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摘要: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青春期的他们自我意识觉醒,追求自立的过程中会遇到众多挑战。特别是“初二现象”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其叛逆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然而,尽管初中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们同样具有巨大的塑造潜力,这一时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极为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在推进这一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心理学视角下,通过融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理念,深化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和创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参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心理治疗理念,增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Abstract: Adolescents represent the future and hope of a nation, as they experience rapid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ir teenage years, they undergo an awakening of self-awareness and face numerous challenges in their pursuit of independence. Particularly, the “second-year middle school phenomenon” is prevalent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its rebellious behaviors leading t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ocial issues. However, despite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y also possess tremendous potential for shaping. This period is cru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ir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his education, the primary status of students is always highlighted, and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are implemented. From a people-oriente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by integrating the value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deepen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ir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enriched and innovated. Drawing on the therapeutic concept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enhanced.
文章引用:方惠 (2024).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探究. 心理学进展, 14(11), 502-50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82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对于保持党的活力和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需要精心的指导和培养。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正确引导,这至关重要。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在学生阶段的学习与成长对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初中阶段,这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波动大,稳定性不足,行为冲动,缺乏理性控制,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疾风暴雨期”。随着生理的快速发展,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身心发展不平衡,初中生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扰。他们的叛逆心理严重,面对管束往往激烈反抗,缺乏理智的应对。在这一阶段,学生表现出叛逆性、盲目性、高度敏感、情绪波动、易兴奋、易怒、学业成绩差异显著、违纪行为频繁以及心理问题等特征。但他们也展现出积极的主动性和对独立性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者应在此阶段重点抓好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问题。过去的教育更多关注社会需求,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导致教育实效性受到质疑。2016年全国初中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大思政”教育的新阶段,要针对不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的成熟和丰富。因此,针对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主要目标。这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推动他们朝着实现自我理想的方向不断前进。

2.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探究

2.1. 信息时代下的思想多元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个体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有效达成,进而影响国家长治久安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实效性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不仅关乎教育内容能否被接受并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也影响着社会稳定与文化传承。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多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视角,但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难度。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在互联网上交织碰撞,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更加复杂多变。“通过拟态环境,这种个体无意识的认同危机又会‘传染’给其他受教育者,影响其在现实环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性认同,造成行为偏差”(徐稳,葛世林,2023)。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实效性,不仅要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论,还要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和评价各种思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信息时代下的思想多元要求我们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新需求。

2.2. 实践环节的缺失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灵活运用,甚至产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实践环节的缺失,不仅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影响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内化,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回答,比如,竞争问题、网络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信息问题等。有些教师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忽视理论的价值性,特别是不能把理论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种新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使一些学生感觉不到理论的魅力”(宋进,王玲,2007)。实践环节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实践平台有限、评价体系偏重理论考核等。一方面,教育资源在地区、学校间的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或学校难以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育实践环节的发展。实践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它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全面发展。缺乏实践环节的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难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并加强实践环节。

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3.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美国当时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批判,认为其存在显著的不足。马斯洛指出,美国教育系统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它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倾向于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既反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又反对现存的美国教育制度,主张开展教育改革运动”(赵同森,2006)。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更具人性化和实效性的教学环境,这些理念致力于整体提升教育系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首要任务是设定清晰的教育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以及挖掘他们的潜力。其次,学习理论需要更新,倡导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以取代单一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进一步地,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反映了教育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同时,课程设计的理念鼓励课程内容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经验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师生互动方面,建议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互动方式,同时强调教师在指导和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最后,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采用更全面和公正的评价方法。

3.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价值观置于其人性观的核心位置,视其为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在价值观是与生俱来的,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最高价值追求。学者如马斯洛提出,人类生来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这一动力促使人们遵循普遍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体系包含五个基本要素:内在真实性、意义追求、主观选择、自我评价以及自由与限制的平衡,这些要素对于引导个体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人本主义心理学赋予了个体一种普遍的内在良知,这种良知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正面影响。此处所指的良知不仅关乎道德判断,更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力量,它协助个体识别和理解真正重要的事物,并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因此,价值观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反映了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念与人性紧密结合、强调人文关怀的特点。与此相呼应,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也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同样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深入探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不仅是对其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的挖掘,也是对传统心理学局限性的批判和超越。

