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话语标记是有独立语调的、编码程序信息用来对言语交际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表达式([1], p. 62)。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对会话中的话语标记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对话语标记的研究由‘句法\语义–语用’为核心的分析逐渐转向‘语用–认知’研究”([2], p. 8)。冉永平提到,“话语标记是一个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值得深入,广泛的讨论”([2], p. 13)。总体来说,国内对话语标记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话语标记的个案研究;二是话语标记的系统研究;三是对比研究,主要以英汉对比研究为主;四是对话语标记的应用研究([3], p. 5)。现代生活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加深,许多新词新句产生,原有词汇也产生了一些新兴意义及用法。近年来,“不然呢”在网络中走红,与此同时如“绝绝子”、“yyds”、“啊这”等等词汇也在人们的使用中产生。从研究来看,“不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连词、连词类话语标记方面,但尚未有研究提及“不然呢”的用法。我们认为,“不然呢”是网络中新兴的应答标记,表达了对说话人观点的肯定态度,且认为没有除说话人发表观点以外的其他可能性。本文将以话语标记理论为研究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同时讨论起语法化的过程和动因。论文的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CCL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及微博自录语料共575条。
2. “不然呢?”的意义
“不然呢?”是一个短句,是一个“非疑问形式 + 呢?”的疑问句。但并不需要人们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仅仅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反问,对说话双方的情感态度进行一定的引导,加强自身的态度表达,起到强调的作用。在“不然呢?”出现的句子中,可以归纳出两种意义,“如果不这样就怎么样”\“如果不这样又能怎么样”。这两种意义下的“不然呢?”均是对说话人所说的事或提问作肯定态度的回答。
2.1. 如果不这样就怎么样
“如果不这样就怎么样”实际上是表达一种选择,在给出的甲种和乙种情况的选择下,引导说话人在其中作出相关的选择。此类意义更多的在说话人提问的引发句后出现,虽是说话人在提问,其实是说话人已经已知答案的问题,“不然呢?”在应答句中出现只是引导说话人对自己所已知答案做肯定。在“不然呢?”给出相关态度的同时,以与说话人给出的相反的选择,再次加强肯定的态度。
(1) 比如说两个人想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聊天,然后不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你就各忙各的,也不用彼此打扰,就是要有足够的空间。
不然呢?时时刻刻黏在一起吗?(微博)
(2) 是不是长大以后,连不开心都要埋在心底。
不然呢?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讲出来不过是让不开心的人更多罢了。(微博)
(1)的两个选择分别是“人际交往中留有空间”和“人际交往不再保持距离”。“不然呢?”所想要引导说话人肯定的选择是“人际交往中留有空间”。
(2)的两个选择分别是“自己消化不开心的事”和“讲出烦心事”。“不然呢?”所想要引导说话人肯定的选择是“自己消化不开心的事”。
2.2. 如果不这样又能怎么样
“如果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实际上是表达一种假设,在说话人给出的条件下,作出相关的否定性假设,同时给出自身的肯定态度,引导说话人的态度倾向。
(3) 清明假期刚刚结束,但我相信大部分社畜已经在静候劳动节了。
不然呢?(微博)
(4) 好好学习,不然呢?(微博)
(5) 我妈妈是北方人,我爸爸是南方人,我在北方那我就是北方人,我在南方那我就是南方人。
不然呢?世间万物都是会变得,不要转不过来弯了。(微博)
(3) “静候劳动节”表示一种结果,引发句中给出了相关的条件、和结果,同时“不然呢?”肯定说话人给出的观点“静候劳动节”,同时给出的否定性假设“不静候劳动节还能怎样呢”。
(4) “好好学习”是一种结果,而“不然呢”在这里表示对“好好学习”的肯定,也给出结果的否定性假设“不好好学习还能怎样呢”。(5)同理。
不论是“如果不这样就怎么样”还是“如果不这样又能怎么样”,都没有实际意义,仅仅出于礼貌在话轮中进行运用,作为对对方观点的回应,表达自身情感态度观点,在一些时候同时承担引出其他话题的作用。
