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哲学基石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f Humanity: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Practice and Social Change
DOI: 10.12677/acpp.2024.1311455, PDF, HTML, XML,   
作者: 马克布扎·阿塞提: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人学观实践社会变革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actice Social Transformation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概念——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强调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详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我们将揭示人学观如何成为实践和社会变革的哲学基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基本原理,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人学观的哲学基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当代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于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re concept of Marxist humanistic vie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and social change, and emphasize its importance in Marxist philosophy. By analyzing in detail, the works of Marx, Engels, and other Marxist theorists, we will reveal how the humanistic view has become the philosophical cornerstone of practice and social chang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humanistic 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and social chang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humanistic view, an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humanistic view.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Marxist humanistic view in understanding and changing the world.
文章引用:马克布扎·阿塞提.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哲学基石[J]. 哲学进展, 2024, 13(11): 3079-308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1455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重要性在于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人学观强调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它促使人们关注社会历史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来改造社会和自身。

人学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和责任。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反对任何形式的奴役和剥削。实践的决定性作用:人学观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转化为客观实践。这一观点突出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促使人们注重实际行动和社会实践。社会历史的变革:人学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和改造的。它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变革过程,强调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现实。人的全面发展:人学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它提倡人的自由和平等,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哲学基石是指一个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或基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人学观是构成其哲学基石的重要概念之一。哲学基石是整个哲学体系的支撑点,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根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石的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这些基石概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解决现实问题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思考的方向。总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重要性在于其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实践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哲学基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支撑点,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

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基本原理

2.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的核心原理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原理涵盖了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创造性。

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原理之一。理解实践性意味着认识到人类的认识和思维是通过实际行动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书本知识或思考来理解世界,而是要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实践中的观察和经验来获得深入认识[1]

社会性:社会性是另一个核心原理,它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理解社会性意味着认识到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我们的个体发展和生存是依赖于社会的,我们的认识和价值观往往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信息交流而形成的。

历史性: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另一个核心原理。理解历史性意味着认识到人类社会具有历史性,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规律。通过理解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创造性: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另一个核心原理。理解创造性意味着认识到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和创造,人们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制度。

综上所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原理需要把握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创造性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解。这些原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基本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引导我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改造世界。

2.2. 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人学观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人学观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他们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实践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角色、实践、历史和创造力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马克思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他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剥削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观点[2]

恩格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强调了人的历史性和实践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强调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他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对人学观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强调了人的实践和革命变革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提出了质疑一切的思想,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注重人的创造力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格拉姆西、阿尔都塞等也对人学观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3]

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实践的思考,为人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强调了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创造性等核心原理,为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3. 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3.1. 人学观中实践和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

在人学观中,实践和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是人们通过实际经验和实际行动来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改变行为的过程。社会变革则指社会结构、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实践对社会变革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些实践的积累和推进可以引起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革。例如,在科学领域,通过不断地实验和创新实践,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改变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也会影响实践。当社会发生变革时,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会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实践的方向和内容。社会变革可以改变人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催生新的实践活动。例如,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下,人们的沟通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参与社交互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催生了新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行为模式。

因此,实践和社会变革是相互关联的。实践推动社会变革,而社会变革为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种相互关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3.2. 实践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在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推动社会变革: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推动力。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从而推动社会结构、制度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实践是将想法和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社会。

2) 促进创新和发展:实践激发创新思维和行动,为社会变革带来新的可能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尝试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创造新的知识和实践模式。这种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打破旧观念和习俗:实践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和习俗,为社会变革创造空间。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挑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规范,推动社会转型,并促进更包容和进步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4) 培养个体和社会的能力:实践通过培养个体和社会的能力来促进社会变革。通过实践,个体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些个体能力的培养将在集体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 促进社会参与和合作:实践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为社会变革提供广泛的参与和合作平台。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参与社会决策、行动和社会事务,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实践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推动社会变革、促进创新和发展、打破旧观念和习俗、培养个体和社会的能力,以及促进社会参与和合作的重要角色。实践是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 社会变革对实践的反作用和推动

社会变革通常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革可以对实践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首先,社会变革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和改进。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工具和方法不断涌现,为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更容易获取和共享,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合作。这可能提高实践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创新和变革。

