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长企业供应链平台智慧互联服务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lligent Interconnection Service Mode of the Supply Chain Platform of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DOI: 10.12677/mm.2024.1411346,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洪琳*, 李晨鹏*:国网物资有限公司,供应链运营中心,北京
关键词: 链长企业供应链平台服务模式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Platform Service Mode
摘要: 在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驱动下,大型企业服务提供方式发生变革,链长企业作为行业的领航者,在服务建设的变革中逐渐向依托供应链平台的方式转变,同时当前平台服务对象有待拓展、内容设计有待丰富、能力建设有待提升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从当前链长企业供应链平台服务建设痛点入手,从多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通过平台服务赋能产业链,构建智慧互联服务模式,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全链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Under the driv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supply chain strategic target, large enterprise service way change. As the leader of the industry,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gradually change to the way of relying on the supply chain platform in the reform of service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gradually prominent problem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e current platform service objects to be expanded, content design to be enriched, capacity building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pain points of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supply chain platform servic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rom many aspects. It aims to empower the industrial chain through the platform service, build a smart and intelligent interconnection service model, play a better supporting and 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hain.
文章引用:李洪琳, 李晨鹏. 链长企业供应链平台智慧互联服务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 2024, 14(11): 2901-2907.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11346

1. 引言

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是指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或资源的开放性平台。这种平台能够整合、调度和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方便和可靠的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通常由政府或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建设,旨在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建设已成为企业竞争力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关键[1]。在这一背景下,链长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建设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构建现代化智慧互联模式,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2]

2. 文献综述

基于产业数字化现状,国家对于链长企业的服务建设提出了相关政策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持续推进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以共链行动带动超57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2022年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链长企业应积极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优化产业生态,积极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3]。2023年,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央企业需通过构建现代化、精益化、协同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2024年进一步发布的《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则聚焦于提升采购的透明度和智能化水平,加强集中采购,以及通过采购支持科技创新[4]。2022年,16家“链长”企业完成强链补链项目投资1300多亿元,解决270余个产业链难点。在统筹产业链发展、补齐短板弱项、锻造长板优势、强化供需协同、带动上下游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互利共赢产业生态方面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5]。通过上述政策,政府为大型链长央企的供应链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引导其进行供应链平台的建设。从发展情况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行业内供应链平台需求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平台服务建设方面仍面临着服务对象不够全面、服务内容设计不够广泛,服务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链长企业主导协调产业链各节点[6],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智慧互联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在促进产业链协同、聚焦采购主业建设、提升供应质量、促进供应链绿色发展、推动产融一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政策背景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链长企业能够更好地引领现代化供应链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实现产业链的高质量和协同发展。

3. 供应链平台服务建设现状

(一) 平台服务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链长企业普遍致力于建设安全可控、安全可靠、安全可信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从业务支撑系统现状来说,目前链长供应链平台依托企业数智供应链创新成果,通过内设电子商务平台、智慧物流平台、供应链运营平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物流服务平台、物资作业系统等支撑供应链平台的服务运作,基于原有数智化供应链平台,全面支撑供需对接、采购交易、物流共享、协同质控等采购与供应链全流程应用。同时,部分平台还提供应用商店、平台运行、解决方案、行业动态、智慧客服等服务,全面助力供应链数字经济新业态建设,助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平台有效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合作互利共赢的供应链生态圈,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然而平台仍然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7]

(二) 平台服务对象有待拓展

目前,基于数智供应链创新系统,面向企业体系内部的平台服务建设已基本完备,但行业内部分链长平台对外服务对象未能覆盖产业链全部相关方。链长供应链平台服务对象应由以体系内部用户为主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生态圈成员,构建全行业通用统一平台。

(三) 平台服务设计有待丰富

通过对各省市“链长制”政策进行梳理,统计文件中涉及的233个产业链,发现智能装备产业出现28次,对于该产业链而言,链长的作用尤为突出,是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8]。然而目前链长供应链服务平台的对外服务内容不够完善,针对供应商等相关方的计划、招投标采购、合同结算、物资供应等方面的服务内容体系设计未能充分满足相关用户需求,影响产业持续性发展。目前链长型供应链平台的规划建设主要围绕内部物资管理业务以及与供应商间在物资管理业务中的交互功能,缺少对于产业链各相关方提供服务的功能规划。此部分功能规划的难点主要在于业务规划的缺失,通过对外服务业务的规划,带动平台服务能力建设完善。

(四) 平台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供应链协同趋势、相关方多样需求对平台的服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链长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排头兵”、“国家队”,承担着更大责任、面对着更大的挑战。首先,链长企业平台对外部相关方的开放程度较低,系统对外服务功能建设不足,难以支撑满足外部相关方需求的服务。其次,平台数据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导致大量数据被浪费。再次,平台价值创造不足,未能充分利用链长企业自身的资源为供应链上下游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4. 链长企业供应链平台服务模式设计优化

