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活着》与电影《活着》表演风格的差异研究
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Styles between the Drama “To Live” and the Film “To Live”
DOI: 10.12677/isl.2024.84058,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富成*, 李嘉欣#: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话剧《活着》电影《活着》表演风格差异Drama “To Live” Film “To Live” Performance Style Difference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且全面地探讨话剧《活着》与电影《活着》在表演风格方面的差异。通过细致入微地对比分析二者在演员肢体语言、表情管理、台词处理以及与观众或镜头互动等多个维度的不同表现,深刻揭示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呈现同一经典故事时各自独特的表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话剧表演具有更为显著的夸张性、即时性和空间性特点,而电影表演则更倾向于内敛、细腻,并对镜头语言有着高度的依赖。这种差异不仅生动体现了话剧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的固有属性,还为观众理解和欣赏不同版本的《活着》开辟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表演艺术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styles between the drama “To Live” and the film “To Live”. Through a meticulou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two in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actors’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 management, line handling,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audience or the camera, it profoundly reveals the uniqu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art forms when presenting the same classic stor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rama performance has more prominent features of exaggeration, immediacy, and spatiality, while film performance tends to be more introverted, delicate, and highly dependent on camera language. These differences not only vividly reflect the inherent attributes of the two art forms of drama and film themselves but also open up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o Liv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an extremely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performing arts in different media environments.
文章引用:王富成, 李嘉欣. 话剧《活着》与电影《活着》表演风格的差异研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4): 456-461.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4.84058

1. 引言

余华所著的小说《活着》,以其深邃的主题、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洞察,成为了艺术领域中一座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1]。当这部文学经典被分别改编成话剧和电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后,它们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在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表演无疑是核心要素之一,而话剧与电影表演在风格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深入研究话剧《活着》与电影《活着》表演风格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表演艺术如何在不同媒介中进行呈现,以及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和解读这两部优秀的作品,还能为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表演理论概述

2.1.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defamiliarization effect)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旨在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这种效果通过剥离事件或人物中不言自明、为人熟知的元素,使观众产生惊讶和好奇心,从而引发深思。布莱希特认为,间离的过程是人为地与熟知的东西疏远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这些人或事突然变得非同一般,令人吃惊和费解,自然就会引人深思,并最终获得全新的认识。

2.2. 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

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质朴戏剧”(Poor Theatre)强调戏剧的本质精髓,摒弃一切非本质的东西,以演员身体的迫近来感染观众,使剧场回归到带有宗教仪式般的场域。质朴戏剧通过演员的身体、声音刺激观众,期望揭下观众虚假的社会面具,与演员一同进入忘我的狂喜状态,陷入整个作品的狂欢之中。质朴戏剧还原了最纯粹的表演艺术,强调戏剧整体本质是“活生生的演员与活生生的观众直面交流”。

3. 话剧《活着》与电影《活着》的表演风格差异

3.1. 角色塑造

话剧版《活着》在角色塑造上更加突出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冲突。例如,福贵的角色在话剧版中通过大量的独白和内心戏,展现了他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和坚韧。孟京辉导演通过细腻的表演指导,使演员能够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此外,话剧版还通过角色的互动和对话,展现了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例如,家珍和有庆的角色在话剧版中更加强硬,人物之间的感情也更紧密,增强了剧情的冲突和张力[2]

电影版《活着》在角色塑造上则更加注重角色的外在表现和情节推动。张艺谋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和情节设定,展现了福贵一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变迁。演员的表演更加贴近原著,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电影版中的角色塑造更加符合原著的风格,通过平淡的讲述方式,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例如,福贵在电影中的表现更加内敛和深沉,通过他的眼神和动作,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3]

3.2. 舞台调度与镜头语言

话剧版《活着》的舞台调度灵活多变,通过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演员的位置变化,展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舞台上的灯光、音效和布景等元素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例如,在话剧版中,当农民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时,灯光采用柔和的暖色调来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当农民遭遇到不幸时,灯光则采用冷色调或者暗淡的光线来突出悲剧的氛围。通过灯光的变化,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内心的挣扎。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推动剧情,福贵在剧中的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坚韧。

电影版《活着》则更加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紧凑性。张艺谋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和剪辑,将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了合理地改编和删减,使电影更加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例如,在电影版中,张艺谋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红”色基调来渲染整部影片,从影片的开头开始的红色字幕到福贵在赌博时按下的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揭示了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幕的死亡其实是时代大背景下民众的无知与妥协所造成的悲剧性讽刺性的结局。利用镜头的切换和特写来突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福贵面对家人的死亡时,镜头通过特写和慢动作等方式,展现了福贵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3.3. 灯光音效与氛围营造

话剧版《活着》的灯光设计在舞台布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灯光不仅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不同的场景和氛围,还能够通过明暗变化来突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话剧版中,当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灯光通过聚光的方式将焦点集中在主人公身上,突出他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而当主人公经历生活的起伏和变迁时,灯光则通过逐渐变亮或者变暗的方式来强化主人公的情感表达。通过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来营造氛围和增强剧情的感染力,在剧情的高潮部分,音效和音乐通过强烈的节奏和旋律,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冲突。

