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
摘要: 青少年攻击行为频繁发生,攻击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父母心理控制作为消极教养方式之一,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根据挫折–攻击理论,受父母心理控制影响的青少年自主决策的挫折感增强,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文章以挫折–攻击理论等理论为依据,概述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 occurred frequently, which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was harmful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one of the negative parenting styles,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was unbeneficial in shaping adolescents’ healthy personalities. According to frustration aggression theory, adolescents who were influenced by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had an increased sense of frustration in autonomous decision-making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appear aggressive behavior. Based on frustration aggression theory,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ropose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文章引用:赵玥 (2024).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心理学进展, 14(11), 523-52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824

1. 引言

青少年攻击行为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校园欺凌为例,2019年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讲述了主人公陈念遭遇周围同学的欺凌,而电影中展现的校园欺凌情节只是现实环境的冰山一角。根据联合国报告,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曾遭受过校园欺凌,众多青少年最近一个月至少受到过一次欺凌,由此可见,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校园欺凌对受害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产生不良影响,被攻击青少年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表现出自伤、自杀等危及生命的行为(陈依婷等,2024);实施攻击的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易出现反社会人格(Gini et al., 2014),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毋庸置疑,由攻击行为造成的校园欺凌事件对人身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同时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产生恶劣影响。

青少年攻击行为由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在外部环境上,已有研究证实攻击行为由学校、家庭、同伴、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孙晓娟等,2019)。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影响个体的毕生发展,是影响个体健康成长的首要因素。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常常以自己的意愿控制孩子的举动,而孩子又往往是听从父母话语的受教育者,在这类教养策略下成长的子女难以获得自主性,阻碍儿童脱离父母成长为独立个体。

Schaefer于1965年首次提出父母心理控制的概念(Schaefer, 1965),他将父母心理控制确定为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个维度,心理控制是父母通过爱的撤回等方式,对儿童心理进行管控的一种消极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养成与健全人格的塑造(Schaefer, 1965)。众多研究者从家庭视角剖析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父母心理控制越强,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韩慧等,2020)。在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中,研究者们已进行深入探索,一些因素能够发挥中介或调节作用,间接降低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从而降低青少年攻击性,降低青少年犯罪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Garandeau et al., 2021)。因此,明晰二者心理路径间的中介因素与调节因素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父母心理控制作为消极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自主性形成,易导致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本文将以挫折–攻击理论等理论为依据,概述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助力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和谐幸福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2. 理论依据

2.1. 自我决定理论

Deci和Ryan以人的需求与动机为出发点,提出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将个体需求划分为自主性需求、关系需求和能力需求三种基本需求,将个体动机划分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去动机三种动机。其中自我决定动机包含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为自主性动机,它由个体兴趣引起,由内在动机指导的行为也是自发的;根据个体不同程度的自主程度,外在动机调节方式划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Ryan & Deci, 2000),四种调节方式合称为控制性动机,若个体由控制性动机指导自身行为,则不利于自主性发挥。父母心理控制不利于青少年自主需求的满足,妨碍自主性动机的形成。若青少年按照父母的想法指导其自身行为,则不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易导致攻击行为增多等不良后果,阻碍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2.2.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在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过程中,父母运用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来管束子女。直接控制是父母通过奖励加强子女的积极行为,或通过惩罚削弱子女的消极行为;间接控制是父母在亲子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在心理上控制子女,进而使子女的观念、规范等与父母同化(Gottfredson, 1986)。当子女在心理上被父母控制,接受并认同父母观念时,直接控制效果减弱,间接控制效果增强,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增多、攻击性增强等)。

2.3. 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个体经受的挫折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Berkowitz, 1989)。该理论认为所有的攻击行为起源于挫折,个体遇到的挫折越多,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越强;另一方面,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表明个体遭受了更多挫折。个体行为受情境因素的影响,父母心理控制可作为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情境因素,受到父母心理控制越多的青少年,自主决策的挫折感越强,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3.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

3.1.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家庭教养方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等观念,提倡父母以高标准高要求的态度对待子女。《犯罪通论》提出低自我控制是产生攻击行为等暴力活动的主要原因,此外,已有研究证实青少年自制力缺乏将导致攻击性增加和反社会行为的发生。Bai等人(2020)的研究证实青少年自我控制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等)之间起中介作用。当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较低时,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抑制青少年发挥自主性,阻碍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身发展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将导致外化行为增加;当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较高时,其自身可通过有效的自我控制,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2. 抑郁情绪的中介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父母心理控制将导致青少年产生抑郁情绪(EI-Khodary & Samara, 2019),父母心理控制越强,子女对父母便产生更多不满情绪(赖雪芬等,2014),青少年难以按照自身意愿进行决策,面对自主决策事件的挫折感增加,进而青少年与父母难以形成健康亲子关系,消极的亲子关系会给青少年带来压力,增加问题行为发生的风险,进而引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Xu et al., 2020)。负性情绪被认为是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一般压力理论认为来自消极生活事件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和挫折感,会增加一个人的攻击行为(Watkins et al., 2015),众多研究已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状与问题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Blain-Arcaro & Vaillancourt, 2017)。因此,抑郁情绪在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中可发挥中介作用,引导青少年进行合理的情绪表达至关重要。

