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下中医术语翻译探究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CM Terms under Skopos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111102, PDF, HTML, XML,   
作者: 刘秀娣: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目的论中医术语翻译中医Skopos Theory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TCM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外交流日益增长。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尤其是亚运会期间拔罐、推拿等中医技术的火爆,让更多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中医术语毫无疑问是国际友人学习交流中医知识基础内容之一,但是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也日益凸显。本文研究了三原则之下的中医术语翻译以及翻译方法。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当一些术语概念用直译、意译等方法均难达意时,可采用音译;当目的语与源语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时,可采用增译;当译文强调保持原文结构风格时采用直译;当强调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目的时,可采用意译;当以上译法都不能达到翻译目的时,可以选择音译加直译。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been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t a higher level and its exchanges with other countries have been grow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especially the pop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chniques such as cupping and massage during the Asian Games, which makes more international friends feel the cha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rminology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basic contents for international friends to learn and exchange TCM knowledge, but th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rminology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under three principles. In the process of TCM term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can be used when some term concepts are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by literal transl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 When there are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additional translation can be used. When the translation emphasizes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structure and styl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adopted. Free translation can be used when the target tex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the main language function is similar. When the above translation methods cannot achiev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you can choose 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刘秀娣. 目的论下中医术语翻译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982-9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102

1.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国与国之间不光政治经济等方面联系更加紧密,医学方面联系也愈加紧密。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中国文化亮丽的明信片——中医,受到国际更多的关注,尤其是疫情和杭州亚运会期间,中医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中医基础,中医术语翻译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官网2022年发布的《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作为语料,从目的论角度讨论中医术语翻译。

2. 中医术语外译背景

中医是古老中国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与疾病抗争智慧的体现,更是全人类智慧的体现。中医历史悠久,植根于中国大地,是中国哲学与医学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古老的中医在21世纪依然为中国和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在新冠疫情时期,部分中医大学,中医院自主为学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为中国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全球疫情的防控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新时代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外交流增加,中医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追捧,促进了中医英译事业的繁荣发展。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有许多民族,而任何国家的民族语言都有其特点,各行业术语也各有其特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典籍更是不胜枚举。随着中医典籍外译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典籍分布地域也越来越大,建立和完善系统的中医术语外译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1]。所以,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是中医外译的重中之重。只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以及准确地翻译中医术语,促进中医对外传播。虽然中医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翻译事业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医才再次进入世界,引起世界各国医药界的重视。虽然中医英译事业繁荣发展,但中医术语翻译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中医体系庞大,深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许多专业术语蕴含深刻的哲学含义,对于译者来说有时也难以理解,导致同一个术语译名不统一或者同一个术语有多种不同叫法导致出现多种翻译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医翻译事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对于翻译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准确理解信息,换言之,中医术语属于医学,所以翻译必须准确传达术语信息,但又要便于读者理解。此外,对于中医术语英译,译者除了要确保术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还需要根据不同需求达成不同的翻译目的,这与“翻译目的论”具有契合性。

3. 目的论简介

基于凯瑟琳娜·莱斯文本类型理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学家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进一步发展了翻译目的论。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核心理论,它认为翻译不仅要实现两种语言文本的对等性,还强调翻译要选择合适的译法和策略,努力使译文达到翻译的预定目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过程,更是一种交际过程。翻译的目光还要投向语言之外的领域[2]。费米尔认为,翻译活动要以翻译目的为作为导向,翻译目的决定所选择的翻译方法,换句话说,翻译方式和翻译风格以翻译目的为导向。这种翻译活动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3]。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过程要从始至终围绕翻译目的进行,除此之外,确定翻译目的的关键因素是译文受众,翻译行为从本质上来看是为了特定目的和目标受众服务,所以,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特定目的及目标受众而创造的语篇[4]

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而且“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5]。所以,目的论中三原则重要性排序是: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

