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个体在不同文化中对世界运行状态达成的共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公正是社会的灵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公正在全球不同文化内部以及文化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 BJW)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Lerner提出,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个体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并且相信一定能够得到自己应得的一种公正观(Lerner, 1965)。目前有两种理论来解释公正世界信念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即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个人资源(Dalbert & Stoeber, 2006)或是作为心理缓冲(Xie et al., 2011)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心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平衡。个人资源论认为:个人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个人资源越强的个体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心理缓冲论认为:心理缓冲可以作为在特定的不利条件下发生作用的一种资源,调节人们在遭遇负性事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减少负性事件或情绪的影响。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能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李雪平,李双双,2016),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宋友志等,2018),此结果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研究中也得到验证(华销嫣等,2018)。
公正世界信念根据指向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人公正世界信念(Gener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Person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两个维度(Bartholomaeus et al., 2023),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主要与自身相关,相信世界对自己是公平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公正的感知和判断,认为世界对他人来说是公平的。两个维度可以独立运作,服务于不同的心理适应功能。研究发现,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但是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中没有显著差异(Strelan & Callisto, 2020)。一些研究发现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同样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影响来说,影响较小(Goodwin & Williams, 2023)。
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与希望呈正相关(Strelan & Callisto, 2020),减少绝望感(Kiral Ucar et al., 2019),增加个体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在公正世界信念理论中,希望是一种重要的性格力量,Lerner在书中(Lerner, 1980)写道“人们希望并且不得不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任、希望和信心”,因此希望是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心理支撑。希望是一种认知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它涉及到一个人对产生可行性方案、发起和维持目标追求的信念(Snyder, 2002),包括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两个维度。路径思维是指设计策略来实现预期目标的感知能力,而动力思维是指用自己的途径达到预期目标的感知能力。两个维度可能与不同的变量相关,也可能在相同的变量上作用的程度不一样(Corrigan & Schutte, 2023)。一项研究调查了公正世界信念和希望之间的关系(Xie et al., 2011),但是研究中没有分别对两者的维度分开讨论,而是采用总分对两者整体进行讨论。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欺凌、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抑郁、焦虑、压力等行为和心理问题检出率逐年上升。研究发现,缺乏合理的生活方式、心理服务利用率低、缺少有效的减压方式、希望感不足和缺乏积极的心理资源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孙宏艳,2024)。因此,关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机制和保护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着眼于公正世界信念和希望的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1) 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各维度对抑郁的影响程度不同;(2) 青少年希望各维度对抑郁的影响程度不同;(3) 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通过希望影响到抑郁程度。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通过对重庆市云阳县其中几所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600份,有效问卷为544份(91%),问卷中设置陷阱题(如:这十年来你从未睡过觉)防止学生们乱填,减少无效问卷的数量。其中男生256名,女生288名。
2.2. 方法
2.2.1.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
本研究采用德国心理学家Dalbert编制(Dalbert, 1999),我国学者苏志强2012年等人修订版(苏志强等,2012)。量表共13个条目,包括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两个维度。其中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如:我认为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有6个条目,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如:在很大程度上,我相信在我身上发生的事都是我应得的)有7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9,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5,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2。
2.2.2. 希望量表(SHS)
本研究采用Snyder团队编制的状态希望量表(Snyder et al., 1991),共有6个条目,包括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两个维度,其中动力思维(如:现在我正在实现为自己设定的目标)3个条目,路径思维(如:我能想出许多办法实现自己当前的目标)3个条目,采用8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3,动力思维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2,路径思维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5。
2.2.3. 抑郁量表(DASS-21)
采用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龚栩等,2010)中的抑郁分量表。DASS-21包含抑郁、焦虑、压力三个维度,共有21个条目,每个维度7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8。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分析,首先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再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Mplus进行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检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数据全部来自青少年的自我报告,为了控制共同方法偏差对于结果的影响,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表明,共有4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7.92%,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明显。
3.2. 公正世界信念、希望与抑郁的描述性分析