3. “不然呢?”的话语标记身份
“不然呢?”是近些年的新兴网络短句,是词“不然”的衍生短句。“不然呢?”在网络中的使用频次极高,并且逐渐渗透进日常生活之中,使用频次逐渐提高。随着它的发展,“不然呢?”所能代表的意义以及态度愈加丰富。这些用法中的部分体现了话语标记中应答标记的特点。
3.1. 话语标记的特征
话语标记是指在进行交流时,为使受话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态度,或者为实现交流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语言。
在殷树林《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中,对话语标记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有关性质特征的归纳:① 在语音方面,话语标记是一个单独的语调单元,② 在句法上,话语标记具有独立性,③ 从语义角度来看,话语标记对程序的信息进行编码,除了证据标记以外,它不会对所述的命题的内容和它的真值条件产生任何影响④ 在语用上,话语标记是自反性的,⑤ 对言语交际进行调节和监控,⑥ 在风格上,话语标记多用于口语([1], p. 61)。
3.2. “不然呢”与“不然呢?”的区别
“不然呢”是在连词“不然”基础上诞生的一个短语,绝大多数情况下以疑问短句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但有时仍以短语的形式做句中成分。“不然呢”,在使用过程中,有了叹词化的趋势,意义在逐渐虚化。
“不然呢?”这个短句可以看作是一个话语标记,“不然呢?”是否出现在对话之中均不会改变对话的命题意义。
在这里需要跟短语“不然呢”做出区分。当“不然呢”在句中做宾语,不是单独成句的时候,去掉“不然呢”,句子命题意义改变,这样的情况下,“不然呢”不是话语标记。如:
(6) 当大家不再把好的、谢谢挂在嘴边,取而代之的是不然呢。(微博)
去掉短语“不然呢”以后句子不再成立。这种情况下,“不然呢”不是话语标记
短句“不然呢?”的出现有两种情况,第一,“不然呢?”单独出现,省略后半段回答语句,补充完整后,去掉“不然呢?”,句子仍然成立,且命题意义不变,仅仅是情感态度会相对减,如:
(7) 清明假期刚刚结束,但我相信大部分社畜已经在静候劳动节了
不然呢?(省略:不静候劳动节还静候什么呢?) (微博)
(8) 我也不是喜欢每次都要压死人那天再慢慢看见光亮,只不过每次都是我把我自己逼到那个地步,涅槃重生。
不然呢?(省略:如果不这样去做的话,我就要放弃了。) (微博)
(9) 无论有无名次,他们都是中国的骄傲。
不然呢?(省略:他们都是中国的骄傲。) (微博)
此时的“不然呢?”是话语标记。
第二,“不然呢?”在应答句前段先行表达说话人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再做补充,在此情况下,去掉“不然呢?”,语句命题意义不会改变,如:
(10) 至于网友的要求,他可以不用照做。
啊,不然呢?做错事不付出代价,可以吗?(微博)
(11) 好人做了一件坏事,就要万劫不复吗?
不然呢?做错事可以不付出代价吗?不可以。(微博)
以此,我们可以判定“不然呢?”这个短句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话语标记。
3.3. “不然呢?”应答标记身份界定
通过与第一节中所提及的殷树林关于话语标记性质特征的介绍作对比,下面以几个句子对“不然呢?”做一个身份上的判断。
(12) 南方人是怎么洗脸的?
不然呢?不就是把毛巾弄湿啊然后擦脸吗?(微博)
(13) 就这么坐下啊?
不然呢?还能怎么坐呢?(微博)
从语音上看,“不然呢?”作为一个短句,有其自身单独的句调,同时,与其他语言单位之间在字面上及语言表达上有停顿。
从句法上看,三句话中的“不然呢?”均在句首出现(同时也有存在于其他位置的情况)。
从语义上看,将句中的“不然呢?”去掉后,句子所想要表达的意义不会改变,只是情感态度上有所减弱,“不然呢?”在句中仅仅具有程序意义。
从语用上看,“不然呢?”通过引发句给予的话题,根据自己设下的假定盘问自己,同时给出相关态度回应,为后续回答做出准备。
从风格上看“不然呢?”在CCL语料库中有效语料只有6条,人民网中检索“不然呢?”也只有17条,BCC语料库中较多,有169条,不过检索出的绝大多数语料都来源于微博、网络小说中从这些语料的情况也能说明“不然呢?”是在近些年的口语语体中开始频繁出现的。
综上,“不然呢?”具有句法独立性,对语境有依赖性,意义有程序性、多功能性,同时位置具有灵活性,使语句篇章相连贯,由此可以将“不然呢?”界定为话语标记。
而从这三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不然呢?”既是与引发句有关,又与应答句有关。二者不仅相互关联,同时引发句对应答句的生成和选择有一定的限制[4]。“不然呢?”通常是作为应答句的起始,是对引发句的回答。所以,我们同时可以把“不然呢”认定是话语标记中的应答标记。
3.4. “不然呢”的变体
“那\要不然呢?”相对于“不然呢?”在增添了“那\要”之后,仍然是一个应答标记,并且相较于“不然呢”有情感表达方面的加强,在语气态度上也更为强硬。
(14) 走在路上感觉大家都是正常人,吃喝拉撒上班,移到了网上就全跟换了个人一样,找不到一个正常人。
那不然呢?(微博)
(15) 随口说了句活着真好,有个人说那当然好呀.
