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升对策研究
A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Institutional Care
DOI: 10.12677/ap.2024.1411809,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欢欣: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机构养老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Care Subjective Well-Being Enhancement Strategies
摘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提高对国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视程度,不断关注百姓的民生问题,希望能够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农村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多,因此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提升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问题亟待解决。农村老年人幸福感主要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精神生活丰富程度以及文化活动等。文章在对南平市Z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幸福感提升存在的困境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提升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ts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well-being of the nation and has continuous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in the hope of making people’s lives happier. As the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deep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so it has also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problem of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rural 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in their later years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well-being of rural elderly mainly depends on the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health status, richness of spiritual lif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Z village in Nanping C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happiness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by studying the dilemma of enhanc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王欢欣 (2024). 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升对策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11), 410-41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80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如何让老年人幸福养老、安享晚年是摆在政府和每个家庭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2030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未来几十年中国老龄化程度与高龄化程度将逐步加深。老年人的寿命明显延长,但是许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并不高。

养老机构相较于家庭和社区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更有优势,且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量在近几年大幅增长。增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社会关注度,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陈文丽,2022)。

近年来,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孤独、念家、排斥等心理,老年生活的幸福感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在农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缺乏家庭亲情氛围,晚年生活的主观幸福感较低。老年人幸福感是衡量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的幸福感,可以直观地了解养老机构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表现,推动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推动农村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贡献力量。

研究发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农村老人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邵威佳,2022);患病对老人的身体、心理均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会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甚至有老人因为患病较为严重而产生轻生的想法(王鑫,张建英,2022)。经济方面,众多学者均认为当前经济收入与老年人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子女给予的经济援助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超过了情感交往和日常护理,并且对老年人的正面情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有着显著的作用(王茜,2020)。在家庭因素方面,子女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并给予其在生活上的照顾,能够有效增强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王鑫,张建英,2022)。

2. 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2.1. 幸福感的定义

虽然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各国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对主观幸福感仍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根据自我确定标准对其生活满意度的整体性的评价与体验(Diener, 2000)。我国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应该是包括公民对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所作出的总体评估(毕明,孙承毅,2003)。

因此,本文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期间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和满足水平,是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在养老机构的晚年生活做出的整体性判断。

2.2. 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2.2.1. 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目标是否实现。目标作为情感系统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通过对它的检验可以更明确地理解人们的行为。进入老年阶段以后生活目标变得单一,老人将主要目标寄托在子女、配偶、家人、朋友身上,当他们给予支持帮助老人实现生活目标时,幸福感随着得到提高。老年人目标能否实现,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同时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生活中目标实现会使人感到生活有意义,从而产生自我效能。同时,认真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可以使人们有效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个人目标通过影响中介变量——自我效能感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2.2.2. 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由五个层次构成,即尊重需求、社交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当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感受到幸福,需求被满足得越多,人们会感到更多的幸福。

根据马斯诺的五个需求层次,以农村老年人幸福感为例,各层次需求的基本含义:

第一,农村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即老年人衣食住行,这些最重要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其中生理需求更广泛的意义是指农村老人的养生之道、为人之道和生存的希望,只有满足这些最基本需求,才能使农村老人生活得有滋有味,更加幸福。

第二,农村老年人的安全需要,是农村老年人为保证身心健康、安度晚年等方面的基本需要。

第三,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的需要,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主要指老人对子女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的需要、与人沟通的需要、受到社会尊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予支持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都是在自我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社会的需要。

第四,农村老年人的尊重需要,一方面是自尊,即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是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自我尊重可以使人更有创造力,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艰难的问题。

第五,农村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农村老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如今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已经大有改变,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解决,但老年人并不满足于这些基本要求,他们也希望利用自己的晚年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证明宝刀未老仍然具有实力。

3. 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

3.1. 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是获得幸福感的最基本条件,农村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生活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居住养老机构的幸福指数。作为最低级的需要,满足老人生理需要,是提升幸福感的基础。老年人的经济条件越好,能选择的农村养老机构条件便越好。即使农村老年人对物质生活条件要求较低,但一个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还是能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南平市Z村的老年人经济状况一般,承担不起较为高额的养老费用,只能入住一些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因此物质条件成为影响农村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3.2. 健康状况

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身体健康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老年人较关注于自身的健康水平,是否有疾病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具有更实际的影响。但由于农村老年人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者生活习惯问题,总存在各种疾病,且由于观念、经济、交通等因素,不积极治疗,因此身体健康状况会极大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健康因素在诸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因素中有明显作用(吴菁,黄慧敏,2013)。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越好,老人获得的幸福感得分越高(唐静,2013)。由于南平市Z村不具备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许多老年人存在慢性疾病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需要养老机构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但南平市Z村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大多较为基础,无法满足患有各种疾病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所需服务得不到满足会降低机构老年人的幸福感。

3.3. 精神生活丰富程度

精神生活既包括老年人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包括家人朋友给予的精神支持。南平市Z村多数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与外界产生的联系较少,由此会产生被社会淘汰的悲观心理,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养老机构中,由于传统观念以及悲观心理的影响,即使提供了丰富的设施和多种类的服务,老人也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除此之外,南平市Z村老年人多为独自生活的留守老人,由于儿女不在身边,亲情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老人相互之间交流的话题也少,因此Z村老年人对于精神照顾的需求更甚于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需求。

3.4. 文化活动

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的庆祝能够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和幸福感。南平市Z村选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仅需要衣食住行方面的服务,还期待和大家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共度各个传统节日。南平市Z村养老机构老年人数量相对较少,可以针对Z村的文化特点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

