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国际上的保险市场与期货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对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相关风险进行的研究与管理方法以及实践经历也较为丰富。关于“保险 + 期货”模式,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收益保险是防范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主要金融工具;二是农户通过直接投资期货市场分散风险;三是保险期货公司进行合作对各主体产生规避风险的效益。
Skees J (1998)通过对美国南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发现为农业物资保险买单的贫困农户的利润和收入可以得到根本改善,建议积极发展农产品材料价格保险。Miranda和Glaube (1997)认为,农业经营者可能面临的产量风险的降低只需要通过产量保险便能够解决,农业经营者可能面临的价格风险只需要通过套期保值操作便能够解决,但是,单独利用保险产品和期货市场的情况下,对风险范围的覆盖不够完全,若将二者整合在一起,通过农业种植的收入保险将两种风险打包在一起,就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种植的风险管理水平。Cole和Gibson (2010)通过总结相关巴西大豆收入保险实践项目的成功经验,得出了丰富的历史数据和可信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对农业收入保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并且只有期货市场发展完善到一定水平,从其市场上得到的价格指数才是值得信赖的。Ames E和Sukant K (2000)认为,由于大部分农户缺少专业的金融知识,不具备专业素养,通过期货市场来转移风险的难度高,而农民可以参与种植合作社,从而参与到将保险与期货市场有机结合的支农模式中,进而减少了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农户个体加入其中的难度。Miranda与Gonzalezvega (2011)共同指出保险和期货公司有着不同的专业技能,擅长不同的领域,双方相互配合协作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时二者互相分工协作的模式还可以大幅减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保护了农业生产者、金融机构的利益。
我国首次提出“保险 + 期货”这个概念是在2015年,将期货和保险等金融工具融合以应对农产品价格风险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学者研究重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保险 + 期货”模式对降低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和保险改革的借鉴意义,二是研究该模式在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上的适应程度。
董婉璐、杨军等(2014) [1]以美国玉米受灾时间为分析主体,研究得出将期货和保险结合起来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能够保障农户收入。闫平和吴箫剑(2015) [2]认为,可以通过“保险 + 期货”模式来给我国进行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改革以及临储政策改革提供借鉴,让市场来形成农产品价格机制。孙蓉、李亚茹(2016) [3]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还能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安毅、方蕊(2016) [4]认为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作为农业保险的创新模式,可以为农户增加收入,同时还能推进农业保险政策改革发展。同时叶明华、庹国柱(2016) [5]还认为我国目前期货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大体量的农产品套保主体进入期货市场可以抑制投机氛围。唐成金、曹斯蔚(2017) [6]借鉴了美国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提出我国“保险 + 期货”模式应该加快推进场内期权上市、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以此来构建完备的价格保险体系。孟庆军、熊检(2018) [7]研究了“保险 + 期货”模式的价格风险分散机制,结果显示“保险 + 期货”是一种提升农户“幸福感”的金融工具,能够较好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金铭和董捷(2021) [8]详细介绍了我国“保险 + 期货”模式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运作机制及试点项目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保险 + 期货”模式取得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多方主体积极参与、赔付率可观等成就。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金融支持已然成为我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福祉提升的关键动力。自2016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八年提及“保险 + 期货”模式,从初步试点到逐步扩大,再到不断完善,这一独特的金融支农模式在稳定农民收入、推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已获得国家层面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与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等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构建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全面、多层次的金融保险支持,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需求[9]。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既是欠发达地区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承担起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责任,成功打响脱贫攻坚的战役。然而,湘西州也面临着宏观不利因素与自身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湘西州农业发展及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引入“保险 + 期货”模式,探寻符合湘西州农业发展的路径,对推动湘西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为其他民族贫困地区提供科学有效的金融支农经验。
2. 湘西州农业发展现状
2.1. 基础农业态势稳定
湘西州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在“三区两地”的发展定位和“五个湘西”的主攻方向指引下,稳步推进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工作全局,农业生产顺利获得丰收,产业化步伐也逐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总体稳定。2022年平稳完成全州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8.7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万吨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120.5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39.8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097元(图1)。
2.2. 特色农业势头较好