要不然呢?(微博)
(16) 我好像真的要么不花钱,一旦顺眼感觉对了就野性消费
要不然呢?到处看来看去谈来谈去的真的好麻烦哦,希望自己不要后悔...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行...但是关键问题是我是不是太容易相信别人了。算了,我真的讨厌麻烦。(微博)
上述三个句,“那\要不然呢?”都表明了自身的情感态度,均是对引发句中话题以反问的形式持肯定态度的表现,但与“不然呢?”相比,它在态度上更坚决和强硬。
以微博和BCC语料库的语料为参考,“那\要不然呢”相较于自身在书面上的使用,口语中的使用更为频繁。与“不然呢?”相比,显得更加口语化和随意。
最近几年,在微博和其它社交平台上,“不然呢?”被大众广泛使用。经常作为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更多情况下,是对自己予以肯定与支持,或对自己觉得极其正确的观点加以态度支持。
4. “不然呢”的语用功能
语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语用。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之前,都是孤立的、零散的字、词、短语,只有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才能完整正确地去理解它所想表达的意义。语用功能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以下具体从话语分布、语篇组织以及人际商讨、语境顺应四个方面去分析。
4.1. “不然呢”的话语分布
“不然呢”在语篇中主要有两个位置,一个是位于话轮前部,一个在话轮尾部。有些时候,是以单独话轮的形式存在。“不然呢?”作为一个短句的时候,很少在句中以分句的形式出现,通常是出现在对话的应答句中,独立成句,然后再加上表示选择或结果的句子,就构成一个句群,多为转折关系。
1. 语篇前段
(17) 刘畊宏的健身操必须要本人练才能瘦吗?
不然呢?你准备让谁替你练呢,哈哈哈。(微博)
(18) 大可不必,没有什么是大问题,随便玩儿吧,一切安好就好啦,你说是不是
不然呢?不能比,没办法比的,好吧,那就认了。(微博)
在(17)和(18)中,首先用“不然呢?”表示了对引发句的态度,并且由于话语标记本身带有的语音的特征,语音上的停顿,给人们留下了思考时间。在之后同时提出对于引发句中观点的一系列解释,或者回答,引出其他的话题。“不然呢?”使语篇之间的连贯更加通畅,同时为语言的上下连接留下余地。
2. 语篇末段
(19) 即将迎来空前忙碌的一个月,已经被申请材料弄得焦头烂额,压力山大下的吃吃吃,每一件都好焦躁,只能再忍忍了,不然呢?(微博)
(20) 天天向上,不然呢?(微博)
(21) 其实阻碍中国年轻人浮躁起来的最大原因就是总想犒劳一下自己。
总会想吃点好的,不然呢?(微博)
在(19)、(20)和(21)中,应答句并未提出观点,只对引发句做出相关态度回应,并且因为意义虚化,无实际意义,基本代表这一轮对话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轮次对话的开始。
3. 单独话轮
(22) 最近看到一本书上说,情绪价值一定要配合自己的高价值才会有用,不然就没用
不然呢?(微博)
(23) 你的网速慢可能是因为你家的路由器没有选对。
不然呢?(微博)
在(22)与(23)中,应答句并未提出观点,只对引发句做出相关态度回应,并且因为意义虚化,无实际意义,基本代表对话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轮次对话的开始。
Table 1. “Or what?” Where the Twitter corpus appears
表1. “不然呢?”微博语料出现位置
|
语篇前段 |
语篇末段 |
单独话轮 |
不然呢? |
频次 |
235 |
100 |
165 |
频率 |
46.7% |
20% |
33.3% |
在微博收集的语料中(表1),“不然呢?”放在语篇前段使用的次数较多。
