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an-Entertainment Phenomenon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ap.2024.1411831, PDF, HTML, XML,   
作者: 林 琳: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泛娱乐化大学生心理健康Pan-Entertainm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摘要: 互联网时代,“泛娱乐化”现象层出不穷,娱乐成为价值判断的首要标准,任何事物都可作为娱乐对象,消解了严肃和崇高的价值。泛娱乐化在当下主要表现为内容媚俗化、认知感性化、信息碎片化和价值虚无化。泛娱乐化现象导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扭曲、逻辑思维弱化、审美素养降低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对此,大学生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各大高校应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网络平台监管力度,严惩低俗的过度娱乐化行为,从而消解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phenomenon of “pan-entertainment” has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 entertainmen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standard of value judgment, and anything can be used as an entertainment object, eliminating the serious and lofty value. At present, “pan-entertainment”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content kitsch, cognitive sensibility, information fragmentation, and value nihilization. The phenomenon of “pan-entertainment” leads to the distortion of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weakening of logical thinking, the reduction of aesthetic quality, and the dilu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is regar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ir own literacy; major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online platforms and severely punish vulgar and excessive entertainment behavior, so a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pan-entertainment phenomenon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文章引用:林琳 (2024). 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11), 577-58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831

1. 引言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尼尔·波兹曼,1985)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尼尔·波兹曼所批判的泛娱乐化趋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资本逻辑的强大驱动下,依旧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这一现象所蕴含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及虚无主义等偏颇思潮,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深远而负面的影响。众多大学生错误地将娱乐视为首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在盲目追逐娱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深层次人生意义和价值理念的理解与反思能力。他们沉迷于浅薄、空洞的碎片化信息所带来的短暂快感之中,难以自拔,以至于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清晰界限。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焦虑与迷茫中,许多大学生逐渐迷失了自我认同,陷入了深刻的身份与存在危机。对此,深入分析泛娱乐化的本质与突出表现,揭示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并探索有效的应对途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泛娱乐化现象概述

2.1. 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

娱乐是指使人们得到愉悦、放松、消遣的行为或过程,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为人们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多样的娱乐代表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然而,在泛娱乐化现象中,娱乐是异化的,娱乐价值评判超越、掩盖其他价值判断标准成为首要甚至唯一的判断标准,并且造成一系列无底线的娱乐现象(王娟,刘文雅,2020),任何事物似乎都难免被娱乐化的浪潮席卷,即便是原本严肃而崇高的价值,也可能在娱乐的泛滥中被消解与淡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个体能够用于休闲与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逐渐增加。当前,在资本逐利天性的驱动下,各大网络平台和媒体等数字资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断制造各种夺人眼球、肤浅低俗的娱乐话题,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人们将宝贵的自由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娱乐和消费上。由此可见,泛娱乐化现象的本质就是资本对个体自由时间的娱乐化侵占。

2.2. 泛娱乐化现象的主要表征

2.2.1. 内容媚俗化

娱乐内容媚俗化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刻意迎合观众的喜好和内容倾向于粗俗或浅薄(豆勇超,2022)。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流量成为财富源泉,只要牢牢抓住人们的眼球,就能获得高额回报。各类新闻媒体、综艺节目和直播平台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遗余力地不断制造那些娱乐性强、感官刺激强烈的内容,甚至会不惜牺牲内容的深度和内涵,去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通过低俗、猎奇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流量导向下的“大众娱乐”就变成了“大众愚乐”(李丽,童静静,2023)。例如,某综艺节目组为了给嘉宾一个生日惊喜,策划了一个整蛊游戏,导致科研团队花费多年时间和上亿资金而取得的研究成果被摧毁。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低俗内容,优质内容遭受排挤和驱逐,人们更偏好采用简单直接、轻松愉快乃至较为低俗的娱乐方式,以达到精神放松和缓解压力的目的(王懂礼,2019),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具有批判性的内容则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2.2.2. 认知感性化