3.1. 目的原则

德国汉斯·弗米尔认为,译者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本的形式,相反,译者可以摆脱原文的束缚,拥有独立的形式,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活动并不是围绕源文本信息的表达展开的,其重心在于翻译的目的,旨在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即可[6]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放在第一位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译者必须抓住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即文本类型和原作者的意图。只有通过准确掌握文本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情感,译者才能准确找到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抓住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译者再选择,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最后才能使译文既通顺流畅,不至于晦涩难懂,又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接受。总而言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翻译要实现的目的,根据翻译目的确定最佳翻译策略和手段。

例如:五行

译文:Five elements或者Five phases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指金,木,水,火,土;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2022年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下称《标准》)中,“五行”被译为“Five elements”。由于外国并没有对应的词,也没有“五行”的说法,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理解,将“五行”中“行”意译为“元素”。这样最大限度方便读者了解,也传达“五行”的含义。

3.2. 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语内连贯原则”,即译者必须保证译文通顺连贯,表达自然流畅,保证目的语读者是可以接受并理解的[6]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作要表达的内涵,译文通顺。中文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中英语言必然存在一些差异,这就容易导致目的语读者有时无法充分理解源语背后隐含的意思,这就进一步使得译文读者无法充分理解到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色彩、文化背景表达所隐含的真正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方便目标语读者容易理解某个表达在中文语境下的实际意思,译者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解释相关表达。

例如:风为百病之长

译文:Wind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iseases

“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古人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标准》中,“百病”是泛指,而不是指一百种病;该术语中“长”是的意思是首先,第一;该术语指风邪是导致各种疾病最重要原因。由于目标语读者无法充分理解该术语的文化背景,译文选择将术语中包含的信息译出,而不是字对字直接翻译,方便目标语读者理解该术语在中文语境中实际包含的意义。

3.3. 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指“语际连贯原则”,即原文与译文之间也应当保持连贯性,译文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确保表达顺畅[6]

忠实性原则是中的“忠实”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再现原文的基本含义,但这并不是希望译者对原文进行字对字的直译,一味地受限于原文形式。而根据目的性三原则重要性排序可以看出,连贯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制约着忠实性原则。所以,译者必须通过采取一些翻译策略,在既保证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基础上,又保证忠实性原则。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程度受限于“目的”,“忠实”的程度取决于“目的”。

例如:正气

译文:Healthy qi或者Anti-pathogenic qi

在中医中“正气”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保证机体不受外邪侵袭,得病后驱除邪气,以及促进康复与痊愈。在《标准》中有两种译文“Healthy qi或者Anti-pathogenic qi”,两种译文都不是直译。目标读者缺乏相关文化背景,无法充分理解术语内容,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译文选择意译,这就摆脱了原文束缚。由此更加证实了目的论三原则不是平等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忠实性原则服从于目的性和连贯性原则。

4. 中医术语翻译策略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扩大中医影响力,促进中医在海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因为中医术语有不同的涵义,有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

4.1. 音译(Transliteration)

中医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不仅内涵丰富,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自然思想,而且语言也极具中国特色,展现着古人智慧。而由于中外文化差异,目标读者很难理解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外国文化中往往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这时译者为了忠实地传达信息,往往选择音译。其实音译也是中医术语中最常用的翻译策略。国内外很多学者也认为,翻译专名翻译的最好途径和必然的选择是音译。外国学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Joseph Needham)也认为,当一些术语概念用直译、意译等方法均难达意时,可采用音译[7]

例如:“阿是穴”译为“Ashi Points”,阿是穴是中医针灸方面的经常使用的穴位,即是疼痛点所在的位置,局部的压迫感觉最痛的部位就是阿是穴。“督脉”,“任脉”“冲脉”分别译为“The Du meridian”,“The Ren meridian”,“The Chong meridian”。任督两脉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其实就相当于两条几乎相连的线,从前胸到后背贯穿了我们整个的上半身。在英文中并没有与之相对的词汇,音译忠实于原文。

4.2. 增译(Amplification)

增译法是指根据目的语需要,如根据词法,句法,句意,文本等等增加某些词,句等,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思想,作者情感等。纽马克认为,增译法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术语或者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原语读者不同的目的语读者的需求[8]。而中医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中国医学理念和哲学思想,与目的语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所以,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往往需要通过增译法,补充说明术语信息。