在上文中,我们将“不然呢?”定义为应答标记。同时,谢群说“应答句是针对引发句而言,是引发句的下一个话轮,二者不仅相互关联,同时引发句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应答句的生成与选择。”[5]这上述三个子中,“不然呢?”均处于应答句的位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应答句的职能,“不然呢?”作为应答话语标记具有自身意义,但不会对语篇整体意义造成影响。
但不论是在位于应答话轮前部,或者是应答话轮尾部,亦或是单独成为话轮都对语篇起衔接作用,使语篇衔接更加流畅,同时,为接下来的话语留下余地,留下思考的空间,是说话不至于太过鲁莽。
4.2. “不然呢”的语篇组织功能
李勇忠提出“语篇组织功能是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把零碎的不连贯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的话语,话语标记在语篇组织方面最突出的作用是组织话语,构建交际语境,保持话语意义的连贯。”[6],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下,为了保持交际顺利,话语标记将会产生不同的连接作用,以此帮助组织构建语篇的交际语境。不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阐述观点的人都应尽量使对话更为流畅,连贯。“不然呢”作为应答标记,在使用时,使回答不生硬,富有说话人所想表达的态度,同时给人思考的时间,让话轮能够产生或者延续。
1. 设立话题
在一个中心的指引下,加入各种意见才构成完整的话题。“不然呢?”较多数时候位于话轮前部,虽然是应答标记,却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到新的话轮的开启,设立新的话题,引起讨论。
(24) 语境:网民对过去梦想的讨论
你小时候的梦想不是当个医生吗?你当时跟你母亲说的。
啊?我的吗?
啊,不然呢?你说你要当个医生能救死扶伤。(微博)
(24)以“不然呢?”回答引发句的观点时,阐述应答观点“你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医生”,以此设立新的话题,即关于“当医生可以救死扶伤”的阐述。
2. 话轮接续
话轮接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发生在两个对话人交替说话之间,“不然呢?”出现在应答句的话轮前部,话语权的归属发生改变,可能是应答句的说话人接续引发句的话语权,也可能是应答句的说话人抢夺引发句的话语权,这种话语交替就是话轮转接,即是延续话题;另一种情况下,话语在多位说话人之间展开,中途被其他话题打断,在下一个话轮的开始,以“不然呢?”开头,对上一个话题进行延续,保持前后话语之间的连续性,在这一情况下,“不然呢?”即是在拉回话题,起到了话语延续的功能。
(1) 延续话题
应答标记的延续话题功能发生在对话双方之间。李悦娥、范宏雅的观点中把话轮定义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题信号为标志。”[7]而,只要说话双方对话题感兴趣,话轮可以无限延续。“不然呢?”在对话期间连续话轮,可以增加交际的互动性。
(25) 好人做了一件坏事,就要万劫不复吗?
不然呢?做错事可以不付出代价吗?不可以。(微博)
在(25)中,引发句中提出“好人做错事的后果”的话题,应答句以“不然呢?”开头,作肯定态度的回答,“不然呢?”起到了延续的功能。话题从“好人做错事的后果”转换到“错事本身的后果”,但话题中心始终保持在“错事所产生的影响”。“不然呢?”可以删去,但删去过后所想表达的情感态度减弱,话语连接变得生硬。
(2) 拉回话题
拉回话题一般发生在多人对话的时候,话语交接的时候。在话语权的交接过程中,中途有所打岔。在这时,如若出现话题中心变动,则可以通过“不然呢?”重回原话题,保证话题中心继续的前提下,使对话流畅。
(26) 语境:放假同学们对返家时间的讨论
现在只需要半天就可以回家了。
只需要半天吗?
