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群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The Manifestati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OI: 10.12677/ap.2024.1411817, PDF, HTML, XML,   
作者: 赵祥如: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媒体Internet Group Polarization Media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群中变得尤为显著。文章探讨了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群中的表现,并分析了其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理解其在网络社群中的具体表现及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在线对话,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交流氛围。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the phenomen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online commun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nifestati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behind i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Understanding its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in online communities can help us better manage online conversations and promote a healthy and positive atmosphere for soci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赵祥如 (2024).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群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进展, 14(11), 472-47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817

1. 引言

群体极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原本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得到强化,从而使某一论点或态度从最初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强,达到统治性的水平(毕宏音,2007),研究群体极化现象对于社会而言具有显著的重要性。首先,群体极化现象能够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当某一观点或立场在群体中占据上风时,持相反观点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孤立或受到攻击而选择沉默,从而导致极端观点在群体中进一步扩散。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的极端化,进而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群体极化现象也可能加剧社会冲突和分裂。在群体极化的情况下,不同观点或立场的人们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这可能导致误解和误判的加剧。当这种误解和误判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分裂,对社会稳定和团结造成威胁。最后,群体极化现象还可能对民主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在民主社会中,多元的声音和观点是决策的基础。然而,当群体极化现象出现时,持极端观点的人可能会试图通过施加压力或影响舆论来推动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这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的扭曲和民主制度的破坏。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无限扩散的特性使得那些过去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聚集的个体更容易形成群体,导致过去依赖口口相传传播的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戴笑慧,冷天虹,2009)。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社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分享信息和建立联系。然而,这种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为群体极化现象提供了温床。“网络群体极化是群体极化在网络环境中的功能映射。”(张爱军,梁赛,2019)因此,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对于我们理解人们如何在社交环境中形成和维持强烈的意见,了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言论模式、政治倾向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群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促进网络社群的理性讨论与多元共存。

2. 网络社群中群体极化现象的表现

2.1. 观点趋同与极端化

网络社群中群体极化的第一个主要表现是成员之间的观点逐渐趋同并进一步走向极端化。当个体进入某一特定的网络社群时,原本较为温和的立场会因群体内部的互动和同质化倾向而发生变化。在网络环境中,个体往往倾向于迎合群体中的主流意见,以获得身份认同感和心理安全感,从而在讨论中表现出更强烈的立场。这种现象不仅会使个体的态度偏离原有的中立立场,还会导致整个群体在观点上逐步向极端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比较”和“从众效应”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社群内的成员在表达观点时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个体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立场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加坚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强化效应逐渐积累,最终使群体内部的平均立场偏离了最初的中间位置,从而走向更加激进的状态。这种“从众”现象通常导致群体成员在决策和表达上更加极端化,甚至放弃原有的理性思考,转而支持更为激烈或情绪化的言论。

2.2. 信息筛选与回声室效应

网络社群中的群体极化还表现为信息筛选与回声室效应的加剧。在网络社群中,个体接触到的信息内容通常是由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根据其偏好进行筛选和推荐的。这一机制导致个体只能接收到与其原有观点一致或相似的内容,而缺乏对立观点的曝光度。久而久之,个体陷入所谓的“信息茧房”,只能听到和自己认知相符的声音。这种现象进一步导致“回声室效应”的产生,即在同质化群体内部,信息和观点不断被重复和放大,使得个体的立场在自我强化中愈加坚定,难以接受与自身立场相反的意见。“回声室效应”会使网络社群中的讨论缺乏异质性,从而导致群体内部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认知逐渐失衡。当个体只接收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时,原本可能存有疑虑的看法会逐渐演变为毫不动摇的信念。此外,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还会促使群体内部的共识不断深化,对异见者的排斥心理逐步增强,形成对外部声音的敌对态度。这样,网络社群就会成为“自说自话”的封闭空间,成员在观点上愈发僵化,群体极化现象因此更加严重。

2.3. 情感对立与敌对行为

群体极化的第三个显著表现是情感对立和敌对行为的加剧。网络社群中,情绪的传播速度比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情感共鸣效应非常明显。个体在情绪化言论的感染下,情感反应往往被放大,从而引发群体内的情绪共振现象。社群成员在讨论中不断强化彼此的情感认同,使得同一立场的群体在情感上更为紧密,形成高度一致的情感共鸣。然而,这种共鸣效应往往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对抗性。情感对立主要体现在群体内部对外部群体的敌对和排斥上。群体极化使得社群内的成员更容易将持不同观点的外部个体视为“对立阵营”,而不是理性讨论的参与者,从而加剧了敌意和对立情绪。由此,网络社群内部经常会出现语言攻击、嘲讽甚至人身攻击的行为。个体为了表现对群体的忠诚,会倾向于采取更为激烈的言论或行为攻击异见者。这种情感上的敌对行为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常常导致原本较为理性的讨论演变成情绪化的对抗,甚至最终引发群体之间的“网络暴力”现象。情感对立与敌对行为不仅破坏了理性讨论的氛围,还加剧了群体之间的隔阂,使原本可能存在沟通和调解的空间变得愈发狭窄,从而使群体极化现象难以缓解。随着情感对立的加剧,网络社群中的成员更容易形成“内部认同、外部排斥”的心理模式,进一步固化了群体的对立关系,极化现象因此不断深化。

