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峨参抗肿瘤中医机理探讨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i-Tumor Mechanism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 Gen.
摘要: 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疑难疾病。峨参,一种源自四川省峨眉山的道地中药材,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其较好的抗肿瘤特性,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本文通过深入解析中药峨参对肿瘤的治疗机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峨参应用。
Abstract: Malignant tumor is a common and difficult disease in clinic. 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 Gen., a kind of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ing from Mount Emei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been revealed by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to have good anti-tumor properties and has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 on a variety of tumor cells.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 Gen. on tumor treatment was analyzed to guide the application of 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 Gen. in clin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文章引用:孟启明, 陈玉英, 卢言琪, 黎斌怡. 中药峨参抗肿瘤中医机理探讨[J]. 中医学, 2024, 13(11): 3191-3194.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11473

1. 引言

肿瘤是一种由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疾病,其显著特征为在人体局部形成肿块。此外,患者可能出现疼痛、出血、梗阻等局部症状,以及全身性症状如纳差、乏力、贫血和消瘦。在中医学领域,认为肿瘤是局部痰、瘀、毒蓄积所致,其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痰湿阻滞、情绪失调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与人体内部“气”、“血”、“津液”、“脏腑”以及“经络”等功能异常关系密切,而非由单一因素引发。肿瘤[1]对局部组织产生压迫、堵塞、侵犯和消耗,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取益气健脾、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以及消肿止痛等方法。

峨参,也被称为土田七,金山田七、土白芷等多种别称,药用部分为伞形科植物峨参的根茎(Root of 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 Gen.),学名为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 [Chaerophyllum sylvestre L.]。峨参性温,味辛、甘,归脾、胃、肺经。其功用能益气补虚,健脾益肾,活血止痛[2]。《四川中药志》:“补中益气。”《湖北中草药志》中描述了其药效:健脾益肾,止痛。《全国中草药汇编》:“补中益气,去瘀生新。”可见峨参性味甘温,能够健脾益气,有补虚的作用;辛温走窜,能够促进气血流通,活血通络,缓解疼痛。峨参在治疗肿瘤方面,对于脾虚、气虚、血瘀以及疼痛等症状均具有一定的疗效。针对此,深入研究中药峨参在抗肿瘤方面的中医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辨证思路。

2. 健脾益气,扶正抗肿瘤

峨参归脾、胃、肺经,其功效在于益气健脾。《外科启玄》中提到:“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虚,厚味过多,新生者十痊一二。”张景岳云:“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肿瘤的产生,可以归因于正气亏损、邪气侵袭、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痰湿邪毒郁结,最终导致肿瘤形成。本虚为肿瘤发生的根本,补虚首选健脾、益气,李杲《脾胃论》有曰:“人以胃气为本”,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针对肿瘤发生的病理机制,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至关重要。

近20年来,针对全文期刊数据库的数据研究表明,口服中药在治疗肿瘤转移方面,以口服中药治疗肿瘤转移方药归纳显示,补虚药物居首位,补虚药中又以补气药为最多[3],近期研究揭示[3],峨参水煎剂能够显著提升衰老小鼠的自主运动频率、增强学习与记忆功能,同时提高脏器指数和SOD活性,降低MDA水平。这表明,峨参水煎剂具有抗衰老潜力。基于现代科学研究,可以推断峨参具有增强正气、调节机体气化平衡以及提高抵御邪气的作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能够抵御邪气侵袭,防止虚邪贼风趁虚而入,从而避免生病。因此我们认为,肿瘤的产生与正气不足有关。针对峨参提取物的研究,已经证实峨参具有补充正气的功效,从根源上阻断了肿瘤发病的可能性。峨参性温,入脾胃,功能益气健脾,升清降浊,补益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充沛,自能抵御邪气,减少患病的几率。

3. 温阳散结,祛邪抗肿瘤

恶性肿瘤被归入中医积聚范畴。《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对积聚的成因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从而明确寒邪是积聚病发生的核心致病因素。中医治疗寒邪,以温阳散寒为治疗方法,因此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温阳法。

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有关阳气的论述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在这个理论下,人体阳气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古代智者将阳气视为天空与太阳,倘若天空缺失太阳,则大地将陷入昏暗之中,生命体无法茁壮成长。温阳益气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恶性肿瘤往往起源于本虚,热性药物具有强烈的作用力,容易损伤气体和消耗阴液,因此采用温性药物,散寒力缓,性温平和,不损害正气,成为最优选择。

