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体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Marketing Strategy of Sports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Liupanshui
摘要: 工业4.0时代,我国尚存在许多因脱离工业生产而陷入发展停滞期的资源型城市,而旅游是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厘清资源型城市向体育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现状并打造体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促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基于SWOT分析,以矿产资源丰富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通过分析由资源型城市向体育旅游城市转型的外部竞争条件与内部资源情况,阐述六盘水市打造市场体育旅游品牌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六盘水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构造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圈、提高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以及加快体育旅游数字化发展。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dustry 4.0, there are still many resource cities in China that have stagnated due to the separation fro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cities. Therefore, clarify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cities to sports tourism cities and creating a marketing strategy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tourism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cities. Based on SWOT analysis, taking Liupanshui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 which is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Liupanshui city in building a market brand of sports tourism are elaborated by analyzing the external competitive conditions and internal resourc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resource-based city to a sports tourism c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Liupanshui city are proposed: constructing the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tourism circle, increasing the visibility of the sports tourism brand, and accelerating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文章引用:余文夏. 六盘水体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4541-4547.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674

1. 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那些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1]。核心特征在于其对资源型产业的深度依赖。在我国工业化前期,资源型城市为国家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国家环境治理的推进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逐渐暴露出城市综合功能低下、城市就业困难、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2],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型城市通常具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舒适、地势地形特殊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发展体育旅游的天然资源宝库。国内外学者针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这一主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评价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3] [4]与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整合资源型城市的丰富资源、利用资源型城市的舒适条件,向体育旅游城市转型,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5]

六盘水市以煤、钢、电、材产业为支柱产业,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早期,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发展形式粗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资源过度开采,实现可持续发展,六盘水依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自然资源踏上了向体育旅游型城市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六盘水的体育旅游产业SWOT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体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6],2021年云上草原高山旅游度假区以其悬空栈桥、悬崖秋千、空中自行车等网红休闲游乐项目以及夏避暑、秋登山、冬滑雪等团建运动项目,成功跃居“受欢迎休闲度假区”首位。这为六盘水市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展示了可能性。为了全面阐述六盘水市向体育旅游型城市转型的外部竞争条件与内部资源情况,下文将用SWTO分析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

2.1. 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

2.1.1. 六盘水的体育旅游景点

六盘水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凉爽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六盘水山地旅游、滑翔伞、攀岩等体育旅游项目的诞生和发展。自转型以来不仅建成了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户外运动训练基地,还成功建设了多个高山滑雪场、汽车露营地和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景点,吸引了一众国内外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训练打卡。与此同时,六盘水还成功地打造出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以及旅游体育小镇,如野玉海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牂牁江飞行小镇以及月照攀岩小镇。除此之外,六盘水市县级市盘州市的乌蒙镇还入选了十佳体育旅游目的地项目。总之,六盘水的体育旅游建设工作平稳有序地推进着,初步形成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2.1.2. 六盘水的体育活动与赛事资源

一是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六盘水马拉松赛是一场在夏季举办的马拉松赛,吸引了当地市民的踊跃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市民对马拉松赛的热情,掀起了全民马拉松的热潮。与此同时,马拉松赛的举办时期恰逢“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是一年一度在盛夏举办的,旨在“消除夏天的炎热”的集演艺、会展、文体于一体的系列活动。各式活动深深融合了六盘水当地的民俗风情,是六盘水各族群众不可或缺的节日。二是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大赛。牂牁江国际滑翔伞邀请赛连续多年在六盘水市举办。得天独厚的地势地形优势让牂牁江成为国内独特又充满特色的户外天然滑翔伞的圣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跳伞爱好者来到牂牁江景区感受空中飞行的乐趣。三是中国六盘水牂牁江国际赛艇大赛。牂牁江四面崇山峻岭,水陆的海拔高差达到将近1500米,这些特征使其适合作为聚合型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同时,赛艇比赛对江面的风力及平静程度有很高的要求,而牂牁江表面的风力等级较低,江面较为平静,可为参赛选手提供没有大风波动的竞赛环境。除了上述活动及比赛,六盘水还经常举办如贵州省第一届滑雪节、贵州青少年锦标赛等省级重点赛事。

