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中演员情感表达对话剧感染力的提升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ppeal of Drama by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Actors in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
摘要: 本研究致力于对话剧《四世同堂》进行深度剖析,着重探讨演员情感表达在提升该剧感染力方面的核心作用。依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布莱希特表演理论,细致地分析了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一系列情感表达元素。并结合观众调查与访谈的实证数据以及丰富的演出案例,从多角度深入探究,旨在揭示演员情感表达与话剧感染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当演员的情感表达达到精准、深刻且层次分明的境界时,话剧的整体感染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增强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鸣。本文还就演员如何持续提升表演技巧和情感理解能力展开了深入探讨,旨在为演员更好地诠释角色、为话剧的成功演出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指导。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ndeavors to conduct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ivotal role of actors’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enhancing the appeal of the drama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 grounded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Stanislavski’s system and Brecht’s performance theory. Through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elements such as actors’ language, action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on stage, coupled with empirical data from audienc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s well as a plethora of performance cases, the study delves into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uncover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actor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the appeal of the drama.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when actors’ emotional expression reaches a level of precision, depth, and clear hierarchy, it significantly elevates the overall appeal of the drama, enabling the audience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worlds of the characters and fostering a stronger emotional resonance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roles.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also conduc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how actors can continually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 skills and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iming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actors to better portray their character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ccessful performance of the drama.
文章引用:李嘉欣, 王富成. 《四世同堂》中演员情感表达对话剧感染力的提升[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4): 450-455.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4.84057

1. 引言

话剧《四世同堂》作为一部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小羊圈胡同里祁家、冠家、钱家等众多家庭的兴衰起伏以及人物的命运变迁[1]。在这部震撼人心的话剧中,演员的情感表达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凭借精湛绝伦的表演,全方位地展示了剧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使观众能够深切体会到那个特殊时代的苦难与抗争、人性的复杂多样与坚韧不拔。因此,深入研究《四世同堂》中演员情感表达对话剧感染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演员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1. 理论框架与情感共鸣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演员需通过“体验艺术”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的真实表达。该体系强调演员与角色之间的深度融合,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充分体验角色的情感,并将这种体验真实地传递给观众。通过这种方式,演员能够塑造出立体、生动的角色形象,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布莱希特表演理论则侧重于演员与角色、观众与剧情之间的“间离效果”。这一理论强调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通过适度的情感控制,引导观众进行理性思考。在《四世同堂》中,演员们通过对角色情感的精准把握与细腻表达,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理论,既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中,又促使他们反思角色的行为和命运。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话剧的艺术感染力,又提升了观众的思考能力。

2.2. 增强角色的可信度

演员对角色情感的精准把握与细腻表达,能够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在舞台上立体真实。在《四世同堂》中,演员们深入挖掘剧中人物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及复杂家庭关系等要素,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以祁瑞宣这一角色为例,演员通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情感记忆”技巧,将自身情感与角色情感相融合,精准展现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子,一方面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怀揣着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日寇的愤恨。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信舞台上的祁瑞宣就是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人物。

通过精心设计的台词、动作和表情等细节,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等全面展现出来。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不仅增强了角色的可信度,还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2.3.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四世同堂》中,演员们通过对剧中人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的生动演绎,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小妞子饿死的情节中,演员通过撕心裂肺的哭声和绝望无助的眼神,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深受情感震撼。他们不仅为小妞子的悲惨遭遇感到悲痛,还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产生了深刻的反思[2]

此外,演员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剧中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展现出来。这些情感纽带不仅增强了角色之间的紧密联系,还使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剧中人物共同经历了那段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2.4. 传达文化内涵

演员情感表达不仅提升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力,还深刻传达了原著的文化内涵。在《四世同堂》中,演员们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原著中蕴含的家庭观念、民族意识等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现出来。

家庭观念在《四世同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祁家、冠家等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亲情与牵挂等情感元素展现出来。这些情感元素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内涵,还使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同时,演员还通过表演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民族意识。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剧中人物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这种民族意识生动地传递给观众,激发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2.5. 提升话剧的艺术感染力

演员的情感表达是话剧艺术感染力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理论的指导下,演员们通过细腻入微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肢体语言,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大赤包这一角色为例,演员通过夸张而不失真实的动作设计、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以及极具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将大赤包的复杂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3]。观众在憎恶这个角色的同时,也被演员的深厚功底所打动。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不仅提升了话剧的艺术感染力,还使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另外,通过精心的舞台设计和灯光音效等元素的配合,将剧情的氛围和情感状态传递给观众。这些元素的配合使话剧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让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魅力。

3. 《四世同堂》中演员情感表达的方式

3.1. 台词处理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台词是演员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话剧《四世同堂》中,演员们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情感逻辑”原则,对台词进行精心设计和细腻处理。以祁老太爷与孙媳妇韵梅的对话为例,演员通过提高嗓音和增强语气,凸显了祁老太爷的家族权威与自负性格。同时,通过语气的细微变化,又展现了他对家人的深切关切[4]。这种细腻的台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角色的立体感,还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演员通过精心的台词节奏和语调设计,将剧中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出来。例如,在表达愤怒、悲伤或喜悦等情感时,通过调整语速、音量和语调等细节,将角色的情感状态传递给观众[5]。这种细腻的台词处理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3.2. 语言表达与布莱希特表演理论