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相关关系、均值、标准差。结果表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得分高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希望的路径思维得分高于希望的动力思维;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与希望的路径思维、希望的动力思维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希望的路径思维、希望的动力思维与抑郁都呈显著负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n = 544)
表1. 描述性分析(n = 544)
变量 |
1 |
2 |
3 |
4 |
5 |
6 |
7 |
1性别(0 = 男) |
1.000 |
|
|
|
|
|
|
2年龄 |
−0.089* |
1.000 |
|
|
|
|
|
3 GJWB |
−0.046 |
−0.095* |
1.000 |
|
|
|
|
4 PJWB |
−0.060 |
−0.088* |
0.756*** |
1.000 |
|
|
|
5希望–路径思维 |
−0.141** |
−0.099* |
0.362*** |
0.380*** |
1.000 |
|
|
6希望–动力思维 |
−0.0105* |
−0.095* |
0.404*** |
0.436*** |
0.772*** |
1.000 |
|
7抑郁 |
0.136** |
0.021 |
−0.384*** |
−0.367*** |
−0.422*** |
−0.411*** |
1.000 |
均值 |
0.530 |
14.932 |
3.934 |
3.975 |
4.924 |
4.647 |
1.787 |
标准差 |
0.500 |
1.5139 |
1.078 |
1.019 |
1.383 |
1.542 |
0.597 |
注:***p < 0.001,**p < 0.01,*p < 0.05;GJWB = 一般公正信念,PJWB = 个人公正信念。
3.3. 希望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Mplus对希望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对希望的路径思维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 = 0.212, p < 0.01),对希望的动力思维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 = 0.248, p < 0.01),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作用(β=−0.115, p < 0.01);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希望的路径思维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 = 0.346, p < 0.001),对希望的动力思维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 = 0.477, p < 0.001),对抑郁的作用不显著(β = −0.038, p > 0.05);希望的路径思维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作用(β = −0.088, p < 0.001),希望的动力思维对抑郁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 = −0.044, p > 0.05)。
通过Bootstrap检验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只要95%置信区间不经过0,就表示间接的中介效应显著。结果表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通过希望的路径思维影响抑郁的间接路径的预测作用显著[−0.048, −0.003],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通过希望的动力思维影响抑郁的间接路径的预测作用不显著[−0.036, 0.001];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通过希望的路径思维影响抑郁的间接路径的预测作用显著[−0.061, −0.011],个人公正世界通过希望的动力思维影响抑郁的间接路径的预测作用不显著[−0.056, 0.004]。
注:***p < 0.001,**p < 0.01,*p < 0.05;GJWB = 一般公正信念,PJWB = 个人公正信念。
Figure 1. Mediating effect model
图1. 中介效应模型
4. 讨论
4.1. 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希望与抑郁的关系
结果表明,青少年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比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的得分更高,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不太相同(刘长江等,2008),但与西方一些研究的结果一致。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的直接作用中,只有一般公正信念直接影响抑郁,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不能直接影响抑郁,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Strelan & Callisto, 2020)。这可能与文化有关,因为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我们注重集体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培养,每个人都处在大的社会环境之下,所以在考虑自身的基础上更多考虑的是集体和他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更容易影响心理健康。结果显示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有更低的抑郁水平,可能是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更容易产生信任(蒋思琴,毛晋平,2020),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更积极的自我感知,对负性事件和情绪抱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解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公正世界信念可以增加个体的控制感和安全感,使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梁世钟等,2020)。
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路径思维水平高于动力思维水平,说明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明确的计划和策略,而不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青少年希望的路径思维能够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但是动力思维与抑郁的预测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个体通过清晰的策略达到自己的目标成就感更高,而个体的动力思维却不太清晰就不能对抑郁产生影响。
4.2. 希望在公正世界信念和抑郁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进一步中介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的作用机制不同:希望的路径思维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的作用中表现为部分中介,希望的路径思维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抑郁的作用中表现为完全中介。这表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能通过希望的路径思维,找到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结果还发现,希望的动力思维在公正世界信念和抑郁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表明仅仅依靠脑海中的想法而没有实际的策略和规划,对个体的心理问题没有显著的作用。
4.3. 启示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非常大的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体面临着身体的发育、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管教、人际关系的敏感种种问题。抑郁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提示我们整个社会、家庭、学校都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抑郁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之后才开始重视和解决。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个体心理资源,比如公正世界信念和希望感。公正世界信念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情绪体验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认知结构和方式,影响其信念、态度、动机和行为等。整个社会应该重视公正的建设,为青少年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与资源,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公正感知,增加希望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不能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只在中国的某个县城取样,范围太小,代表性不大;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青少年的自我报告,主观性太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只涉及了抑郁。这些在未来的研究中都有待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