电影版《活着》的灯光和音效设计则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张艺谋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和音效,将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电影版中,张艺谋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红色基调来渲染整部影片,通过艳丽而又深沉的色彩填充每一个镜头,揭示了时代大背景下民众的无知与妥协所造成的悲剧性讽刺性的结局。通过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来增强剧情的感染力。在剧情的高潮部分,音效和音乐通过强烈的节奏和旋律,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冲突;而在剧情的温馨部分,音效和音乐则通过柔和的旋律和节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剧情的温暖和感动。

4. 表演风格差异背后的美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4.1. 美学思想

话剧版《活着》和电影版《活着》在表演风格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美学思想的影响。话剧版更加注重戏剧的本质和演员的表演技巧,通过细腻的表演和舞台调度,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剧情的张力。这种表演风格体现了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的美学思想,强调戏剧的纯粹性和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直面交流。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的运用,将剧情和人物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表演风格体现了张艺谋导演对电影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强调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

4.2. 文化背景

话剧版《活着》和电影版《活着》的表演风格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话剧版作为舞台艺术的一种形式,更加注重戏剧的传统性和经典性,通过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剧情的张力,展现了戏剧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这种表演风格体现了中国话剧艺术的传统和精髓,也反映了中国观众对戏剧艺术的独特审美需求。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现代性和创新性,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的运用,将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了合理地改编和删减,使电影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影习惯。这种表演风格体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性和创新性,也反映了中国观众对电影艺术的独特审美需求。

5. 其他重要的表演元素比较分析

5.1. 角色塑造的深入比较

话剧版《活着》在角色塑造上更加突出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冲突,通过大量的独白和内心戏,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例如,福贵在话剧版中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和坚韧;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角色的外在表现和情节推动,通过镜头语言和情节设定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此外,话剧版还通过角色的互动和对话来展现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例如,家珍和有庆在话剧版中的关系更加紧密和强硬,增强了剧情的冲突和张力;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通过细腻的表演和镜头语言来展现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

5.2. 舞台调度与镜头语言的比较

话剧版《活着》的舞台调度灵活多变,通过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演员的位置变化来展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例如,在话剧版中,舞台上的灯光、音效和布景等元素都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紧凑性,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和剪辑来展现剧情和人物关系。

此外,话剧版还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推动剧情。例如,福贵在话剧版中的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镜头的切换和特写来突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3. 灯光音效与氛围营造的比较

话剧版《活着》的灯光设计在舞台布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灯光不仅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不同的场景和氛围,还能够通过明暗变化来突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在话剧版中,当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灯光通过聚光的方式将焦点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和音效来营造氛围和增强剧情的感染力。

在灯光音效的运用上,话剧版《活着》往往更加直接和强烈,通过灯光和音效的对比和变化,来强化剧情的冲突和张力。例如,在剧情的高潮部分,话剧版会运用强烈的灯光和音效来突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冲突。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灯光和音效的细腻和柔和,通过灯光和音效的微妙变化来营造氛围和传达情感。例如,在电影版中,张艺谋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红色基调来渲染整部影片,通过艳丽而又深沉的色彩和柔和的音效,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情的情感和内涵。

6. 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6.1. 访谈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话剧版与电影版《活着》在表演风格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通过对导演、演员和观众的访谈,收集了他们对于不同版本表演风格的看法和感受。在访谈中,导演和演员们普遍认为,话剧版更加注重戏剧的本质和演员的表演技巧,通过细腻的表演和舞台调度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剧情的张力;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的运用来展现剧情和人物关系。观众们也普遍认为,话剧版的表演风格更加真实和感人,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的传达,能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冲突。

6.2. 数据分析法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话剧版与电影版《活着》在表演风格上的差异,本研究还采用了数据分析法。通过对两个版本的观众评分、票房收入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比较两个版本的受欢迎程度和观众评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话剧版在观众评分和口碑上普遍较高,观众们对于话剧版的表演风格、角色塑造和舞台调度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电影版则在票房收入和受众群体上更具优势,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更高的票房收入。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话剧版与电影版《活着》在表演风格上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两个版本在表演风格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话剧版更加注重戏剧的本质和演员的表演技巧,通过细腻的表演和舞台调度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剧情的张力;而电影版则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的运用来展现剧情和人物关系[4]。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美学思想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体现了不同艺术形式在表现同一题材时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活着》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在表现同一题材时的异同点和互补性,为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路和启示。

话剧版与电影版《活着》都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同一题材的内涵和魅力。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借鉴这两个版本的优点和特色,结合时代背景和观众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致 谢

在此,衷心感谢国家科学基金的资金保障,感激资助者与支持者的信任助力,感恩指导帮助者的引领帮扶,也特别感谢资料所有者的慷慨分享。我们会珍惜,继续努力,为推动领域发展贡献力量。再次诚挚感谢大家!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余华. 活着[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2.
[2] 林洪桐. 表演艺术教程: 演员学习手册[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3]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演员自我修养[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4] 张意晗, 钱华.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J]. 今古文创, 2024(45):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