不然呢?现在高铁就是快啊。(微博)
在(26)中,话题中心“时间短暂的感慨”还未完成,就被疑问打断,导致话题中心可能改变为“时间短暂的原因”。以“不然呢?”重新延续话题“时间短暂的感慨”,同时对话题中心做出相关补充,使话题中心表述完整的同时,回答疑问。“不然呢?”延续说话人先前的话题,起到了拉回话题的作用。
3. 切换话题
切换话题是指交际对象双方对现阶段所讨论中心的交际兴趣减弱,并共同决定把对现阶段讨论中心进行讨论,更替一个新的讨论中心,并就新的讨论中心展开相应讨论。
(27) 语境:关于年前工作态度以及心理的讨论
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已经进入准过年的状态:根本没心思上班,脑子里响得全是过年。
啊,是我了。
啊!该死的年终总结,正在做PPT头秃的我。还是只能做,不然呢?
我也是跟你一样,都是打工人。(微博)
当“不然呢?”在话轮中扮演切换话题的角色的时候,一般在语篇末段。如(27)所示,话题从引发句的“年前状态”变为“打工人的共同生活”,中间经过“不然呢?”对自己的自嘲来成功转变话题。去掉“不然呢?”语句仍然成立,态度有所减弱。
4. 信息缺省
发言人在发言时对回答所想表达的心里倾向足够明确的时候,经常会省略一些话语,使语句更加简洁。“不然呢”作为一个带有反诘语气的应答标记,在情感态度方面足够明确,也就会主观的造成这种语才句上的信息缺少。这种缺少并不会造成对话,交际的困难。
(28) 才发现今天是七夕,听闻各处朋友喜报频传,其心甚幸!连一个人的烧烤都有滋有味了起来!
不然呢?(微博)
(28)中,直接以“不然呢”作为回答,省略掉了“不一个人吃,还能怎么样”的调侃。
4.3. “不然呢”的人际商讨功能
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应答表示的功能有针对引发句意义层面的肯定或否定等直接评价,也有进一步的推导、推论或转化话题等[3]。
“不然呢?”比较特别,因为由“呢”疑问词完句,是一个反问句的形式,它本身就能强化句子的语气。并且,在不同语境条件下,“不然呢?”在应答句中有不同的语气,同时有着不同的功能。
话语标记“不然呢?”能够以多种不一样的语气去呈现,在不同的语气下所能够带来的表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1. 反诘语气
反诘是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在反诘语气下的“不然呢”暂时未发现持有对引发句的否定态度的句例。
(29) 原来生日礼物不需要很贵。
不然呢?生日礼物仅仅是一份心意罢了。(微博)
(30) C项的说法属于享乐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
不然呢?(微博)
(31) 天热就该喝汽水!
不然呢?(微博)
“不然呢?”是对引发句的肯定。去掉“不然呢?”,句子依然表示同样的意思,而且可以表达积极的意思。反诘的重点是对这个问题的强调,是对原句的一种回应。必须突出前项做法的必要性。
(29)中以反诘的语气对“生日礼物不需要很贵”作出肯定,同时,用“心意不需要贵重”这一观点去再次肯定引发句的观点。(30)中,以反诘语气对“享乐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作出肯定。(31)中省略掉了后续观点的句子,但以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天气热喝汽水”这一观点的肯定。
2. 感叹语气
感叹是有所感触而叹息。感叹语气多源于自嘲,提出一种观点,一种看法,源于自身无法达成,产生的自嘲。在感叹语气下的“不然呢”同样也是对引发句观点的肯定,但带有了无奈的情感态度。
(32) 看到另一个实习生和其他同事的交流,我突然发现自己是个很不擅长交际的人。
……不然呢?(微博)
(33) 虽然年龄不饶我,但真的还得努力,做个有趣的中年妇女啊。
不然呢?(微博)
(32)中引发句的由他人的优势,提出了自己的劣势,而应答句中“不然呢”是对自己劣势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劣势的一种自嘲。(33)中感叹岁月流逝,却仍需要继续努力,“不然呢”紧随其后表示对引发句观点的肯定,以及岁月流逝的苦恼。
3. 疑问语气
在疑问语气下,“不然呢”更多是针对引发句内容的推论,推导。在此语气下的“不然呢”不仅仅有对引发句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设,不过在话轮中,该假设并不成立,仅仅是提出一种选择,提出一种假设,提出新的话题。疑问语气的重点是在于由选择提出新话题,还是在于其选择倾向上。
(34) 我们宿舍几个人都买了缓解疲劳的眼药水,我们另外几个都拆开用了。一个舍友问:“怎么办呢?要不要给拆开呢?”,我和另一个舍友异口同声道:“不然呢?给供起来吗。”,“如果供起来岂不是白买了!”(微博)
(35) 我俩看着直播老在那感叹,怎么运动员都长得这么好看啊,难道选拔连颜值都要看吗,后来又反应过来,这是运动诶,人运动起来本来就是越来越好看的,整个肌肉线条啊精气神什么的。
不然呢?总不可能是喝奶茶喝出来的么。(微博)
