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DOI: 10.12677/tcm.2024.131147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东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孔 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七科,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脑出血中医药综述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摘要: 中医药对脑出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现已证实诸多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及针灸手法可用于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其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受损神经功能,加快水肿吸收,减小血肿体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对脑出血不同证候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诊疗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明确,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研究中存在偏倚因素等问题均制约了中医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中医药在脑出血治疗领域的独特方法与作用机理,为临床医生优化脑出血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show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many single herbs, compound herbs, and acupuncture techniques can be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ey can a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amaged neural function, accelerate the absorption of edema, reduce the size of the hematoma,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e body of th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mechanism of different syndrome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s not clear enough, the unified diagnostic an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re not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of bias factors in the research and other constraints have limited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unique method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clinicians to optimize the treatment plan.
文章引用:李东阳, 孔莹. 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4, 13(11): 3181-318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11471

1. 引言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常因高血压、颅内占位、血管畸形、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患者发病,该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并可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各种并发症加重病情,甚至死亡[1]。因此,在疾病早期采取规范、有效、快速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患者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在脑出血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成果与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在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有力支持与指导。

2. 脑出血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脑出血,归于中医“中风”范畴,因其发病急、进展快,符合中医之风善行数变观点故而命名。中医认为,风、火、痰、瘀、毒相互郁结于脑为主要病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迫血溢出脉外而发病,因此在治疗中多采用清热化痰、活血祛瘀之法[2]。现代医学家继承前人理论并加以创新,提出许多新观点。谭群等认为脑出血总病机为心火亢盛,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心属火,肝属木,若患者情志不畅则肝疏泄失常,肝气上逆,风助火势,肝风动则心火愈旺,迫血溢出脉外,提出清泄心火、平肝息风为治疗关键[3]。李奕等认为脑出血多为实证,与痰热内盛、痰湿阻滞、瘀血内阻、郁积成毒等有关,进而提出通法是关键治疗方法[4]。齐大河等认为,“离经之血便为瘀”,影响脑络正常输布,脑神失养。“血不利则为水”,瘀血不去则为瘀为水,痰瘀、痰饮、水邪、热邪相互蕴结导致营卫失和,火毒损伤脑络,进而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指出活血化瘀、清热利水具有重要治疗意义[5]

由此可见,此病的形成过程错综复杂,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交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务必根据不同病因选用不同治法,精准施策,分清主次,方能显著提升疗效,切实减轻患者的病痛折磨。

3.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可通过采用不同针灸器具、运用不同针灸手法、针刺不同人体穴位来达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具有操作方便、损伤较小、经济安全、接受度高等优点,可抑制炎症反应、加快水肿吸收、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继发性损伤。

3.1. 头针

又称头皮针,是一种针刺头皮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头部是十二经脉的关键交汇点,阴经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于头项部,因此可通过针刺头部,刺激不同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孔莹、张菶等采用针刺“百会”透“曲鬓”的方法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大鼠模型,实验表明该治疗方法减少了细胞凋亡,提示本针刺方法可促进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修复,减轻出血灶周围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 [7]。李丹等通过观察针刺后病灶处的炎性反应程度,发现针刺能够提高抗炎因子表达水平,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8]。综上所述,头针刺法从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血肿吸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临床采用头针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3.2. 电针

许文婷等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脑出血大鼠血肿脑组织得出50Hz高频率电针刺激较低频率电针刺激作用更佳[9]。任慧玲等通过研究电针对大鼠脑出血急性期的保护作用及与核因子红细胞相关因子2/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Nrf2/γ-GCS)信号通路活性的相关性提出,电针可能通过激活Nrf2/γ-GCS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活性氧(ROS)生成,促进ROS降解,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进而减小大鼠ICH急性期脑损伤[10]