2.1.3. 六盘水的地形与气候特点

六盘水气候舒适怡人,夏季平均气温不到20摄氏度,对于低纬度地区来说,是罕见的消夏避暑胜地,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除此之外,六盘水作为中国第一个以气候凉爽为特征命名的城市,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从地形地势方面来说,六盘水海拔处于1000~26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良好,氧气含量丰富,天气条件非常适合运动健身。利用六盘水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将其与山地旅游资源相结合,为开展山地旅游项目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和良好的物质环境。利用“中国凉都”的名号吸引外地游客前来避暑,并借以“避暑”辐射其他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2. 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的劣势

2.2.1. 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体育旅游业是集休闲、健身及娱乐为一体的、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配套设备也应齐全的综合性服务行业。虽然六盘水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资源层面上来说,多山是六盘水体育旅游的一大天然资源优势,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多山也是造成交通不方便,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二是人才资源缺乏。由于六盘水多山的地形特质,其体育旅游项目多以户外项目为主,这些户外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危险性和挑战性,参与者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为了吸引人们参与,就需要更多的有专业技能且懂得急救常识的教练资源,而目前六盘水的体育产业管理与服务团队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六盘水体育旅游的发展。

2.2.2. 体育旅游产品特色不显著

六盘水的体育旅游项目多集中于汽车露营、越野、山地自行车等户外山地运动。虽然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六盘水山地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规模、结构与特色供给明显不足。大多数山地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高端创新的新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很好地与六盘水的优势之处与民族风情结合起来,没有显现出六盘水独有的特色,忽视了游客对多样性产品的诉求。除此之外,现有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几乎都是对体育活动的浅层开发,既没有深入挖掘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也没有形成主要体育旅游产品的辅助产品如文创等衍生产品,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个城市发展体育旅游产品突出特色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提起遵义就想到“红色城市”,一提起香格里拉就想起“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一样,想要促进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将体育旅游与其优势深度融合,提高知名度,打出响亮的有自己风格的招牌。

2.3. 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的机遇

2.3.1.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致力于打造生态体育旅游示范区,贵州就是全国性示范区的典型。自全民健身在党的十八大上升至战略地位以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均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与增强人民体质做出规划。同时,贵州省也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旅游产业极多的政策支持。贵州省体育局发布的《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指出,大力发展贵州省新业态、新模式[7],建设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同样地,六盘水也以自身优势为基础,紧抓国家与省的政策机遇,在2021年下半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六盘水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对建立和落实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扩大体育市场有效供给、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推动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以及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执行方法[8]。在上述政策背景下,六盘水市以建设体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助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为基点,一体化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2.3.2.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向好,迸发出无限的活力。首先,相较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体育旅游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旅游消费会在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爆发式增长[9]。而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到8000多美元,这将极大刺激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其次,“后奥运时代”将带来体育旅游热潮。类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奥运时代奥运会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系列体育用品公司发展壮大[10],更重要的是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成功推广了奥林匹克运动,深刻地提高了体育运动的全民关注度,对全民运动的带动激励效果是非常显著的[11]。时逢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奥运时代,群众尚处于奥运热潮中热衷于运动,这无疑为六盘水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4. 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的挑战

2.4.1. 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六盘水的自然资源丰富,适当进行开发发展体育旅游能够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不过,在开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六盘水在开发自然资源、民族资源与体育旅游资源结合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六盘水地处云南与贵州交界处,而云贵高原地质特殊,若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水资源截流管理等基础开发项目中不科学规划施工,会加剧六盘水的水土流失问题。除此之外,大量游客地同时涌入也会造成六盘水自然环境的污染和伤害。例如每年夏季都有许多游客自驾来到六盘水避暑,然而随意停车、随手乱染的乱象层出不穷,“避暑大军”挥一挥衣袖,留下满地狼藉。而塑料袋、餐盒等生活垃圾进入六盘水的山林河流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2.4.2. 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

