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112206, PDF, HTML, XML,   
作者: 余 斌, 褚聪俊: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农村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新部署,吹响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农民生存和发展重要的思想动力来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思路,实践路径和创新模式。以期为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参考。
Abstract: The party’s 20 has made a new deploymen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blowing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hor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deological power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practical path and innovative mode of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文章引用:余斌, 褚聪俊.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1314-13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20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路径探析是一个当前热点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新时代农民的时代责任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是从城市向农村的一次重大发展转变,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推动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推动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到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政治素质提升,还涉及到农村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传播与振兴等方面。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推动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素养的提高,进而提升农民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使其具备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能力。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乡村振兴所带来的新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农村发展需求和挑战,引导农民积极融入现代化进程,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他们的经济独立和社会融合。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制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和措施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更好的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2. 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和支持。

首先,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学者陈洋指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动力、政治保证,并且两者紧密联系[1]。学者梁炜昊在研究中指出二者的辩证关系,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思想保障,乡村振兴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2]

其次,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张前亮指出现阶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民参与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主体素质不足、教育方法落后[3]。学者冯裕国在研究中指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教育载体缺乏创新性和目的性;教育制度不完善等[4]。学者赵彧则提出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复杂的问题[5]

最后,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学者裴韧提出来提高内容针对;优化教育机制;培养教育队伍的对策建议[6]。学者孟祥琳、樊悦提出了教育模式创新、提升宣传力度的对策建议[7]

综上所述,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大多停留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的研究上,缺乏具体实践路径的研究。

2. 目前农村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资源不均衡及环境复杂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

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也是导致思政教育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地区的教育预算主要用于维持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思政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导致思政教育项目难以持续开展[8]。进一步探究发现,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活动往往依赖于上级部门的临时拨款,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9]。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2) 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较少,且很多教师都是兼职的,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农村地区的思政教师职业发展机会少,难以实现自身的职业成长。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10] [11]。3)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农村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普遍缺乏对思政教育的支持和理解,农村家庭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这也导致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教育[12]。4) 社会环境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且环境相对封闭,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少,难以拓宽视野。不良风气现象较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政兴趣,这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0] [11]。5) 农村文化背景差异大: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背景差异较大,这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注重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难度较大。6)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薄弱: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教师和教学资源,这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2.2.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受传统文化和封建习俗影响,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缺乏对现代思潮的理解和接纳,思政教育面临着理念转变和观念更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 经济地位影响: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其他阶层所拥有的经济来源和多种选择,因此他们在生活上相对保守。由于缺乏经济和时间资源去追求新的事物,保守的思想在农民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农业经济特点:农业利润低、农业积累慢、农业经营过程中不可抗力因素较多,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在思想观念上更为保守。3) 社会环境影响:农村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传播速度较慢,农民对外界新事物接触较少,难以接受和适应新的变化。同时,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也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4)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

2.3. 教学理念方法单一滞后

教育理念方法单一滞后,是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大多沿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应试式等方式,往往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农民,缺乏互动和思辨,这种教育方式无法有效培养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容易引起农民的反感和抵触,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和参与度。教学手段单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往往较为单一,现行的农村思政教育普遍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缺乏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和创新。不利于培养农村居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致教学质量不佳。

2.4. 教育内容混乱

农民通过新媒体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既有正面的、有益的、科学的信息,也有负面的、有害的、谣言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一些误导和误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把握教育内容的重点和方向,难以区分真假和是非,难以形成系统和完整的教育体系。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以传统价值观为主,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缺乏对现代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无法满足农民对多元化思想的需求。

2.5. 缺乏物质保障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我国仍有许多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因为缺乏物质保障而效果不够理想。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支撑和保障,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只会成为一纸空谈。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存在滞后性,是因为缺乏重视和资金的投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费拨款不足,有限的经费也很难做到专款专用,并且无法更好地满足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由于经费的薄弱,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规模时效性都不够理想,最终所取得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2.6. 评价机制不完善、反馈机制缺失

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影响了教育效果的评估。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准确反映教育效果。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反馈机制缺失,难以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应建立定期反馈机制,通过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收集各方意见,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13]

3.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进路径研究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篇章和环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推进能够为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提供坚定支撑。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在互联网时代,农民的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多元冲击,因此,有必要对农民群众的思想认知和政治观念进行引导,使得农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大政方针,形成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环境。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组织保障,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有力支持。具体改进路径研究如下。

3.1. 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要求,将乡村振兴关乎于党的领导、农村资源配置、农民的主体地位等多方面的要求作为其工作开展的依据。这要求我们在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时,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保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时代性。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需要有一套科学、灵活的组织机制来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进。

1) 要建立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管理,明确政府在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作用。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起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合工作。

2) 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支撑。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加大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如专项培训、派遣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等,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 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支持和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注重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要积极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相结合,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可以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农村青年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提供专业、高效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才能够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3.2.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 丰富教育内容。增加对农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农村发展各个方面的教育,使农民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 强化实践教育和体验式教育。通过组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村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以下改进。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费支持,落实补助措施,从而保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项目,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给予奖励,激励各地积极推进改革。

2) 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其改革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可以制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办法、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和责任,提高教育改革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 加强物质保障。在大力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的物质保障。充分的物质保障能够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来。

4)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培训和素质。

3.4. 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健全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以下改进。

1)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包括学业成绩、社会实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全面评估农民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和发展。

2)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建立紧密联系,通过社会评价和群众评议等方式,引导和监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改进。

3) 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监督,确保教育内容符合科学性、正确性和恰当性的要求,教育方式符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和接受程度。同时,还要建立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5.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愿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变得越发重要。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方式和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1) 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示范村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建设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在示范村中,可以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拓宽农民的思想视野,培养他们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

2) 农民合作社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路径之一。农民合作社在农村振兴中承担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使命。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可以开展一系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农民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给予农民一定的自治权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3)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又一重要路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村民议事会、志愿者服务、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还能够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村社区三个方面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可以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素质。同时,这些实践路径也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3.6. 实践路径效果

3.6.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扩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得到提升。

3.6.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新媒体平台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农民群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高效。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农民群众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和心理困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6.3.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激发,推动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农民群众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认可和信任度提高,增强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6.4.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到完善

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增强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探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乡村振兴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农民的发展意识、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等,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其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是存在的。具体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推动农村政治教育向上向好发展,以更好地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需要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践需要,在教育内容方面注重培养农民的多元化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培养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认同。同时,在教育方法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率和质量。

最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以及监督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从政策、物质、法律等多方位保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加强监督激励机制,通过研究路径进行改进,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与获得感,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4.2. 研究展望

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方面。

首先,可以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村社区等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出适合实际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

其次,可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例如通过发展农村学校、农村图书馆和乡村电商等来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科学、可行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洋.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9(2): 33-35.
[2] 梁炜昊. 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J]. 昌吉学院学报, 2022(3): 65-72.
[3] 张前亮. 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4] 冯裕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 河南农业, 2023(12): 46-47.
[5] 赵彧.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研究——以西北偏远地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 农业经济, 2022(11): 88-89.
[6] 裴韧.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16): 275-278.
[7] 孟祥琳, 樊悦.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 39(1): 43-45.
[8] 王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探析[J]. 村委主任, 2024(15): 219-221.
[9] 王彦琪.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11): 193-196.
[10] 周静. 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21.
[11] 左殿升.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0.
[12] 洪晓畅.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协同创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2.
[13] 安莉.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