3. 网络社群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因素

3.1. 信息茧房效应

新媒体通过算法推荐实现信息受众与内容的精准匹配,使得同一主题思想不断推送给认知相似的群体,从而导致受众群体陷入“信息茧房”。与此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促使群体产生极化现象。信息受众在现实中反映出热点话题与突发社会事件形成的群体极化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现实中也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何杨,李洪心,杨毅,2019)。社交媒体平台普遍采用算法推荐内容给用户,这虽然能够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但也无形中构建了一个“信息茧房”。个人只接触到与其已有信念相符合的信息流,长此以往便难以接受异见,从而促进了群体内部观点的一致性和极端化发展。

3.2. 身份认同感的心理导向

身份认同的探究最初起源于哲学范畴,它被视为个体对其所属群体身份的接纳与认同,代表着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承诺及肯定(张淑华,李海莹,刘芳,2012)。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所属群体的优点,同时低估缺点。这种自利偏差不仅存在于面对面互动中,在虚拟世界里同样适用。即便是平时比较理性的个体,在看到大多数人都赞同某一观点时,也很可能改变初衷跟随大流。在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时,当网民关注某一话题却感到迷茫时,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对个人的正确决策起到信息参照和引导的作用。因此,顺应或附和所谓“大家的意见”通常更容易获得外部认可和内心满足(秦程节,2017)。在网络空间里寻找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需求之一。为了获得认可并保持良好形象,许多人会选择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转而附和群体意见。特别是当面临来自外界的压力时,这种行为更加明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就会受到集体潜意识机制的影响,心理层面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不自觉地丧失自我意识(卢智增,高翔,2021)。当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往往会互相确认彼此的观点,并且很少有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此循环往复之下,即使最初只是轻微偏颇的看法也会变得异常坚定。更重要的是,这种氛围还会影响新加入者的认知过程,使后者迅速融入集体思维模式之中。久而久之,个体会越来越依赖于群体来定义自我,进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3.3. 匿名环境下的极端化

匿名能够使人们体验到平等感、自由感以及身份的虚幻性(郑小明,2003)。在具备一定自由表达空间的环境中,大多数人的自我表达意识会显著提升,个体都试图传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持有相似看法的人群能够更迅速地汇聚在一起(曹毅梅,李真奇,2020)。相比于现实生活,在线环境给予了人们更大的隐蔽性和安全感。匿名效应在网络社群中表现为用户隐藏真实身份,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首先,匿名用户缺乏责任感,更容易发表极端或攻击性的言论,引发对立和冲突。其次,匿名状态促进了“回音室效应”,用户倾向于在封闭社群中寻找相似观点,排斥异见,进一步强化极端立场。此外,匿名用户不愿进行深入理性讨论,导致社群内的对话质量下降,建设性交流减少。最后,匿名平台中少数极端声音被放大,误导其他用户,使主流观点向极端方向倾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网络社群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

3.4. 意见领袖的催化作用

网络舆论的形成通常始于个别个体发布某个事件或观点,随后逐渐吸引更多人参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意见领袖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事件进入讨论高潮,逐步形成舆论场,甚至引发网友采取实际行动(郑天,2012)。每个社群都可能存在几位影响力较大的关键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对普通成员产生示范效应。如果这些领袖本身就是一个极端主义者,那么追随者们自然会被引导着走向同样的道路。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形下,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3.5. 法律监管的缺失影响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时空性,许多人选择匿名使用网络,这使得一些网民误以为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可以不受法律约束(郑硕,孙琦,2009)。目前我国在网络空间管理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给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法律尚未明确覆盖的灰色地带从事各种非法活动。这种情况在涉及到敏感领域时尤为突出。敏感信息的传播和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和安全问题。网络空间的特性决定了其开放性和复杂性,因此管理难度较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使得恶意行为者能够利用技术漏洞或法律的空白进行各种违法活动。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了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4. 应对网络社群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实践路径

