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差异的扩大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通过进城务工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不得不承担起多重角色,她们面临着巨大心理压力,并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文章指出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情绪障碍、焦虑与抑郁、人际关系问题、自我价值缺失的表现,结合依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从性别角色、家庭结构、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提出应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留守妇女自我能力以及增强家庭与社区联系等方面入手,推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nd changes in the labor marke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ural men are going to cities for work to improve their family’s economic income, lead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Left-behind women have to take on multiple roles, facing tremendou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developing a series of mental health issue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lack of self-worth exhibited by rural left-behind women. Combining attachment theory, life cycle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issues among rural left-behind women from three aspects: gender roles, family structure, and social support. It proposes that to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rengt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enhance the self-capabilities of left-behind women, and strengthen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1. 引言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村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长期忍受着与丈夫两地分居的孤寂,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包括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等多重任务。她们不仅是家庭的主心骨,更是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推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发展,是需要多方不断关注的议题。
2.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普遍表明,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相对于非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这一群体普遍面临着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87%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孤独,其中26~35岁年龄段和6~15年婚龄的留守妇女孤独感最严重(陆卫群,常进锋,朱江等,2014);28%的农村留守妇女有睡眠问题(陆卫群,常进锋,朱江等,2014);90%以上的留守妇女易出现“烦躁、无助情绪”、不安全感和危机感(江洪,李继华,傅兰英,2014)。张璐、张永爱和张海苗对陕西省198例农村留守妇女的调查结果显示,约65.7%的留守妇女有轻到重度的抑郁(张璐,张永爱,张海苗,2018)。薛继婷等对浙江省衢州地区和黑龙江省牡丹江、佳木斯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为密集乡镇的农村留守妇女的相关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薛继婷,张殿君,张馨楠等,2021)。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农村留守妇女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却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上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她们在缺乏社会支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环境中,往往感到孤立无援,这种心理状态对她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受传统文化观念和性别角色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她们在自我认知、心理调适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这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3.1. 情绪障碍
在妇女群体中表现为持续的悲伤、无助感、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等。此外,情绪障碍不仅影响留守妇女的个人健康,还可能对其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产生连锁反应,如家庭矛盾增多、亲子关系紧张等。
3.2. 焦虑与抑郁
农村留守妇女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对家庭安全的担忧、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她们担心在外务工的丈夫的安全,担心孩子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能否健康成长,同时也担忧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健康问题。农村居住较为分散,邻里之间居住距离较远,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妇女要防止偷盗等不安全的事件加深了她们的不安全感(宋莎莎,涂燊,2022)。这些担忧在缺乏有效沟通和及时心理疏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化为持续的焦虑状态。
抑郁情绪则往往与长期的孤独感、缺乏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有关。留守妇女在农村社区中可能感到被边缘化,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有限,社交网络相对封闭,这使得她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缺乏足够的心理支持。此外,由于文化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她们可能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加剧。
3.3. 人际关系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的人际关系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与外出务工丈夫的沟通受限于电话或网络,难以深入交流,易导致误解。其次,她们在家庭决策和子女教育上承担更多,增加心理压力。此外,社会地位可能受影响,缺乏社交活动导致孤独感和边缘化,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再者,她们需承担更多育儿责任,但经济和时间限制可能影响对孩子的关注。最后,与公婆或其他亲戚的关系可能因家庭结构变化和观念差异而变得复杂。
3.4 自我价值感缺失
农村留守妇女表示常感到孤独和被忽视,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局限于照顾孩子和老人,而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主要与留守妇女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有关,丈夫外出务工,她们往往需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但受限于较低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她们很难获得高收入的工作,这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自我否定感。此外,社会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也使得她们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影响了她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性别角色限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划分往往与家庭责任紧密相连,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则留守家中,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这种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期望对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和家庭中,她们通常被期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这种角色的期望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在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时,难以寻求外部帮助或表达不满,从而加剧了她们的心理负担。传统观念中对女性“忍耐”和“牺牲”精神的赞扬,也使得她们在面对困境时更倾向于内化问题,而不是寻求社会支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个体在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特定的心理社会危机,留守妇女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认同和角色支持,往往难以顺利通过这些危机,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4.2. 家庭结构变化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强调早期与照顾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对个体一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性。留守妇女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群体,她们的情感需求常常因为长期与配偶分离而得不到充分满足。农村留守妇女面对丈夫进城务工养家、自己留在家中这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表现出不信任丈夫、担心丈夫会出轨的心理状况,使其婚姻关系变得更敏感、脆弱(薛继婷,张殿君,张馨楠等,2021)。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留守妇女表示感到孤独和焦虑,这与依恋理论中提到的“安全基地”缺失导致的情感不安全感高度相关。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下,留守妇女由于缺乏与配偶的日常互动和情感支持,她们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往往感到无助和焦虑,普遍面临婚姻关系疏远、沟通不畅等问题。例如,当家中出现紧急情况或需要决策时,她们无法及时获得配偶的建议和支持,这种情感上的孤立感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心理负担。因此,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的她们对稳定情感联系的渴望与现实中的缺失之间的矛盾。