峨参性温,其味辛、甘,其辛味和甘味能够转化为阳气。辛甘化阳[4],源于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理论,是指使用辛和甘味的药物可以在人体内转换为阳气,可以改善人体阳气不足。峨参其独特的性味,益气扶正可针对恶性肿瘤病因进行治疗,又能温阳散结,祛邪抗肿瘤,抑制肿瘤的生长。

现代研究结果[5]显示,峨参石油醚及其不同衍生物在对抗结肠癌、肺癌、肝癌、宫颈癌以及骨肉瘤肿瘤细胞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增殖抑制效应。同时,研究表明峨参内酯能够通过提升Bax和P53的表达水平,同时降低Bcl-2、STAT3以及NF-kBP65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峨参归属于脾、胃和肺经,根据中医理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峨参及其衍生物在治疗消化系统、肺部恶性肿瘤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4. 活血化瘀,预防肿瘤转移

峨参味辛,具有散结和行气的功效,同时能够活血化瘀。血瘀贯穿恶性肿瘤发展的早、中、晚期。有学者对530例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具有血瘀证特征的患者比例高达93.96%。近二十年来,针对数据库和ACCESS肿瘤转移数据库中药治疗肿瘤转移方案的研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治疗肿瘤转移的内服中药方面,补虚药品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次是活血药。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和预防其转移的重要方法。

《黄帝内经》中所述的“血实宜决之”以及“疏其血气、令其调达”,构成了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血瘀证的理论基础。血液转移是恶性肿瘤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肿瘤细胞通过募集血小板,形成癌栓并附着于血管内壁。这一过程对于肿瘤穿透血管、侵入组织以及形成转移灶至关重要。为控制肿瘤的转移行为,对于早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活血药物可以尽早投入使用。然而,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正气虚损更为严重,此时不宜大量使用活血化瘀药,因为这可能会过度消耗正气、不利于人体抵抗病邪。在这种情况下,应以扶正为主,活血药物为辅。

5. 通络止痛,减轻症状

在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中,癌痛占据了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日有超过500万人遭受癌痛之苦,因此,有效控制癌痛显得尤为关键。在中医学中,癌痛被归入“痛证”范畴,其病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说明瘀血停滞于经脉,气血不通就会疼痛;《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提到,“虚则胸中痛”,认为当人体的气血不足以滋养脏腑时,就会出现疼痛。

基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的文献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和总结得出,在治疗癌症疼痛的药物中,温性药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五味分类上以苦、甘、辛为主。辛味中药可以使热敏通道脱敏而缓解疼痛[6]。甘味除了具有补益功能外,还具备缓解拘急疼痛的效果[7]。从药物归经角度来看,治疗癌症疼痛的中药主要归肝经、肺经、脾经。药物的运行输布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血液和津液的流动,而气行则血行,如果气滞则可能导致血瘀。在药物作用机制方面,癌症疼痛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以及理气行滞的原则进行治疗。单味治疗癌痛的高频次药物主要功效是祛瘀通络、温里散寒、补虚助阳。值得指出中药对癌性疼痛的治疗往往不是用一味药单独治疗,而以复方制剂、方剂形式出现[8]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可归结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气虚、脾虚,而标实则与“瘀、痰”紧密相关。由此引发的肿块症状主要与“痰、瘀”有关。峨参性温,味辛而甘,具备健脾益气、温阳散解、活血化瘀和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作用于脾胃和肺经。《黄帝内经》:“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调节水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可以看出恢复了脾胃、肺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可以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人气血充足,津液运行正常,就不会出现气滞、血瘀、痰湿,从而避免发生肿瘤。峨参现代多项研究均表明,其有明确的抑制肿瘤增殖及促进肿瘤凋亡的作用,能对肿瘤疼痛及转移起到防治作用,故对峨参进行中医药效机理的剖析,对今后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保玉. 峨参提取物和峨参内酯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及对细胞凋亡的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 杨超, 唐静雯, 涂显琴, 耿耘, 马超英. 峨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7): 9377-9378.
[3] 唐德才. 活血化瘀药在抗肿瘤及转移中的运用思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5(1): 1-4.
[4] 郭倩蓉, 吴勉华. 辛甘化阳法论治肺腺癌初探[J]. 国医论坛, 2023, 38(2): 14-16.
[5] 谭辉, 马超英, 耿耘. 近5年峨参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校刊, 2017, 35(5): 1194-1196.
[6] 陈香云, 刘珍洪, 蔡明阳, 等. 基于热敏通道的辛味中药止痛原理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 42(1): 148-152.
[7] 肖绪华. 谈中药“甘味”与“和中”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5): 227.
[8] 张文龙, 徐珊, 王长明. 中医药治疗癌痛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1):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