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无姓之人》的故事发生背景2092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影片由一位世界上最后一个自然诞生人类118岁老人尼莫的记忆为线索展开。在经过医生催眠后,尼莫沉入自己的记忆世界,回忆自己从出生到9岁那年父母分道扬镳时的时空,以及尼莫自己从选择跟妈妈走还是跟爸爸留下所延伸出的无数可能未来。
影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尼莫的回忆并非单一线性时空,而是多条叙事线索的复杂时空观,尼莫出生就可以预测未来,每次面对关键选择,他能够预知可能发生的事件线,由此衍生出了一个由无数可能线组成的预测空间,其中细小的选择引发的天差地别的后果显然基于20世纪最声名大噪的科学理论——混沌理论,本文将探讨混沌理论作为《无姓之人》的核心理论语境,导演是如何从影片的叙事表达中折射出其对混沌与人生的哲思。
2. 混沌理论阐释
混沌学是美国数学家J.约克(Yorke)给“不稳定的”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的命名,它为理解被传统物理学搁置不顾的大量表面看似无序或混乱的现象开拓了道路。它对处在无序中居主导地位的有序做了说明,揭示了复杂运动状态中隐蔽的单纯[1]。
(一) 对初始条件敏感的依赖性
在经典物理学中,那个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科学观认为如果一个确定性的系统有确定的初始状态,那么这个系统在未来所有时刻的状态都已经被完全确定了并且可以通过精确无误的计算而获得。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曾说:“如果有一位智者在某一时刻获知了自然界一切物体的位置和相互作用力……对于这位智者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确定的——宇宙的未来会像它的过去一样完全呈现在他的眼前”。
混沌论打破了现代科学对一切均可预测的信念。混沌理论的创始人洛伦兹总结复杂系统的特征时说:“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预测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接受随机的结果。”这种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的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即巴西雨林中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可能会引发北美的飓风。混沌学在大气预测上的应用也证明了由于物理估算精准度的有限,客观意义上的准确预测是不可能的,人们永远只能在一定时间内确保结果的近似准确[2]。
(二) 非周期性
混沌理论中的奇怪吸引子第二个基本特征是“非周期性”。这意味着构成奇怪吸引子的状态点从不重复自身的原曲线,它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内无限延伸的轨迹。因而这混沌演变的系统从来不以同样的状态重新经过,每一段曲线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我们长时间观察混沌状态,仍无法预测其未来的运动状况。基于这一观点,可以说,混沌系统在每一瞬间都是“不可预见的创新”。根据这一观点,人们可以回顾过往的系统运动,区别同一的初始条件。
(三) 分形几何学
分形几何是“基于基本几何规则不断重复形成的复杂自相似性的形状”。许多过往学科中的难题都因为分形的介入而焕然一新,如梦初醒的科学家才发现,原来分形的身影已经在世界上默默存在了数亿年,从地球诞生始就向大自然昭示其深邃的奥秘。
分形是产生混沌的一个重要的根源,混沌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湍流现象、烟尘的弥散现象、人的情绪波动等。人们发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混沌运动的奇怪吸引子正是一个分形体,它具有无限嵌套的自相似的结构,这种结构从小到大、从外到内、一层一层类似洋葱头无穷无尽地套叠。如果取其中任意一个小结构单元放大来看,它都具有和整体相似的结构,包含着整个系统的“信息”,成为一种全息现象[3]。
3. 混沌理论背景下的《无姓之人》
电影借助混沌理论像模拟大气一样模拟了复杂的人生发展轨迹,以9岁尼莫的视角出发为观众构建了他的人生的混沌系统模型,我们甚至可以说影片中构建的记忆空间实际上就是一个洛伦兹吸引子,电影利用独特的复杂叙事将这种超越三维的时空体验带给了观众。
