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提升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Enhancement Pathways of Vocational Competencies for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Three-Whole Education” Concept
DOI: 10.12677/ces.2024.121185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 娜: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湖南 衡阳;封梅姣: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湖南 衡阳;蒋一锄: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宜居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辅导员职业能力三全育人职业发展规划系统性指导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ree-Whole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Systematic Guidance
摘要: 文章聚焦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针对辅导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角色定位模糊、专业知识薄弱、科研能力不足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明确职业定位、深化理论学习、强化科研能力等策略,旨在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提供系统性指导。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th to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with full particip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and across all aspects” (Three-Whole Education). Addressing issues such as ambiguous role definition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nadequate research capabilities faced by counselors in their work, 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to clarify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deepen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strengthen research capabiliti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systematic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文章引用:黄娜, 封梅姣, 蒋一锄.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提升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644-64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850

1. 引言

辅导员在推进高校建立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成长为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的新时代新青年。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会从思想、学习、生活和活动等各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0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主体,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性极强,也很容易受到网络思想的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将来学生为谁服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如何在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强化辅导员角色认知,提升科研能力,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由“经验型辅导员”转变为“专家型辅导员”,从而淡化和避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出现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解析

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个体将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在实施职业职责过程中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育人教育。《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在不同年限对辅导员的九大职责提出递增式要求,随着年限的增加,辅导员需要逐渐学习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累积工作经验,并用所学理论提炼工作经验,从而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在日常从事的九大职责中选取一到二个专业方向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不断地学习和深造,及时将所学、所思、所想转化为科研成果,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影响力的专家[1]

3.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常见问题剖析

3.1. 角色定位模糊:多重身份下的困惑与挑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定了辅导员的身份,划分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指明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方向,让高校辅导员对自身从事的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认同,但是这些定义是从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角度提出,忽视了辅导员个体需求。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让辅导员一人双岗,目前从事的工作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既要育才也要育德[2]。可辅导员每日奔波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之中,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育才”方面,所以在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对辅导员戏称的代名词:“保姆”“宿舍检查员”“卫生督察员”等,让辅导员变成了“无所不能”和“无处不在”的化身,但是辅导员最重要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这类“育德”的重点工作却淹没在日常教育的琐碎事件之中。

多重角色的相互交错和日常琐碎事件的处理,让辅导员深陷多部门事务处理,过度接纳和配合多方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而无时间和精力学习、思考和总结工作经验。虽然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要接受学院和学工部的双重领导,并处于教师和管理层级的最底层,既缺乏学术话语权也缺乏行政话语权。在涉及职业发展方面的话题时,人微言轻,难以表达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诉求。这也让辅导员每日游离在思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学生活动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师等众多岗位角色扮演中。这种多元化的角色定位看似确定了辅导员职业范围,指明了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的方向,却与现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的方向背道而驰,让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多而不精,广而不聚的现象,也让众多辅导员产生了每天处理了很多事情,但是自身能力却没得到提高的困惑,于是对工作范围、工作重点和未来发展日益迷惑,随即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导致有想法、有能力、想作为的中青年辅导员急于跳出辅导员岗位,这也是辅导员岗位人员不稳,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3]

3.2. 专业背景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困境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它指导和贯穿辅导员的所有工作。辅导员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人,这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辅导员要跟思政老师一样具备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拥有“说”和“写”的理论素养,还要求辅导员要具备行政管理人员“做”的实践能力。不过无论辅导员是做教师还是管理人员,职责范围怎么变化和扩大,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服务这一核心职责展开。

大多数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并没有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进行专门的限制,也没有规定必须是思政教育背景。这就导致在新进辅导员入职后会不自觉地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当成了自己的主职工作,无意识地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即使部分辅导员通过培训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苦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理论知识,思政教育的渠道不同,学生接受度低,自己也容易受挫,所以“思政专业不强”成为目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一个障碍,也把辅导员拉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4]。毕竟与专业的思政教师相比,无论是在专业素养还是职业能力素养方面,思政老师的学科积累、上课经验和学术提升都远远超过辅导员,因此,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成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

3.3. 科研能力较弱: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脱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提出辅导员要具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能力。科研能力是辅导员总结工作经验,提炼工作原理,宣传育人效果,扩大育人影响力的重要素养,也是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要职责作用的有效能力之一。它直接关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职业能力发展前景。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学生与外界接触密切,思想动态变化多端,辅导员的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多数辅导员工作能力强,处理各类学生问题得心应手也颇有心得体会,但是在涉及开展科研工作,撰写论文或是申报课题时,却经常借口没有时间,不会写[5]。没有时间是因为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长时间忙于党团建设、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无暇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不会写的原因则在于大多数辅导员受到学科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学术经验、科研资源和知识储备的限制,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系统知识,即便是善于处理学生问题,也有一些工作心得体会,但是因理论知识不扎实,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将普遍存在的现象总结成可以广泛适用的规律,也没养成坚持长期阅读科研文献,提炼工作经验,挖掘可以撰写的热点的习惯。长此以往导致多数辅导员虽有心提升科研能力,但是缺乏撰写论文的决心和毅力,没有把写的想法转化成写的动作,导致科研能力止步不前。