认知感性化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个体在情感和直觉层面上对信息的理解与反应增强,而理性思维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减弱。在大众媒体时代,文字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文字的阅读与理解往往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与理性思维能力,去解码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的字符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与深刻意义。在网络泛娱乐主义浪潮中,缺少对经典文本深度阅读所造成的思想免疫力、认知判断力、批判鉴别力和行动决断力的大幅下降,表现得十分突出(韩升,2022)。部分大学生越来越沉迷于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依赖于视觉和听觉刺激带来的愉悦感受,习惯于凭借直觉和情绪来分析与判断问题,而放弃通过理性的分析与推理去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导致思维模式的僵化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弱化,极易陷入情绪极端化的漩涡。同时,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网络空间中,人们被强大而难以抗拒的快感洪流所席卷并深深裹挟,痴迷于追求肤浅物质享受与本能层面短暂快感,人们的心智与理性思考能力遭受了侵蚀,成为被资本操控的“动物”(张建荣,李逸群,2024)。例如,当前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取高档奢侈品,不惜采取网络贷款这一高风险手段,呈现出一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与外在符号价值的倾向。认知感性化不仅侵蚀了大学生的精神自由与创造力,致使他们陷入了精神贫瘠与思维惰性之中,也加剧了社会浮躁氛围的弥漫与浅层文化的传播。

2.2.3. 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被分割成零散的片段,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趋于短小、分散、不连贯。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的普及,娱乐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快速和分散,用户通常只接触娱乐信息的片段或表面内容,而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满足受众“短平快”的信息需要,内容生产者对娱乐信息任意分割,破坏了娱乐内容本身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得观众无法通过片段化的内容获得对事物整体的全面理解,导致传统的宏大叙事与线性逻辑被打破。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存在大量碎片化解构经典叙事的内容,通过戏谑的方式呈现崇高价值,例如“带你一分钟了解近代史”或者恶搞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另一方面,娱乐信息的各个独立且未经审慎筛选的碎片,在缺乏明确逻辑和上下文联系的情况下,被随意地拼凑和组合在一起,共同建构出一幅荒诞离谱的泛娱乐化景观(豆勇超,2022),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娱乐事件的理解,还严重削弱了娱乐信息的可信度,使得娱乐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的确保和验证。

2.2.4. 价值虚无化

在泛娱乐化现象中,严肃和崇高的议题经常成为恶搞、戏谑和调侃的对象,这不仅削弱了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使人们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变得麻木和漠视,还会导致主流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和政治认同变得模糊,甚至被娱乐消费的需求所取代,逐渐丧失了在公众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首先,泛娱乐主义倡导以娱乐、享乐和消费作为价值取向,部分大学生在错误思潮的影响下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逐渐忽视了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深陷价值虚无化的泥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其次,娱乐动机和草根阶层的耦合形成大量碎片化语料,而失去话语语境的信息内容最终会诱导公众认知趋向异化娱乐(蒋明敏,何旭,2022),导致公众掉进道德虚无主义的陷阱。例如,一些网友将“杭州女子失踪案”作为玩梗的素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两吨水警告”、“化粪池了解一下”等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的话语,违背了公序良俗。再次,人们在娱乐中疏远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难以对政治事务保持足够的关注度、责任感和参与意愿,甚至出现政治立场错误、理想信仰动摇、政治认同降低的现象,难以形成对政治的正确认知,导致政治虚无化。例如,在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文体明星代表的言行举止和提案细节,无形中削弱了“两会”本应具有的庄严氛围。

3. 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3.1. 价值观念扭曲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事物意义和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大学生的行为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指南,引领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然而,“泛娱乐化”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误导青年大学生将“娱乐至上”视为人生的价值取向(李紫娟,李海琪,2021),将娱乐活动和享乐体验置于生活的核心位置,并视其为最重要的追求。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认知之间出现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会体验到心理冲突和不适感,从而促使个体寻求改变,以恢复认知的协调一致。藏匿于泛娱乐现象中的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与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产生冲突,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产生认知失调,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并且选择通过沉迷于泛娱乐化信息和逃避现实世界来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其一,部分大学生在虚无主义的误导下,否定现有社会制度、权威和法律,主张没有任何客观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存在,丧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目标。其二,在资本增殖逻辑下,大学生群体成为娱乐产品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他们广泛涉猎并消费多样化的娱乐产品,在无形中不断拓展其消费欲望的边界,形成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其三,大学生群体日益显现出享乐主义倾向,重视个体的即时满足与愉悦体验,将享乐视为自我价值的核心需求及评价标准(刘伟兵,2024)。