(一) 情节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混沌现象中的最经典的比喻,它在《无姓之人》中呈现为情节的跳跃性的特征,电影并不以传统的线性、因果紧密联系的戏剧结构进行,其中主人公尼莫的微小选择往往会引发蝴蝶效应,对应着剧烈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的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与混沌理论密切相关,即生活中看不见的情境和时刻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影片中最核心地体现这一现象的情节莫过于尼莫在与青梅竹马的安娜重逢后,安娜留给尼莫一张写有她电话号码的纸,约定在调理好因为岁月流逝的创伤后就来与尼莫相会。然而这对恋人约定两天后见面,就在这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雨,雨滴刚好打在纸上的笔迹,使号码无法辨认。这背后的原因竟是一名巴西工人两个月前被解雇后,只能待在家里,靠煮鸡蛋充饥。巴西工人因失业而情绪低落,忘记了在炉子上煮鸡蛋,结果水煮得太开,一片雪花导致竹叶弯曲。这一微小的变化导致纽约下起了雨,安娜写在纸上的电话号码也被弄坏了。而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主人公尼莫两个月前购买的一条廉价牛仔裤导致巴西工人失业。
而这个场景的结构几乎也与理论部分提到的洛伦兹曲线一模一样,是整部电影中最能体现混沌理论的电影画面之一。如果巴西工人继续在他工作的牛仔布厂工作,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尼莫也是巴西工人被解雇的原因之一,这家生产牛仔裤的工厂决定搬到另一个国家,以降低裤子的成本。结果,安娜和尼莫再也无法在一起了。蝴蝶效应的发生重塑了整个人生。结合影片中的混沌理论,可以说这是一个表现生活中事件和人如何被无形的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场景[4]。
在影片的其他部分,同样可以见到这种蝴蝶效应的影子,在尼莫与安娜海滩交谈中,是否回答去游泳,如何回答,每一个不同的选择都会影响他俩以后的关系走向。另一个尼莫与伊利斯相遇的时间线中,是否把信交给伊利斯,如何互动也巨大地影响着他们二人的关系。以上微小的行为带来的差异后果是戏剧化电影所极少讨论的。
(二) 因果的非周期性
《无姓之人》之所以能持续给观众意想不到的观影刺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影片因果发展上的非周期性。有时尼莫的选择导向幸福的生活,有时同样的选择倾向却事与愿违。让我们将尼莫的幸福度、伴侣的爱意程度、尼莫的爱意程度比喻作洛伦茨方程中的变量,以及其他诸如经济情况等都是常数,那么在尼莫与伴侣的爱情这个混沌系统模型中,每一点倾注的爱意区别导向的都会是不同的关系发展,绝不会有一条相同的关系发展。
以影片尼莫在选择伊利斯、露西、安娜的结果作对比。在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情景中,尼莫有了与伊莉斯、安娜和露西结婚的可能性。尼莫在生活中经历的所有这些情感状况,使他执意选择了伊莉斯,而伊莉斯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与自己相匹配的角色,因为伊利斯实质上已经爱上他人。而在被伊利斯拒绝而冲动选择安娜的事件线中,尼莫是作为被爱的角色,但他心中没有对伴侣的爱意,这个家庭依然不幸福,即便生活富裕。而在与母亲生活的事件线中,和安娜相爱的尼莫即使苦等多年依然甘之如饴。特别是在与安娜的交往中,幼年时细微的感情培养区别决定了未来二人是否会分道扬镳,足以说明影片的因果发展不遵守线性动态,具有混沌性。
(三) 叙事的分形
《无姓之人》采用了另一种非线性叙事方式: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这些事件并不形成线性顺序,而是在某些关键点上叙事线会发生“分岔”,并且可能不断地“分岔”。通过利用分析复杂现象的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学,可以将这种非线性叙事称为“分形叙事”[5]。
1. 分形叙事
在以往的经典叙事学研究中,“时间”、“因果”范畴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作家们总是根据线性时间和因果规律来组织情节,按照若干条稳定的规则串起来:相似性、毗邻性、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感受到某种跟过去相符的一致性,我们的身体器官便无法感知现在,它就像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免于陷入混沌。然而秩序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帮助我们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思维惰性,抑制创造力[6]。在一个线性系统中,初始状态的变化会导致后续状态按比例变化;而在非线性系统中,初始状态的变化未必会导致后续状态按比例变化。“分形叙事”在形式和结构上并无本质差异,它们都呈现出类似“分形树”的结构模式。唯一的区别在于,“多对一”是面向过去的分形,而“一对多”是面向未来的分形。前者强调的是多因一果,而后者强调一因多果,这构成了“分形叙事”的两种基本类型。
