对本专业的认同,增强专业意识,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沈映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2] 师资概况[EB/OL].
https://huawen.ynnu.edu.cn/szdw1/szgk.htm, 2024-09-13.
[3] 王顶明, 刘永存.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8): 18-22.
[4] 张田, 孙卉.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 2008(10): 40, 42.
[5]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非师范) [EB/OL].
https://huawen.ynnu.edu.cn/info/1022/1623.htm, 2024-01-01.
[6] 许兴苗, 胡小爱, 王建明. 专业认同及情境变量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9): 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