4. 人本主义心理学融入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4.1.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和终极目标的共通性上。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显著提升教育的效果和实施的效率。首先,两者在教育对象上是一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作为研究的核心,同样,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围绕人的成长和发展展开。这是因为思想和心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陈万柏,张耀灿,2015)。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基于心理活动的规律,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整合到其概念、原则和方法中,确保教育建立在人本的科学基础之上。其次,两者在教育目标上也是一致的。实践是认知的起点,也是推动认知发展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的,从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出发,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主张人的个性发展,这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实施教育时,教育者需要细致分析,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始终以初中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实践中,要始终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致力于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本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本思想不仅推动了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还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体验和有效解决,加速了他们的成长进程。

4.2.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补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不仅在教育对象和目标上具有共通之处,而且在研究内容和问题解决方面也展现出相互补充的特性。首先,两者在研究内容上相辅相成。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但传统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需求,以及教育过程的动态互动性。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积极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个体差异和发展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原则,对丰富和深化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教育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主体性。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培养健康、快乐的人,提倡合作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等”(马鑫,201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培养,通过综合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次,两者在问题解决方面也互为补充。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而且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这种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系统地整合教学内容和策略,构建更加理论化的教育模式,以及更科学地评估教育成效,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将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意味着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将其视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教育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得以增强。最终,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这不仅帮助教育者识别学生的具体需求,还指导他们如何以最合适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深化对初中生心理的理解,显著提升了教育的系统性、理论化和科学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5.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

5.1. 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关于人性的观点应用于促进初中生的自我实现

一方面,培养初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提出,个体的内在驱动力会随着需求层次的提升而增强,从而推动个体的持续成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得到宣传与贯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采用启发式和发现式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教育者应引导学生逐步发展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培育他们的理性思维,并鼓励他们积极构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过这种方式,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增强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自我认同。

另一方面,激发初中生内在学习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反映,体现了人的本性,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人本主义心理学则着重强调人的主动性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主动性问题,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并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中,教育者应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响应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并激发他们的自我成长。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而非仅仅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体验学习作为自我精神提升的过程。作为初中生的思想教育者,需要从认知、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等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保学习的质量。教育者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侧重于知识的灌输。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和精神的自由发展。

5.2. 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提升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第一,强化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揭示了人类获取知识和学习的重要规律,其在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灌输”定义为系统的正面教育。新时代“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倡,这要求初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来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同样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主张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细致的指导来实现。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学校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传播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向初中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工作。面对初中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给予更多关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渗透”为基本指导思想,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还包含人文关怀。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地融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的自我成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提升教育者专业素养。21世纪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不仅涵盖了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高水平的教育技能,也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逐渐独立自主,但因经验不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不均衡和情绪波动较大的问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综合运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步骤。然而,掌握知识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触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因此,教育者需要深入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念,洞察学生的真实需求,并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将学生的内心世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而不是单纯追求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除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日常接触密切的关键人物,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无论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还是班主任,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引导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5.3. 利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创新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提倡将人的感知、意志和情绪置于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地位。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应用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可以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情感和体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问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再次,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面对挫折、保持积极心态。最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如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探讨多元化的实践形式。要结合初中生学科专业实际,探讨生产劳动、参观、调查、实习、访谈、志愿服务、爱心公益、勤工俭学、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郑文,2014)。综上所述,利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创新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应用和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6. 结语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根据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部亦提出,要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情况,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他们从小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努力成为能够承担民族复兴使命的新一代。由此可见,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进步,我国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的和谐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201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马鑫(2017).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理论观察, (9), 141-143.
[3] 宋进, 王玲(2007).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 10-12+15.
[4] 徐稳, 葛世林(2023). 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 思想教育研究, (3), 45-51.
[5] 赵同森(2006).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6] 郑文(2014). 研究性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中国校外教育, (12), 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