2. 《无姓之人》的“一对多”分形叙事
“一对多”分形叙事的最基本特征是,一个作为“原因”的事件不只产生一个,而是产生多个“结果”事件或事件链条。由于这些“结果”事件或链条总是发生在“原因”事件之后,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分形叙事。
《无姓之人》正是使用这种叙事方法打造了9岁小尼莫眼中预测的无限未来,影片随着尼莫的选择一共描述了9个分支现实。第一个分支出现在选择父母上,尼莫与母亲在一起、与父亲在一起或不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种情况都会产生不同的可能性。第二个分支则是选择伴侣,选择父亲的分支分形出露西与埃莉斯。与埃莉斯在一起的事件线又分形出第三个分支,即婚姻是否幸福,比如与埃莉斯的婚姻后有着车祸和痛苦婚姻两条分支。
无疑包含无限可能线的叙事作品在客观是难以成立的。但在短短两个小时能够描述多达个15选择,9个现实,《无姓之人》的叙述复杂度已属电影中的典范,这一点也使得影片的观影体验迥异于其他线性电影,观众在观影中处于一种时刻未知的脆弱状态,这让影片与观众建立起一种直接的、非中介的关系,通过对神经元的直接刺激,观众实际上近乎在体验尼莫正在观测未来的状态,而非理解。
4. 超越决定论
尽管前文极尽描述了混沌本身的不可预测性,混沌本身依然是决定论的,需要明确混沌现象的发生仍然是在一个确定的系统中,这些系统中每个系统在每时每刻的状态,都由它们前一时刻的单一状态决定。初始条件一旦确定,它们的变化就完全受限,即使这种变化表面上看似无规律。混沌系统在实践上不可预见,是因为物理世界无法像数学那样精确地测量混沌系统的初始状态[7]。
(一) 范·多梅尔的混沌哲学观
人生的选择一直是雅克电影中所表现的主题之一,正是雅克对现实生活中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关注,导演通过其对人们现实生活状态的精准刻画,揭露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现代社会下人的精神匮乏困境问题。正如观看《无姓之人》时,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尼莫的迷茫和痛苦无措,将其境遇与自身联系到一起,他的电影是当下的一面镜子[8]。
从导演的一贯创作主题,不难猜想导演运用混沌理论在电影中是作消极的目的,影片中蝴蝶效应几乎每次出现都导向了悲剧的结果,映射了范·多梅尔内心对混沌理论所揭露的无序的恐惧与悲观。这种悲观也反映在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是,一个最直给的例子是电影的第一个场景“鸽子的信仰”,在一天的固定时间段每隔二十秒钟给鸽子喂一次饲料,鸽子在给予奖励时会拍打翅膀,鸽子就会拍打翅膀和作为奖励的诱饵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进而认为奖励是源于自己拍打翅膀。这种因果颠倒的知识观与基于线性时间的现代的知识观,尤其是笛卡尔哲学和牛顿力学,则是完全对立的,可以说电影在哲学上站到了混沌理论一边。
(二) 呼唤自由意志
除了消极因素,影片中的混沌理论最深的内里依然包裹着人文关怀,导演范·多梅尔为尼莫仁慈地剧透了所有未来的可能世界,这体现影片里的混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因果关系的视角,这层因果关系则是情感,对于真正的爱与关怀的追求。
尼莫与母亲的相互关心,与真爱安娜的多年守望都跨越了生活中其他一切不幸的事件,前者使尼莫成长为一个热情、更勇于追求爱的人,后者让尼莫即使在流浪多年,也依然心怀幸福希翼。在一切世界线收束时,未来世界坍塌回9岁尼莫的脑海时,留在病床上的老年尼莫微笑着呢喃着安娜的名字。小尼莫没有选择父母中的任何一个,而是捡起来未来与安娜相逢的那片叶子,导演范·多梅尔在影片一开始铺垫的预测未来的魔幻现实主义设定,此刻转化为了对自由意志的呼唤,即在混沌的世界中去选择爱。
5. 结语
电影《无姓之人》基于混沌理论的复杂叙事描述了一个虚实交错的预言世界,从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观众得以透视主人公从幼到大的人生中无穷的混沌和荒诞,得以了解客观世界中存在的难以预测性。这种复杂叙事同时在观众的体验层面建立了高度的直接性。此外,通过导演对尼莫的个人叙事,依然能从影片层层科学概念背后发掘混沌背后的哲理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