(34)中,“不然呢”提出了“把眼药水供起来”这个选择,但选择并不成立,而后引发了下一句“将眼药水不开封是否属于浪费”的新话题。(35)中“不然呢”引出“好看不可能因为喝奶茶喝出来”在强调了好看的原因之后,同时引出新的讨论。
4.4. 语境顺应功能
Verschueren和Sperber & Wilson等都认为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就已经确定,它会随着交际的进行而不断发展变化的[8]。语境顺应即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对动态语境的关注。根据关联理论,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对方的认知,具体而言就是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7]。
冉永平认为,交际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现场语境或情景语境和背景语境[8]。交际过程并不是固定的,说话人在不断考量语境的变化下,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对话语形式进行相关的选择,对认知语境假设做出相关调整[9]。
1. 对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是指词、短语、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它能够帮助理解词、短语等语言成分的特定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即是人们所清晰明确所说出的内容[10]。当完成一轮对话,有听话人预料之外的相关内容出现时,听话人会语言语境做出判断和合理推断,并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知语境假设。
(36) 语境:年轻人对家长相关态度的调侃
难道你们真的想过那种不劳而获,不思进取,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没有挑战,没有反思,吃饱就睡,睡醒就吃的生活吗?
真的可以吗?我太想了!
有人不想吗?
啊这,不然呢?(微博)
(36)中,上一轮说话中的话语信息和当前一轮说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有所不同,此时的“不然呢?”是用来表明说话人对语境变化的顺应反应。C并未想到“我”与B对家长的教诲会作出他预料之外的直接反应,因此C用应答标记“不然呢?”在赞成“我与B”的观点的同时稍加缓和话语氛围,即是对语言语境的顺应。
5. “不然呢”的语法化
沈家煊认为语法化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每个词都有自身的演变历程[11]。“不然呢”是“不然”的变体,在阐述“不然呢”的语法化之前,需要对“不然”的意义有所了解。
5.1. “不然”的意义及其虚化
“不然”在最初是一个意义实在的短语,表达“不是这样”的组合意义。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其意义不断虚化,“不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连词。在唐宋时期,“然”的指示义开始虚化,经明清时期的发展,连词“不然”的演化已经相当完善。
1. “不然”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不然”一词有三个义:一个是“不是这样”的形容词,另一个是在对话开始时使用的形容词,表示对另一个人的否定;第三个是连接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12]。
《现代汉语八百词》“不然”一词仅有两个义,一是作为“不是这样”的形容词,另一种是作为连接词,解释为“若没有,则引入一个表示结果或结论的短句,也可引入与上述的交替情形[13]。
2. “不然”的词汇化
“不然”的本义,是否定代词“不” + 指示代词“然”,表示“不是这样”,这种情况下,“不然”是一个短语,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能够找到大量例子,如:
(37) 姜曰:“不然。(《春秋》)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然”的指示义的虚化,“不然”后可直接连接句子,表示对前面内容作假设性否定,引出否定以后出现的结果,如:
(38) 赖得饮君春酒数十杯,不然令我愁欲死。(高适的《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
到明清时期,连词“不然”的演化过程已经非常完善,并且也产生对前句作假设性否定,引出另一种可能的结果,如:
(39) 据我想,这件事须落在北邱山,不然就在紫金山。(贪梦道人《彭公案》)
连词“不然”在此已经发展完善
5.2. “呢”的意义