3.3. 项针

重症脑出血患者常伴随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等症状,需通过鼻饲饮食保障营养摄入,但此类患者极易因操作不当或配合不便发生反流或误吸,造成肺部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于氏项针在风府穴、双侧风池及左右各1 cm处各取两穴共7穴行针刺治疗,其下为延髓(吞咽中枢),故针刺此处能够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流循环,加快侧支循环的建立,配合相应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咽喉部肌肉的运动性与协调性,恢复肌肉功能[11]。贾坤平等人采用“交叉电项针”疗法治疗重症脑出血后气管切开的患者,正极连接翳风穴,负极连接对侧风池穴,使用连续波,频率2 Hz,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该疗法可将气切患者的封管时间由42.00 ± 14.17天缩短至20.00 ± 6.74天,缩短呼吸道暴露时长,减小肺部感染几率[12]。交叉电项针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合并机械通气患者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减轻呼吸衰竭程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撤机成功率,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13]

4. 中药方剂

随着现代对中药成分、配伍原理及搭配规律的持续探索以及生产工艺的不断精进,市面上涌现了众多既安全又高效的中成药产品以及多样化的中药制剂形式供广大消费者选择和使用。

4.1. 单味中药

姜楠基于频数分析中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用药规律发现,常用药物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同时兼用泻下药、止血药,其核心中药有大黄,三七,水蛭,石菖蒲,生地,丹皮[14]。杨浩东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脑出血用药规律,发现活血化瘀药被临床医生广泛使用,而大黄更为高频中药之首,配伍药物以温性、苦味、归肝经药物为主,以泻实补虚为治则[15]。丁敏芮等基于数据挖掘提出可配伍麝香、龙脑等芳香开窍药物畅达气机以提高疗效[16]。李海波常用菖蒲,三七,生瓜蒌,生大黄,虻虫,水蛭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血实宜决之,临床发现破血逐瘀中药汤剂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血肿周围血液微循环[17]。吴琨等用三七,生蒲黄,茯苓,泽泻,党参治疗痰瘀阻络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活血利水方可有效促进血肿吸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18]

4.2. 经典方剂

殷志锋等对补阳还五汤进行系统评价,发现此方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19]。王旭锋运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脑出血患者,结果表明此方可提高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水肿吸收[20]

4.3. 自拟方剂

徐宏基于“水瘀互结”理论自拟通瘀汤(当归、生地、川芎、牛膝、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赤芍、甘草)治疗恢复期患者,指出此方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21]。李建坤等自拟宁脑汤(钩藤、夏枯草、石决明、怀牛膝、代赭石、全蝎、天竺黄、胆南星、炒山栀、黄芪,大黄粉、三七粉)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结果表明此方有利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吸收,改善脑部微循环,减少意识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再出血风险[22]

4.4. 中药制剂

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成分的分析以及制药工业生产工艺的提高,中药制剂形式逐渐多样。口服液,具有吸收迅速、便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如脑血疏口服液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不仅比常规西药更加有效,而且在恢复期也可有效减少二次脑损伤的发生[23] [24]。注射液,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好、减少胃肠道刺激等特点。银杏内酯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脑血流量[25]。蓝剑、朱海英等发现醒脑静注射液抗氧化应激效果理想,抑制炎症反应,加快水肿吸收,减轻继发性损伤[26] [27]

