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auner, B.M., McVary, K.T., Ricke, W.A. and Lloyd, G.L. (2020) The Rising Worldwide Impac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JU International, 127, 722-728. https://doi.org/10.1111/bju.15286
|
[2]
|
Manchikanti, L. (2008) Age-Related Prevalence of Facet-Joint Involvement in Chronic Neck and Low Back Pain. Pain Physician, 1, 67-75. https://doi.org/10.36076/ppj.2008/11/67
|
[3]
|
Lacy, B.E., Cangemi, D. and Vazquez-Roque, M. (2021) Management of Chronic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Bloating.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9, 219-231.e1. https://doi.org/10.1016/j.cgh.2020.03.056
|
[4]
|
张朝鑫, 郭静科, 王云强, 等. 穴位物理刺激对体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2): 151-153.
|
[5]
|
侯蓝田. 关于人体经络及其运动的红外光谱实验研究[J]. 红外技术, 2016, 38(9): 798-802.
|
[6]
|
张建国, 李伟. 穴位的实验研究与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6): 536-537.
|
[7]
|
曹晓侠, 侯荣. 虎苓贴膏配合磁振热治疗湿热型膝关节滑膜炎50例临床观察[C]//第23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换届会议. 2017: 80.
|
[8]
|
苗戍燕, 邱南海, 苗瑞瑞. 温针联合磁振热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J]. 中医药信息, 2014, 31(4): 137-138.
|
[9]
|
谢雪. 不同强度磁场对穴位刺激的效应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11.
|
[10]
|
吴长乐, 张利, 袁懿芸, 等. 激痛点与穴位敏化的内涵及关系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24, 51(1): 63-66.
|
[11]
|
孙凌雪, 胡三莲, 刘新义, 等. 穴位按压缓解癌症病人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最佳证据总结[J]. 护理研究, 2020, 34(22): 3972-3976.
|
[12]
|
蒋进明, 赵力力, 程慈. 磁-振-热、针刺加红外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病56例疗效观察[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7, 21(6): 58.
|
[13]
|
宋宗梅, 孙勃. 磁振热联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17, 30(5): 82-84.
|
[14]
|
乔淑章, 安经克. 脉动磁场天突穴位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45例[J]. 河北中医, 2005, 27(10): 792-792.
|
[15]
|
尹宁, 代扬杨, 徐桂芝. 磁刺激不同经络穴位α波脑皮质功能网络的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 24(12): 1438-1445.
|
[16]
|
张正艺, 张振. 低频脉冲电疗加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100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07, 16(5): 26-27.
|
[17]
|
李金博. 低频脉冲电联合针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町[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8): 182-183.
|
[18]
|
白宁, 陈旭. 低频脉冲理疗仪联合红外线电磁波治疗器对2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效果分析[J]. 系统医学, 2019, 4(17): 79-81.
|
[19]
|
陈蔚, 王娜, 郭燕梅, 等. 旋磁穴位疗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疼痛及Fricton指数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4): 383-385.
|
[20]
|
张立志, 许能贵, 孙健, 等. 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足厥阴肝经、足以及生殖器的特定联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10): 5056-5058.
|
[21]
|
刘雪莹, 付红娟, 任彦蓉, 等. 基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模型大鼠穴位痛敏化的发生机制[J]. 环球中医药, 2023, 16(9): 1743-1751.
|
[22]
|
曹若菡, 乔海法, 寇文琴. 乳腺增生症穴位痛敏化现象及规律的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22, 41(10): 1049-1052.
|
[23]
|
程珂, 丁光宏, 龚剑秋, 等. 一种气射流型中医按压方法与仪器[J].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4, 25(3): 36-37.
|
[24]
|
吕海鹏, 徐卫方. 白芥子穴位贴敷联合体表定位高频振动循经叩背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18(5): 70-73.
|
[25]
|
崔艺敏, 唐娅妮, 何轶帆, 等. 穴位敏化研究探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7): 6-10.
|
[26]
|
贲定严. 艾灸生物传热物理学特性及穴位组织中温度场传播过程仿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27]
|
许浒, 汪志新, 沈雪勇, 等. 无烟无创痛针灸治疗仪的研制及应用[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 30(3): 187-190.
|
[28]
|
秦江, 胡鸢, 唐金树, 等. 磁振热治疗仪配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0, 9(5): 437-440.
|
[29]
|
张亚红, 张志英, 秦德荣. 近红外热磁振乳腺检查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症等疾病304例临床观察[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4, 23(3): 194-194.
|
[30]
|
胡家才, 罗丽, 杨智杰. 热-磁-振疗法联合手法及绑扎疗法治疗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 34(3): 235-237.
|
[31]
|
胡家才, 向建武. 腰椎牵引与热-磁-振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11): 776-778.
|
[32]
|
王金宇, 吴玉芬, 韦冰心, 等. 磁-振-热双柏膏叠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 47(12): 121-124.
|
[33]
|
张选琴, 张文渊. 磁-振-热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J]. 山东医药, 2009, 49(13): 83-84.
|
[34]
|
文楚琦. 湖南省4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中南大学, 2023.
|
[35]
|
蒲杰, 罗二平, 周龙甫, 等. 微电脑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7, 24(1): 69-70.
|
[36]
|
王磊, 战明威.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物理治疗进展[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3, 29(12): 1032-1037.
|
[37]
|
赵中华, 张向东, 陈虎, 等. 针刺结合微波穴位照射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04, 24(9): 607-610.
|
[38]
|
梁仪春, 王文, 袁少英. 磁振磁电疗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效果及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12): 94-97.
|
[39]
|
汪玲, 孙咏梅, 彭丽娟, 等. 电针与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对新西兰兔尿潴留模型排尿效果影响的比较[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 27(12): 1114-1118.
|
[40]
|
黄文玉. 缩泉胶囊加电疗仪穴位治疗小儿遗尿[J]. 山东中医杂志, 2004, 23(4): 249.
|
[41]
|
何学斌, 吴耀, 罗济民. 腧穴放置小极板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 2003, 23(4): 211-212.
|
[42]
|
杨建伟, 李泽兵. 进化论医学在颈肩腰腿痛康复领域中的运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5): 299-301.
|
[43]
|
沈静霞, 徐萍. 磁-振-热疗、中频电疗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2): 181.
|
[44]
|
彭凯, 黄婷, 余四海, 等. 中频电刺激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颈肩腰腿痛患者疼痛、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 18(5): 14-17.
|
[45]
|
刘芳, 吕客, 宋一平. 放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 2015(3): 233-235.
|
[46]
|
崔豫. 超短波治疗退行性改变引起的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21): 81-82.
|
[47]
|
李鸿涛, 谢琪, 张明锐, 等. 余瀛鳌医论医话荟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45.
|
[48]
|
裴创鑫, 李明.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析功能性消化不良[J]. 光明中医, 2024, 39(9): 1757-1759.
|
[49]
|
牙廷清, 韦永大. 用药罐疗法联合磁振热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7): 51-52.
|
[50]
|
王彦刚, 姚树坤. 低频脉冲加耳穴贴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对胃电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07, 27(4): 245-248.
|
[51]
|
王群, 刘宁宁, 王连主, 等. 揿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内关穴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1, 37(5): 494-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