4. 基于“三全育人”原则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从这个意义出发,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因此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加强理论修养和提升科研能力是十分有必要性的。

4.1. 明确职业定位,做全员育人的主导者

全员育人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辅导员是培养学生的主力军,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要主动承担育人工作的主责,发挥培养学生的主导作用。辅导员的全员育人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辅导员的九大职责牢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校外校内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做好党委工作、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助手,依据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的联系,主动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6]

新中国成立以来,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几经变化,从最初的“政工干部”转变为现在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角色内涵的丰富让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对辅导员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使得辅导员与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既要牢抓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做好党委工作、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助手,又要从政治、思想、情感、学习、行为和就业方面引导好学生,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顺利迈入社会。因此,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中有明确的职责边界感,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中首先要避免出现越位的情况,即辅导员不要被动地偏离了工作的本位,去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从新生入校一直到老生毕业,辅导员要做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正是这种岗位的特殊性,让大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产生了误解,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替代辅导员的词语:保姆、保安、检查员、宿管管理员等。其次要谨防缺位,辅导员在工作中通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偏离自己的工作,而深陷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不可自拔,逐渐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弱化了自身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使命。

4.2. 加强理论学习,做全过程育人的规划者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辅导员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在驱动和要求,是育人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基础。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辅导员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在于他与学生相比,有更好的政治站位、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抓好辅导员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让辅导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坚定职业自信,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深入理解辅导员本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专业特长相结合,强化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同时深入了解和学习自己所带学生专业的学科知识,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从而开阔学科视野,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辅导员要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聚焦育人主责,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

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需要时间,而全过程育人是一个渗透全过程的活动,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毕业离开,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教育各个关键点事务的处理情况。因此,从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角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帮助辅导员明确不同阶段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将个人能力提升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避免因从事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而陷入职业发展的困境,从而对工作产生迷茫和困惑。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还可以促进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不断学习、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理念,乐观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分析和总结工作规律,将工作心得体会进行提炼形成可行性的工作模式,避免让职业倦怠吞噬了辅导员的初心,忘却工作使命,消磨掉工作的激情[7]。同时在全过程育人之中辅导员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其他育人主体的工作,激励辅导员主动作为,把不同阶段的育人工作以不同的形式传达给各个育人主体,让大家协同发力,共同培养学生。

4.3. 提高科研能力,做全方位育人的统筹者

全方位育人从学科教学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等。作为专业化建设的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既要熟悉各个关键育人环节上的内容,调动所有资源,也要熟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让自身从“经验型辅导员”转变为“专家型辅导员”。大多数辅导员在入职之前没有学生工作的经验,对学生工作的相关文件、工作流程和工作的关键节点并不了解。在工作后虽然有入职培训,但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长期性的培养。工作主要靠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老辅导员的指导,对于工作背后的规律却很少讨论和总结。

从辅导员个体出发,科研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辅导员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琐碎性、耗时性与科研工作系统性之间的矛盾和辅导员学科背景多元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首先从思想上要认识到科研素材来源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它是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载体,是工作心得体会的高度凝结,失去这个载体,就斩断了辅导员和学生的联系,也无法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可以检验科研成果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次在工作中,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可按照事务的类型、涉及部门和截止时间需要对其进行分析预判,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及时有效地完成工作,做到既低头拉车也抬头看路,既埋头苦干又及时进行理论总结,做到立足学生日常事务又超越学生日常事务,真正地在工作中提升科研能力,突破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发展的瓶颈,避免职业倦怠感的出现。最后,辅导员个人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与自身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可能性的研究方向,毕竟国家一直倡导交叉学科的研究。面对同一问题,辅导员可以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5. 结语

本文从“三全育人”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通过明确职业定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该研究对于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三全育人”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专项研究课题(24FDY24);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4YBC510)成果;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22B0977)。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403/t20140327_167113.html, 2024-1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2024-10-22.
[3] 张阳明.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探究——基于生源多样化背景[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2(4): 74-80.
[4] 杨效泉, 谢亭立, 白炳贵. 个体视角下的辅导员职业化: 困境与突围[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24(1): 83-88.
[5] 王少. 消解科研之痛: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短板的损与补[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 14(6): 18-23.
[6] 朱平, 乔凯. 经验-知识-能力-智慧: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发展的进阶与逻辑——兼论辅导员职业智慧的形成[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3, 15(1): 13-20, 96-97.
[7] 孔焱.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34): 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