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Districts
DOI: 10.12677/ces.2024.121184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丹: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河海大学教务处,江苏 南京;陈 菁, 褚琳琳, 代小平, 李金刚: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灌区现代化建设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Irrigation Distric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摘要: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论文以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为核心,结合课程目的提出了课程思政的主要建设目标,厘清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并选择了“粮食安全与灌区现代化”、“灌溉工程遗产与现代化灌区”专题以及“河套灌区”、“都江堰灌区”以及“淠史杭灌区”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案例章节作为核心内容,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设计思路、思政映射点、建设策略及其实施路径等,同时也提出了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方法和预期效果,可为相关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依据。
Abstract: Integrating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districts is of significant practical and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primary construction goals for the course, clarifies 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selects representative case chapters on moder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districts, including topics on “Food Security and Modernization of Irrigation Districts,” “Irrigation Engineering Heritage and Modern Irrigation Districts,” as well as specific cases of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Dujiangyan Irrigation District,” and “Pishi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Based on these, the paper develops corresponding course-based political education design plans, encompassing detailed design ide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pping points,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Additionally, it outlines the primary teaching methods and anticipated effects,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courses to implement course-base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丹, 陈菁, 褚琳琳, 代小平, 李金刚.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602-61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844

1. 引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灌区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其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 [2]。然而,当前灌区仍然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众多水利与农业相关专业开设了灌区建设与管理相关课程。进一步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3] [4]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5] [6]。在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方面,已有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包括课程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7] [8]。但当前,不同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等认识不完全一致,如何精准找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特性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自然融合,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是课程思政实践中的难点与挑战。鉴于此,本文聚焦于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旨在探索如何在该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担当精神。

2.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我国灌区建设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以及识别灌区发展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应对策略,进而熟练掌握灌区现代化规划、建设与管理相关的基本技能。

结合上述课程的主要目的,分析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即旨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教育任务,明确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培养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包含理论篇章、专题篇章与案例篇章的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点中,这些内容广泛涵盖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课程思政的教学将从价值引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不同维度展开,以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落地见效。

结合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集工程与管理、灌溉遗产保护与灌区现代化发展、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专业知识教育与文化素质培养等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将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以及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课程讲授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增强使命担当,激励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 建设思路与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是“润物无声”,即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够积极参与,不仅在课堂内活跃思维,也在课外主动探索,进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过程如同将思政元素化作甘露,悄然滋养学生的心田,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外显为实际行动,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刻影响与实质效果。因此,设计课程思政时,应紧密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定性,以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与开展。

本课程授课内容要点可细分为三大板块:理论(两章)、专题(三章)与案例(三章)。理论板块涵盖灌区现代化发展概览及粮食安全与灌区现代化的关联;专题板块则深入探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的实践、灌区信息化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以及灌溉工程遗产与现代化灌区的结合;案例板块聚焦我国三大特大型灌区——河套灌区、都江堰灌区与淠史杭灌区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实例。这些内容广泛涉及灌区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灌区现代化的内涵、目标、标准,以及具体的建设与管理实践及其案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

由此,采取了抓重点的策略,精选了“粮食安全与灌区现代化”、“灌溉工程遗产与现代化灌区”专题,并聚焦于“河套灌区”、“都江堰灌区”以及“淠史杭灌区”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案例章节,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课程思政设计。具体的设计思路、思政映射点、建设策略及其实施路径如下文。

3.1. 理论篇章“粮食安全与灌区现代化”

知识要点: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灌区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世界粮食安全情况;我国粮食安全情况;我国灌区发展情况与主要问题;三个特大型灌区发展情况。

思政要点:爱国情怀、治水与治国、历史责任感、文化自信、使命担当等。

建设思路:围绕粮食生产、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灌区发展之间关系,世界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与应对策略,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面临的挑战与提升策略,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对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三个特大型灌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主要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中融入具体的思政要点,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1) 通过讲述粮食生产、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灌区发展之间关系等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掌握水利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关系,以及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历史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思政点);

2) 通过讲述世界粮食安全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与应对策略等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系统思维,让学生树立起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政点);

3) 通过讲述我国粮食安全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面临的挑战与提升策略等,树立学生的懂国情意识,以及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危机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形成奋发学习、强国有我的理想(思政点);

4) 通过讲述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三个特大型灌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灌区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以及我国灌区现代化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过程的重任及其紧迫任务,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从灌区上升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眼光,培养学生坚定通过灌区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心和社会责任。

实施流程:通过正向与反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施,进一步梳理具有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知识点,以知识点对应思政要点(细化8处思政要点),通过将思政要点融入来讲解知识点,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具体的课程教学案例实施流程见图1