3.2. 逻辑思维弱化

正确的价值观念往往是建立在个体逻辑思维基础上的,包括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等(刘伟兵,2024)。双过程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快速、直觉性的启发式思维,另一种是缓慢、分析性的系统思维。泛娱乐化信息的碎片化和即时性导致大学生更多地依赖轻松和直接的启发式思维来处理信息,较少地进行需要大量认知资源和努力来实现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一方面,感性思维取代理性思维。当感性体验代替理性思维、碎片化了解代替系统学习,个体就难以形成完整理性的认知图景,进而沦为思维破碎的肤浅思考者(魏鹏程,2023)。另一方面,批判思维能力薄弱,缺少对现实的反思。各类网络平台运用算法技术向大学生群体精准推送符合他们兴趣喜好的娱乐信息,使得部分大学生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被大量同质化的娱乐内容包围,沉迷于无休止的感官刺激与即时满足的欢愉之中,而无暇顾及反思与批判现实社会问题。这一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悄然间侵蚀着大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理性反思的锐利锋芒,导致他们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

3.3. 审美素养降低

在传统伦理观念与道德评判的价值体系内,美与丑之间存在着一条清晰而明确的界限,它们各自代表着截然不同的道德维度与审美取向。然而,泛娱乐化导致了人们审美价值的平庸,审美标准的降低,还有审美体验的肤浅,使人们陷入各种不自由当中(吴井泉,2021)。一方面,“审丑”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常态,导致大学生形成扭曲的审美观念。在娱乐至上和流量为王的背景下,任何能够娱乐观众、吸引观众的内容都会被竞相模仿,扮丑便成为了博取流量的有效途径,助长了审丑之风的盛行。部分大学生开始混淆美丑、善恶的界限,将丑化自我、恶搞他人视为一种时尚,将原本应被批判和抵制的行为视为个性与自由的体现,将低俗和粗鄙当作幽默和风趣。以丑为美的价值取向不仅侵蚀了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真正美好事物的感知与欣赏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对美本身的肤浅化表达和无限度吹捧是导致审美误区的另一重要原因(王少,2022)。“美”不仅包括了视觉上的愉悦与和谐,还蕴含了情感上的共鸣与启迪,以及精神上的升华与净化。然而,随着泛娱乐化的盛行,“美”逐渐被剥离了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仅仅被当作一种外在的、表面的、可供消费的观赏对象。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社交媒体和泛娱乐化环境中,部分大学生频繁地与他人进行外貌、财富、地位等方面的比较,忽视内在美和个性美的价值,而过分追求外在的、表面的美。浅薄化的审美导致部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洞与脆弱,甚至引发自卑、焦虑和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3.4. 社会责任感淡化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与崇高使命。因此,青年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通过将自己归类于某个社会群体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泛娱乐化现象中,有的大学生将自己视为消费者和娱乐的参与者,而非社会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将享乐与消费看作生活的核心,对国家大事与社会问题置若罔闻,以占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少、以拥有多少“标签”性商品、以能承担起多大额度的“符号”性消费为标准来判定自身的社会价值当量,他们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当量(王淑荣,魏子青,2022)。当下,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荒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甚至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体现出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甚至丧失。

4. 泛娱乐化现象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4.1. 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自觉抵制错误思潮