湘西州大力实施“845”工程,在稳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培育壮大柑橘、猕猴桃、茶叶、百合、中药材、蔬菜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带的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州已成功建成24个万亩特色产业标准园区,并打造21.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有力推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基本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一业或多业”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10]。
Figure 1. Annual change chart of total grain crop output in Xiangxi prefecture from 2014 to 2022
图1. 2014~2022年湘西州粮食作物总产量年度变化图
2.3. 扶农工作深度推进
湘西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农产业,持续提高产品品质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稳步助力农民的村集体经济增收。2022年,湘西州整合涉农资金25亿元左右,在每个县市设立500万元以上的防返贫致贫专项救助保障基金,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381个,项目总投资22,582万元,新增创业主体6500户以上,带动城乡就业1.3万人以上,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左右;吸纳当地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41,240人次(其中农村脱贫人口20,225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893万元。
2.4. 新型农业主体地位提升
湘西州的新型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极实施“农民大学生”和“农家女”等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2009至今培养各类农民大学生3961人,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1723期次,培训农民人数高达13.46万人次,新增400名农村网店经营人才和1000名自媒体带货“网红”,定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700余名。
2.5. 新型农业主体力量增强
截至目前,全州常住人口246.1万,其中城镇人口128.5万,农村人口117.6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32元,其中农业生产费用为720元,占比5.84%。2022年全州完成新型职业农民认定300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87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3180家,其中家庭农场2860户。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0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5家、州级157家,目前已在花垣县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现代科技园,永顺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科技平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图2)。
3. 湘西州金融支农现状
3.1. 政策性金融支持湘西州农业发展现状
湘西州政府积极组织全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申报贷款贴息,从2018年到2021年,湘西州已到位新
Figure 2. Annual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Xiangxi prefecture from 2016 to 2022
图2. 2016~2022年湘西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年度变化图
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资金2355.9273万元,62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到贴息,有效减轻了湘西州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负担。
湘西州目前已有四家知名保险公司入驻,共推出六大类、共计39个品种的农业保险产品,且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从2020年到2022年,湘西州的农业保险保费稳步增长,实现1.16%的增幅,其中财政补贴增加1.12%,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稳步增加。在2022年,湘西州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0.49亿元,同比增长10.8%。同时,保险公司在这一年也付出大量赔款,总赔款支出达到1.51亿元,为受灾农户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经济保障(图3)。
Figure 3. Annual change char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emiums and financial subsidies in Xiangxi prefecture from 2020 to 2022
图3. 2020~2022年湘西州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年度变化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湘西州分行作为湘西州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截至2023年10月末,农发行湘西州分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41.06亿元,贷款规模从21亿元,增长到163亿元,是十年前的7.76倍。湖南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湘西州分公司作为湘西州唯一一家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创新性提出州本级和县市级政府10% + 20%的风险分担机制。2021年11月18日,与州人民政府成功签约,八个县市签署分险20%的新型政担合作协议,因地制宜建立州、县、银、担1:2:2:5的分险机制,带领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政担合作100%县市全覆盖。
此外,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也在持续增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州涉农贷款余额高达780.35亿元,同比增长13.99%;对全州22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协同梳理,并成功搭建银企对接机制;全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达到11.35亿元,惠及24,291户农户;围绕湘西州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出“再贷款+”模式,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积极发放各项再贷款和再贴现,余额达到58.78亿元;在涉农贷款方面,湘西州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现147个集中安置区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创新采用“苗汉”双语和土家“三句半”等宣传模式,积极打造金融教育示范村63个(图4)。
Figure 4. Annual change chart of interest subsidy funds and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entities receiving interest subsidy in Xiangxi Prefecture from 2018 to 2021
图4. 2018~2021年湘西州贴息资金、获得贴息的农业主体个数年度变化图
3.2. 商业性金融支持湘西州农业发展现状