其次,社会变革还可以激发对现有实践的批判和反思[4]。当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时,人们开始重新评估和重新思考现有的实践方式。这可能引发对传统实践的挑战,促使人们寻找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这种反作用可以推动实践的改进和更新。

然而,社会变革也可能对实践产生负面影响。变革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可能导致实践的中断或混乱。例如,经济危机或政治动荡可能破坏了原有的实践体系,导致资源的短缺或组织的解体。这些不利因素可能抑制实践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社会变革还可能引发实践的不平等和冲突。某些社会群体可能因为其社会地位或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而无法充分参与到变革过程中。这可能导致实践的分化和社会不稳定。因此,社会变革需要关注公平和包容,以确保实践的推动不会进一步加剧不平等。

社会变革对实践具有双重影响。它可以推动实践的创新和改进,同时也可能引发实践的中断和不平等。为了实现积极的影响,我们需要关注变革过程中的公平性,并确保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分配。这样,社会变革可以成为实践发展的推动力。

4. 人学观的哲学基石

4.1. 人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的地位和作用

人学观(Anthropology)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学观是关于人的本质、能力和行为的研究,它对于理解和改变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学观扮演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

人的本质:人学观在马克思主义中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其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人学观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识到人不是与社会隔离的个体,而是在社会关系中塑造和被塑造的。

人的能动性:人学观认为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不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人学观强调人的能动性,指出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改造自然、改变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和社会形态。

实践的决定性:人学观强调实践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与世界接触和交互而获得的。实践不仅塑造着人的认识,也决定着人的社会存在和意识形态。

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学观在马克思主义中是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人学观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历史不是偶然或自发发展的,而是由人的实践和相互关系所推动的[5]。人学观揭示了社会形态的转变和社会变革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人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对于理解人的本质、能动性、实践的决定性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创造者,推动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4.2. 人学观的哲学基石对社会变革理论的影响

人学观的研究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研究。它不仅包括关于人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且包括通过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问题而形成的各种新的人类理论。人类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如此紧密结合的原因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西方学者所说的“物”论,更重要的是“人”论。这是由其理论主题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与包容性发展,因此,关注的重点必须放在人的现实世界和人的生存与发展上。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起之初,围绕着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各种辩论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在中期,马克思侧重于资本并批评政治经济学,但他的目的是从事物的关系中阐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和方法[6]。后来,马克思在表面上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俄国公社的发展。归根结底,他在探索幸免社会发展多重化,资本主义的“一切难点”和发展中的“一切恐怖的曲折”的方法。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研究人学,有必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理论的研究,深化其发展。

我们通常所知道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恰恰是抽象的。诸如引用费尔巴哈的话“人的本质在实际上,是其所在社会关联的综合。”再如,教科书上甚至按照恩格斯的看法,从历史进化上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当然,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对人性的理解,远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观点。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可以看出来,其更多的是抽象地来理解人。只是把人看作一个客观事物而思索。那么什么是人?对于缺乏哲学思考能力的普通人来说,人是自然存在的有机体,进食,饮水,睡眠和懒惰是他的本能生物学追求。西方古希腊和西方近现代哲学们都对人的特征做了一些研究。然而,马克思对人的看法最深刻。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一种“类别”,它不同于动物的“类别”,因为它们可以“自由地”和“有意识地”运动。总而言之,人对世界有很强的认识,改造天下关涉到认知和改变自己的能力。而且人还有社会性,人类的社会本质客观地要求所有具有普遍社会联系的个人建立“我为每个人,每个人都为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从以上总结看出,马克思对人看法是非常深刻的。人可以证明他是人的完整基础。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和自我意识的。并且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用处”。