5. 结论

脑出血的发生是涉及多靶点、多系统的病理过程,脑损伤的恢复不仅是单一分子或单一通路的参与,而是网络调控的结果。中医药治疗在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中均显示出对脑出血治疗具有明确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受损神经功能,加快水肿吸收,减小血肿体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中医药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中的逐渐深入,现已发现诸多具有确切疗效的单味中药、中复方药及针刺手法,在调控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及凋亡损伤等方面已发表多项研究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目前实验结果多基于动物实验,缺少相应的临床研究;二是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如何正确把握介入时间,如何规范治疗操作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难题;三是在疗效评价方面缺少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检查,无法直观的将针灸疗效显现出来;四是恢复期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情感表达问题,但目前对治疗后的改善情况研究较少;五是对于脑出血不同证候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诊疗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明确,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研究中存在偏倚因素等问题均制约了中医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规范辨证标准,针对不同证型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从机制上阐明中医药通过多靶点参与其关键病理过程,在临床中促进中医药的合理使用,与西医干预策略紧密结合,为临床治疗脑出血作出新的贡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赵慧莲, 刘彦青. 脑出血相关治疗指南与临床现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3): 36.
[2] 蔡昱哲, 全咏华, 周德生. 国医大师对脑出血学术思想的新发展[J]. 中医药学报, 2019, 47(3): 1-5.
[3] 谭群, 杨健, 翁栩, 等. 泻火平肝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22, 38(2): 188-191.
[4] 李奕, 姜春宁, 陈林锦, 等. 从“通可祛邪”探讨急性脑出血的治疗[J]. 山东中医杂志, 2021, 40(10): 1064-1066+1115.
[5] 齐大河, 马桦, 陈媛媛, 等. 大黄及其组方配伍治疗脑出血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 29(16): 237-249.
[6] 孔莹, 孔菲, 王子微, 等.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JNK通路抑制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38MAPK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 28(10): 1705-1707+1711.
[7] 张菶, 刘昊, 李孟, 等. 头针影响脑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机制研究[J]. 针刺研究, 2020, 45(2): 93-98.
[8] 李丹, 朱曦, 王中鹏, 等.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大鼠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11): 1359-1365.
[9] 许文婷, 薛玉满, 王策, 等.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脑出血大鼠血肿脑组织脑红蛋白及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31(1): 10-15.
[10] 任慧玲, 罗伟刚, 陈鹤群, 等. 电针激活Nrf2/γ-GCS通路改善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损伤的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4, 39(3): 36-41.
[11] 孙远征, 于天洋, 周琛, 等. 于氏项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 36(4): 22-26.
[12] 贾坤平, 王秀珍, 吴建丽, 等. “交叉电项针”治疗重症脑出血后气管切开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 39(3): 300-304.
[13] 裴思颖, 蔡国锋, 刘凯, 等. 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合并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30(11): 1944-1946.
[14] 姜楠. 基于频数分析的中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用药规律[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 11(20): 16-19.
[15] 杨浩东, 杨运宽.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脑出血急性期中药用药规律[J]. 亚太传统医药, 2023, 19(1): 159-164.
[16] 丁敏芮, 邵田娱, 邵婧怡, 等. 从《中华医典》探讨中风神昏的用药特点[J]. 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4): 600-603+632.
[17] 李海波. 破血逐瘀中药汤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 13(26): 42-43.
[18] 吴琨, 李博, 刘京锋, 等. 活血利水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9(14): 2325-2328.
[19] 殷志锋, 蒋宝华, 许国峰, 等. 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气虚血瘀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9(17): 3020-3022.
[20] 王旭锋, 郭文龙, 黄磊. 镇肝熄风汤加部分止血化瘀药治疗肝阳上亢型脑出血临床观察[J]. 新疆中医药, 2022, 40(2): 17-19.
[21] 徐宏, 韩引杰. 自拟通瘀汤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12): 163-165.
[22] 李建坤, 肖春风, 赵耀辉, 等. 自拟宁脑汤辅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再出血风险的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23, 41(2): 148-151.
[23] 段佳钰, 梁晓, 贾敏, 等.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46(12): 2984-2994.
[24] 刘若凡, 黄幸, 仪凡,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继发脑损伤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30(30): 3366-3371+3376.
[25] 潘凡.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 15(24): 19-22.
[26] 蓝剑, 郑诚, 张细江, 等.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脑出血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2, 54(22): 56-59.
[27] 朱海英, 潘云峰, 缪晓明, 等.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抗炎作用研究[J]. 新中医, 2021, 53(22):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