在布莱希特表演理论的指导下,演员通过对台词节奏、语调、语气的细腻把控,实现与观众的“间离”与“回归”。这种处理方式既让观众保持理性思考,又让他们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以祁老人的固执与保守为例,演员通过缓慢沉稳的语速、低沉浑厚的语调及坚定语气,凸显了祁老人的性格特点。观众在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他的顽固和执着。这种细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角色的可信度,还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此外,演员们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台词和对话,将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纽带展现出来。这些台词和对话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内涵,还使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纠葛。

3.3. 动作表达与情感共鸣

动作是演员表达情感的另一种关键方式。在《四世同堂》中,演员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形体动作”原则,通过精心设计的角色动作和自然流畅的肢体语言,将剧中人物的情感状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如钱仲石为国捐躯时,演员采用坚定有力的步伐、挺拔笔直的身姿以及壮烈豪迈的动作,将钱仲石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完美诠释。

3.4. 表情表达与观众调查

根据观众调查数据显示,表情是演员情感传达的直观窗口,对观众的情感共鸣具有显著影响。在《四世同堂》的舞台上,演员们通过对面部表情的入微雕琢,深刻揭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如韵梅的坚强与善良,在演员温柔的眼神、和煦的微笑及从容的神态中得到了完美诠释,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她的内在力量与美好品质。

4. 演员情感表达对《四世同堂》话剧感染力的具体提升表现

4.1. 深化主题理解与观众访谈

结合观众访谈数据,我们发现演员通过深入挖掘角色的情感内涵,能够将剧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地传递给观众。如祁瑞全的扮演者通过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表演,将祁瑞全的抗日决心和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深刻认识到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挺身而出。

4.2. 营造特定氛围与观众反馈

根据观众反馈,演员的情感表达能够为话剧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剧情之中。如在日本侵略者对北平进行残酷统治的场景中,演员们通过悲愤交加的表情、激昂愤慨的语言以及坚定不屈的动作,营造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和压抑氛围,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4.3. 增强戏剧冲突与案例分析

以祁瑞宣与祁瑞丰之间的冲突为例,演员通过对这两个角色情感的鲜明对比和激烈冲突的演绎,使戏剧冲突更加尖锐和突出。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情感冲突”原则,演员们精准捕捉并表达了角色之间的情感矛盾,使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善恶美丑和民族大义的至高无上。

5. 提升演员情感表达的策略

5.1. 深入研究角色与表演理论

演员在表演艺术中,需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理论,对角色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如《四世同堂》中的演员,需广泛阅读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民情感,从而深刻把握角色情感的根源与发展。

5.2. 加强表演训练与实证依据

根据实证研究表明,加强表演训练能够显著提升演员的情感表达能力。演员们需通过专业的表演训练,如情感记忆、形体动作等技巧的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同时,结合观众调查与访谈数据,对表演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整,以实现情感表达的精准与深刻。

5.3. 注重情感体验与观众共鸣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注重情感体验,通过自身的情感经历与角色情感相融合,实现情感的真实表达。如《四世同堂》中的演员,通过深入挖掘角色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环境,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使观众在欣赏话剧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6. 结论

话剧《四世同堂》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感染力在话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演员的情感表达无疑是提升该剧感染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演员情感表达的方式、对话剧感染力的具体提升表现以及提升策略的全面深入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演员的情感表达不仅能够显著增强角色的可信度、有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还能够极大地提升话剧的艺术感染力[6]。因此,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应当高度注重对角色情感的深度挖掘和精准表达,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和情感理解能力,为观众奉献更加精彩绝伦的演出。同时,导演、编剧等创作人员也应当为演员提供更为优越的创作环境和广阔的表演空间,携手共同推动话剧艺术的蓬勃发展。

致 谢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国家科学基金以及所有资助者和支持者的慷慨援助,是你们的支持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我们也向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你们的经验与智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引。此外,对于授予我们转载和引用权利的资料、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我们同样表示深深的感激。再次向你们致谢!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老舍. 四世同堂[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 田沁鑫. 我与《四世同堂》[J]. 中国戏剧, 2010(11): 4-7.
[3] 王颖. 从《四世同堂》论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文化内涵[J]. 名作欣赏, 2012(24): 147-149.
[4] 李勇. 《四世同堂》《白鹿原》之比较研究——老舍、陈忠实小说对读之一[J]. 小说评论, 2013(4): 164-169.
[5] 杨远鹿.《 战争与和平》与《四世同堂》人物心理层次纵横观[J]. 俄罗斯文艺, 2014(2): 103-108.
[6] 崔晓. 茅盾和老舍都市文学创作观综合比较——以《子夜》和《四世同堂》为比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10): 17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