4. 提升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的困境

4.1. 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南平市Z村地处山区,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较差,村中大多数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近几年Z村老年人“空巢”趋势日渐严重。大多数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是子女给的基本生活费以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补贴,他们年轻时大多是务农或外出打工,没有养老保险,可支配资金较少,经济能力有限,支付不起高额的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晚年生活幸福感。

4.2. 养老机构资金不足

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高,且收入具有不确定性。通过调查发现,Z村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导致入不敷出。Z村养老机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有限,更多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且养老机构前期投入大,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高,员工开支占比较大,但经营收入不稳定,只能通过缩减服务内容、减少服务人员、牺牲服务质量来降低运营成本,但养老机构的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又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条件,导致陷入恶性循环。

4.3. 老年人适应性差

老年人首次入住养老机构,环境的陌生感和缺乏家庭亲情的氛围感会引起老年人的种种不适,产生排斥心理。通过调查发现,南平市Z村很多老年人去了养老机构后,产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排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养老机构缺乏家人认同和亲情滋养。一方面老年人对物质的需求相对较低,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即可,在家里生活会更加自在,入住养老机构后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新的生活。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并且开始注重老人的心理需求,但是仍不够完善。入住老人多为儿女常年不在身边的,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需要更多的陪伴。习惯了农村生活的老年人较难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缺少亲朋好友,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排斥心理。且多数机构停留于满足最基础的物质生活需要,较少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娱乐以及医疗需求。

4.4.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

如今,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农村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都建起了自己的养老机构,但是比起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养老机构,落后地区的养老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Z村附近多数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医疗需求。许多农村机构养老服务还停留于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住所以及三餐的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医养结合发展滞后、活动空间不足、服务理念落后、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机构护理人员薪酬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以及缺少机构的定期培训等因素,使得目前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高、专业能力低,其工作效率和护理能力落后于专业服务人员。就机构服务水平来看,生活照料越周到,老人幸福感越强烈。

5. 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提升策略

5.1. 落实财政政策,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养老机构的增多,政府制定并出台了针对农村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相关部门把政策切实落实到位,在过程中不断完善政策,既可以减轻养老机构的运营压力,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增加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同时需要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农村老年人有与城市老年人一样可以健身和娱乐的机会。同时,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大部分依靠子女的支持和亲友的接济,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从而降低老年人的幸福感。要增加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的渠道,不断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养老机构可以和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让老人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丰富老人平时生活的同时,有一些收入,让他们不再为物质和生活担忧,进而削弱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

解决了Z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部分地区现有机构资源存在过剩现象,应全面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补贴和机构等级挂钩制度,扎实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有效降低机构设施的空置率。

5.2.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增加情感滋养

第一,子女要认识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不等于摆脱了自身的赡养责任(高宁泽,2024)。Z村的老年人对于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感。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子女给予老人的陪伴是无可替代的。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入住养老机构后,机构会为老人配备智能机,定期主动与儿女联系,反之子女也会主动与老人视频,与老人多沟通交流,给予老人精神上的陪伴,节假日也会抽时间回来看望老人,给予更多的陪伴。同时养老机构引导老人认可子女外出务工(单东坤,2022),正确看待子女不在身边照顾的情况,让老人理解孩子,使老人的心理更加健康。满足老人的目标,减轻其无力感,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

第二,发挥农村养老机构的功能,即丰富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对老年人幸福感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养老机构应继续响应政府的号召,继续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中原有单调的娱乐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建设一些适合老人的文化娱乐项目,修建广场锻炼身体,配备设施齐全的老年活动室方便老人休闲娱乐。Z村养老机构定期开展一些棋类、曲艺等比赛调动老人积极性,在节日组织老人进行节目排练,教老人一些新的技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举办一些文艺汇演等,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机构也与灯笼行业协会对接,争取订单,让老人参与手工灯笼的部分加工。让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劳动,提高老人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减轻老人的孤独感,使其对生活抱以积极的态度。同时,养老机构需要引进一些对老人心理学有研究的人才,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与健康教育讲座,并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老年观,让他们学会自我排遣压力(孙烨,2020)。

5.3. 完善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南平市Z村养老机构应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医疗对老年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是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动机之一。加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建设,有利于及时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就医需求。重点关注养老机构中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助餐、助浴巡访探视,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急需的身边、床边和周边的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老人对于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方面十分满意,机构推进“4 + N”医防融合与机构协同联动,保障公寓内老人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人的健康,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就近治疗是老人们满意的就医方式,不用再来回奔波。

一是对现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制订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逐步优化护理人员的薪资结构,增加岗位补贴,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养老服务行业;二是高等教育体系需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教育部门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各高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素养、良好职业道德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养老服务人才。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倾斜,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志愿者群体,积极参与农村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适当奖励补贴,增强全社会为老服务意识,使老年人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由此增加老年人在机构中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6. 结语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不断加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其营造温馨的老年生活环境,增加其幸福感,需要社会、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共同努力。本文探讨了影响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呼吁子女和农村养老机构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幸福感,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毕明, 孙承毅(2003). 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126-127.
[2] 陈文丽(2022). 增能视角下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个案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科技大学.
[3] 单东坤(2022). 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提升研究. 农村农业农民(B), (1), 18-19.
[4] 高宁泽(2024). 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提升对策研究. 国际公关, (2), 8-10.
[5] 邵威佳(2022). 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烟台大学.
[6] 孙烨(2020). 上海市机构养老老年人幸福感比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7] 唐静(2013). 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8] 王茜(2020). 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31(7), 266-268.
[9] 王鑫, 张建英(2022). 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探析——基于NVivo的扎根理论分析. 行政与法, (12), 32-39.
[10] 吴菁, 黄慧敏(2013).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24-26.
[11]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