4.1. 改进算法与内容推荐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群已成为信息传播、意见交流与情感共鸣的重要平台。然而,算法驱动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机制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无形中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使得相似观点的用户更容易聚集并形成回音室效应,不同观点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因此,从算法与内容推荐机制入手,探索其改进之道,不仅是缓解网络社群群体极化趋势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网络空间健康、多元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多元化信息展示是应对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策略。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优化和调整推荐算法,确保用户在浏览内容时能够接触到更为多样化的观点和信息来源,而不仅仅局限于其已有的兴趣圈和固有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平台可以在内容推荐时有意识地引入来自不同立场、观点以及社会背景的信息源,从而打破信息茧房效应。例如,在用户的推荐内容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异见信息,或是增加与其平时关注方向不同的讨论话题,以促进不同意见的碰撞和相互理解。其次,提高平台算法的透明度同样至关重要。社交媒体平台应当让用户更加清楚地理解算法如何影响其信息接收和内容展示。例如,可以通过可视化或解释性说明的方式,让用户明确为什么会看到某些特定的推荐内容。同时,平台可以引入用户自主调节机制,使用户能够根据个人偏好调整推荐内容的类型和比例,从而减少算法在无意间加剧群体极化的风险。通过赋予用户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以有效降低算法偏见导致的观点单一化现象,使得网络环境下的讨论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4.2. 加强社区管理与规则制定

网络社群作为信息交汇、思想碰撞的虚拟公共空间,其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与规范引导。近年来,随着网络社群规模的迅速扩张和成员构成的日益复杂,群体极化现象频发,不仅影响了网络生态的平衡,也对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加强社区管理,细化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则,成为遏制群体极化、促进理性对话与共识形成的当务之急。第一,明确的行为准则是规范网络社群健康互动的重要基础。社交平台应制定并公布具体的行为规范,为所有成员提供一个明确的交流标准。该规范应涵盖禁止仇恨言论、排他性言论、人身攻击以及其他极端行为,确保讨论氛围的和谐与理性。同时,对于违反行为准则的用户应采取有效的处罚措施,包括警告、限制发言甚至永久封禁等,来保障网络社群内的秩序和成员的安全感。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明确的行为规范,可以有效减少极端言论的传播,避免因情绪化的语言攻击而导致的群体对立与极化现象。第二,设立中立的调解机构有助于及时干预并化解社群内潜在的冲突与极化趋势。社交平台可以建立专门的调解团队,或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来监测社群讨论的动态,并对可能引发极端化发展的争议内容进行适时介入。例如,当讨论开始出现分歧激化或情绪失控的迹象时,调解机构可以发布理性引导性的信息,或者采取临时冻结争议主题等措施来缓和局势。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中立的第三方调解员参与讨论,帮助不同立场的成员达成共识或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第三,人数控制与分层管理是防范大规模社群内极化风险的有效策略。对于人数众多的大型社群,可以考虑实施成员数量的上限,以减少个体在巨大群体中因身份弱化而产生的匿名性效应,进而降低极端言论蔓延的可能性。同时,可以通过分层管理的方式,将社群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讨论小组,按照兴趣、主题或讨论风格进行区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社群秩序,还可以防止信息在大规模社群中迅速传播和失控,从而避免小范围讨论演变为整体社群极化的风险。

4.3. 提升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空间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与社会互动的主要平台。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与自由的同时,部分网络用户因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往往难以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易于受到极端言论的煽动,进而加剧了网络社群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许多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源于网民的不理性言论,因此,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是建立良性网络环境的重要前提(董玉芝,2014)。首先,教育与培训是提升公众网络素养、应对信息极化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学校教育、在线课程及社会培训等多种形式,可以系统性地增强公众对网络环境的认识,帮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保持理性判断。具体来说,可以在各级教育阶段引入网络素养课程,内容包括如何辨别假新闻、识别偏见信息及避免信息茧房效应等。同时,还应重点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受众能够在接收信息时,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避免盲目接受单一观点。在线平台和社区也可以推出短期的教育项目,例如面向普通网民的“假新闻识别指南”或“理性思维训练营”,通过互动游戏、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此外,对于社会中的成人群体,应当开展广泛的社区宣传与在线教育活动,利用短视频、电子书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能够有效提升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人群的网络素养,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健康、理性的网络文化。其次,鼓励理性对话是防止社群内部激化和推动共识形成的有效方法。倡导建设性的交流方式,提倡倾听和理解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减少因立场对立而导致的情绪性对抗。具体而言,可以在网络社群和讨论平台中推广“理性对话指南”或“沟通礼仪守则”,引导用户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使用中立、平和的语言。平台管理者和社区领袖也应在讨论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避免因话语权不平衡而造成某一方意见被排挤或压制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强化理性对话的效果,可以定期举办“跨立场对话”活动,让持不同立场的成员在安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讨论,从而打破彼此的刻板印象。同时,可以设置“意见领袖”角色,引入专家或学者作为中立的主持人,在讨论过程中提供专业意见和客观分析,帮助参与者更加理性地审视彼此的观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还能在社群内部培育一种尊重多样性、包容异见的文化氛围。