当前,国内外旅游竞争日益激烈,六盘水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时代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逐渐回温,尼泊尔、肯尼亚、哥伦比亚等国外优质山地体育旅游资源持续吸引着国内游客的目光,早已成为体育旅游爱好者理想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同区域的旅游也会带来竞争。如六盘水与贵州的安顺,云南的曲靖等周边城市文化同源、人文相亲,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体育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资源同质性。在旅游项目方面,六盘水也滞后于许多城市,如云南、内蒙等地较早地就已开始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已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于六盘水来说,发展体育旅游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面临着很大的竞争挑战。

3. 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营销策略

3.1. 立足民族,融合体育,构造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圈

民族传统资源的开发已经在当今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2]。各个民族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不仅能够展现该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为该民族所在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打出自身的招牌和特色。六盘水市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合理的将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及风情与体育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个性鲜明、民族文化凸显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圈。既要与体旅深度融合,又有自己各民族的特色。

3.1.1. 保持民族传统“本色”

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因其“民族性”、“独特性”和“传统性”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因此,在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融合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少数民族原本的风俗习惯,尽可能地展示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体育风情。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游客真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真实的风光和景色,提升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还可以使旅游者真实地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的活动中,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旅游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风情魅力。政府要把握开发的限度,不可以为了开发丢失掉少数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等。

3.1.2. 深度促进体育旅游与民族传统的结合

六盘水多民族的现状形成了“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特色,这不仅是外地人对整个贵州省的标志性印象,也是借此发展民族体育旅游的契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活动,因此在发展延续本民族的传统特色活动的同时,还需在其中深度融入体育元素,促进体育旅游与民族传统的融合发展,打造六盘水市独特的活动和赛事品牌。例如,将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项目活动如泼水、跳竹竿等与体育元素结合,形成沉浸式体验的大冒险模式,让旅游者参与到这些项目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旅游者的体验感与参与感,还可以带动旅游者消费,提升当地居民收入。总之,整合地方的旅游资源与自身的优势资源,同时政府加以政策上的支持与扶持,就可以使六盘水的体育旅游与民族传统深度融合成为可能,打造出独特的民族体旅品牌。

3.2. 做好宣传,做足促销,提高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要做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体育旅游项目产品质量等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品质的工作外,也要做好宣传工作。六盘水市应紧扣住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利用贵州省大数据中心的长处,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投放宣传信息。

3.2.1. 做好宣传

在旅游宣传方面,目前六盘水市的景区宣传还是以政府宣传为主。六盘水市体旅景区的自身宣传力度不足且行业与市场间联动性较差。为了做好宣传工作,首先在线上首先依托各类主流媒体和融媒体推出宣传报道,比如六盘水国际马拉松赛就曾连续好几年在央视体育频道全程直播,这对“六马”是极好的宣传,让中国更多体育旅游爱好者认识六盘水并亲自来六盘水感受夏季清凉马拉松。其次在短视频时代,将滑雪、攀岩、山地旅游等项目剪辑成炫酷的视频发到网络上,也能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及兴趣,也许不能带来当期的受益,但会收获一大批潜在客户,为以后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除了线上渠道,在线下还应在各大重点客源城市开展旅游推荐,并投放广告如在高铁上的广告活动宣传“中国凉都”名号。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邀请大型综艺节目入驻,综艺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和娱乐性,既能够很大程度上地展现六盘水的风土人情及山水景观,又能够很好地向旅游者推广展现本土化的体育旅游项目。

3.2.2. 做足促销

首先在起步阶段可以开展覆盖全省的各项运动“进校园”“进单位”活动,发放体验票邀请学生、上班族等来优先体验项目。一方面可以征集体验者的意见进行项目的改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在当地提高品牌知名度。体验者满意了,不仅会在以后通过消费进行体验,还会自发地为景区宣传,热度自然就上来了。其次将六盘水的各种旅游项目结合起来,推出“滑雪 + 温泉”“山地 + 滑雪”“温泉 + 山地”等优惠套餐,让游客可以劳逸结合,体验一系列组合的而不是孤立的项目。并在线上开直播秒杀代金券抵扣、低价票抢购、景区门票减免等系列优惠政策,深度让利游客,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3.3. 数字展示,数据赋能,加快体育旅游数字化发展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六盘水的体育旅游产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务必要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搭上数字化快车,实现长久有效的高质量转型。

