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与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in Rural Areas
DOI: 10.12677/ecl.2024.1341726, PDF, HTML, XML,   
作者: 陈巍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电商扶贫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Mor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摘要: 电商扶贫作为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农村地区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电商扶贫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尤其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商扶贫通过提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动信息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现代化、助力社会治理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统一以及塑造农村道德新风尚,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风貌,思想道德建设如同坚实的后盾,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然而,电商扶贫也面临数字技术普及不足、教育资源有限、社会服务不足等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注重“扶贫”与“扶智”的结合,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榜样示范,建立奖励机制,以促进电商扶贫的深入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道德双轮共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a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in China, aims to help rural areas break through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and realize agricultural product sales and farmer income growth through e-commerce platforms. 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background. 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s farmers’ income levels and social landscape by providing the material basi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ssisting in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shaping new rural moral trends. However, 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populariz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adequate social services.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et up role models, establish reward mechanism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 economic and moral dual-wheel progress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文章引用:陈巍巍. 电商扶贫与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4968-497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726

1. 引言

电商扶贫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从2014年底电商扶贫被纳入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开始,到2019年实现了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全覆盖。经过十年来的探索与发展,电商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著提升了贫困户的收入水平。电商扶贫不仅助力脱贫攻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但脱贫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脱贫,思想上的贫困也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脱贫的路上“我们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1]因此在经济脱贫过程中,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思想脱贫、道德富裕的问题。事实上,电商扶贫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共进,电商兴德、德富并进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2. 电商扶贫:驱动农村道德与经济双轮共进的深层逻辑

2.1. 电商扶贫为农村地区提供经济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2]。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商扶贫作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创新模式,通过其独特的优势,有效打破了传统地域限制,为农村地区的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开辟了通往更广阔市场的渠道,实现了生产与销售的精准对接。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更直接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经济上的增收,作为思想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去关注并投资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在根本上推动了农村地区社会风貌的积极变化。随着电商扶贫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亦呈现出显著提升的态势。当农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这种由物质富裕向精神富足的转变,为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农民对更高层次价值观、伦理道德及文化生活的向往,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整体和谐与文明进步,形成了经济与道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电商扶贫推动农村地区信息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现代化

“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3]电商扶贫作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手,不仅显著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普及,还深刻影响了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而推动了思想道德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电商扶贫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完善物流体系等措施,极大地加速了农村地区互联网的覆盖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农民能够跨越地域限制,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这一信息化普及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平台,如在线教育、远程培训等,使得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从而显著提升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电商扶贫带来的信息化和市场化浪潮,对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重塑作用。农民在参与电商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进取的思维方式,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只有激发出自身精神扶贫和脱贫的内生动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自身物质生活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去解决精神贫困问题[4]。这种观念上的更新与转变,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促使农民更加主动地接受并践行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推动了农村地区思想道德风貌的整体提升。

2.3. 电商扶贫助力农村地区社会治理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和谐统一

电商扶贫通过巧妙融合电商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彻底革新了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的模式,实现了从粗放式向精准化、高效化的跨越。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社会管理的效率与效能,还确保了管理措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每一份资源都能精准对接到农村社会的实际需求之上。电商扶贫所带动的社会进步,促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更加贴近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农民群众的内心需求与期望。这种贴近性不仅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还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热情与动力,使得农村社会的道德风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电商扶贫还以其独特的经济效应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稳定。这种经济上的繁荣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农民群众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愿意投身于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共同守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4. 电商扶贫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互促进

电商扶贫的浪潮中涌现出的成功案例与杰出人物,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农村发展的道路,其示范效应不可小觑。这些鲜活的故事与人物,不仅展现了通过电商平台改变命运、实现价值的可能,更激发了广大农民内心的奋斗激情与向上动力。它们成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宝贵财富,以生动、具体的形式诠释了勤劳、智慧、诚信等美德的价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农民生活,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农民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正面价值观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电商扶贫的征途上,思想道德建设如同坚实的后盾,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通过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农民的道德观念得以升华,文明素质显著提升,诚信经营、合法致富成为共识。这种变化不仅优化了电商环境,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增强了农民参与电商扶贫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同时,思想道德建设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为电商扶贫的深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农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电商扶贫事业时,其力量汇聚成海,推动着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