(一) 链长企业供应链平台服务设计目标与思路

链长企业的供应链平台服务建设过程中,应以推动主线业务的建设为主,促进配套服务为辅,实现与主线业务的正反馈交互机制,通过平台化实现全业务流程的协同。首先,应构建涵盖规划设计、需求计划、招标采购、生产制造、产品交付、履约执行、运行维护、退役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业务主线;其次,以全生命周期业务主线为引领,带动配套服务生态发展。实现“大生态”带动“小生态”,“小生态”反馈“大生态”的良性机制。第三,以平台为抓手,实现平台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9]。通过平台为相关方提供对外服务,基于行业领域的多样化扩张,构造良好平台生态。响应国家数字化建设号召,将行业建设与数字化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全产业链质量提升、全产业链绿色、全产业链产融一体以及聚焦采购主业的“四全一主业”服务建设,打造智慧互联服务模式。

(二) 全链协同,打造产业提质增效助推器

全链协同指整合各相关方现有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各个系统内部数据接口集成,与供应链上下游共享供需信息,推动产能水平与需求水平的匹配,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

1. 信息交互,纵向协同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截至2023年底,政府和行业重点企业的数据存储空间利用率大约为70%,对于数据价值的开发仍有待提升[10]。平台建设数字驾驶舱需依托数据中台和人工智能算法,将上下游用户接入驾驶舱,同步掌握各业务场景下关键业务指标和数据分析结果,实现供应链的多方协同与业务信息流转。首先,构建数据中台,整合供应链数据,确保准确性。其次,应用算法模型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实现对招标采购、物资履约、资金支付等业务中存在的异常事件的快速智能预警。通过接入上下游用户,确保各方能够访问关键业务指标,并利用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数据,实现多维分析,同时拓展了服务对象。最后,建立实时在线处置机制,快速应对异常情况,提高了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其效率与稳定性[11]

2. 联储联备,横向协同实现物资就地化响应

以“共享共建”为核心,基于大数据分析与预测,通过设备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算法、仓储管理系统获取设备出入库数据,实现仓储资源共享,各企业及平台打通数据接口,实现统一系统中控。通过区域联储联备服务,平台与行业内其他央企开展合作,各企业物资之间采取就近原则互为储备。该模式下能够加快物资采购流程、减少库存积压、避免资金占用,实现对企业备品备件需求的高效就地化响应,丰富平台服务设计,提升平台运营与建设能力。

(三) 采购引领,聚集主业塑造供应新常态

在供应链中,采购为全链业务线中的核心一环,因此在服务建设时,应致力于实现采购交易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转型升级,通过高效、安全的采购服务有力推动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1. 数智转型,推动采购平台服务水平现代化

企业坚决贯彻国资委采购管理工作有关要求,持续提高采购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平台推进采购及供应链现代化发展。一是顶层设计打造平台,通过资源管理、采购商城交易、物流运输、质量监控、废旧物资回收等全过程、全方位平台化,构建全链线上协同的新模式、新业态,为用户的各项服务需求提供统一入口。二是实现主业平台化。链长企业所有采购活动应实现同平台全流程在线操作,将业务链信息流统一接入公司一级部署的电子商务平台,着力推动智能采购、全景质控、数字物流等业务链全面数字化。三是统筹资源保障应急。推动实物信息“上平台”,通过可视化技术展现实物信息地理位置分布,从而促进应急保障资源的调配,实现平台体系下资源整体统筹,提升应急响应速度。通过数智转型,提升服务内容设计丰富程度并提升数据底座研发能力。

2. 风险管控,促进采购环节管理防控智能化

由于链长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其发展方向往往影响着整条产业链发展。为保证链长企业供应链平台发展方向正确、运行机制良好,链长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制度与程序,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并将规范程序引入平台,通过平台按期上传过程性文件与数据。通过风险管控平台化,引导和规范企业采购活动中的各项行为,确保招投标采购依法合规进行,降低经济风险,保障业务高质量开展。同时加强智能监督,创新线上智能监控预警平台,对采购及合同数据实现监控,实现平台采购问题自动识别、智能纠偏、实时预警,实现了采购风险的智能化防控,提升产业链韧性。

(四) 质量赋能,强化行业产品供给硬实力

在供应链管理中坚持“质量优先”,践行质量强国战略,提升质量第一意识,强化需求、标准引领,突出采购设备好中选优。

1. 标准统一,打造标准行业级共享互通平台

平台对商品质量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打造特色标准认证。为更好的提升产品供应质量水平,链长企业可以构建具有行业特色自有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制定符合行业内工业品特征的质量评价标准,为供应商生产的同类产品提供能够进行横向比较的统一标准及认证,并通过平台对质量水平给予认证,提升对全产业链的管理能力。同时,质量分级评价结果可通过市场化采信机制被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专业质量排行榜、招投标应用、行业质量水平分析、标准对标对表、标准互认互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质量数据的需求和分析。通过打造能够实现供应链标准信息行业级共享的平台,提升平台对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方的管理能力,推动供应链统一标准体系全流程线上化管理。