“呢”是一个语气词。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定义是:一是用在句中多表停顿;二是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动作或情况正在继续;三是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事实,使对方信服;四是用在疑问句(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的末尾,表示提醒和深究的语气[12]。在《辞海》中的定义:一是表示疑问的语气;二是表警醒、肯定等语气;三是表示停顿[14]。
5.3. “呢”的语用功能
“呢”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暂时的、动态的语义表达或是能够促成一些临时的语义表达。在我们生活中“呢”常见的三种语用功能分别是表达停顿、表示疑问态度、表示事物正在进行。
1. 表停顿
停顿指的是说话时,语句间存在的声音空隙。这样使结构层次更加分明,同时可以足够准确完满的表达说话人的心里倾向,给予听者时间去领悟说话人所想呈现的内容[10],如:
(40) 喜欢呢,就买下;不喜欢呢,就别买。(《现代汉语词典》)
(41) 如今呢,可比往年强多了。(CCL语料库)
一般来说,句中的“呢”会产生停顿,让人们去关注“呢”上文的内容,在对上文的内容,做出思考与理解后,再去理解后文,加强人们对前后句间关系的理解,以及整个句子内容的理解。
2. 表疑问态度
这里的疑问语气是指通过“呢”的完句,表达出一种不确定及需要确认的态度。
(42) 你们劳动力够不够呢?(CCL语料库)
如(42)所示,“呢”表示对“你们劳动力够不够”这个问题的提问,并且等待听者的回答。
3. 表示事物正在进行
“呢”在陈述句中同时可以表示正在运动过程中的动作或事物此时此刻存在的状态。
(43) 她在井边打水呢。(BCC语料库)
如(43)句所说“她在井边打水”无法表示时间以及动作状态,加上“呢”以后,表示“她正在井边打水”。
5.4. “不然呢”的语用化过程
最开始的“不然呢?”是形容词“不然” + “呢”所形成的短句,最后标点仍然为句号。这种情况下,它具有实际的词汇意义,即“不是这样 + 呢”,是一个对说者所表述的内容表达自身的肯定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的“不然呢。”并不是一个话语标记,不可以省略,相当于“是”,在表达上来说仍然比较委婉。
(44) 在一个笼子里,相对自由就是还容你搔搔痒、伸伸腰,再多就没有了。
至少目前是认了,不然呢?(BBC语料库)
在(44)中,直接表达了对“相对自由实际状况”的肯定态度,但在间接上,也存在着人们对语句所未完全言说之意的想象,即对“相对自由实际状况”的反面情况的想象。
在后来的逐步演变之中,“不然呢?”也从一个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虽然仍然是在表达肯定的态度,但是转变了肯定的方式,以反问的形式去肯定,加强了语气与其中的态度,话语之中的重要部分也从肯定态度本身,转变为了之前所间接表达的对于另外一种情况的否定,如:
(45) 好人做了一件坏事,就要万劫不复吗?
不然呢?做错事可以不付出代价吗?不可以。(微博)
现在,“不然呢?”在生活中有了叹词化的趋势,使用时不再带有标点,类似于生活中常用语气词“啊”,使用仅仅是观点态度的一种表达,暗含“就是这样的”意思,后面不存在省略的情况,如:
(46) 自私是人的天性吗?
不然呢?(微博)
(47) 红豆薏米粥的红豆是赤小米。
不然呢?(微博)
在“不然呢?”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于说者态度的肯定方面以及对于他人态度的引导,在此基础上,随着口语的不断发展,对“不然呢”的使用也越来越向简洁发展,词语意义也逐渐由实到虚。
6. 结语
话语标记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的语言单位。“不然呢?”是词“不然”的衍生短句,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以话语标记理论为研究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同时讨论起语法化的过程和动因。“不然呢?”具有句法独立性,对语境有依赖性,意义有程序性、多功能性,同时位置具有灵活性,使语句篇章相连贯。通过大量“不然呢?”的语料举例分析,其在句中的位置、排列顺序以及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其句法意义也随之不同。从语义角度分析,话语标记只进行程序的信息进行编码,它不会对语句的内容和语义产生影响。通过语料,我们可以得出“不然呢?”具有选择义与假设义,以通俗的话来说,即是“如果不这样就怎样”和“如果不这样还能怎样”两种意义。从话语分布、语篇组织以及人际商讨、语境顺应四个方面分析,得出“不然呢?”的语用功能,即对语篇起衔接作用,使语篇衔接更加流畅。但本文对“不然呢?”意义探讨不够完整,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