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摘要: 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师教学效果,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揭示了信息素养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了终身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持续进步、不断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详细且实用的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abilities that teachers must posses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not only helps to optimiz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but also promotes teachers’ own lifelong learning. Therefore,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this study reveals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for teachers’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On this basis, it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aiming to provide a detailed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文章引用:李艺漩, 陈笑艳. 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399-40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815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化教学环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1]。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作为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不仅关乎其个人专业成长,更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终身学习能力则是教师持续进步、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信息素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教师的全面发展。

因此,探讨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可以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理念最早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但当时这一理念并未被真正推广,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才试图将这一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把终身学习逐步转变为民众都应当遵守的社会现实,通过终身学习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教育公平[2]。其基本要义为:终身学习是超越教育范畴的一种生存方式,强调终身性、内容全面性和空间不受限,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3]

2.2. 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在信息素养这个词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属于信息素养的下位概念。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则考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经过训练,学习如何在工作中使用信息工具和获取主要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师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其信息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伴随着信息素养概念的不断演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结合教师的角色特征,信息素养的概念在此之上做出延伸,它意味着教师不只要具有基本的公民信息素养,还要把信息技能与其所传授的科目进行更深一步地创新融合。容曼生(2006)在书中将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界定为指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过程时,利用或开发相关的信息资源,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价的能力[5]。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因此至今当前学术界尚未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达成统一的意见。而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学科教学的视角出发,祝智庭、顾小清(2004)将结构划分为:基本信息素养、学科教学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6]。从教师必须具备的不同身份出发,何晓玲(2009)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结构的划分,提出教师信息素养应具备作为普通公民的基本信息素养、作为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和作为终身学习者的自我发展信息素养[7]。钟志贤(2013)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8]。陈敏(2020)等人将教师信息素养分成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安全以及信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9]。由此可见,学界对其重要构成要素已形成基本共识,即教师信息知识,教师信息认识,教师信息能力,教师信息道德。

3. 理论基础

叶澜等人根据中国本土实际提出了教师自我更新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阶段一是“非关注”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还未成为正式教师,但已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教育信念;阶段二是“虚拟关注”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进入到了师范学习阶段和实习期,为正式从教做准备;阶段三是“生存关注”阶段:该阶段是新任教师阶段,教师们关注自我的生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阶段四是“任务关注”阶段:教师经过了初任阶段之后,决定继续留任,或者更多地关注教学工作,将注意力转向由关注自我的生存到关注教学任务本身;阶段五是“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老教师或专家教师,教师们更多地以专业自我发展为动力和努力方向,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10]

4. 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内在联系

4.1.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石

信息素养作为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教师若要保持与时俱进,就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新信息的出现,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种筛选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提高学习效率,还能确保他们获取到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坚实的支撑。

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在信息化时代,许多学习资源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如在线课程、电子书籍、学术论文等。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这些信息技术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以便能够高效地进行在线学习、资源获取和信息交流。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教师拓宽学习渠道,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4.2. 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时代变化的关键。通过持续学习,教师可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接触到新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这些新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工作,还能促进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

具体来说,终身学习能力使教师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他们能够主动寻求并尝试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实施个性化教学,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尝试和探索不仅有助于教师优化教育教学实践,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信息素养。同时,通过终身学习,教师还能不断拓宽视野,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保持信息素养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终身学习能够让原来教师自在的学习转化为自为的学习,从偶然无序的自我教育到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我教育,从而给教师的自身成长带来更多自我实现的可能[11]

5. 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5.1. 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信息化时代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线教学、混合式学习、远程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起,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获取、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和工具。而终身学习能力则使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因此,协同发展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5.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平台。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教师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智慧。同时,信息素养的提升使教师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终身学习能力则使教师能够持续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素养的领先地位,从而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教育智慧的教育专家。终身学习是一切有需要学习的教师都可在任何时候进入有效学习状态的最佳途经[12]

5.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增强,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资源获取和教学实施。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他们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个性化教学。而终身学习能力则使教师能够持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为教育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 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策略

教师自我更新发展理论强调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教师们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很好地适应每个阶段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

6.1. “非关注”阶段和“虚拟关注”阶段

信息素养是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能力。在这两个阶段,教师们应着重培养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的能力,通过参与在线课程和实际操作,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尊重知识产权,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字化基础。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教育研讨会和学术论坛,拓宽视野,了解教育发展趋势,为将来投身教育事业做好准备。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作业和进行在线辅导等。经常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

6.2. “生存关注”阶段

自主学习与探索是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的新任教师面临教学工作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来提升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其中,参加教研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求教,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此阶段的教师应当持续学习新技术,关注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学习并尝试应用新技术于教学中,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翻转课堂等前沿技术;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高效地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建立个人和学生学习档案,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和成长轨迹,定期回顾和总结,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6.3. “任务关注”阶段

此阶段的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应更加关注教学任务的优化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点和创新点,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设计,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等,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反思改进,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还能促进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

6.4.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在知识爆炸式增长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已不再是某个阶段的任务,而是贯穿一生的事业和责任。在此阶段,教师应致力于成为教育领域的引领者和创新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能够关注教育技术的前沿发展,尝试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教学中,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学培训与交流,为年轻教师提供教学方面的培训,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同时也要跟年轻教师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共同探讨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深入教学研究,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整理成书籍或论文发表出来,为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出贡献;持续开展自我反思,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同时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7. 结语

在对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研究中,我们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通过构建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信息素养培训、鼓励自主学习与探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建立协同发展机制等一系列策略,旨在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协同发展,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阐述了教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发展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希望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也希望今后通过持续地研究和实践,能够不断完善相关策略和措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对策,推动教师队伍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S1): 2-5.
[2] 皮江红, 徐立蒙. 终身学习导向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欧盟措施及启示[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2): 112-117.
[3] 孔巧丽. 终身学习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研究——基于UTAUT模型的视角[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1): 13-20.
[4] Zurkowski, P.G. (1974)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Related Paper No. 5. National Program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5] 荣曼生, 著. 教师信息素养论[M].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32-233.
[6] 顾小清, 祝智庭, 庞艳霞. 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现状与问题[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1): 12-18.
[7] 何晓玲. 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内涵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4): 138-139.
[8] 钟志贤. 面向终身学习: 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8): 21-29, 95.
[9] 陈敏, 周驰, 吴砥.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8): 78-85.
[10] 叶澜, 白益民, 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42-302, 295-296, 313.
[11] 郭顺峰. 论教师个体化成长及其实现[J]. 当代教育科学, 2022(6): 73-81.
[12] 覃玉荣. 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S1): 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