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Africa Cross-Border E-Commerce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无疑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中规模最大、表现最活跃的主要动能,必然在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间经济往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非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本文旨在探讨中非电子商务合作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对比及政策解读,深入分析中非电子商务合作的发展路径和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中非电子商务合作的广阔前景和风险挑战,研究现有对策和未来设想,以促进中非跨境电商在多领域的合作深化。通过搭建对话平台、共研合作政策、加强人才培养等路径,以实现共商共建、互利共赢。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undeniably emerged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s the largest and most dynamic driving force within this realm, e-commerce is poised to play a pivotal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across various sectors—including economy, t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has deepened significantly, 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in collaborative efforts.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surrounding China-Africa e-commerce collaboration while analyzing it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and significance through case studies, data comparisons, and policy interpretations. By investigating both the expansive prospects as well as potent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contemporary China-Africa e-commerce partnerships, we aim to identify existing countermeasures alongside future strategies that can facilitate enhanced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se regions. Through establishing dialogue platforms, jointly formulating cooperative policies, and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itiatives, we aspire to achieve extensive consultation processes that foster joint construction for mutual benefit leading to win-win outcomes.
文章引用:朱李欣颜. 中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6497-650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889

1. 引言

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中非双方回顾并肯定了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4年来取得的种种成就,并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未来三年中非深入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计划》表明,中方愿同非方一道,在未来三年实施中非“十大伙伴行动”,加强产业链合作,促进双方贸易繁荣,坚持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

除此之外,在2015年非盟《2063年议程》中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视规划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并采取措施,例如将数字经济列为优先发展目标,出台鼓励和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改善市场环境等等。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涌入非洲市场,不但为非洲当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产品,还传播并发展了数字技术,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了相关职业技术人才,为非洲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的合作与发展,对双方经贸往来、技术进步、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非洲当地仍面临着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用户信任等方面的不足。

综上,在当下机遇与危机并存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其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前景,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对策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更好地实现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的有机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 中非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机遇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电商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从而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相较于传统交易方式,跨境电子商务借助网络空间的独特优势,呈现出全新的交易特点。由于网络空间的非物理性,面向主体的全球性,以及网络交易的即时性和无纸化特点,跨境电子商务具有门槛低、环节少、成本低、周期短等方面的优势[1]

2.1.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丰富经验和时代契机

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不仅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和移动支付技术领域有了发展与突破,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着较为完善成熟的路径。不论是国内各种电商平台的兴荣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跨境电商的大量与长期探索,响应“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战略,都积累了大量经验,以供广大发展中国家参考。中非跨境电商的合作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在理论与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早在2012年3月12日便出台了《关于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若干意见》,展现了国家对于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充分肯定与支持,认识到跨境贸易的重要性,并辅助以必要的监督与规范措施。

在具体实践方面,中国国内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案例就是“淘宝村”的兴起与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中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淘宝村”数量,已经从2009年初次发现的3个,大幅增长为4310个。此外,2019年有474个“淘宝村”在“速卖通”(阿里巴巴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上将产品销往海外,总计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由此可见,“淘宝村”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在助力脱贫攻坚、带动返乡创业、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有着突出贡献,而且在跨境电子商务的业务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国内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反观海外市场,跨境电子商务仍有一片闯荡的广袤领域。此外,由于跨境电子商务门槛较低,成本节约,平台宽松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国内大量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不仅面对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也包括了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

2.2. 非洲人口红利与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

人口红利的出现主要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儿童和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减少。非洲“人口红利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对非洲人口情况的统计与预测折线图1,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非洲人口的年龄结构突出表现为极度的年轻化。由图1可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非洲儿童(0~14岁人口)的增速将会逐渐放缓,但总体仍持续增长。

根据图2显示的发展态势可知,非洲劳动力(15~59岁人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快速增长,这将为非洲带来更多的创新潜力和劳动力资源,为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长久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动力人口持续增长、儿童增速逐渐放缓的同时,图3中显示的非洲老年人口(60岁以上人口)的增幅也在逐年增大,但总体增量远小于年轻人口。

就总体而言,结合图4与前三张图所示,非洲总人口的增幅不断放缓,且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

由于非洲年轻群体占比的增大,中产阶级的崛起,也使得中非跨境电商在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内,都拥有较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如果非洲把握好此次人口红利关键期,保障劳动力就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拓互联网等新型消费市场,将奠定长足稳定的发展基础。

此外,非洲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也使得消费者获得更多消费渠道,大幅度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为消费市场注入活力。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加持下,网络购物愈发便捷,更加切合消费者需求。与传统外贸模式相比,网络购物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节省运营成本,还在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Figure 1. Statistical and projected line chart of Africa’s population aged 0~14 years

1. 非洲0~14岁人口的统计及预测折线图

Figure 2. Statistical and projected line chart of Africa’s population aged 15~59 years

2. 非洲15~59岁人口的统计及预测折线图

Figure 3. Statistical and projected line chart of Africa’s population over 60 years of age