4.3. 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当个体所属群体的社会地位较低时,个体可能会经历自我价值的贬低和心理压力的增加。留守妇女在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边缘化,她们的贡献和存在也常常被忽视。这种边缘化状态不仅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她们在社会互动中产生自卑感和无力感。而这种双重边缘化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紧密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社区以及政府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支持,如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帮助等。在农村地区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已经在很多农村留守妇女心理根深蒂固,她们认为向旁人暴露自己心理的真实想法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她们害怕自己和家庭沦为别人的笑柄,除非她们的心情已经低落低谷,自己无法承受这种苦闷时,才会向邻居诉说心理的不悦,以暂时舒缓心情(宋莎莎,2023)。因此,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5.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中国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妇女群体由于长期面临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不仅能够提升留守妇女的心理韧性,还能有效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例如,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和团体辅导,可以教授留守妇女如何识别和管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同时增强她们的自我价值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她们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改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发展。
5.2.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留守妇女表示在遇到心理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倾诉渠道和心理辅导资源。社会上关于留守妇女的关注极少,这一庞大群体的需求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就导致留守妇女即使出现正当诉求或自身受到侵害时保持沉默,从而对留守妇女的精神产生巨大压力,自我价值感降低(刘赫,2023)。可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十分迫切。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和谐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而且要以为社会成员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的责任(范露,2023)。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外出务工的男性劳动力就会回流到家乡,从根本上解决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宋莎莎,涂燊,2022)。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中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格局。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案例,如印度的“农村妇女心理健康项目”,该项目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定期访问和心理辅导,以提高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在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区应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增强留守妇女的心理韧性。社区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心理健康热线和在线咨询平台,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加便捷和私密的心理支持服务。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提升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是提供情感支持的第一阵地,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应通过家庭教育培训,增强家庭成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他们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在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爱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留守妇女社会角色转变以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5.3. 提升留守妇女自我能力
在探讨提升农村留守妇女自我能力的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留守妇女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依赖、教育资源匮乏以及社会地位的边缘化。为了有效提升她们的自我能力,必须采取多维度的策略,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等。通过组织专家为其开展心理辅导、健康教育、道德规范等一系列知识讲座,使其能够开阔视野,排解心中压力(段巧玲,2020)。
留守妇女自我能力的提升还应包括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情绪障碍在留守妇女中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和自我价值感。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可以帮助她们识别和管理这些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她们的心理韧性。例如,某社区心理健康项目通过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团体支持活动,显著降低了留守妇女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了她们的生活满意度。
由于留守妇女往往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她们在面对家庭暴力、财产纠纷等问题时往往处于弱势,还需不断增强留守妇女自我能力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援助服务,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为留守妇女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等方式,帮助她们解决家庭纠纷,增强了她们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
总之,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共同努力。通过职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援助等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她们摆脱当前的困境,还能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5.4. 增强家庭与社区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区则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留守妇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她们在情感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研究表明,家庭支持系统对于缓解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具有显著作用,那些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情感支持的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缺乏支持的群体。社区层面,通过建立互助小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留守妇女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可以定期组织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亲子互动游戏等,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社区还可以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心理上给予她们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改善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能提升她们的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能力。因此,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6. 结论
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也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女耕男工”、“夫妻分居”已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最普遍的模式。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情绪障碍、焦虑与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改善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留守妇女自我能力以及增强家庭与社区联系等方面入手,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关注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