2. 质量追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首先,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督服务,链长企业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与技术设备硬件设施对产品的从生产阶段开始的所有质量参数进行监控,并同步上传至平台。第二,设备生产与运维信息将反馈到设计端与生产端,实现设计能力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成长。第三,设备使用方能够根据产品的运维数据,对产品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与判断。进一步的,通过问题场景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够对产品常见问题做出预警,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第四,实现设备质量检测报告互认互通,检测报告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直接上传至互认平台,减少认证环节为采购方与供应方带来的成本。通过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解决了质量监督专业存在的平台设计不够丰富的问题,确保了质量监督配套服务场景的完善。

(五) 绿色驱动,构建低碳节能发展新模式

国家为支撑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特制定《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推动数据在产业链绿色服务方面的应用,促进低碳节能发展模式的构建。

1. 数据监控,促进碳数据内在价值充分利用

借助企业集约化数据中心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依托数据中心,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同步上传至平台,通过符合行业特征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与预警,提升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从而丰富服务场景,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的供应链绿色发展新格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 标签构建,推广供应链绿色标准认证体系

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碳足迹核算、认证以及碳标签内容设计与认证,包括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绿色工厂评价、组织碳足迹核查服务与产品碳足迹核查等服务。通过绿色认证服务,对企业的绿色战略、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回收、绿色信息平台进行审核与评定,对组织机构包括设备生产过程、能源使用、运输和物流、废弃物处理等流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量化与验证,对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制造、运输、分销、使用到最终废弃的全流程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量化与验证。基于上述服务,构建具有行业特点的完善的碳核算与碳评价体系,并基于体系进行标签设计,优化平台服务设计。通过标签将产品的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加快信息流通的同时能够促进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提升平台信息流通能力,从而在供给端激励供应商推行绿色生产,提升产业链整体绿色化水平。

(六) 产融一体,构建产业链现代化新格局

基于政策导向,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基于真实场景出发,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等综合需求。伴随我国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品类融资需求,产业场景下的配套金融服务可以促进其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以产融一体新业态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 居间撮合,创建全产业金融一体化新局面

从供给角度来说,向各金融机构开放平台,允许通过审核金融产品上线该供应链平台;从需求角度来说,向产业链各相关方开放平台,为相关方提供平台化金融产品。同时,对计划引入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及其提供的金融产品进行严格审核,并向相关方出示金融产品对应机构的资质证明,同时对资产、资金需求方进行信用审核,提升平台用户履约度,实现供需双方的双向资质信任,避免违约风险冲击,确保平台发展稳定。在这样的服务模式中,企业扮演居间信息平台的角色,承担集成、引流、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整合资产端与资金端资源,实现对金融渠道的拓展和对产业能力的提升,提升整体产业综合运营管理能力。在平台居中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撮合服务,在业务场景中对供应商进行配套金融服务的推荐,丰富了平台服务内容的设计,提高内部产业金融服务效率。

2. 构造生态,打造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新模式

2023年中国供应链数字化资金流服务规模达到3454亿元,同比增速22.8%,不同场景的资金流服务均保持了较高水平增速[12]。在供应链数字化资金流高速增长与产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平台依托集团产业,聚合多类型金融服务[13]。基于区块链等数字化领先技术[14],提升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发挥链长优势,构造产融生态圈,打造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同时,提升金融科技化水平,通过平台触及客户需求,以平台化方式集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15],在“四流”的基础上提供线上化金融服务。以生态化金融渗透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构造安全、稳定、协同的现代化产业链。

5. 总结

综上,链长企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头羊”优势,带动供应链平台现代化发展。通过推进全链协同、聚焦采购主业、推进质量赋能、建设绿色服务、推动产融一体丰富平台服务场景,完善服务建设,实现整体供应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打造平台生态系统,建设一流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徐琪. 新型供应链服务平台在产业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J]. 数字经济, 2022(8): 74-77.
[2] 张丽莉. 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在企业数字转型中的重要性[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21(17): 43-44.
[3] 国务院国资委.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工作推进会着力提升固链补链强链塑链能力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EB/OL].
http://www.sasac.gov.cn/n2588020/n2877938/n2879597/n2879599/c24673286/content.html, 2024-09-14.
[4] 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8/content_6966835.htm, 2024-09-16.
[5]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EB/OL].
http://www.sasac.gov.cn/n4470048/n26915116/n28915164/n28915179/c28938989/content.html, 2024-09-20.
[6] 江喜林, 胡蝶. 数字化背景下政府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研究——基于“链长制”的视角[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4): 116-130.
[7] 黄建.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发展趋势分析和模式创新[J]. 市场周刊, 2019(6): 1-2.
[8]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EB/OL].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1020-ca3fec97.html, 2024-09-12.
[9] 李欣. “互联网+”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 41(28): 47-49.
[10] 全国数据资源调查工作组. 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 [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3440.htm, 2024-09-14.
[11] 沈惠璋, 赵继娣, Qiu Robin. 基于SOA的分布式服务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2): 606-610.
[12] 艾瑞咨询. 中国供应链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 [EB/OL].
https://www.36kr.com/p/2708495946233990, 2024-09-16.
[13] 何娟, 沈迎红. 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7): 5-13.
[14] 谢泗薪, 胡伟.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 金融与经济, 2020(1): 85-90.
[15] 张素勤. 农产品供应链“四流”的创新与整合——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5):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