3. 非洲60岁以上人口的统计及预测折线图

Figure 4. Statistical and projected line char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Africa

4. 非洲总人口的统计及预测折线图

2.3. 非洲政府对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力支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其他特殊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由被动接受数字化转型大潮,变为积极主动地融入发展趋势,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以保障电商平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以非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南非为例,南非设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总统委员会,该委员会由30名成员组成,旨在促进南非在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

尼日利亚政府对于信息技术和移动支付水平的提高也推出了相应的政策[2]。早在2013年,当地政府就出台了《尼日利亚央行积极推行无现金化政策》,促进了手机、网络、信用卡等移动支付手段的发展。

卢旺达政府则与世界贸易中心开展“卢旺达电子商务未来”的合作项目,鼓励和引导国内中小企业走入世界市场。2018年10月31日,卢旺达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共建协议,旨在促进卢旺达的小企业和农民可以面向更多消费者销售产品,消除不必要的中间商,提高收益。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扩大,非洲各国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势头也持续向好。例如尼日利亚的Jumia、肯尼亚的Wasoko、南非的Takealot、埃及的MaxAB等,非洲各国的电商发展逐渐都在向平台化靠拢,货物流通更加受到政策保障。

2.4. 中非论坛等平台提供的持续政策保障

中非双方的友好合作已经有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为应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挑战,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为中非双方建立和平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3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中方在该计划中决定,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部分商品免关税待遇。

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计划中指出,中非双方将共同研究建立电商等合作机制,不断推动贸易便利化和跨境贸易无纸化发展。同时,推动非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更加快速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除此之外,中方将对非洲进行10个数字经济项目的援助,并携手与非方拓展“丝路电商”合作。

2024年刚刚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方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承诺,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合作伙伴行动,共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促进数字基建的建设和数字转型示范项目的完成。

2.5. 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随着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在相关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相关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也成为重中之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与政府的引导下,中非跨境电商产融中心就此成立。这不但为非洲国家输送和培养技能人才,实现中非双方互利共赢;而且形成了人才聚集地,提升了相关人才的专业适配性。

为了实现中非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创新EPIP (E-commerce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电商实践创新项目模式必不可少。构建EPIP中非跨境电商技能人才的双向培育模式,要以中非跨境电商产融中心为纽带[3],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中国与非洲各国的贸易往来和人才对口需求,以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标准保障专业人才的培育水平。在人才协同培育方面,充分考量中非双方人才特点,定制个性化培训模式,不仅重视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对相关技能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不仅让学生成为跨境电商的对口技术性人才,更要培养相关人才的管理知识,激发创新精神,提升思维能力。让其不仅要做行业中的奋斗者,还要促使成为行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找寻当下国际市场的新商机。

3. 中非跨境电商合作的积极意义

从中非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积极前景来看,双方稳步深入的合作发展,不仅在微观上促进了非洲各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的数字政策逐渐落实,以及中非双方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深入实践,在宏观上也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

3.1. 激发其他新兴国家对非合作愿景

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与长期发展,不仅促进中非双方经贸互利共赢,也为国际对非合作开辟了新空间。随着中非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西方大国对非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与中国开展在非三方合作的意愿也逐渐加强。除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热情被逐渐激起,其他新兴国家的合作愿景也不断加强。2008年,开展了印度–非洲领导人峰会论坛;2009年,成立了巴西–非洲论坛;2019年,成功举办了俄罗斯–非洲峰会;2024年9月,成功启动了印度尼西亚–非洲论坛等等。可见,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的合作发展,不仅拉近了中非在地缘政治、经济往来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还大大激发了其他新兴国家与非洲开展合作的愿景。

3.2.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理解

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为中非双方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文化交流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在《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中指出,中非双方不仅意识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而且积极主动地加强双方文化交流活动。对此,中国决定于2004年举办“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并将同年的“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的“主宾洲”改为非洲,以更好地在华向世界宣传非洲文化。

在《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中,中非在人文合作方面有了进一步进展。中方将坚持推进对非的旅游合作,助力非洲旅游振兴,而非方也将提供更多旅游产品,保障更为安全的旅游环境。此外,中非双方还致力于文明交流和文化互鉴,主动邀请非方参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交流活动与平台。在文化财产方面,中方积极与非方开展联合考古、古迹遗址的保护、修复、展览等活动,以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对于人文交流伙伴行动也有着清晰的合作期待。该计划指出,未来将深入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加强与非洲院校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实施多个人文交流项目以推进中非“文化丝路”计划,促进中非双方文明交流互鉴。

4. 中非当前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风险挑战与相关对策

4.1. 中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

4.1.1. 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我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就长期主动帮助非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网络,交通设施,电商平台等诸方面,但非洲目前的基础设施水平依旧薄弱。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对于互联网水平和物流能力的要求,决定了发展跨境电商的前提必然是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由于交通设施(公路、机场、港口等),数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国际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区块链基础设施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非洲目前面临国家财政紧张与私人投资不足的挑战,因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除此之外,非洲各国从国际融资机构获取的融资数额也十分有限。据非洲开大银行统计,非洲每年需要约17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非洲国家从相关国际金融机构获取的用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仅为580亿美元,不但此金额低于全球的五分之一[4],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因此,大多数非洲国家面临着电力供应不足,电网覆盖率低,网络通信质量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水平不高等一系列现实挑战,使得非洲各国的发展任务更为艰巨。