3. 电商扶贫:塑造农村道德新风尚的驱动力

3.1. 促进观念更新,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电商扶贫通过引入现代电子商务理念和技术,帮助农民接触到外界的市场信息与先进的经营理念,促使其摒弃传统的、保守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开放、创新、进取的思想观念。电商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和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和自主发展意识。这种自主性的提升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通过参与电商活动,实现了产品销售和收入增加,从而增强了自我效能感。电商扶贫培训和实践过程中,农民学习到了创业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创业精神。电商扶贫使得农民接触并使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科技素养。

3.2. 塑造诚信文化,改善社会风气

电子商务环境下,诚信是交易的基石。电商扶贫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哲学,从而在农村社会中推广诚信文化。电商扶贫有效减少了因贫困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如赌博、偷盗等,提升了农村社会风气。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民更专注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而不是诉诸不法行为。电商平台的公开透明机制减少了不正当竞争,促进了诚信经营。电商扶贫强调产品质量和服务,倡导了诚信文化。

3.3. 推动性别平等,加强集体主义精神

电子商务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工作和创业机会,使其能够在家中就能参与到商业活动中,这对于推动农村地区性别平等观念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电商扶贫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发市场,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电商扶贫项目的推进需要农民参与,培养了他们对家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感。电商扶贫项目往往需要村民合作完成,如共同宣传、共同配送等,这种合作机制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合作与团结,有助于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3.4. 培育新型职业精神,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电商扶贫促成了一批以电子商务为职业的农民,这些新型职业群体将现代职业精神带入农村,如专业精神、服务意识等,对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许多电商扶贫项目鼓励生产绿色、有机产品,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与经营活动之中。电商扶贫倡导绿色包装和物流,提升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电商扶贫项目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农民关注生态环境。

4. 电商扶贫:农村道德经济双轮共进中的挑战

4.1. 数字技术普及程度不足,缺乏有效培训机制

摆脱贫困、脱贫致富需要的“智”是指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管理知识等。那些具有较多文化知识、较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称为“有智者”。摆脱贫困必须依靠这些“有智者”的智力支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贫困人口走向共同富裕,“就是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5]农村地区的数字技术普及程度明显滞后,这使得农民在尝试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时遭遇了重重困难。数字技术的缺失不仅限制了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还让他们在面对电商运营时显得无所适从。农民们对电子商务的操作和运营知识了解有限,加大了他们通过电商平台脱贫的难度。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农村电商扶贫的另一大障碍。农民们渴望学习电商运营的技能,但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培训途径。这导致他们在电商运营中屡屡受挫,无法有效提升销售业绩,进而影响了他们通过电商脱贫的信心和动力。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这使得他们难以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农村地区的农民往往因为信息闭塞而错失市场机遇。

4.2. 教育资源有限,新知学习意愿较弱

贫困地区创新发展意识不足,贫困地区信息闭塞,群众观念相对落后,这些地区往往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阶段,缺乏顺应市场发展的创新能力,进而导致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相对滞后,自我“造血”能力不足[6]。电商扶贫在农村地区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教育资源有限以及农民新知学习意愿较弱的双重挑战。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提供电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使得农民在尝试接触和学习电商运营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进而影响了他们通过电商脱贫的可行性和效果。即便有培训资源,其内容也往往与实际脱节。现有的培训内容可能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变化。这种脱节不仅浪费了培训资源,还可能让农民对电商扶贫产生误解和失望,认为其无法带来实际的帮助和改变。部分农民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意愿和能力有限。这可能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的认知和信息获取有限;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再好的培训资源和内容,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进而影响了电商扶贫的推广和效果。