这样,人本身才会被马克思主义认可。马克思的人文理论创造的进一步发展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其中涉及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只得从人类的活动来规定。有必要研究人类活动的本质,人类活动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所谓的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是指将个体的规律性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活动,用价值观的和感性的物质活动来理解指向对象本身的客体属性的规律性。这种感知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的目标活动,从哲学的方面上说,这种目标活动是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劳动定义为人的本性。指出异化是人类回归的逻辑和逻辑模型展览,用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7]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人类解放。包括身体,精神和机构上的解放。多年来,人类文明的不同制度和部族一直影响着不同的人,并给生活带来了不同的态度。权衡取舍和创新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在解放人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文明问题。在讨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将人理解为真正的有动力的人,承认人的存在是一切历史发展的首要前提。因为人是真实的,所以他们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真实人,即实际存在的人,即人类活动,而这种活动必须在历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文明从整体角度关注自然和人类伦理的运动。这种宏观和系统的观点使人们感到高大而豁达,一眼就能看到宇宙的生命,但是也很容易忽略各个部分,个人甚至妨碍个人权利。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人权和民主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观,但有些偏见是自私的,自私的,并且对他人,社会甚至人类的欲望无动于衷。并互相残杀。需要更高的智慧和美德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长并避免弱点。在德国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他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实现了人类研究目标的根本。在当今时代,人类的心理生态学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传统社会中,任何文明的核心价值都是相对稳定的,其精神权威具有说服力,其信徒只要是独立的,就是人类。要求很明确。但是,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和消费者观念的大规模扩展,以及现代电子网络和自我媒体的广泛采用,最普通的人有了“自治”的“话语”权力可以使用[8]。随时产生和吸收舆论。因此,在没有文明的洗礼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零散的情感经历和思想无休止地席卷了互联网。所有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都瓦解了,都丧失了其正确性,对多元性和混乱的目标和信念。如此可见,人类的心理生态学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传统社会中,任何文明的核心价值都是相对稳定的,其精神权威具有说服力,其信徒只要是独立的,就是人类。要求很明确。但是,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和消费者观念的大规模扩展,以及现代电子网络和自我媒体的广泛采用,最普通的人有了“自治”的“话语”可以做。随时产生和吸收舆论。因此,在没有文明的洗礼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零散的情感,经历和思想无休止地席卷了互联网。所有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都瓦解了,都丧失了其正确性,对多元性和混乱的目标和信念。

这些大声宣泄,头晕目眩和困惑的时期,对我们的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和宣传构成了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仍然是解决“人”的核心问题。即使时代在变化,人类的善良,生活的和谐与人类的幸福始终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人的升华,人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思想,就是要弄清楚人类进步的方向和阶梯。

5.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当代意义

5.1. 人学观在当代社会变革中的实践应用和发展

人学观是一种关注个体发展和实现潜能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变革中,人学观具有许多实践应用和发展的机会。

首先,人学观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体差异,教育者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有益的学习环境。人学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学观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多变。通过采用人学观的方法,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支持,并培养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人学观还可以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普遍。人学观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可以提供更加细致和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通过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潜能,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境,提升生活质量。

最后,人学观在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变革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将人学观的原则融入政策制定过程,政府可以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期望。人学观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个体权益的保护。

综上所述,人学观在当代社会变革中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和发展前景。无论是在教育、工作、心理健康还是社会政策领域,人学观都可以为个体的发展和实现提供支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5.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当代价值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个体认同的重要性。

一是实现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追求社会公正。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剥削。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框架,强调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改造者,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当代社会,个体常常受到各种外部力量的影响和束缚。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提醒人们重视个体的主体性,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塑造自己的命运。三是促进个体解放。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解放个体是社会变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当代社会,许多人仍然受到各种形式的压迫和束缚。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强调通过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解放,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幸福。

总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框架,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进个体的解放和幸福,同时增强个体的认同感。这些观点可以为我们理解和改造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6. 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通过对人学观的综合解读,我们发现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科学和人类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拓展人学观的理论框架,深入研究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自由发展等核心概念。同时,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借鉴和整合相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实践在人学观中的作用和意义。可以探讨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如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等,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此外,还可以关注实践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以及实践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进一步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社会变迁和阶级斗争的动力和机制。可以关注全球化、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等当代社会变革中的新问题和新特点,以及这些变革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挑战和启示。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理论思想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应用的路径和方法。可以关注教育改革、组织管理、社会发展等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借助人学观的视角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3] 罗国杰, 主编. 人道主义思想论库[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3.
[4]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5] 种海峰.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J]. 理论导刊, 2006(8): 30.
[6]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7] 黄明理.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开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解读对象[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 95-100.
[8] 张良. 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J]. 求索, 2012(11):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