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师在撰写游戏案例时存在的痛点,深入发现痛点形成的原因,帮助教师寻找对应策略,正确书写游戏案例。研究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式,对幼儿园教师在撰写游戏案例时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撰写游戏案例格式不规范、不会游戏分析等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梳理科学儿童观、提升协作能力、标题具体化、问题导向等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教师撰写游戏案例起到一定作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pain points faced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when writing game case studies, delving deeply into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se issues, and assisting teachers in finding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accurately documenting game cases. The researcher employs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situations encountered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this proces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issues such as non-standard formatting and a lack of game analysis skills are identified. In response to these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such as streamlining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on child development, enhancing collaborative skills, specifying titles, and adopt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with the hope of aiding teachers in effectively creating game case studies.
1. 引言
游戏案例是指在教师提供相关环境和玩教具材料,幼儿基于兴趣自主开展或教师组织开展的,能够体现幼儿高质量学习探究过程的游戏活动记录和分析反思[1]。游戏案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案例的来源与背景、游戏过程实录、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所以教师通过书写游戏案例,帮助自己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游戏观,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反思。体现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体现幼儿游戏与学习的过程;教师有效支持与引导;使其真正发现儿童,重新审视教育的适宜性。但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发现,大部分老师存在不了解游戏案例的基本框架、不懂得如何做游戏分析等问题,撰写一篇游戏案例,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难关。
2. 教师撰写游戏案例存在的痛点
2.1. 案例标题无重点,缺乏吸引力
标题是一篇案例的点睛之笔,要有具体性和针对性,向读者展示游戏案例的主体内容。但大部分教师撰写的游戏案例,往往最容易忽略标题的重要性,都是取“沙池里的故事”“趣味娃娃家”这种没有针对性且大而泛的标题,使读者无法直观地了解到游戏案例的亮点所在,吸引力大打折扣。
2.2. 案例来源基于教师,而非幼儿兴趣
游戏是儿童基于兴趣自主开展的,能够体现儿童自由、自主、愉悦及创造等游戏理念和游戏精神[3]。可见案例的来源基于幼儿兴趣,但现在大部分老师存在一个误区,为了案例而开展游戏。各省市区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行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征集竞赛,大部分教师为在各级游戏案例竞赛中获奖,出现了“游戏策划”这一现象。即教师提前制作好一份游戏活动思维图,游戏前、中、后教师都会引导孩子按预设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将以儿童为本变成了以教师为主的假游戏,完全曲解和违背了游戏案例征集的本意。但也并非所有游戏的开始都是由幼儿发起,如:新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对幼儿园的环境、游戏材料、同伴等都还不太熟悉,难以发起游戏。小班教师便会基立足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支持追随幼儿开展游戏。
2.3. 游戏过程描述混乱,凸显不出幼儿“哇”时刻
游戏过程主要是教师借助白描的方式,描述性地记录和呈现孩子在游戏活动的具体表现的过程。大部分教师描写的游戏过程,情节平淡无转折起伏,无法凸显幼儿游戏的“哇”时刻,缺乏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适应性处理,通篇读起来像记流水账。描写的游戏情节,易带上自身的主观色彩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下定义。如:案例《沙池里的千岛湖》中,教师的描述如下:今天是在沙池里游戏,小朋友们快速地从工具柜中选取喜欢的工具,沙池里小朋友自主游戏,但小明可能不受小伙伴们欢迎,都没有人和他游戏,只能自己用铁铲在沙池里面挖沙子。旁边的小朋友都是一组,用铲子和桶子堆了许多沙堆。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小明只是一个人在挖沙,教师在描述中便对他下定义说他不受欢迎、没有人和他游戏,而且对活动过程的描述也未突出关键环节或典型行为。
2.4. 教师的游戏分析反思,与游戏案例关联不大
教师对整个游戏活动进行反思,一般包括游戏价值、幼儿获得的经验、教师的支持行为、进一步的教育契机[4]。但现如今游戏分析与反思,已成为教师撰写游戏案例上的拦路虎。大量教师的游戏分析与游戏过程脱节,不管自己的游戏过程是怎样、幼儿在游戏中体现出什么样的能力水平,只顾一味地将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套用在游戏分析中,导致游戏是游戏、分析是分析,各不相关。
3. 教师撰写游戏案例痛点的形成原因
3.1. 教师理论基础薄弱
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以后,就鲜少系统性地进行理论学习,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同时,园内的教科研培训无法根据针对教师个人发展现状,开展持续分层学研训。双重因素作用,导致教师理论知识维持在原有水平,没有增长。在撰写游戏案例尤其是分析与反思环节,由于理论知识薄弱,也就无法多角度看待问题、深度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
3.2. 教师总结提炼和写作能力不足
一线教师深耕教育前线,在教学组织方面较为突出,有自己的教学创新点和经验。但在将幼儿游戏或自己的教学实践转变为文字时,往往逻辑混乱、缺乏重点,明明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案例,却因为教师不会提炼重点而大打折扣。
4. 教师撰写游戏案例的提升策略