4.1.2. 工业化水平低

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受制于非洲较低的工业化水平。非洲各国除了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工业化水平低造成的电子商务根基不稳固也成为当下急需清除的阻碍。虽然非洲各国长期以来都将实现工业化作为共同愿景,但缓慢的工业化进程极大限制了非洲制造业的发展。目前,非洲仅有尼日利亚、埃及、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少数几个国家有着较大体量的经济水平,并在推动非洲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大量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仍是发展中工业经济体和不发达经济体。

据2018年数据显示,非洲大陆仅占世界制造业附加值水平的1.6%;2019年该占比也仅上升为1.8%。根据联合国相关数据可知,2023年,非洲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0%,仍低于15%的全球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低的表象问题,也隐藏着制造业相关就业人口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相关就业人口的缺失,非洲出口产品以资源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难以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占据出口优势。

4.1.3. 信任与安全问题

由于非洲目前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互联网普及率仍有限,因此面临着用户基础薄弱的问题。且基于非洲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较为短暂这一现状,当地民众对于网络安全问题仍有较大顾虑和怀疑。据统计数据显示,南非半数消费者都有担心遭遇金融诈骗的顾虑,对网络购物的安全感较低,也因此会更加倾向线下购物或现金支付。因此,非洲各国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还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以完善网络支付等治理和监督体系,打击网络犯罪,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由于跨境电商的特殊性质,中非双方的文化差异与沟通障碍也会造成双方对于信任问题的疑虑。一方面,中非双方的消费者对于跨境电商的认识程度具有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双方对于跨境电商平台的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若相关平台没有及时做出调整改变,将影响用户群体的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中非双方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双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倾向、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也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4.2. 应对风险挑战的相应对策

为了应对上述所说的风险挑战,中非双方要继续在相关领域补足短板,实现共同发展。面对当前非洲普遍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化水平低的困境,一方面,非方要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非洲工业化目标;另一方面,中方也需要加强与非洲本土企业的深入紧密合作,优化政策,激活市场。

4.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非洲国家融资渠道受阻,相关交通设施,如公路、机场、港口等,以及数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建设等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当下的重中之重就是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中非双方要共同拓宽合作与投资渠道,坚持“智慧城市”共同建设,不仅要加强基础道路、通讯设施的建设,还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公共卫生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

当下,对于中非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方面,最重要的仍是降低物流成本和提升交易效率。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中非海上通道合作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地理和政治因素的制约。此外,港口国际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区块链基础设施等基础通讯设施的建设也应纳入发展考量。

4.2.2. 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强非洲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多元发展。其次,要加强对外合作和投资,吸纳前沿技术,建设本国经贸合作区和工业科技园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本国产业升级,增加就业与税收,提升政府财政水平。中非不可忽视国际社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量,面对人才缺口大,专业技术对口人员不足的问题,中非双方要继续加强人才培育新方式,加强创新EPIP电商实践创新项目模式,鼓励和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实现经济水平、科技能力、文化素养等全面发展。最后,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非洲的工业化应同时注重效率和健康,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减少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

4.2.3. 提升跨境电商交易水平

为了进一步解决网络电子支付的用户安全与信任问题,中非双方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在跨境电商立法与监督制度方面的合作,加强有关政策的对接以及规划指导。此外,要加大跨境电商交易的风险管控,提升消费者信任与网络安全;加强双方数字化技术的合作与创新,优化通关、支付、检疫、物流、工商、结汇等服务支撑体系[5]建立和完善跨境市场监督体系。换言之,非洲不仅要大力发展本土金融科技企业,中非双方交易平台的纽带还应进一步稳固和加强。

5. 结语

综上所述,纵使目前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存在非洲方面基础设施不足,工业化水平低,消费者信任与安全危机,相关专业人才缺少等风险挑战,但总体发展仍大有前景。中非双方应认识和把握当下发展现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赋能中非高质量跨境贸易体系的构建,实现互利共赢。

NOTES

1图1~4均来源于https://population.un.org/wpp/

参考文献

[1] 石璞璞. 商业生态系统视域下中非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协同研究[J]. 中国市场, 2024(24): 195-198.
[2] 周玉渊. 开放包容的中非合作与中非关系的前景——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主线[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1, 38(3): 1-26+4-5.
[3] 杜鹃.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非洲电子商务合作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 对外经贸实务, 2021(4): 35-39.
[4] 黄梅波, 段秋韵. “数字丝路”背景下的中非电子商务合作[J]. 西亚非洲, 2021(1): 48-72.
[5] 来有为, 王开前.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 改革, 2014(5): 68-74.