大学生能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且自觉地、主动地防范和坚决抵制“娱乐至上”这一错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是化解和减轻“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成长发展所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的关键所在。首先,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正确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心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泛娱乐化”现象,就能正确认识到“泛娱乐化”的本质,从而自觉抵制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其次,提高媒介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筛选和辨别各种网络信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其中存在着各种偏颇或虚假信息,大学生在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也要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大学生应当合理运用网络媒介来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和促进人际交往,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不是将网络单纯地看作享乐的工具。再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稳定、理性的心理倾向,减少因盲目跟风、情绪化等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关注时事新闻、参与学术讲座等活动,逐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审美能力能够使大学生欣赏与创造外在美,发现与塑造内在美,在明辨美丑善恶与分辨是非真伪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美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审美方法和技巧,从而逐渐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也要主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更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精神风貌。

4.2. 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弘扬主流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更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在“泛娱乐化”文化趋势的强烈冲击之下,原本承载着价值观念引导、道德行为规范及政治意识培育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渐被边缘化,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娱乐话语的包围中逐渐削弱。对此,思想政治教育需主动求变,积极革新其话语内容,并改进与受教育者的对话方式,旨在探索并实现一种“以娱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刘艳,谭亚莉,20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高尚的品行和道德情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深入挖掘并融合当代社会中的流行文化元素,如网络热词和影视剧情等,将这些元素创造性地转化为承载正面价值观与教育意义的话语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转而采用更加平等、互动的对话方式,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基于理解与尊重的沟通桥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内化。

4.3. 国家加大网络平台监管,规范资本运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国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既能有效遏制“泛娱乐化”信息的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减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言行,也能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受到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不法行为的侵害。一方面,加大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治理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范禁止娱乐的内容或对象,如红色经典、历史英雄人物、他人隐私等。其次,加强对算法技术的制度化管理,规范算法技术对个人信息和数据的采集与使用,降低借助算法技术进行价值渗透的风险。最后,通过立法明确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要求平台对用户发布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和审核,特别是对可能涉及违法违规、传播低俗文化的内容要迅速处理。另一方面,在合理利用资本的力量来激发娱乐产业的活力与创新潜力的同时,国家应当通过规范资本运行,减少资本对泛娱乐化内容的过度追逐,严防资本对娱乐产业的“劫持”与过度干预,从而有效抵制泛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5. 结语

娱乐本应是人们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并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有益活动,可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逐渐渗透,娱乐不断超出其应有的合理界限,任何事物都被当作可以娱乐的对象。泛娱乐化中蕴含的错误思想不断侵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大学生深陷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陷阱,无法理性地思考与分析,更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目标,难以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大学生必须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理性分析和坚决批判错误思潮,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各界应当协同合作,为大学生抵御“泛娱乐化”现象的侵袭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撑。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国家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遏制“泛娱乐化”现象的持续演进,为大学生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豆勇超(2022). 泛娱乐主义的基本症候、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30-136.
[2] 韩升(2022).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及其背后的辩证关系. 人民论坛, (10), 84-87.
[3] 蒋明敏, 何旭(2022). 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及应对. 传媒, (11), 81-84.
[4] 李丽, 童静静(2023). 数字时代的网络公共空间: 泛娱乐化危机及其教育治理. 教育学术月刊, (8), 49-56.
[5] 李紫娟, 李海琪(2021). 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40(6), 56-62.
[6] 刘伟兵(2024). 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0(1), 59-68.
[7] 刘艳, 谭亚莉(2022). 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 黑龙江高教研究, 40(7), 121-126.
[8] 尼尔·波兹曼(2015). 娱乐至死. 中信出版社.
[9] 王懂礼(2019). 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其应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6), 12-15.
[10] 王娟, 刘文雅(2020). 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 思想教育研究, (11), 62-66.
[11] 王少(2022). 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危害及应对. 中国电化教育, (9), 69-76.
[12] 王淑荣, 魏子青(2022). “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评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4), 129-134.
[13] 魏鹏程(2023). 短视频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传媒, (7), 81-83.
[14] 吴井泉(2021). 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 广东社会科学, (2), 61-66.
[15] 张建荣, 李逸群(2024).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36(7),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