湘西州被誉为“华中生物基因库”、“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扩大至约40万亩,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33家,生物医药规上企业57家。2022年,全州生物医药产业链总产值达65亿元,已经成为湘西州重要产业之一。为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强链固链,农行湘西州分行创新推出“惠农e贷—中药材贷”,针对中药材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物等情况,将贷款年限从1年调整至8年,信用贷款额度从30万提高至200万,同时将贷款利率最低调整为基准利率,极大解决了客户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农行特色农产品贷款也在湘西州各县市遍地开花,累计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超30亿元,惠及农户超2.1万户,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行力量。截至2023年10月,农业银行在湘西州涉农贷款余额达88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4.16亿元,以实际行动缓解“三农”融资难问题。
4. 湘西州农产品价格风险存在的问题
4.1. 自然条件影响价格波动
4.1.1. 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产量受损
湘西州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业产值在2017年至2021年间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农业产值从2017年的912.7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281.01亿元,增长40.36%。这表明湘西州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业产值不断增长,但增速并不平稳,2018年的增速甚至低于2017年,而农业产值增速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导致的。2020年受洪涝灾害影响,导致该年农业产值增速较低。2021年7月以来,湘西州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全州平均降雨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少近五成,全州8县市98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因旱受灾。2022年8月份湘西州旱灾形势持续严峻,近一个月,全州面平均降雨量仅9.1毫米,约为历年同期均值154.1毫米的1/17,面平均蒸发能力达到148.2毫米,为历年同期均值102.2毫米的1.45倍。全州大部分地区最长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超过30天,其中吉首市河溪站、泸溪县浦市站、兴隆场站、凤凰县夺希站最长连续无降雨日数超40天。全州8县市均已进入重度及以上气象或水文干旱,其中吉首、保靖、花垣、龙山已达气象特旱等级。该次旱灾造成全州8县市114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因旱受灾,其中,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猕猴桃、茶叶等农作物受灾严重(图5)。
Figure 5.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July and August of Xiangxi Prefecture from 2014 to 2021
图5. 2014~2021年湘西州7、8月降水量、蒸发量和气温变化
通过对湘西州夏季最热两个月即7月和8月的温度以及降水量进行分析,湘西州近三年的最高气温都达到35℃以上,平均高温也超过32℃。除2023年由于湘西州部分地区出现突发特大暴雨造成降水量猛增以外,从2014年到2022年降水量都在趋势递减,尤其在2022年8月份月降水量仅达到1 mm。湘西州近十年7、8月份降水量都低于400 mm,而大多数农作物对降水量的需求都在700 mm左右。自然气候的变化已经成为制约湘西州农作物产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作物产量减少,进而影响市场供给,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
4.1.2. 降水量呈现明显波动性,粮食产量受高温影响
通过对2014~2021年湘西州降水量的数据进行四项多项式拟合,可以得出:整体来看,近十年湘西州的降水量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图6)。
Figure 6. Polynomial fitting result chart
图6. 多项式拟合结果图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算法,选取特征序列变量:{全州全年平均气温,全州全年平均降水量,农业生产费用支出},母序列变量:{粮食总产量(吨)},以无量纲处理方式:{均值化}为参数,分辨系数ρ:{0.5},湘西州粮食总产量与全州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农业生产费用支出关联度输出结果与分析图如下图7:
Figure 7. Results of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lgorithm
图7. 灰色关联分析算法结果
湘西州粮食总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全州全年平均气温与粮食总产量(吨)的关联度为0.94,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与粮食总产量(吨)的关联度为0.871,全州全年平均降水量与粮食总产量(吨)的关联度为0.72,其中与粮食总产量(吨)关联度最大的是全州全年平均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湘西州干旱情况频发,已经成为制约湘西州农作物产量的一个主要原因。湘西州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湘西州农户在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的过程中,农产品因其具有依赖自然环境生长的属性,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当碰到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暴雨洪涝等,农产品降低产量造成农户损失;价格风险是由于农产品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各方面条件变化的影响,在市场中供需不平衡,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使得新型农业主体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产生一定的损失。湘西州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业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致使农民种植积极性减弱。
4.2. 金融支持缺乏完备性
尽管湘西州政府针对于基础设施、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业防汛救灾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但影响并不显著,部分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依旧薄弱,金融支持缺乏完备性,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
4.2.1. 政策性金融配套机制不健全
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乏协同发展机制和常态化合作平台,导致资源分散、信息孤立,影响政策性金融整体效能。二是金融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善,涉农数据和农业金融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不充分,导致政策性金融机构难以动态掌握农业领域的金融供求情况和风险状况。三是湘西州政策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不够畅通,导致监管工作协同性不足。