Figure 1. Flowchar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ection on food security and irrigation district modernization

1. 课程教学实施流程图(粮食安全与灌区现代化理论篇章)

3.2. 专题篇章“灌溉工程遗产与现代化灌区专题”

知识要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设立目的、评选标准、发展情况;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总体情况与案例分析;灌溉工程遗产对现代灌区建设的启示。

思政要点:国家自豪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强国、工匠精神、生态智慧、传承创新意识等。

建设思路:重点在灌溉工程遗产对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启示内容中,通过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灌区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实际,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现代科技应用等以及灌溉遗产保护与灌区现代化改造的矛盾与统一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让学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和现代化发展策略,树立学生在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过程中的神圣职责与历史使命。

1) 通过讲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形成背景和发展现状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水利界的世界级金名片是源自我们中国人的提议,而且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同和积极响应,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思政点);

2) 通过讲述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情况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灌溉工程遗产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坚定的文化自信,树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以及强烈的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思政点);

3)通过讲述灌溉工程遗产对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理解灌区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与现代化改造之间不是对立的,反而是促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和谐共生等理念(思政点)。

实施流程:通过正向与反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施,进一步梳理具有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知识点,以知识点对应思政要点(细化7处思政要点),通过将思政要点融入来讲解知识点,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具体的课程教学案例实施流程见图2

Figure 2. Flowchar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cial section on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s and modern irrigation districts

2. 课程教学实施流程图(灌溉工程遗产与现代化灌区专题)

3.3. 案例篇章“河套灌区案例分析”

知识要点:河套灌区发展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重要地位、生态环境和灌排体制、历史沿革等内容;河套灌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总干精神”的形成背景和过程及其核心,文化建设和灌区发展有机融合;河套灌区的技术创新,包括盐碱地改良和高效节水、信息化建设等;河套灌区生态治理,乌梁素海生态治理的重要战略地位、污染和治理历程、治理思路方法及其成效;河套灌区的现代化改造规划,包括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主要内容、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布局和工作任务等。

思政要点: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治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及大国情怀、奉献进取、科技强国、生态文明和辩证思维等。

建设思路:围绕河套灌区发展概况、精神文化、技术创新、生态治理和未来展望等主要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中融入具体的思政要点,让学生有走进河套灌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1) 通过讲述河套杭灌区的基本概况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特点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培养学生的国家生态安全意识、系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信念(思政点);

2) 通过讲述河套杭灌区的工程体系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工程组成、灌排体系、建设过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深刻认识吃苦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和协作精神(思政点);

3) 通过讲述河套杭灌区的科技创新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盐碱地改良与高效节水技术、灌区信息化建设等,让学生树立科学真理的信念,并培养学生科技强国和科技报国的意识(思政点);

4) 通过讲述河套杭灌区的生态治理相关知识内容,涉及作为灌区排水承泄区的乌梁素海基本概况、生态环境演变和综合治理等,让学生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思政点);

5) 通过讲述河套杭灌区的规划建设相关知识内容,涉及规划建设、建管并重等,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和实践出真知的价值导向(思政点)。

实施流程:通过正向与反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施,进一步梳理具有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知识点,以知识点对应思政要点(细化10处思政要点),通过将思政要点融入来讲解知识点,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具体的课程教学案例实施流程见图3

Figure 3. Flowchar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3. 课程教学实施流程图(河套灌区案例分析)

3.4. 案例篇章“都江堰灌区案例分析”

知识要点:都江堰灌区发展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基本概况、工程体系等;都江堰灌区的历史与文化,包括起源、发展历程、治水文化、生态智慧、工程伦理、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文化传承等;都江堰灌区的现代化改造、智慧水管理系统建设、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

思政要点: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系统思维、倡导可持续发展、坚持文化自信和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情怀、全局意识、国家意志、科创意识等。

建设思路:围绕都江堰灌区的基本概况、工程布置、历史文化、现代化改造与管理改革等主要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中融入具体的思政要点,让学生有走进淠史杭灌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1) 通过讲述都江堰灌区的基本概况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灌区特点、工程规模、灌溉效益等,培养学生的“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以及对大国重器的自豪感和报国情怀(思政点);

2) 通过讲述都江堰灌区的工程布置相关知识内容,涉及选址布局、三大工程、工程建设等,让学生理解系统思辨、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工程伦理(思政点);

3) 通过讲述都江堰灌区的历史文化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建设背景、发展历程等,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生态智慧思想、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思政点);

4) 通过讲述都江堰灌区的现代化改造与管理改革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现代化规划、数字灌区建设和管理改革发展等,让学生理解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管理艺术和社会责任感(思政点)。