4.1. 相信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教师要相信儿童,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往往会不够相信幼儿,看不到幼儿的游戏价值。担心幼儿在游戏中玩得不够精彩,会没有游戏素材,从而刻意地规划游戏。但幼儿的真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自主开展的,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以发现的眼光、专业的分析来看待幼儿的游戏。肯定幼儿的能力,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游戏材料、场地、同伴,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才能收获真游戏。
幼儿游戏时,教师不随意干预,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一区域中孩子固定的、或接连几天开展的游戏主题是什么、幼儿的兴趣点。正如游戏案例《城堡变形记》,教师的案例来源就是教师在建构区中观察时,敏锐地捕捉到每天都有3~4名幼儿在用积木搭建城堡,并且每次都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变化。于是教师便录制游戏视频,邀请了这一组幼儿在游戏分享时,分享了他们的游戏过程。引发班级其他幼儿对搭建城堡的兴趣,自发地收集游戏材料、绘制各类城堡设计图,从而围绕搭建城堡开展持续性游戏。
4.2. 专业引领,提升教师写作能力
教师写作水平薄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游戏案例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能发现幼儿的“哇”时刻,但不会总结提炼,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但自国家发布的游戏案例征集通知以来,游戏案例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各省市市区每年也在积极组织游戏案例竞赛,诞生了一批专业的评审与游戏案例撰写者。她们熟知游戏案例的结构框架与内容,园所可以邀请本省市区游戏案例竞赛专业评委或一等奖获得者来园指导。园所应多举行读书活动,鼓励教师多读幼教专业书籍、多看优秀游戏案例、多学专家评判标准、多写游戏案例,使教师能从不同的层面理解游戏案例撰写的要点,减少教师的认知偏差,从而达到提升教师写作能力的目的。
我园在教师游戏案例撰写初期,便组织教师共读董旭花老师的《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书中以理论 + 案例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如何观察、记录、解读与回应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通过观看书中的游戏案例,厘清了游戏案例的基本框架和撰写要点,懂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怎么分工、观察什么、观察的方法、注意事项)、如何记录、如何解读、如何反思。
4.3. 游戏案例标题具体化
以“游戏中的突出事件 + 背后体现的学习品质”的形式,体现游戏案例的标题[5]强调游戏中的创新元素,将游戏中最能吸引人的游戏情节、幼儿突出的学习品质截取成标题。
以《城堡搭建》为例,从标题来看只知道其是围绕着“城堡”搭建演变的建构游戏案例。如果将其修改为《从自主到深度:看中班幼儿如何将城堡搬到幼儿园》,读者能清楚地知道游戏案例主要描述地是中班幼儿如何通过搭建城堡走向深度学习。
4.4. 问题导向,细致地描写游戏过程
游戏过程的记录,其实就是描述幼儿围绕某个主题,在游戏中发生的关键事情这一过程。教师以关键问题为主线,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是如何发现问题–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撰写案例应明确主角,细致地描述幼儿对游戏发展推动性的语言和动作,让读者虽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同时在描述游戏过程中需注意,并不是完全还原所有情节,而是哪个情节对游戏主题有推进作用就重点描述,反之简答概括即可。
如:游戏案例《火灶变形记》,整个案例分为四大环节:设计柴火灶——摇摇摆摆的火灶——不会冒烟的火灶——双洞豪华大火灶,教师的游戏案例围绕着孩子们在火灶搭建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将孩子解决问题时的探究行为用文字描述出来。
4.5. 从案例本身进行剖析,取代空洞的理论
聚焦游戏中幼儿“哇”时刻进行分析,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采用夹叙夹议+回应策略的方式,基于案例本身,突出针对性。结合孩子在游戏中的具体场景,《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等幼教理论基础、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品质、交往能力、情绪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还要反思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的支持行为是否适宜。哪些支持是不必要的,哪些是对幼儿有助力,推动者游戏的进程。并且教师在分析时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思维,游戏中还有哪些可生成的教育契机,以及随着幼儿游戏的发展下一步该如何支持,保障幼儿游戏的持续性。
如表1所示,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如果自己跳到小岛上时会踩塌河道、岛太小不能容纳其他人游戏等问题。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解读后,并没有直接介入告诉幼儿解决的办法。而是组织幼儿进行围桌会议,通过观看游戏时的视频共同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请幼儿思考解决的办法,教师适时进行材料支持辅助幼儿游戏。
Table 1.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young child behavior
表1. 幼儿行为分析与解读
关键问题 |
幼儿猜想 |
教师回应与支持 |
解决方案 |
幼儿行为与解读 |
跳到小岛上
会踩塌河道 |
跳得太用力 |
观察游戏过程。 观看游戏视频,引导幼儿关注自己遇到的问题,并请小朋友一起讨论,尝试制定下一步的游戏计划。 倾听幼儿分享自己的游戏故事。 提供积木材料。 |
轻轻的上岛(失败) |
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建桥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并利用各种建构技巧来解决问题。 在游戏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分析能够找到沙子掉落淹没河道的原因,并及时地进行调整,将河道与小岛边的沙子压牢,来解决河道反复坍塌的问题。 |
给岛修桥(失败) |
压牢河道河和小岛上的沙子(成功) |
其他小朋友也想到岛上玩 |
岛太小了 |
观察游戏过程。 提供建岛的材料 游戏后的分享与讨论直击问题 |
建一个更大的岛(成功) |
孩子游戏的过程也是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在模仿、实践、失败、找原因、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
游戏案例不仅是记录幼儿游戏活动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撰写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注重理论实践的持续与积累,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具备文字总结提炼的能力,能以问题为导向、从幼儿出发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坚守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厘清游戏案例的结构框架,准确把握案例撰写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