4.4. 增强法律监管力度

在应对网络社群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实践中,增强法律监管力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跨地域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使得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群中更容易滋生和蔓延,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法律监管,构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成为遏制网络社群群体极化现象、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关键所在。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是构建良好网络空间的重要基础。针对网络空间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亟需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相关法律条款,以明确界定哪些行为构成违法。现有法律在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多样化的网络行为时,往往显得滞后和不够全面。因此,法律制定者应充分调研和分析网络环境中的新型违法行为,结合实际案例与公众需求,推动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同时,在新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法律条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法律条款中,应该清晰规定违法行为的类型、适用的处罚措施以及具体的法律责任,从而为执法提供明确依据。此外,法律的宣传和普及也至关重要,只有让广大网民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才能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抵制能力。其次,加强执法监督是确保法律得到严格执行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强化执法力度,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为此,执法机关应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高效的网络监管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在查处过程中,应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监测等,提高违法行为的发现率和处置效率。此外,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也是加强执法监督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如公安、网信、工商等可以形成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执法效率。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参与到网络监管中来,鼓励公众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强有力的执法监督相结合,能够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4.5. 强调责任意识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维护公共舆论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只要能够负责且具有公信力地发布真实信息,都会受到受众的认可,消除人们的困惑,从而降低群体事件发生的概率(焦德武,2010)。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必须承担起引导舆论走向的责任。在报道事件时,媒体应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避免夸大或曲解事实,以防煽动公众情绪。为此,媒体机构需建立严格的编辑和审查机制,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应积极宣传与传播科学的新闻价值观,强调媒体的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伦理意识。此外,主流媒体还应重视多样化的声音,给予不同观点的表达空间,从而促进公众的理性讨论和交流。通过负责任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媒体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此外,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社会舆论中不可忽视。知名人士在发表观点时,应特别注意措辞,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误解或煽动情绪的语言。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论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因此需要发挥其正面作用,帮助缓和社会紧张气氛。在此过程中,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倡导理性对话和建设性交流,鼓励公众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观点。此外,他们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社会责任感,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的积极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应对网络社群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实践路径其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优化算法,确保用户接触到多样化信息,有效打破信息茧房,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减少极端言论的滋生空间,提升网络环境的健康度与包容性。第二,明确的行为准则与有效的处罚措施显著降低了极端言论的传播,中立调解机构的设立及时化解了社群内的潜在冲突,人数控制与分层管理有效防范了大规模极化风险,共同维护了网络社群的和谐与秩序。第三,通过教育与培训,网民的媒介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能够理性判断网络信息,避免盲目跟风与极端情绪的传播。理性对话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共识的形成,营造了尊重多样性、包容异见的文化氛围。第四,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强有力的执法监督相结合,有效遏制了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同时,法律的宣传与普及增强了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对违法行为的抵制能力。第五,媒体与意见领袖承担起社会责任,发布真实信息,倡导理性对话,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他们的正面引导与示范作用,促进了公众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观点,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些实践路径在实际应用中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网络社群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减少极端言论的传播,提升网络环境的健康度,还能够促进不同观点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构建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社群环境。

5. 结语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社群中是一个复杂而又多面的挑战。它既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性,又反映了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此同时,作为普通网民,我们也应当努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以避免盲目跟风和简单化的判断。当面对分歧时,我们应尝试理解对方立场背后的原因,深入探讨各种观点,或许能够找到更加合理和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意见,增进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理性、和谐、包容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毕宏音(2007). 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 270-274.
[2] 曹毅梅, 李真奇(2020). 微博舆论对热点事件发展的影响. 新闻爱好者, (1), 47-49.
[3] 戴笑慧, 冷天虹(2009).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新闻记者, (7), 55-57.
[4] 董玉芝(2014).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及对策. 新闻大学, (3), 113-119.
[5] 何杨, 李洪心, 杨毅(2019).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群体极化动力机理与引导策略研究——以内容智能分发平台为例. 报科学, 37(3), 146-151, 168.
[6] 焦德武(2010). 试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3), 105-108.
[7] 卢智增, 高翔(2021). 社交媒体平台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与引导策略研究. 情报理论与实践, 44(8), 51-58.
[8] 秦程节(2017). 网络群体极化: 风险、成因及其治理. 电子政务, (4), 49-57.
[9] 张爱军, 梁赛(2019). 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和规避措施. 学术界, (4), 75-83.
[10] 张淑华, 李海莹, 刘芳(2012). 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心理研究, 5(1), 21-27.
[11] 郑硕, 孙琦(2009). 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监管. 成人高教学刊, (5), 37-39.
[12] 郑天(2012). 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新闻爱好者, (5), 7-9.
[13] 郑小明(2003). 浅析互联网环境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4(11), 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