实施流程:通过正向与反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施,进一步梳理具有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知识点,以知识点对应思政要点(细化11处思政要点),通过将思政要点融入来讲解知识点,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具体的课程教学案例实施流程见图4

Figure 4. Flowchar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Dujiangyan Irrigation District

4. 课程教学实施流程图(都江堰灌区案例分析)

3.5. 案例篇章“淠史杭灌区案例分析”

知识要点:淠史杭灌区发展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建设背景、发展历程等;淠史杭灌区精神,包括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等;芍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灌区生态建设;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数字孪生试点;灌区未来发展展望。

思政要点:国家情怀、责任担当、文化传承、文化强国理念、生态文明意识、科技创新意识、科技报国理想等。

建设思路:围绕淠史杭灌区概述、精神文化、历史文化、生态建设、现代化建设与未来展望等主要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中融入具体的思政要点,让学生有走进淠史杭灌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1) 通过讲述淠史杭灌区基本概况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工程规模、灌溉面积、修建背景等,培养学生的学有所用和为国所用的国家情怀(思政点);

2) 通过讲述淠史杭灌区精神文化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建设历程、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事迹、代表性人物和精神文化等,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责任担当精神(思政点);

3) 通过讲述淠史杭灌区历史文化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历史追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灌溉发展与农耕文明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传承信念(思政点);

4) 通过讲述淠史杭灌区生态建设相关知识内容,涉及规划选址、渠系布置、工程建设、用材选材等,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思政点);

5) 通过讲述淠史杭灌区现代化建设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现代化发展规划、建设思路、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科技报国的意识(思政点)。

实施流程:通过正向与反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施,进一步梳理具有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知识点,以知识点对应思政要点(细化13处思政要点),通过将思政要点融入来讲解知识点,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具体的课程教学案例实施流程见图5

Figure 5. Flowchar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Pishi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5. 课程教学实施流程图(淠史杭灌区案例分析)

在上述灌区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不断地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开展持续改进课程设计,进一步深入挖掘各个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解读,例如可以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迹、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等,并将其与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联系起来。

4. 教学方法与预期效果

通过结合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典型案例,并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充分发挥“讲灌区故事”这一授课方式的独特优势。同时,灵活采用互动启发式讲授、小组研讨、多媒体演示、专题小视频等多种授课形式,实施基于PBL (问题导向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以此建立一种既融入课程思政又强化过程考核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展开:理论与方法介绍、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开设专题课程、展示丰富的影像资料、组织课堂分组讨论与成果展示等。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内涵、特点及其相关基本方法,并着力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能力。课程结束时,学生需结合所学内容,开展文献调研和资料分析,完成一篇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论文。

全面提升学生对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及其与治水、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历史视角,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灌区案例这一鲜活的“教科书”与“营养剂”,持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模式,以达成显著的育人效果。本课程实施的主要预期效果如下。

1) 从课程发展历程来看,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及其融合策略,实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的自然融入,有效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促使学生“润物无声”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育德功能的深度融合。

2)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紧抓教师队伍作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作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的三大核心要素,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我们致力于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明确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并自觉地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与个人的理想紧密结合。在学习与工作中,学生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的具体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以数据分析来客观评估实施效果,并根据定量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课程教学。

5. 结语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课程,以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此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本文聚焦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依据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核心建设目标,并梳理了建设思路。文中精选了“粮食安全与灌区现代化”、“灌溉工程遗产与现代化灌区”两大专题,以及“河套灌区”、“都江堰灌区”与“淠史杭灌区”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案例,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本文围绕这些内容,设计了详尽的课程思政方案,涵盖了设计思路、思政融入点、建设策略及实施路径等关键要素。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展望了预期教学效果,旨在为同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基金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4NL0304);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3JSJG376);河海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421203141)。

参考文献

[1] 杨盛贇, 王洁, 彭亚敏, 陈菁, 陈丹. 灌区高质量发展判断准则与评价指标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3(6): 236-241+248.
[2] 高占义. 我国灌区建设及管理技术发展成就与展望[J]. 水利学报, 2019, 50(1): 88-96.
[3] 陈丹, 罗朝晖, 陈菁, 朱成立. 新农科背景下课程建设与改革重点方向探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5): 1116-1124.
[4] 陈丹, 陈菁, 代小平, 王薇薇, 褚琳琳.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水利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4(s1): 44-49.
[5]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6]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7] 陈丹, 褚琳琳, 邵光成. 基于课程思政的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进展, 2020, 10(4): 414-419.
[8] 陈丹, 陈菁, 王薇薇.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和课程思政的中国水利史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3): 36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