4.3. 社会服务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

电商扶贫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社会服务不足与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这使得农民在开展电商活动时面临较高的风险。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也对电商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影响。电商活动需要依赖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如网络通信、物流配送、仓储管理等。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往往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电商活动的需求。这导致农民在电商运营中遇到诸多不便和困难,进而影响了电商扶贫的效果。技术支持的不足也是电商扶贫面临的一大挑战。农民在电商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农村地区技术支持服务的不完善,使得农民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不仅影响了电商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可能让农民对电商扶贫产生挫败感和失望情绪。

4.4. 现代电商冲击传统观念,农村思想更迭速度缓慢

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可能与现代电商的发展理念存在显著不符。传统观念往往重视稳定、保守,而现代电商则强调创新、变革和快速响应市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农民在接受和实践电商扶贫时遇到障碍,他们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电商扶贫带来的现代价值观可能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现代电商强调个人发展、市场竞争和效率优先,而传统观念可能更加注重社区和谐、互助合作和传统工艺的传承。这种价值观上的冲突可能导致农民在电商扶贫过程中感到困惑和不适,他们可能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点。

5. 电商扶贫:探索农村道德经济共进新路径

5.1. 发展针对性教育内容,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互联网宽带服务,扩大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建立常态化通信设施维护机制保证电商扶贫的设备前提。在乡镇设立信息化技术培训点,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或定期举办研讨会,传授高级电商运营技巧及网络营销知识,引入社会力量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电商培训项目,发展针对性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层、教育背景的农民,定制易懂、实用的培训教材,采用图解、视频等多种形式提高学习兴趣。组建专门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从注册、认证到运营的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定期对培训后的农户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确保培训效果得以落实。

5.2. 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农村网络学习平台

为有效推进电商扶贫,需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农村网络学习平台。政府与电商平台应深化合作,开展电商知识技能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普及电商知识,提升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法律意识。培训中不仅教授电商操作技能,还融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内容,确保农民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学习平台则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保培训效果,助力农民在电商领域抓住机遇,实现脱贫。“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7]同步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振兴乡村文化、培育现代公民观念,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出一批批新时代乡土人才。

5.3.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积极因素合作联动

鉴于电商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电商扶贫,首先要在实施区域开展支持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改造[8]。除去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为电商扶贫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政府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为电商平台和贫困地区的电商创业者提供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权益,规范电商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为当地产品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机会。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确保农产品能够快速、新鲜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电商扶贫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确保项目的透明性和效率。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电商平台和贫困群体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在电商扶贫情境下,各地政府的具体电商扶贫政策有一定区域差异性,然而贫困县农民创业者凭借电商创业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带来惠及所有参与者的“多赢”效果,其主要亮点是带动了贫困户技能提升、就业、增收等,实现了贫困户脱贫,有效抑制返贫的发生[9]

5.4. 注重电子商务在“扶贫”与“扶智”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扶贫必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10]。电商扶贫工作不仅致力于为贫困地区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还需要特别注重“扶贫”与“扶智”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青年电商人才,成为了电商扶贫的先锋力量、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青年电商人才,激发其创业热情与内生动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更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同时,激活乡村的内生资源,推动乡村教育从被动依赖资源向主动吸收资源转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6. 结语

电商扶贫作为一种创新的扶贫方式,其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不仅为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为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效地帮扶了思想,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改变传统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参与、激发内生动力,电商扶贫与农村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地区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电商扶贫模式,深化电商扶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电商扶贫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 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N]. 人民日报, 2014-06-24(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田甜, 杨柳青. 把“互联网+”引入扶贫攻坚[N]. 湖南日报, 2015-08-05(001).
[4] 阿剑波.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7): 1-5.
[5] 习近平扶贫新论断: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
http://m.cnr.cn/news/20160103/t20160103_521009771.html, 2022-03-29.
[6] 王萍. 电商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J]. 人民论坛, 2020(15): 100-101.
[7] 费孝通. 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 文史哲, 2003(3): 15-16.
[8] 郑瑞强, 张哲萌, 张哲铭. 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J]. 理论导刊, 2016(10): 76-79.
[9] 余雪源, 杨媛, 张莹. 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电商发展创新研究[J]. 农业经济, 2018(4): 128-131.
[10] 习近平. 知之深爱之切[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45,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