3.3.1. 数字展示

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是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做好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等资源与数字技术的对接。一是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民族文化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根基,其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是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13]。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要秉持着边记录边保护的理念,不仅要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实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与可视化,还要加速推动民族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研发新的民族文化保护技术。如5G、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展示并保存民族文化与体育旅游结合的现实场景,还能再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二是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十三大”提出以来的一项惠民的系统工程。在体育旅游产业中做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可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丰富群众的基层生活。

3.3.2. 数据赋能

体育赛事旅游逐渐成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导向[14]。而通过数据赋能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深化六盘水体育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从供给端来看,数据的利用不仅能够优化体育旅游产业布局并提升产业管理效率,还能通过线上平台的搭建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向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和更高质量的供给。数字化转型是助力六盘水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需求端来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一些如VR、AR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全面分析游客运动数据并为其度身定制运动路线与方案。而体育赛事旅游的数字化转型能够以提升游客体验为出发点进而促进体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总的来说,通过数据赋能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需求的游客群体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偏好和消费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画像。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群体,设计差异化的体育旅游产品,增强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4. 结语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注点,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向[15]。六盘水市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有淳朴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多种多样的民族活动,还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这些优势为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要看到,缺乏良好的产业规划,基础的交通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体育旅游项目单一且开发不够等问题突出。综合作用下,阻碍了六盘水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六盘水体育旅游应该整合全市全域资源,因地制宜,将传统民族元素与体育旅游元素深度融合,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参考文献

[1] 黄芳.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研究[J]. 生态经济, 2024, 40(8): 230-231.
[2] 张文忠, 余建辉.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演变与效果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 22-38.
[3] Yin, Q., Wang, Y., Xu, Z., Wan, K. and Wang, D. (2022) Factors Influenc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Mineral Resource-Based Cities: Method Analysis Based on IPAT-E and PLS-S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30, Article 129783.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1.129783
[4] Wang, Y., Li, Y., Zhu, Z. and Dong, J. (2021) Evaluation of Green Growth Efficiency of Oil and Gas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23, 1785-1795.
https://doi.org/10.1007/s10098-021-02060-9
[5] 徐铭泽, 林向阳. 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多元路径——基于组态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 46(8): 50-62.
[6]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体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 [EB/OL].
https://www.ctaweb.org.cn/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5252, 2021-07-16.
[7] 贵州省体育局. 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2019-2035年) [EB/OL].
http://tyj.guizhou.gov.cn/zwgk/zfxxgk/fdzdgknr/ghjh/201911/t20191127_73773423.html, 2019-11-27.
[8]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六盘水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EB/OL].
http://www.gzlps.gov.cn/zwgk/zfxxgkzl/fdzdgknr/zcwj/szfwj_5666042/lpsfbh/201603/t20160328_62406013.html, 2016-03-28.
[9] 韩炜, 严家高, 杭成强. 基于AHP-SWOT的山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5(2): 48-54.
[10] 徐飞, 唐建新, 汪华伟.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鞋服上市公司融资分析——基于产品多元化与市场竞争研究[J]. 体育科学, 2016, 36(2): 80-91.
[11] 李燕燕, 祝杨.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分析[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5, 29(4): 13-16.
[12] 汪芳, 苗长虹, 刘峰贵, 等. 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 挑战和机遇[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 1-26.
[13] 王蔷馨, 李静. 非遗旅游的虚拟性体验模式与数字化保护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3(12): 35-40.
[14] 罗赣, 罗乔有, 王松. 中国“体旅桥”资源融合的内涵、机遇与开发理路——以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为例[J/OL]. 资源开发与市场, 1-1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448.N.20240523.1552.002.html, 2024-08-23.
[15] Deng, H. and Hu, J. (202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79, Article 126563.
https://doi.org/10.1016/j.jnc.2024.12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