3.3. 基本共情的调节作用

在对欺凌行为进行干预的项目中,基本共情作为认知干预方案中的关键部分(Garandeau et al., 2021)。基本共情是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感受,并部分体察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或倾向,具有低共情能力的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个体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多少与共情水平密切相关,共情能够负向预测攻击行为(王璐等,2019)。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为,个体对社会线索的理解会进一步影响他们随后出现的行为(高雯,陈会昌,2008),其中,共情在个体对社会线索的理解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个体对社会线索解释的准确性。虽然父母心理控制作为一种消极教养方式,但父母对子女管教的愿景是美好的,共情能力较低的青少年更可能将父母心理控制解释为一种排斥信号,不愿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使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需求强度减弱,因而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共情能力较高的青少年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即使父母要求自己,其本质上也是爱自己的,因而更不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综上,基本共情在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中可发挥调节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亲子关系”主题的班会课,引导青少年体谅父母的辛苦,增强其共情能力。

4. 结语

父母心理控制作为消极教养方式之一,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养成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当青少年自主发展受到阻碍时,则表现出反抗性特点,更多地采用攻击性的应对方式。本文以挫折–攻击理论等理论为依据,概述了自我控制、抑郁情绪、基本共情在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攻击行为心理机制中的作用。建议今后研究者可以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评估、筛查、反馈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究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个体内部心理机制,从而对个体进行积极干预,增强青少年心理素质。此外,在家庭层面,家长应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并对孩子自主性发展予以尊重、支持、鼓励,避免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在学校层面,建议教育工作者带领全体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在青少年自我教育层面,青少年可以通过心理课、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掌握积极的情绪表达策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与共情能力,勇于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依婷, 陈垚, 廖格格, 陈博, 甄瑞(2024). 受欺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
[2] 高雯, 陈会昌(2008).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16(1), 91-97.
[3] 韩慧, 缪鹏程, 王元明, 黄先芬, 刘伟, 曹承斌(2020). 中学生攻击行为与父母心理行为控制的相关性. 中国学校卫生, 41(9), 1346-1349.
[4] 赖雪芬, 张卫, 鲍振宙, 王艳辉, 熊庆龙(2014).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3), 293-302.
[5] 孙晓娟, 邓小平, 赵悦彤, 张向葵(2019).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同伴选择与影响效应: 基于纵向社会网络的元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3), 546-554.
[6] 王璐, 宋娟, 魏艳秋, 解鸿宇, 彭瑶, 张静达(2019). 初中生家庭环境与攻击性的关系: 共情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7(2), 216-222.
[7] Bai, L., Liu, Y., & Xiang, S. (2020).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The Roles of Need Frustration and Self-Control.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9, 3071-3079.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20-01810-5
[8] Berkowitz, L. (1989).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Examination and Reformul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 59-7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06.1.59
[9] Blain-Arcaro, C., & Vaillancourt, T. (2017).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5, 959-970.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16-0204-2
[10] El-Khodary, B., & Samara, M. (2019). The Mediating Role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osocial Behaviour, Parental Support an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Trauma, and PTSD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81, 246-256.
https://doi.org/10.1016/j.jrp.2019.06.004
[11] Garandeau, C. F., Laninga-Wijnen, L., & Salmivalli, C. (2021). Effects of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on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51, 515-529.
https://doi.org/10.1080/15374416.2020.1846541
[12] Gini, G., Pozzoli, T., Lenzi, M., & Vieno, A. (2014).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t School and Headache: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54, 976-986.
https://doi.org/10.1111/head.12344
[13] Gottfredson, M., & Hirschi, T. W. (1986). Positive Criminology (pp. 23-42). SAGE Publications.
[14]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68
[15] Schaefer, E. S. (1965).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Behavior: An Inventory. Child Development, 36, 413-424.
https://doi.org/10.2307/1126465
[16] Watkins, L. E., DiLillo, D., Hoffman, L., & Templin, J. (2015). Do Self-Control Deple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Contribute to Intimate Partner Aggression? A Lab-Based Study. Psychology of Violence, 5, 35-45.
https://doi.org/10.1037/a0033955
[17] Xu, F., Cui, W., & Lawrence, P. J. (2020).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nxiet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arental Control.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9, 1669-1678.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9-016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