例如:“喜伤心”译为“Excessive joy damages the hear”,“喜伤心”是指大喜,过于高兴,而不是指高兴,快乐会使人心受伤;译文中通过增加程度词“Excessive”避免误解,准确传术语内容。同理“思伤脾”译为“Excessive overthinking damages the spleen”,是指忧思过度会伤脾胃,而不是指思考,思想会伤脾胃;同样增加程度词,完整传达出术语包含的意义。

4.3. 音译加直译

其实,在(标准)中,绝大部分术语都是可以通过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解决,但是不可避免地,还是会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标准》中还有许多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音译加直译是中医术语翻译重要策略。

例如:“气阴两虚”译为“Dual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气陷”译为“Qi sinking Qi falls”。“气阴两虚”是指气阴两虚,又称气阴两伤,指气虚和阴虚同时并见的病理变化。“气陷”一般是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等为常见证候。“气”是中医重要术语,理念,不是指物质中的空气;其范围很广,气以其运行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气”与“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用音译可以保留中国特色,也不会造成误解。单纯的音译又不利于术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所以加上直译。

4.4.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中医术语中有许多是直译的。直译法是一种突出强调忠实的翻译方法,希望译文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来的结构。这样可以保留原文语言,内容的“原汁原味”。Wiseman认为,中医术语表达与普通语言十分相近,所以与源语对应的英语普通语言就是中医英译的最佳选择,而能够体现Wiseman这种翻译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译法[9]。例如:“内火”译文为“Internal fire”。“内火”是指内热,中医上又称为“火热内生”。顾名思义,内火(热)由于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译文中译为“Internal fire”,也是简洁准确传达该术语的含义。

4.5. 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

与直译相对应的是意译,是指可以根据原语言术语的意义,内涵来翻译,但是前提是原语言在目的语中没有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所以,意译法强调为实现语言转换,译者在受限于译语社会文化差异时,可以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目的[10]。中医术语中有许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往往直译会导致误解,音译晦涩难懂,这时可以用意译。

例如:“关门不利”在《标准》中译为“The water gate failing to operate”,在中医中是指《素问》:“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这句话是说肾是胃的关口,像泄洪的开关,开关坏了,水排不出去,就会留在人体,留溢于皮肤则为水肿等。其中“关门”不是指把门关上,而是中医中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的地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场合,常常含义大不相同。为了准确表达术语含义,译文舍弃术语的表层意思,采用意译的方式简洁直接地表达术语的内在含义。

5. 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我们不仅要引进外国先进文化、设备,还要坚持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吸引世界各国人民,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中医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不仅内涵丰富,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自然思想,而且语言也极具中国特色,展现着古人智慧。所以,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在海外系统传播[11],如今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准确表达术语意义至关重要。中医术语具有不同特点,为了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术语,译文必须清楚易懂,还要忠于原文,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若一些术语概念用直译、意译等方法均难达意时,可采用音译;而目的语与源语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时,可采用增译;但译文强调保持原文结构,风格时采用直译;强调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目的时,可采用意译;当以上译法都不能达到翻译目的时,可以选择音译加直译。

参考文献

[1] 都立澜, 朱建平, 洪梅. 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策略与方法辨析及体系初步构建[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6): 2838-2841.
[2] 潘平亮. 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 上海翻译, 2006(1): 13-17.
[3] Vermeer, H.J. (1989) Sc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 Heidelberg University.
[4] 马会娟, 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82.
[5] Reiss, K. and Vermeer, H.J. (1984)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Niemeyer, 101.
https://doi.org/10.1515/9783111351919
[6] Reiss, K. and Vermeer, H.J. (2014)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Routledge, 85-92.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59715
[7] 李照国, 李鼎. 试论李约瑟的中医翻译思想[J]. 上海科技翻译, 1997(2): 20-21.
[8]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1.
[9] 李照国. Nigel Wiseman的中医翻译思想评介[J]. 中国科技翻译, 1998(2): 41-43.
[10] 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1] 刘国伟, 左宁. 中医海外传播史特点与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1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