4.2.2. 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湘西州农业规模小、增速慢,产业链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支持。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机制,导致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足。二是湘西州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副产品的加工利用率也较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经济效益有限。商业性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注入农业领域,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提升。三是金融机构种类较少,下沉力度不够。湘西州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相对缓慢。金融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种类有限且推广困难。
4.3. 解决对策
4.3.1. 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发展机制
第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大对全州农业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提升,提高科技水平。第二,要坚持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建立保费补贴专项基金,推动农村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总量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对主要粮食作物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确保粮食安全。第三,用好财政资金奖励政策,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农业新兴产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积极防范和应对农业风险,加大保障力度,并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以提高监管工作的协同性。第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健全金融体系,设计与当地相符合的金融产品,推动湘西州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湘西州农业注入金融活水。
4.3.2. 健全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内部协调配合机制
第一,完善协调机构设置,积极搭建政策性金融供给方的常态化合作平台,推动政策性金融由独立运作向协同发展转型,加强各部门沟通交流。第二,加强金融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特别是涉农数据和农业金融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利用各级大数据部门,整合各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的涉农数据和信息,建立农业信贷、农业保险、涉农融资担保等领域的数据动态共享机制,以增强对农业金融市场的洞察力,为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更准确的依据。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农业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农业领域工作,推动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
4.3.3. 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有效投入农业
第一,突破政策性农担机构的发展瓶颈,持续扩大业务规模。建立完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银担合作机制。第二,坚持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推动农村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总量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对主要粮食作物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确保粮食安全。用好财政资金奖励政策,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农业新型产业的风险管理需求。第三,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各类金融资源投入农业领域。在当前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下,通过引导各类金融工具实现功能互补、优势互助,引导各类金融资源更多有效投入农业,反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4.3.4. 灵活引入“保险 + 期货”模式
第一,在当前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及缺乏本地期货公司的环境下,湘西州政府可以先与外地期货公司合作,进行“保险 + 期货”模式试点,并尝试构建“保险 + 期货 + 银行”体系,发挥银行在当地金融体系中的优势。第二,鼓励当地银行为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提供资金融惠,为参与试点的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贷款优惠,适当降低农户农业经营贷款利率等政策,降低涉农信贷融资成本。第三,推动湘西州金融创新,以湘西州现有金融机构为基础,创新“保险 + 期货 + 银行 + 龙头企业”、“保险 + 期货 + 订单农业”、“保险 + 期货 + 银行 + 担保”等,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第四,推动期货市场的引入和发展,提高当地企业和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当地期货交易活动的开展。从而引导各类商业金融资源更多有效投入农业,反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5. 结论
本文围绕湘西州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展开调研,重点聚焦湘西州的农产品价格风险问题,主要从湘西州农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农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湘西州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受限于产业布局与科技水平、发展机制、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市场信息流通等多方面问题,综合多个角度提出因地制宜,从农户、农企到农业,从政府到金融机构,建立农产品信息中心,健全完善农业发展机制及价格稳定机制,旨在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价格风险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为湘西州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运用“保险 + 期货”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稳健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吉首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研究——基于湘西干旱背景下保险 + 期货 + 银行模式分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dx22007);及202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小企业金融信用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的构建及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21053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